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景区收不收门票
2024-02-21李开周
李开周
孙嘉淦,山西人,乾隆年间名臣。康熙年间孙嘉淦还很年轻,还在翰林院当庶吉士,相当于实习生。他的母亲过世了,辞去官职,丁忧守孝。守孝期间,妻子又不幸病逝,儿子也不幸夭折,他悲痛之余,百无聊赖,便计划通过旅游来化解痛苦。康熙六十年,即公元1721年,农历二月十四,孙嘉淦与一位科举落榜的朋友结伴,过卢沟桥,过琉璃河,过白沟、雄安、任丘,从河北入山東,经过德州,抵达泰安。
到了泰安, 当然要爬泰山,孙嘉淦的目标是山顶,可是爬到半山腰,就被人拦住了。阻拦者说:“不可,山顶有娘娘庙,领官票而后得入。”孙嘉淦问买票得多少钱,回答是“票银人二钱”,每人2钱银子。
康熙六十年九月,山东新米市价为每石纹银16钱。清朝1石的标准容积为60公升,大约装米80公斤。16钱银子能买80公斤大米,那么1钱银子能买5公斤,2钱银子能买10公斤。孙嘉淦去碧霞元君祠,每张门票的代价相当于10公斤大米,折合人民币几十元的样子。
孙嘉淦买了两张门票,但是他们的旅游体验却很差,因为买票之后仍旧不能往上爬,卖票的人说,今天买票,明天才能登顶。次日凌晨,孙嘉淦与同伴再次爬泰山,千辛万苦登顶成功,已经是晚上,远远望去,山顶上繁星点点,可是走近了瞧,“男女数千,宿止道旁,燃炬以丐钱。”竟是几千名乞丐打着火把拦路要钱。
门票始于何时?如今很难考证。按《东京梦华录》第七卷记载,北宋京城开封西郊的人工湖金明池平常用来训练水军,每年农历三月会对外开放,人人可以游览,但如果要在那里钓鱼,“必于池苑所买牌子”,必须去金明池管理处买一张票。宋人笔记《麈史》则记载北宋洛阳的风俗习惯:每年春天,各私家园林对外开放,游客不管去哪一座园林参观,照例都要给看园子的管家一笔“茶汤钱”,也就是小费。管家收了小费,不能全装进自己腰包,照例要拿出一半交给主人。本质上讲,这笔小费就相当于门票,但具体数额可能是不固定的,游客大方就多给一些,小气就少给些。
(摘自《北京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