APP下载

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途径探索

2024-02-21磊,曾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4年2期
关键词:市域廊道长沙市

张 磊,曾 丽

(1.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 长沙 410014;2.湖南时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湖南 长沙 410000)

1 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治,量水而行,保护生态屏障,构建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

2020年9月,自然资源部发布《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指南中明确了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主要编制内容需包括“优先确定生态保护空间:明确自然保护地等生态重要和生态敏感地区,构建重要生态屏障、廊道和网络,形成连续、完整、系统的生态保护格局和开敞空间网络体系,维护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

在规划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大背景下,“生态廊道”、“生态网络”、“生态屏障”、“生态保护格局”、“生态安全”频繁出现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然资源部的政策文件和技术指南中。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基础工作和重要组成部分。

2 国内外理论和实践探索

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是对维护土地上所有自然、生物和文化过程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性空间格局[1]。

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理论起源于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实践于泛欧生态网络计划和北美绿道建设工程,成熟于伦敦东南绿链建设;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国内,并在成都“公园城市”建设中树立成功典范。

2.1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理论根源

霍华德于1898年出版了《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提出了田园城市(Garden City)的理论。城市之间是农业用地,包括耕地、牧场、果园、森林以及农业学院、疗养院等,作为永久性保留的绿地,农业用地永远不得改作他用,从而“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并形成一个“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2]。

这些农业用地对于城市良好生态环境的维持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基于一个理想化城市的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初步构想,是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理论根源。

2.2 国外大尺度生态网络建设——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实践探索

20世纪70年代欧洲产生生态网络的概念,并逐渐成为景观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国际上许多国家及组织积极开展大尺度生态网络建设,如泛欧生态网络计划、北美绿道建设工程等。泛欧生态网络计划串联起欧洲大陆的生物栖息地,对生态系统、物种和景观施以良好的保护。

这些工程,是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实践探索,是理论在实践中的初步运用。

2.3 伦敦东南绿链建设——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趋于成熟,生态效益显现

伦敦东南绿链建设,在伦敦市郊构建了项链状的绿色开放空间,并通过这些绿色空间,有效地控制了城市向外的无序扩张,提升了城市的生态环境[3]。其实质上是伦敦市域范围内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到这个阶段,国外(尤以欧洲)的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已趋于成熟,以绿色开放空间控制城市扩张,生态效益逐渐显现。

2.4 国内“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相关理论引入国内

国内,俞孔坚[4]在系统分析景观格局优化方法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生态安全格局的理论和方法,“生态安全格局”相关理论引入国内。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一大批学者从景观功能网络、生态红线与生态风险等角度对某些重大工程区、风景名胜区等区域的生态安全格局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5-6]。通过生态安全格局的建设,可对生态环境进行监管与保护,使其充分发挥出生态功能,确保区域生态安全[7]。因此,生态安全格局建设已成为保障区域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生态安全的重要方式[8]。

2.5 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成功典范

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某种程度上延续了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以大尺度的生态廊道联系和分隔各个城市组团,以高标准生态绿道串联城市社区与城市外围山系和水系。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同时,也构建起了市域范围内国土生态安全格局。

笔者从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实践中,吸取宝贵经验,并运用于长沙市市域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实践中。

国内外理论和实践发展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国土生态安全格局部分理论和实践发展展示资料来源: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原理》;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成都市规划管理局《成都市健康绿道规划建设导则》;笔者自绘。

3 长沙市市域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3.1 构建要素

3.1.1自然山水格局

长沙市周边大尺度山系主要分布在市域的东西两侧,包括西侧的沩山山系、东侧的幕阜山系、连云山系和九岭山系。山系尺度大、植被覆盖度高、生物多样性丰富,其生态效益显著,在长沙市最外围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安全屏障,但是被中心城区相阻隔,未形成连续贯通的生态廊道。

长沙市以湘江为母亲河,形成“一江六河”及其支流的水系格局。湘江自南向北穿过长沙市中心城区,湘江的支流东西向往外延伸拓展,有效地连通了长沙市中心城区与周边县乡镇,形成天然连续贯通的生态廊道。

市域东西两侧山系,通过水系的串联,有效地与中心城区连接,形成了长沙的自然山水格局。

长沙市自然山水格局如图2所示。

图2 长沙市自然山水格局示意图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3.1.2林地要素、水系要素和交通要素

(1)林地要素:林地生态效益较好,是构建市域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的本底和基础。长沙市市域范围内林地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外围;中心城区内,主要结合自然保护地,呈点状分布。

(2)水系要素:水系以湘江为核心,以沙河、捞刀河、浏阳河、靳江河、龙王港、沩水河及其支流形成放射型生态廊道,构建起长沙市市域国土生态安全格局骨架网。

(3)交通要素:交通要素包括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其两侧一般设置有不同宽度的绿化带,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

长沙市林地、水系和主要交通分布如图3所示。

图3 长沙市林地、水系和主要交通分布图资料来源: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3.1.3楔形绿地和生态绿心

长沙市中心城区边缘规划了7处楔形绿地,在长沙市市域南部,与株洲市、湘潭市相毗邻的区域,分布有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以下简称“生态绿心”)。

楔形绿地和生态绿心特殊的地理区位,可以有效打通长沙市中心城区与周边地区之间的通风廊道,是串联中心城区和市域东西两侧大尺度山系的桥梁纽带,对于市域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起着重要作用。

长沙市楔形绿地和生态绿心分布如图4所示。

图4 长沙市楔形绿地和生态绿心分布图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3.1.4自然保护地

自然保护地生态效益显著,在构建市域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的过程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需要线性的生态廊道将其互相串联,或者与周边的山系、水系进行串联,以发挥整体的生态效益。

长沙市自然保护地分布如图5所示。

图5 长沙市自然保护地分布图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3.2 构建依据和过程

3.2.1构建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以长沙市市域范围内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下简称“双评价”)作为构建市域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的依据,重点考虑“生态重要性评价结果”。

长沙市“生态重要性评价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长沙市“生态重要性评价结果”资料来源:http://www.csgky.netnews50.html

长沙市“生态重要性评价结果”中,“生态极重要区”与长沙市主要的山系和水系分布基本相吻合。

3.2.2构建过程

以长沙市“双评价”为依据,涵盖市域范围内全部“生态极重要区”和大部分“生态重要区”。

以长沙市市域范围内的林地作为基础要素,以水系、交通干线及其两侧绿化带,形成线性生态廊道,串联起中心城区与周边大尺度山系,形成“环型放射”状国土生态安全格局骨架网。

在中心城区边缘,规划楔形绿地和“生态绿心”,充线性生态廊道所形成的国土生态安全格局骨架网;多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散布在市域国土范围内,对于特定生态保护目标起着重要作用。

长沙市市域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途径如图7所示。

图7 长沙市市域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途径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3.3 生态效益

3.3.1打通城乡之间的通风廊道

通过放射型的水系生态廊道、交通生态廊道以及楔形绿地、生态绿心,有效连通市域范围内散点状分布的各种类型绿地,打通城乡之间的通风廊道,缓解中心城区的“热岛效应”。城乡通风廊道详见图8所示。

图8 城乡通风廊道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3.3.2建立起市域范围内3道生态安全屏障

通过长沙市市域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在市域范围内建立起3道生态安全屏障,分别是交通、水系要素及其两侧绿地所形成的第1道和第2道生态安全屏障,市域东西两侧山系所形成的第3道生态安全屏障。3道生态安全屏障如图9所示。

图9 3道生态安全屏障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3道生态安全屏障的建立,可有效降低自然灾害对长沙市中心城区的影响。

3.3.3构建区域一体的生态安全格局体系

长沙市市域国土生态安全格局,通过北部水系,有效衔接洞庭湖,串联岳阳市;南部通过“生态绿心”,与株洲市和湘潭市形成有机联系。

通过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长沙市与周边城市一起,共同构建更大尺度范围内的生态安全格局体系。

4 市域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模型

考虑国内多数城市发展模式,基于前述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文提出“环型放射”状的市域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模型,如图10所示。

4.1 以“双评价”为依据,与生态保护红线相衔接

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一部分,必须以“双评价”的成果为依据。

4.2 根据城市规模大小,在市域范围内构建起若干道生态安全屏障,形成“环型”

根据城市规模大小,在市域范围内构建起若干道生态安全屏障,形成若干层环型圈廊。其中第1道生态安全屏障一般可以依托城市靠近外围的环线或者绕城高速公路两侧的绿化形成,第2道、第3道生态安全屏障,可以依托城市周边交通线两侧的绿化或者河流水系形成,最外围一道生态安全屏障,需依托城市周边大尺度山系或者其它自然要素形成。

4.3 水系、交通要素及其两侧绿化、楔形绿地串联起中心城区与城市周边大尺度山系,形成“放射”型生态廊道

依托从中心城区向外辐射的河流水系、交通线两侧绿化或者位于中心城区边缘的楔形绿地,串联起中心城区与城市周边大尺度山系或者其它自然要素,将城镇空间与生态空间、农业空间进行有机联系,形成从中心城区向外辐射的“放射”型生态廊道,与呈“环型”的若干道生态安全屏障,共同构建起“环型放射”状的市域国土生态安全格局。

4.4 市域范围内各类自然保护地为重要节点,实现特定生态功能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实现特定生态功能目标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市域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纽带桥梁作用。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市域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模型遵循“田园城市”理论,响应规划体制机制改革,在实践中创新

笔者基于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在国土空间规划大背景下,通过对成都“公园城市”研究,结合长沙市市域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实践过程,提出了市域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模型,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是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特点,对城市规划经典理论的再发展。

5.1.2市域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模型适用范围广,布局形式灵活,可推广性强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应用,笔者提出的市域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模型,针对绝大多数城市是可以应用的。模型各要素,可结合各城市特点,灵活组合布局,可推广性强。

5.1.3市域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模型从全局出发,统揽各类自然要素,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市域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模型,充分考虑了市域范围内各类自然要素,并纳入构建模型中,是基于各类自然要素系统性地思考,构建起的模型整体性强。

5.2 建议

5.2.1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结合城市实际情况,可纳入市域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内容

生态空间是各级国土空间规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市域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体现生态空间重要性的途径之一,建议结合各城市实际情况,将市域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纳入相应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

5.2.2各个城市在市域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过程中,需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各城市自然地理要素特点,灵活布局运用

笔者提出的市域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模型,主要是基于成都市和长沙市相关实践,主要适用于类似的盆地或平原城市。各个城市在构建本市市域范围内的国土生态安全格局过程中,尤其是临海城市或西北干旱地区城市,应当结合自然地理因素,灵活布局运用模型各要素,形成各自城市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特色。

猜你喜欢

市域廊道长沙市
长沙市望城区金地三千府幼儿园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市域(郊)铁路功能定位与系统制式选择分析
市域铁路信号系统互联互通方案研究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长沙市控编减编工作的实践探索
简述长沙市三种不同边坡支护方式
长沙市:长沙市举行地铁应急逃生演练活动
准移动闭塞系统针对市域快线的适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