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尔滨,眼里有光了

2024-02-21姚远

南风窗 2024年4期
关键词:哈尔滨人李鑫中央大街

姚远

不小心洒在羽绒服上的水渍,5分钟以后结成了一层薄薄的冰。哈尔滨市平房区,零下17摄氏度,我在冷风中站了1小时又40分钟。长长的队伍拐了14道折,每个人都在发抖、瑟缩,原地跺脚以唤醒逐渐失去知觉的脚趾。

好在终点就在前方,那是一座黑匣子似的庞大建筑—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

从市中心的中央大街出发,需要乘坐40分钟的地铁才抵达这里。或许因为太过偏僻,这从来不是哈尔滨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一位旅行社负责人告诉我,2022年这时候,陈列馆“基本没什么人”。去年12月末,忽然之间,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大批涌入这个静默的展馆,元旦3天接待参观者3.63万人次,同比2019年增长483%。游客在户外排队的时间一度长达3个小时。

今年冬天哈尔滨旅游创造的瞩目奇观被凝练于此情此景中:潮水般的游客、热情的哈尔滨人,一个从安静走向爆红的旅游目的地,和无处不在的网络围观。

只是一场狂欢又可以持续多久呢?就在哈尔滨被热度高高抛起的同时,爆出了上一个网红城市淄博冬季旅游遇冷的新闻。

但抵达哈尔滨之后,我用眼睛和耳朵直接去认识这座城市,发现热梗是锦缎上的绣花。哈尔滨的走红,是一次“天时地利人和”的巧合,但巧合背后指向的东西,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历史底蕴,长期以来对旅游产业的规划经营和生活于此的人们对这座城市炙热的爱,经得住如此庞大的线上围观与在地审视—即使是未来某一天,即使是热度退潮以后。

中央大街,一直以来都是哈尔滨最热闹的地界。自从网络走红以来,这条街道更是频繁上演着各种奇闻逸事,牵着驯鹿的鄂伦春族族人、参加文艺表演的各地文旅局长、随时偶遇的博主和明星。

而如织的游人们脚下踏着的石块,年纪已有上百岁。100年前,“中央大街”还是“中国大街”。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皇俄国为攫取中国东北地区的资源,修建了一条“丁”字形的铁路,后称“中东铁路”。这条全长2400公里的铁路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而“丁”字的中心,就是哈尔滨。

运送铁路器材和工程技术人员的马车,在草甸中碾出一道泥泞的路,中国筑路工人逐渐在道路两旁聚居。

很快,商贾云集,重楼叠宇。1924年5月,街道铺上一块块形状大小如俄式面包的花岗岩方石,坚硬而错落,时至今日仍然支撑着路人的脚步。

“一块面包石当时价值一银币。”一位年长的哈尔滨人告诉我,小时候长辈们都会这么说。代代口耳相传,述说着中央大街当年的辉煌。

约100年后,2024年初的冬天,中央大街重现了往日的荣光。人流摩肩接踵,烟囱面包和马迭尔冰棍的店铺前排起长长的队伍。一家西餐厅的透明橱窗内,一位西方面孔的演奏家拉着小提琴,一首《友谊地久天长》,送给将他层层叠叠包围起来的路人听众。一曲终了,他绅士地向人群行礼。

谈起中央大街的热闹,刘金雙兴奋得脸颊泛红。她经营着一家名作“杀猪天”的韩国烤肉店,就开在中央大街上。“我在哈尔滨待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感受过这种氛围,从来没有。”她眼睛中泛着光,“人山人海的,你从这头往那一看,全是小脑瓜,全是人”。

生意好了,烤肉店的营业时间随之推迟,从前是晚上10点,现在延迟至10点半。刘金双说,这段日子的用餐高峰期是晚上8点,傍晚人们在冰雪大世界玩完,晚上再赶来中央大街附近用餐。实际上,她的烤肉店一直以来主要接待的客人都是游客,毕竟这个选址,“本地人不会特意跑来中央大街吃饭”。

人人都好奇,哈尔滨在这个冬天创造的旅游传说,究竟是如何促成的?

在哈尔滨中国旅行社工作的李鑫觉得,是“天时地利人和”。她很瘦,瘦得不像刻板印象中的东北人,负责着旅行社哈尔滨旅游的地接工作。李鑫说,今年哈尔滨旅游的旺季,比疫情前的往年来得更早一些。往年的旅游旺季大约从11月下旬或12月初开始,2023年早了10天左右,从11月中旬就陆续热闹起来。

或许是老天眷顾哈尔滨,入冬后的几场雪下得很大。不像往年,最早的几场雪稀稀疏疏落地就化。今年的早雪,用东北话来说,下来就“站住了”。几场早雪,硬生生把哈尔滨冰雪旅游季向前延长了几日。黑龙江雪乡国家森林公园往年11月15日左右起对外开放收费,但2023年“落杆”的日子是11月10日,李鑫记得,“在这之前下了几场大雪,雪乡的景色已经非常美了”。

早雪诱发了哈尔滨旅游的多米诺骨牌效应。11月下旬,雪乡对外开放后,游客陆续抵达哈尔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察觉了这一动向。他们当机立断,作出一个重要决定:提前开业。

2023年的11月末,松花江的冰层厚度还不足30厘米,无法用做冰雪大世界的材料,但巧合的是,冰雪大世界在上一年储存了10万立方米的天然冰体,这是有史以来存冰体量的最高纪录,恰好足以用于冰雪大世界的前期建设,以确保提前开园。

紧接着,冰雕师、油锯手、运冰工等上万人涌入这片原本空无一物的园区,24小时不间断赶工。一场属于哈尔滨的神话,即将拉开序幕。

哈尔滨的走红,最早或许与有关部门的“规划”有关,但愈往后,它愈发成为一场游客掌握主动权的发现之旅。

譬如说,在火爆以前,没有任何人可以料到,2024年1月下旬,哈尔滨实时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会是哈药六厂和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陈列馆。

前者在哈尔滨人心中,只是一份曾经的“神仙工作”。去哈药六厂的路上,司机告诉我,哈尔滨市民的坊间传闻中,六厂效益最好的时候,发给员工的年终奖励是“每人一条金链子”,“人人都想去那儿工作”。

然而在今年以前,他们从来没有机会走进这栋被称作“东北卢浮宫”的药厂大楼。此次为了迎接南方游客而开放,是20年来的头一回。

“东北卢浮宫”不虚此名。美学造诣是极高的,内饰奢美华丽但不庸俗,位于五楼的版画博物馆,收藏了360幅精美的版画作品,走廊的白墙上,贴着“无情的管理、有情的关怀”的红色标语,传递着一家老牌企业的行事风格。

哈药六厂的火并非没有缘由,它是哈尔滨城市气质的典型样本。

这种城市气质,与它的历史有关。20世纪上半叶,开埠通商、与外商紧密来往,当时哈尔滨的欧风之盛,远过上海,并在后来逐渐奠定了以古典主义、文艺复兴、新艺术运动、折衷主义等欧式潮流为主的城市建筑风格基调。新中国成立后,南厂北迁、苏联援建,哈尔滨成为一座以机械工业和国防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计划经济在这座城市投下长长的影子。

就如哈药六厂的惊人糅合:一家老牌药厂,竟然像一座欧洲的皇宫。

至于另一处旅游热门地,侵华日军731部队遗址陈列馆,哈尔滨人对它的印象还停留在上学时组织参观学习的红色教育基地。“它在平房区,相对市区来说比较偏僻,往常很少有人特意去那边游览。”李鑫说。

小时候,相关展品被直接布置在遗址内部,规模也相对较小,李鑫记得当年自己去参观,“阴森森的,让人害怕”。

2015年,原先的遗址旁,建起了一座外形酷似嵌在地面中的黑匣子的建筑,它就是陈列馆新馆。展品中有一部分来自731部队士兵的证词与证物,譬如731部队老兵大川福松的尾巴军刀,它曾是731部队创始人和部队长石井四郎亲赠的,以嘉奖大川福松进行了“出色”的人体实验。

而这件极具价值的历史证物,731陈列馆馆长金成民为它跨越了8个年头、数次赴日本取证,最终将它带回中国,小心放于陈列馆中。震撼人心的桩桩件件,是一代研究员、一代哈尔滨人对待历史的态度。

“哈尔滨和淄博不一样,它不是只有烧烤这么单一的东西,它有它的人文历史。”谈起731陈列馆的“出圈”,李鑫说。

2023年12月18日,第二十五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开园的第一天,中午11点,大巴司机吉鹏载着一车乘客去了冰雪大世界。

也是那一天,“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退票”事件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大约4万游客涌入园区,致使超级冰滑梯、雪花摩天轮等项目排队时间过长,部分游客没能玩上,集体要求园方退票。

退票风波迅速在互联网上发酵,追溯起来,这或许可以算作哈尔滨在互联网走红的起点。“要是没有这一遭,哈尔滨可能也不会这么火。”关注了风波发展的全程,吉鹏感慨。

冰雪大世界向游客诚恳致歉、爽快退票,继而引起另一波舆论对园方的同情,延展出网友对哈尔滨“讨好型市格”的关注。退票以外,这座城市对待游客的种种细节,逐渐被挖掘、发现,甚至在网络上演变成“尔滨”与“南方小土豆”的一段“佳话”。

“有的人单纯是冲着这儿的人来的,”吉鹏说。

曾经有一位深圳游客和他说心里话,此前对东北的印象不是很好,天寒地冻、没什么好看的。“后来他和我说,黑龙江人确实是热情,和深圳完全不一样。”

照顾南方游客的饮食习惯,原本整颗咬着吃的冻梨被切成块、雕成花。刘金双本来也想在店里这么做,但考虑到不能太过偏离自家“韩国烤肉”的定位,遂作罢。但她特意叮嘱后厨,酱汤和鱼肉做得清淡一些、偏甜一些,叮嘱店员给南方游客烤肉时,把生菜也放在烤盘上热一热。

旅游景点附近的店铺,在门口或橱窗上贴出了“欢迎马铃薯殿下”“欢迎南方小金豆”之类的标语,表示可以向南方游客提供行李寄存、手机充电、热水、姜茶等免费服务。

中央大街的地下通道,铺上了灰色的地毯。“我在哈尔滨生活了30年,每年卡在那儿的东北人不知道有多少个。”李鑫震惊得无以言喻,“外地人来了,今年竟然给铺上了地毯。”

中央大街附近人太多、打不到车,于是路边出现了承诺免费接送南方游客的车队。“其实去年夏天就已经有这种车队了。”吉鹏说,有些是车友自发组织的,有的则是婚庆公司。“这个季节太冷,没有结婚的,他们就把奔驰、劳斯莱斯、路虎拿出来接送游客。”

几乎每一个哈尔滨人都在向我表达欢迎、关心,甚至是感谢,而这种旅游体验所给予的情绪价值,在网络上被放大,继而吸引着更多人,“慕名而来”。

“都是自发的。”吉鹏再次对我说。哈尔滨迎来了火热,大多数哈尔滨人不约而同地行动起来,希望维护好这一份珍贵的火热。而他自己确实也正载着我,送我回到住处。

从业十几年,刘金双与我聊起自己从事餐饮行业的心得体会,每天来用餐的客人形形色色、什么样的都有,餐饮本质是一门服务业,很难干—但干好的秘诀却又很简单,“把客人当成自己的朋友,把店当成你的家。这样就没什么太难的。”

她每天在烤肉店忙碌至晚上11点半,甚至12点才回家,但是忙碌也開心。过去的疫情3年中,中央大街上的店面关门的、倒闭的,“有四五成”。

她所在的烤肉店有些品牌知名度,而且老板人好,无论店面怎么亏损,不裁员、也不克扣工资。刘金双的许多朋友也在餐饮行业,过去3年经常“今天来个电话告诉我下岗了,明天来个电话告诉我下岗了,要么就是只拿一半甚至三成的工资”。

下岗后,在本地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会往南方去。刘金双的朋友、同学包括家人,“已经走了很多”。

吉鹏和李鑫周围的人也在陆续向南走。而当我追问起大致人数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蹙起眉头,思索一阵,然后摇摇头。刘金双说,如果自己再年轻一些,没有老人、没有孩子,“我也会走”。

去了深圳、北京和上海的同事,不仅收入比她高,福利待遇普遍也比东北更好。在哈尔滨,只有国企和事业单位相对丰厚和齊全,人人都挤破头想进去。网上流传着一句话是,除了拖家带口的,或者在体制内工作的,其他哈尔滨年轻人的最好出路,就是“去南方”。

2021年,哈尔滨常住人口为988.5万人,相比一年前,减少了11.6万人。哈尔滨成为近年来首个跌出“千万人口俱乐部”的省会城市。这座曾经被称作“东方小巴黎”“共和国长子”的传奇城市,历经近百年的波折后,似乎在走向黯淡。

2021年,哈尔滨常住人口为988.5万人,相比一年前,减少了11.6万人。哈尔滨成为近年来首个跌出“千万人口俱乐部”的省会城市。

似乎天意使然,今年冬天一束最强烈的光束,照射在这座流露疲态的古老城市上方。每个哈尔滨人都对我说,他们盼望着一天,盼望了太久。热度给予了他们对这座城市的发展信心,和留下来的信心。比如李鑫,这次火热让她看见哈尔滨的文旅产业“还有很大的向上发展空间”,吉鹏则问我:“你说能不能是国家给推流量了,让我们发展,有没有这个可能?”

元旦假期3天,哈尔滨全市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这股热潮一直保持至一月的尾巴,当我离开哈尔滨时,中央大街周边的人群和车流仍然在造成不亚于一线城市的拥堵路况。

现在困扰着哈尔滨人的,是如何在短暂的冰雪季结束后,把热度延续至凉爽的夏季。冰雪大世界的“哈冰秀大舞台”,如今已是一线网红的主持人“冰城左右哥”一边在零下20摄氏度的天气中与数万名游客唱着歌、玩着梗,一边借着玩笑话讲着真心话:“希望大家夏天也可以来哈尔滨看一看。”

过了夏天,2025年的冬天,第九届亚冬会即将在哈尔滨举办。“来年会更好。”吉鹏盼望。

猜你喜欢

哈尔滨人李鑫中央大街
艺术作品
家乡的中央大街
Emerging of Ag particles on ZnO nanowire arrays for blue-ray hologram storage
作品赏析(1)
Making Use of Facilitative Teaching and CLT in SeniorMiddle School English Courses in China
忧伤词
为你撑伞
The Impact of Media on Society
我家的邻居
那一缕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