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角色理论的档案社交媒体用户角色建构研究

2024-02-21罗宝勇王月

北京档案 2024年1期

罗宝勇 王月

摘要:Web2.0时代下,档案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改变了档案用户的活动空间和行为模式,使其面临角色加持和角色转变的挑战。角色理论为研究档案社交媒体用户的行为和态度提供了新的范式和视角。基于此,论文从角色理论视角探讨档案社交媒体用户角色建构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现阶段我国档案社交媒体用户由于档案意识薄弱、主体互动缺乏、档案专业技能欠缺造成的角色不清、角色偏差和角色中断等角色扮演困境,结合实际进一步指出角色定位明晰化、角色实践深入化、角色互动社群化、角色类型多元化的未来愿景,为此需要采取外部引导、内部调适为一体的角色建构策略,包括发挥档案主体能动作用、提升档案信息素养、开拓档案社交媒体用户活动空间、加强档案社交媒体用户角色调适。

关键词:档案社交媒体用户 角色理论 角色建构

Abstract: In the era of Web 2.0, the wide ap? plication of archival social media has changed the activity scope and behavior mode of archival us? ers, making them face the challenges of role blessing and role transformation. The role theory provides a new paradigm and perspective for ana? lyzing the behavior and attitude of archival social media users.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examines the connotation of role construction of archival social media us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ole theory, and analyzes the role playing dilemmas of archival social media users in China at current stage, such as role unclear, role deviance and role discontinuity due to weak archival aware? ness, lack of interactions and archival profession? al skills.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it further points out the future visions of the devel? opment of archival social media users which are clear role definition, active role practice and role interaction, and diversified role types. To this end, it is necessary to adopt a role construction strategy integrating external guidance and inter? nal adjustment, including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c? tive role of archival users, improving archival in? formation literacy, broadening the action scope of archival social media users, and strengthening role adjustment of social media users.

Keywords:Archival social media users;Role theory;Role building

近年來,学界对大数据环境下“人”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以用户为中心”的导向在档案领域进一步凸显。一方面,民本思想在法制领域得以理性回归,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新《档案法》)倡导“为民、亲民、民有、民享”[1],《“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提出“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安全第一”的原则[2],都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另一方面,社交媒体凭借其显著的传播效益、规模巨大的用户网络、突破时空限制的交互特性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档案文化宣传及利用服务工作中,改变了档案用户的活动空间和行为模式,使其面临角色加持和角色转变的挑战。

档案用户是档案利用的主体,关于档案用户的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学界对档案用户的研究出现了动态化转向,贺奕静、杨智勇[3]提出在新《档案法》实施背景下,包括个体用户在内的社会主体是档案治理的重要参与者;邵华、张媛媛[4]在“档案转向”背景下指出档案用户的档案生产者、管理者角色日益凸显,身份由单一的档案利用者向档案生成者、制造者乃至管理者转变。由此可见,学界对档案用户的个体研究出现新的关注点,但关于社交媒体环境下的档案用户研究仍有待深入。此前学者孙大东[5]借鉴社会角色理论,分析了社会力量参与档案事业的角色失调问题,并提出了角色调适方案。

鉴于此,笔者借鉴角色理论(role theory)针对性地分析档案社交媒体的角色扮演(role playing)困境,进一步指明其角色发展愿景,最后提出角色建构(role building)策略,以期增进用户对自身角色的认识和把握,助益其更积极地进行角色实践。与此同时,促使档案部门“以用户为导向”的服务模式走向成熟,提升档案信息服务水平和效能。

(一)角色理论

“角色”一词是1935年由美国学者乔治·米德引入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代表对占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所期望的行为和身份。[6]角色理论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社会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发展、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7]被各研究领域广泛借鉴,基于互联网时代的特征,有学者提出网络角色是角色理论的新领域,网络角色与现实社会角色相比,具有虚拟性和更强的自主性等新特征。[8]角色理论发展至今,拥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在强调社会环境对行为的定向作用的同时,也重视个体进行角色创造的可能性。

(二)档案社交媒体用户角色建构的内涵解读

档案社交媒体用户,是指使用由档案机构及相关部门、人员运营的社交媒体账号及应用并实施档案信息行为的网络群体。根据角色理论的观点,角色建构是角色主体更好地完成角色扮演,丰富角色内涵的过程,[9]即角色建构是角色扮演的优化,是实现角色发展的过程。档案社交媒体用户角色嵌于社会互动框架下的社交媒体场域中,从角色理论视角出发探讨档案社交媒体角色建构问题,既要从静态维度关注其角色发展环境和外界的角色期望,考察其角色期望和角色环境对于用户角色的引导和塑造作用,又要从动态维度关注其角色互动情况。

基于此,笔者认为档案社交媒体用户角色建构的内涵意蕴应围绕以下几点展开。一是档案社交媒体用户角色的塑造依附于赛博空间(cyberspace)和互联网数字技术,具有虚拟性、数字衍生性、自致性、规定性等特征。二是档案社交媒体赋予用户多维立体的角色互动空间,但同时,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的映射,网络角色不能脱离现实角色而存在。三是在动态开放的社会化媒体中,档案社交媒体用户对于自身角色的塑造、决定作用增强,但并不意味着角色的塑造和行为的实踐漫无边界,相反,网络空间的用户行为依然受到法律、制度的制约。四是档案社交媒体用户借助新媒体技术浏览、转发、书写、管理档案信息实则是其角色扮演的动态过程,其角色扮演的优劣往往通过信息行为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体现出来,同时也受自身的理解能力、价值观念以及外界环境、技术条件的影响,是内外期待系统、调节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

个体的角色扮演是一个“角色期待(role expec? tation)—角色领悟(role comprehension)—角色实践(role practice)”的过程,[10]集虚拟性、交互性为一体的档案社交媒体在赋予档案社交媒体用户多维角色发展空间和多元角色内涵的同时,也使其在“自我社会化”过程中面临一系列角色扮演困境。

(一)社会档案意识薄弱导致的角色不清

角色期待是指人们对某人行为模式符合某一身份的希望和要求,这种希望既来自社会,也来自本人。[11]角色不清(role unclear)是指档案社交媒体用户对于自身扮演角色的行为模式和标准不清楚而引发的角色问题。现阶段档案社交媒体用户承载的角色期待不明晰,较少关注自身的权利、义务、行为模式和规范,对于自身可能扮演、能够扮演的角色普遍缺乏明确的认知,其本质是档案意识薄弱。从外部影响来看,社会对于档案社交媒体用户缺乏明确的角色规范(role norm)和角色引导(role guidance)。新《档案法》中涉及公民档案权利、义务的内容共有27条36款,[12]但总体隐性规定占比较大。从内部因素来看,档案社交媒体用户角色拓展动机不强,对于自身角色的关注度不高。其一,档案社交媒体平台上广泛存在的潜在用户由于感知度低、需求模糊,对于角色扮演的自我期待并不强烈。其二,档案社交媒体用户多由传统的档案信息接收者和利用者转化而来,这一部分用户群体意识到自身具有一定的传播能力和参与机会,但由于其档案信息需求仍停留在浅层,因此参与意愿和互动意愿并不强烈,很少进行点赞、评论和转发等档案信息再传播行为。

(二)档案主体互动缺乏造成的角色偏差

角色领悟也称角色认知(role cognition),包括对角色规范和要求的认知、对他人所扮演角色和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认知。[13]角色偏差(role devi? ance)是指个体的整个行为动力系统的各个环节偏离了特定社会身份要求的一般模型。[14]现阶段档案社交媒体用户的角色领悟与档案社交媒体的发展、新时代档案工作的目标以及社会期待存在一定程度的落差和脱节。一是自身角色定位偏差。部分档案社交媒体用户对于自身的角色定位仍受限于单一的受众或者利用者范畴,与社会鼓励公众参与档案建设的期望不符。二是角色预期偏差。档案社交媒体用户依据外界的期望进行角色内化,形成角色设想和预期,但由于个体的思维水平、价值观念等存在差异,不同用户对于同一角色以及相应的社会期望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悖的认知。角色互动(role interaction)对个体认知具有重要作用,特纳强调,角色互动是不同角色之间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过程。[15]我国档案社交媒体用户的互动意识缺乏,网络社交联系较弱,部分用户由于只是简单地接收档案信息或因为算法推荐而进行信息偶遇,习惯将自身置于旁观者的位置,无论对档案工作人员还是同领域的专业人士、网络大V、知识博主等的关注度都较弱,导致角色互动不能有效开展,进而产生了角色偏差。

(三)档案专业技能欠缺引发的角色中断

角色实践或角色行为(role behavior)即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或活动,是角色领悟的发展。[16]当前我国档案社交媒体用户角色实践的积极性仍待进一步提高,从参与广度来看,涉及浏览性、获取性、参与性、交互性信息行为,但总体以信息浏览和搜索为主;从参与深度来看,较少参与群体性记忆建构等协作性、互动性较高的资源共享类活动。基于此,对于现阶段的档案社交媒体用户而言,角色中断(role discontinuity)主要表现为因档案专业知识和技能储备的欠缺,在由浅层的档案信息接收者、传播者、利用者过渡到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者、书写者等参与度较高的角色时并没有为此做好准备,导致角色转换困难,实质是角色冲突(role conflict)的一种表现。角色技能的缺失是导致档案社交媒体用户角色中断的主要原因,阻碍了用户进行深层次的角色扮演和角色体验,使其角色扩展受限。长此以往,还会导致角色固化。

在社交媒体环境中,档案用户既面临着角色转换和角色加持等角色内化挑战,又在其角色实践的过程中展现出新的契机和可能,笔者认为档案社交媒体用户角色发展呈现出以下愿景。

(一)档案社交媒体用户角色意识显著增强,角色定位明晰化

Web2.0向纵深发展的同时,Web3.0已接踵而至,档案社交媒体用户将进入到更个人、更开放、更自由且交互更为频繁的虚拟环境中,角色认知将会更加全面,角色意识(role conception)将会进一步增强。角色意识是个体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地位、作用、关系、规范、权利、义务、行为、形象等方面的认知、态度、情感的综合反映。[17]其一,档案社交媒体用户主体意识增强,具体表现为追求更大的选择权和自主权。社交媒体为海量档案信息资源的集成提供了平台和条件,也为档案社交媒体用户自主筛选信息提供了技术支撑,依靠搜索引擎和数据库,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兴趣获取档案信息,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自助、互助和服务自我为中心利用档案。其二,随着社会档案意识的提高、社会法治的完善以及“以用户为中心”的档案工作的持续开展,公民的档案信息权比以往得到更大程度的尊重与满足,用户对自身角色规范的认知更加全面,角色定位也更加清晰。

(二)档案资源协同共建渐成趋势,角色实践深入化

“国家对社会力量参与档案事业提出了新期望、新要求,主要表现为鼓励深层次和更加规范的社会参与。”[18]当前档案社交媒体用户的信息行为有所拓宽,但参与程度尚浅,未来档案社交媒体用户的角色实践将朝着“协同编辑、深度参与”的方向发展。在档案社会化的发展过程中,共建共享已体现了这一趋势。共建共享是一种以UGC为主的用户参与形态,充分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参与式档案信息服务特色。如新西兰国家档案馆利用图片管理和分享网站Flickr的贴标签功能,积极邀请了解档案中人物或地点的用户给照片添加标签或评论,以促进馆藏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美国的公民档案工作者(Citi? zen archivist)项目鼓励公众参与档案著录、整理、内容补充、数字化等事务。我国也开展了相关实践,如知识交流、协作和共享平台“电子文件管理百科”的开设,辽宁省档案馆推出的“社会档案人”项目以及“金陵档案”微信公众号推出的“市民档案员”项目,逐渐扩展到协同编辑和内容共建。由此,作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者的用户由于参与社会记忆及档案文化的构建,进入更为专业的技术环境,往往能够深入体验自身角色的权利、义务、规范,由此达成深层次的角色理解和互动。

(三)档案社交媒体用户集群效应日益凸显,角色互动社群化

社群特指那些因为某些特征、行为和价值观念聚集在一起,从而与其他群体相区别的一种方式。[19]档案社交媒体用户角色互动日益活跃,联系日益紧密,社群化趋势会愈加明显。一方面,自我国学者在2012年提出要培养社群性公众的档案意识、倡导社群性公众对档案建设的参与之后,[20]我国社群档案建设逐步展开;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为社群档案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资源集成平台,在网络空间形成了一定的用户聚集效应。档案社交媒体用户在共同需求、兴趣爱好、话语表达、行为特征、价值观念、情感偏向的驱使下,打破壁垒形成社区,由独立用户向网络社群过渡,在集群式的关系网络中,不同角色扮演者聚集形成角色集,基于社区进行更为紧密和频繁的互动,形成稳定的互动关系,在交流中达成对自身和他人角色的理解,从而推动角色发展。

(四)技术赋能档案社交媒体用户身份转变,角色类型多元化

档案社交媒体用户角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是其角色意识增强、角色实践愈加积极、角色互动日益活跃的必然结果。首先,从角色本身来看,角色具有抽象性、多重性、动态性、依赖性等重要特性,[21]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次,檔案社交媒体用户在多重网络中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如在传播网络中,档案社交媒体用户不单单是档案信息的接收者,还可以是“档案信息的把关人”,过去职业媒体人进行的信息“把关”,在社会化媒体中受到用户“鼠标投票”的冲击。[22]最后,在档案资源建设层面,档案社交媒体用户借助信息技术的加持,依靠网络资源发布、创建与档案相关的内容,成为档案信息的生产者、管理者甚至知识的贡献者,角色由此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向。

角色建构是一个动态过程,一方面会受社会结构中角色规范、地位和期望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行动者也会在不同社会或文化结构的影响下不断调整、建构新的角色。[23]因此,为促进档案社交媒体用户积极进行角色内化,实现角色发展,需要档案部门和档案社交媒体用户内外双向发力,共同进行角色建构。

(一)发挥档案主体能动作用,强化用户角色认同

角色认同是实现角色扮演的关键要素与内在力量。对档案部门而言,需要从外在的档案社交媒体用户需求和内在的档案信息服务质量出发,深化用户的角色认知,增强角色认同。一是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强化社会服务意识,让用户在体验“以人为本”的档案信息服务过程中感受到尊重感和归属感。二是制定合理的档案社交媒体战略,促进档案社交媒体科学化、规范化运营。美国国家档案馆在2009年以后制定并颁布了多部社交媒体战略,[24]我国档案部门也应加强策略部署,总体构成差异化协调布局,避免资源浪费和信息同质化。三是“以内容为王”,深耕档案信息的内容质量和文化内涵,打造有深度意蕴的档案文化精品,使档案社交媒体用户在深刻感受档案文化内涵的同时,深化角色认同。

对档案社交媒体用户自身而言,一方面要加强对社交媒体中档案信息的关注,明确自身信息需求,正确理解社会期望,积极进行情感反馈和内化理解,从而为角色实践提供内在指引。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社交媒体中积极探寻和了解档案信息行为实践的方法和渠道,突破认知局限。

(二)提升档案社交媒体用户信息素养,弥合现实角色差距

角色学习(role learning)是习得角色技能的重要手段,是指角色扮演者学习社会理想角色的行为准则、技能,提升角色认知水平,缩短与理想角色差距的过程。[25]对档案部门而言,要有计划、针对性地开展用户培育工作,助力其角色学习。一方面,档案部门可以借助社交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档案知识讲座或者定期咨询活动,例如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档案馆通过Facebook、Twitter等社会化媒体向用户宣传普及档案馆用户教育服务,[26]以此提升用户的档案信息素养。另一方面,档案部门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公众的档案意识。除利用社交媒体对馆藏资源进行介绍和展示外,还应加强对档案利用方法方式、利用程序、内容生产方式、传播技巧等的介绍和讲解。相关研究显示,超过一半的用户对档案开放利用的制度、内容、手续等了解匮乏,[27]这也就直接影响了用户的参与意愿,阻碍其进行深层次的角色扮演。

对于档案社交媒体用户而言,应不断学习角色行为规范、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一方面可以通过参与社交媒体中的档案类知识讲座或者加入档案交流圈加强对于自身权利、义务的了解,避免行为失范导致角色扮演失败。另一方面,通过技能培训提升角色技能。档案社交媒体用户可以参与各类线上的档案技能培训或者进行专业的档案咨询,以此来提升自身的信息搜集、判断、分析的能力,深化角色体验,减少因自身能力问题带来的角色实践阻碍。

(三)开拓档案社交媒体用户活动空间,促进双向角色互动

角色关系(role relation)既指个体身兼的各种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也指角色者之间的关系。[28]面对社交媒体环境中高频率的多角色互动关系,档案部门应积极引导用户从被动疏离的封闭式空间走向自我主导的角色融通,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圈。一方面,应改变单一的链条式服务结构,实现档案部门与公众的双向互动。一是从参与者视角创新档案叙事,实现更自由的选择和更自然的互动,[29]通过叙事的重构串联起生动、立体的关系,吸引档案社交媒体用户参与互动、评论。二是注重档案社交媒体的交互设计,改变扁平化的菜单设置,增设3D展厅、专题视频展等提升用户的交互体验。三是建立用户反馈机制。档案部门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广泛开展意见征询或问卷调查,以及采取抽奖等方式进行激励。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互动空间的构建,充分运用社交媒体进行特色社群培育,促进用户之间的良性交流。一是入驻微博话题、豆瓣小组、百度问答等社区类平台,开设一些基于共同兴趣和情感认同的学习研讨类、业务交流类小组。二是利用推文、群组、超话等开展脱贫攻坚、新冠疫情、地区特色等专题档案征集,以此聚集同类型、专业性较强的用户,建设良性交流的档案社区。

从档案社交媒体用户自身出发,要积极参与交流互动,广泛建立社交联系,形成以自身需求、兴趣爱好等为核心的档案交流圈。例如,加入趣缘性、科研性的社群或积极建言献策,提升参与感,在互动中体会角色的权利边界、义务责任和情感倾向,完善角色认知,同时,要客观理性对待社交媒体环境的复杂影响。在社交媒体中,一些大V和意见领袖往往会出于吸引热度、流量变现等目的发表主观色彩较强的观点,这也提醒档案社交媒体用户要加强知识储备,做到不盲听盲信。

(四)加强档案社交媒体用户角色调适,化解内部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是角色主体在行为、认知、期待等方面产生不协调时造成的角色失调现象。[30]当前档案社交媒体用户尚处于转型初期,难以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发展和完善,进而导致了角色冲突。对于档案部门而言,要加强角色引导,将关注点放在减少档案信息利用的阻碍上。一是加强信息技术在优化检索、资源推送等方面的应用,提升易操作性。例如,检索界面设计应个性化、人性化,适配科学的检索引擎和算法,提高检索效率和准确率。二是加强隐私保护投入,减少角色实践顾虑。档案社交媒體用户无意识产生的用户数据为隐私泄露留下隐患,对此各档案部门应在完善实名认证、数据加密、网上监控、访问控制等安全技术基础上,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充分保护用户隐私,提高系统风险识别能力,减少角色实践顾虑,提升其参与意愿。

对于档案社交媒体用户而言,要加强自身角色调适,一是要形成融合多元诉求的角色定位,要意识到自身作为信息用户的主体性已大为增强,由于处于多重网络叠加的虚拟空间,自身所拥有的身份也更加多样。二是利用社交媒体开展多维度的角色实践。如积极参与故事征集、个人建档、文章投稿、知识竞答等特色活动,在不同的交互场景中适应不同角色的行为模式,提升自身角色适应性与自我效能感,培养多重角色扮演的能力。

顺应社交媒体和网络的发展、关注档案社交媒体用户本身、“以人为本”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是新时代档案工作的应有之义。现阶段档案社交媒体用户的角色扮演面临诸多困境,积极进行角色建构有利于档案社交媒体用户进行角色拓展与实践,也有利于推动“以用户为中心”的档案工作的持续开展,提升档案信息服务效能。与此同时,更要意识到角色建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档案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交媒体视阈下档案公共服务及其实现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8BTQ09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及参考文献:

[1]杨茜兰,丁华东.新《档案法》中现代民本思想的解读[J].档案与建设,2021(1):6-11.

[2]徐拥军,嘎拉森.“三个走向”:从《“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看档案工作发展趋势[J].图书情报知识,2021,38(6):4-11.

[3]贺奕静,杨智勇.角色、互动与运行机制——档案治理多元主体协同研究[J].档案管理,2022(4):29-33.

[4]邵华,张媛媛.“档案转向”背景下档案用户转型研究[J].山西档案,2022(6):41-49.

[5][18]孙大东,楊子若.社会角色理论视域下社会力量参与档案事业的角色失调与调适[J].北京档案,2022(12):11-14.

[6]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76.

[7][14]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6(6):73-82.

[8]熊芳亮.角色理论的新领域:网络角色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3(12):53-55.

[9][28]张怡欣,田静.社会角色理论视野下幼儿教师角色的失调与建构[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2,24(4):42-46.

[10][16]吴增基,吴鹏森,孙振芳.现代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122.

[11][13][15]时蓉华.社会心理学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74-75.

[12]陈晋.新《档案法》视域下公民档案权利和义务实现研究[J].档案与建设,2021(8):45-51.

[17]奚从清.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22.

[19]WAKIMOTO D K,BRUCE C,PAR? TRIDGE H.Archivist as activist:lessons from three queer community archives in California[J].Archival Sci? ence,2013(4):293-316.

[20]丁宁.档案行为的引导与社群性公众档案意识的培养[J].档案,2012(4):14-17.

[21]STEIMANN F.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roles in object- oriented and conceptual modeling[J].Data&Knowledge Engineering,2000,35(1):83-106.

[22]彭兰.新媒体用户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5):5.

[23]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吴曲辉,译.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1):453.

[24]张江珊.美国国家档案馆社交媒体策略发展的比较研究及启示[J].档案学研究,2018(4):117-122.

[25]王康.社会学词典[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207.

[26]陈芳,蒋冠.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档案馆线上用户教育模块介绍及启示[J].兰台世界,2021(2):30-33.

[27]闫静,朱琳,张臻.档案用户利用需求及对策研究——基于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用户利用需求问卷调查[J].档案管理,2022(2):93-97.

[29]杨万欢.沉浸理念下的档案信息服务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1(1):134-143.

[30]丁水木,张绪山.社会角色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152-154.

作者单位:1.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2.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