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钢铁企业职工技术教育探析
2024-02-20孙睿荆蕙兰
孙睿 荆蕙兰
[摘 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职工开展技术教育是一项重要而又复杂的工作。在党的领导下, 鞍钢根据生产的客观形势以及职工的技术水平,通过开设业余技术学校和业余学习班,运用师徒合同制,提升职工技术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并且积极推广苏联先进技术和“两革一化”经验。鞍钢职工技术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提升了职工技术水平和政治觉悟,促进了“两革一化”等生產运动的开展,为“鞍钢宪法”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也为新时代钢铁企业开展职工教育提供了历史镜鉴。
[关键词]鞍钢;职工技术教育;历史考察
[中图分类号]K271;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416(2024)01-0075-11
新中国成立后,企业职工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他们由原来出卖劳动力、居于社会底层的被剥削阶级转变为领导阶级的一员。但他们长期受剥削阶级压迫,文化技术水平较低,阶级意识较为薄弱,如果不提升文化技术水平,不提高政治觉悟,就难以开展工业化建设,因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工教育工作。早在1947年,东北行政委员会就提出了“劳动人民自己教育自己”的方针[1],新中国成立前制定的《共同纲领》中明确“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干部在职教育”[2],使职工技术教育有了根本保证和依据。在党的职工教育政策和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引导下,各地厂矿企业根据实际开展职工技术教育,并取得了重要历史成就和宝贵经验,促进了工业化发展。
目前,学界对新中国成立初期职工教育的研究已较为丰富,但多侧重于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关于职工技术教育研究较少。从关注的地域范围看,关于鞍山等新中国成立后重点发展的工业城市的职工教育研究则相对较少。 因此,本文以共和国“钢铁长子”鞍钢这一大型国有企业为例,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职工技术教育工作,探究新中国成立初期鞍钢职工技术教育工作的实施开展及所取得的成效,以期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
一、鞍钢开展职工技术教育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鞍钢技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存在着一些困难和不利因素。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急需提升钢产量,这样一个重任便落到鞍钢身上。另一方面,伪满经营的鞍钢生产技术极为落后,职工技术水平较低。如果不提升职工技术能力就不能学习、发展新技术,就不能完成钢铁生产要求。尽管1948年鞍山解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职工群众开展献交器材运动,组织护厂斗争,并在鞍钢发展壮大党组织,为鞍钢恢复生产和职工教育奠定了基础,但新中国成立初期鞍钢职工技术教育工作依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因素。
(一)工业化建设亟待提升钢产量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的追求。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认识到工业的重要性。毛泽东深刻洞察了工业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3]。毛泽东分析了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状况,“在抗日战争以前,大约是现代性的工业占百分之十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百分之九十左右”。他指出中国工业落后的原因是“帝国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压迫中国的结果”[4]。钢铁是经济建设和实现工业化的基础,是工业的“粮食”。毛泽东指出:“工业要抓紧,主要是抓一个钢铁和一个机械,有了这两门,万事大吉”[5]。但1949年中国生铁产量仅为25万吨,钢产量仅为16万吨,钢产量仅为美国钢产量的0.26%,世界钢产量的0.1%[6]。为了提升钢产量,实现工业化的目标,东北因综合优势被确定为全国钢铁生产的重心,鞍钢更是重中之重。
(二)生产型城市建设急需提高职工技术水平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际,便充分认识到工业生产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城市功能有了初步划分,认为应“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只有城市工业、手工业生产物品愈多,则城市对战争、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愈能发挥” [7],“消费城市”才能转变为“生产城市”。生产型城市的建设与工业化建设紧密联系,为了提升工业化建设水平,就需要提高职工技术水平。1950年6月政务院发出《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强调“各工厂企业应斟酌情形有计划地进行技术教育”,并提出开展职工技术教育的方式,以“适应工业生产发展中对于技术工人的需要”[8]。建设“生产城市”对职工技术水平提出了新要求,也使广大职工有机会学习技术知识。
(三)鞍钢生产技术极为落后
20世纪初,日本帝国主义经营的“满铁”以扩大“铁路附属地”的名义,在鞍山地区攫取矿权,建立了“鞍山制铁所”,“九一八”事变后又扩建为“昭和制钢所”,掠夺我国矿产、钢铁资源用于侵略战争。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经营鞍钢以殖民掠夺为目的,把人当作机器使用[9]376,导致鞍钢的生产设备落后,操作方法原始。如鞍钢铸钢厂沿用的两座平炉是1937年日本制造的,设备简陋,无计量仪表,换向及炉门启闭都要由人工操作[10]343。最为根本的是昭和制钢所始终没有解决贫矿冶炼的技术,鞍山地区含铁量高的富矿少,含铁量少的贫矿多,由于不能解决利用贫矿大规模冶炼的技术,在冶炼中经常发生高炉事故,昭和制钢所便采取“杀鸡取卵”的方式疯狂掠夺富矿,导致解放前鞍钢生产技术落后,劳动条件恶劣,带有落后的殖民地钢铁企业烙印。
(四)鞍钢职工技艺水平较低
新中国成立初期,鞍钢职工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日伪时期就在昭和制钢所工作的老工人,二是新进厂的城乡青年,三是支援鞍钢建设从全国抽调的干部和技术人员。这些职工中,除了技术人员,其余职工的技艺水平普遍较低。伪满时期,昭和制钢所设立了一些培训机构主要以培养日本技术人员为主,服务于殖民掠夺,仅有实技训练所和临时工作工养成所中国人部培养少量的中国作业工[9]350,中国人根本没有机会学习核心技术。此外,新招收的工人和抽调来的干部技术水平也不高,约30%的新职工为文盲,很多干部不懂工业生产技术,完全是外行。
新中国成立初期钢铁企业职工技术教育探析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提高钢产量、改进生产技术和提升职工技术水平的要求下,鞍钢职工技术教育工作拉开了帷幕。
二、鞍钢职工技术教育的实践路径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形势严峻,钢铁生产的恢复成为国家生产恢复的重点之一,鞍钢则成为钢铁工业建设的重点。毛泽东非常重视鞍钢的生产和人才培养,他于1950年做出指示,“鞍钢出了钢材,还要出人才”[11]。为了贯彻这一指示,鞍钢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职工教育工作,因此,鞍钢不仅是一个大型冶金企业,还成为一座综合性冶金学校[12]315。
(一)开设业余技术学校和学习班教授老工人技术理论知识
鞍钢的老工人操作经验丰富,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科学技术理论知识,通常依据自己的经验操作,不懂其中的科学原理,因此在工作中会犯经验主义错误,影响到产品生产质量。为帮助老工人提升技术理论水平,鞍钢组织开展业余技术学习班、业余技术学校,并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
第一,开办业余技术学校进行脱产教育,快速教会老工人必要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知识。业余技术学校从工人中选拔学员,也为培养技术员做人才储备,其学习时间共一年两学期。第一学期主要教授基础的初中数学、物理、化学知识,课时数为450节。第二学期学习专业技术理论,包括基础技术理论、专业化学和物理、专业技术理论等课程,课时数高达600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运用演示法、观察法和实验法开展教学,学校为配合教师教学也收集准备了模型、仪器、机器零件等用于教学展示,如在学习电学时,教师会把电器设备拆开演示;在学习制图时,教师会运用蓝图和模型开展教学;在工厂有机器维修时,教师便组织学员去现场开展教学[13]。
第二,开展业余技术学习班进行在职教育。业余技术学习班学习时间较短,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教学内容。如炼钢厂开设的学习班时长三个月,根据工人的文化、技术水平,教授如下内容:一是与炼钢有关的初中化学知识;二是算术、代数等数学知识;三是初中物理热学有关知识;四是常用的初步冶金学,包括耐火材料、煤气及平炉配料、脱氧等各种计算方法。这些都是一个炼钢工人所必须知道和常用的知识[14]。
(二)通过师徒合同制提升技术员操作水平和老工人理论水平
鞍钢借鉴中国手工业“名师带高徒”的传统做法,在工人中开展老带新,师帮徒,发动组织工人订师徒学习合同[15],使之成为培养技术工人、提升技术员操作能力的有效方式。
签订师徒合同的对象主要是老工人和新分配来的大学生技术员。大学生技术员理论水平较为扎实,但缺乏实践经验,如新分配来的技术员于保刚,在来的路上满腔热情,但到轧钢厂后由于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工作时几乎要哭出来[12]340。如果技术员不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就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老工人理论知识匮乏,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如钳工丁成志,实践能力连苏联专家都佩服,但连图纸都看不明白。大学毕业的技术员缺乏实践经验,老工人缺乏理论知识,因此二者可以互帮互教,教学相长。
签订师徒合同的职工根据自己的状况制定学习内容和计划。大学生技术员可以根据师傅的理论水平灵活教学,老工人可以手把手地向技术员传授操作经验。如丁成志与分配来的大学生技术员萧庆瑞签订师徒合同。丁成志从操作姿势开始教萧庆瑞,把自己十几年的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萧庆瑞,帮助他学会了一项又一项操作技能。萧庆瑞则根据丁成志的文化技术水平,运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讲授抽象的理论知识,如在教丁成志机器的气流变化时,他用水流打比方,引导丁成志联想过河时的感觉,使丁成志快速接受了相关知识。经过互帮互教,丁成志通过考试成为了技术员,萧庆瑞的操作能力也达到丁成志的水平[16]。
(三)推廣苏联先进技术
鞍钢的恢复与发展建设,离不开苏联钢铁技术的引进与消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采取孤立政策,因此,苏联成为了当时学习先进技术的极为重要的渠道。中苏签订互助条约后,苏联以“156项工程”为载体为新中国工业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援助,其中有24项援建项目在辽宁省,而摆在首位的就是鞍钢。鞍钢的生产建设中的设计图纸、生产工艺、职工培训、工厂管理等都离不开苏联专家的帮助,先后共有340名苏联专家被派到鞍钢工作,其中56人分别担任鞍钢公司总顾问和部分顾问。苏联专家掌握重要生产技术,是先进技术的教育者、传播者,1949—1960年,苏联专家对鞍钢职工进行了2800余场次技术培训[17],对于鞍钢职工的技术水平提升发挥着巨大作用。依托苏联援助,鞍钢鼓励职工向苏联专家学习先进技术,苏联专家也发扬国际主义精神,积极传授鞍钢职工先进技术,指导鞍钢职工开展技术革新。
第一,鞍钢向职工强调学习苏联先进经验的重要意义,通过事实以理服人,教育职工向苏联专家学习。1949年鞍山市委指示要与来鞍钢的苏联专家亲密团结,充分尊重苏联专家意见,并把反苏上升到反革命的政治高度[18]。但仅通过一项行政命令是难以说服鞍钢职工的,苏联专家在生产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才让鞍钢职工深受教育,深刻体会到苏联技术的先进。苏联专家来到鞍钢后,认为鞍山的贫矿可以进行冶炼生产,而鞍钢很多职工却说日本人请美国专家来都没解决,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苏联专家的方法经操作取得成功后,反对的人都心服口服。苏联生产技术先进的事实深刻教育了职工,广大职工在生产中积极学习苏联先进经验,苏联专家提出的指导意见受到职工的高度重视,并被职工积极执行,使鞍钢的生产指标远超伪满水平。
第二,苏联专家在生产中积极向职工传授先进技术。由于苏联援助的新型自动化机器职工从未见过,只能由苏联专家指导操作。苏联专家在开工之前进行培训,首先教授技术人员技术,技术人员学会后再去教工人。在教授的过程中,专家们站在机器旁边,先教方法,再教操作,如果没有学会,专家就亲自动手指导,等职工学会操作了,再检查、纠正,反复讲解,把每一个人都教会。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复杂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机器安装结果超过原先质量标准[19]。
第三,苏联专家积极指导鞍钢职工开展技术创新。鞍钢职工在生产过程中认识到苏联先进技术应该与鞍钢生产实际相结合,如鞍钢总工程师邵象华认为新技术不能不考虑实际条件就直接照搬,“而是需要根据不同地区或工厂的原料、设备及其他条件作必要的试验或研究,才能找出并掌握最适宜的具体实行方法” [20],因此,鞍钢通过技术革新创造性地发展苏联先进生产经验。苏联专家对鞍钢职工的技术创新非常重视,积极帮助职工进行创造发明。如大型轧钢厂的朱菊良在学习了苏联的先进技术“红装”后,认为可以进行逆向操作,即通过加热的方式拆卸人字齿轮,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实现了“红卸”[21],小型轧钢厂的重大技术革新成果“反围盘”在研制中遇到困难,在苏联专家指导后获得了成功;薄板厂助理工程师汤富麟创造的轧钢机双重升降台,在苏联专家指导下修改了原先建议获得了成功[22]。
(四)推广“两革一化”经验
日本帝国主义经营鞍钢以殖民掠夺为目的,导致鞍钢的生产设备落后,操作方法原始。新中国成立初期,鞍钢花大力气改变这种状况,但由于工業基础薄弱,很多厂矿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方法依然处于落后的状态,劳动生产率得不到应有的提高[23]。鞍钢通过发动群众,先后兴起了以技术革命、技术革新和生产合理化建议运动为代表的“两革一化”生产运动,并向职工推广教育“两革一化”中产生的先进生产经验。
第一,取得技术革新的单位及时推广自己的先进经验。如“三大工程”建设中,金属结构电焊组采用分段焊接法,使焊接效率提高了一倍以上。为及时推广先进经验,工会积极组织现场表演,认真总结了施工中的先进方法,充分说明先进方法的优点,使各单位充分学习技术革新经验,激发职工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进而创造出更多的先进方法和施工窍门[24]。
第二,各单位通过学习先进经验提升了生产效率。特别是一些生产较为落后的单位,通过积极学习其他单位先进经验弥补自身不足。如1956年10月,鞍钢第二炼钢厂为提升生产效率,组织平炉工长、炼钢工等参加短期学习班,向十号平炉学习炉体维护和快速炼钢的先进经验,提高了职工的炼钢技术水平,当月就超额完成生产计划,同时炼钢效率也迅速提升,“平均每炉炼钢时间比上月减少五十分钟左右,创造了用五点二十五分钟炼一炉钢的全国大型平炉炼钢新纪录”[25]。
第三,总技师在技术革新经验的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鞍钢各厂设立总技师,作为全厂的技术权威,以加强技术领导,充分发掘、总结和推广“两革一化”经验。如炼钢厂在厂长的领导下,总技师组织职工学习技术革新经验,并根据技术革新成果制定新的操作规范,使得全风量快料顺行法、炉顶补料和热风炉快速烧炉法等技术革新经验真正地推广开来[12]349-354。
三、鞍钢职工技术教育的成效
职工教育与工业化建设联系密切。一方面,新中国的工业发展需要工人阶级具备适应现代生产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广大职工接受教育后提升了文化技术水准,进而推进工业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鞍钢职工技术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效,既提升了职工技术水平和政治觉悟,又促进了鞍钢生产运动的开展,为“鞍钢宪法”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一)提升了职工技术水平,促进了生产运动的开展
鞍钢的职工教育提升了职工技术水平,培养了一批技术员,同时还鼓励职工参与“两革一化”等生产运动,促进鞍钢技术进步,将理论转化为物质的力量。
第一,通过开展技术教育,提升了职工的技术水平。例如,炼钢厂在1952年冬季新修订的操作规程,不仅包括操作方法和基本原理,还吸收了苏联先进经验,操作技术上明显比过去有所提高。在业余技术学习班学习过的工人都能听得懂操作规程讲解,在讨论时也发言最多,而没有参加技术培训的工人在学习中就感到困难[14]。可见,技术教育是提高职工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
第二,通过开展技术教育,从工人中培养选拔技术员,为鞍钢生产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鞍钢作为一个复杂的综合性冶金企业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但新中国成立初期培养技术人才的学校数量较少,技术技能人才十分缺乏。针对这种情况,中共鞍山市委做出关于从工人中培养技术员的决定,指出“应该更抓紧自己内部的工作”,“加强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工作”[26]。鞍钢通过开办技术学校、培训班,推广师徒合同等方式,提升工人技术水平,并严格开展考试,选拔技术员。这些技术员生产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在生产中起到了带头作用。
第三,通过开展技术教育,使广大职工积极参与“两革一化”运动,促进鞍钢生产技术进步。职工的技术水平提高了以后,能够在生产中理解技术原理,遵循操作规程,提升工作效率,发现生产问题,积极参与“两革一化”运动。如在技术革新的浪潮中,鞍钢炼焦厂为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组织职工学习技术,推动改造了平煤机。职工们反复学习资料,理解了炼焦炉工作的原理,分析了炉体损坏的原因,找到了提高炼焦质量的方法,老工人王景新、王荣春还根据多年的经验研究了焦炉装煤平煤的方法,改进了平煤机,使焦炉的装入煤量增加了500公斤[12]288-289,提升了生产效率。整个“一五”计划时期,鞍钢动员职工学技术,找窍门,挖潜力,提建议,使“两革一化”运动不断深入,年均提合理化建议19246件,创造价值939.5万元[10]548,促进了鞍钢技术进步。
(二)提升了职工的政治觉悟,增强了职工的凝聚力
鞍钢职工在技术教育和生产实践中深刻理解了技术教育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提高了职工政治觉悟,形成了有效合力。
第一,技术教育增强了职工对党的认同,提高了职工的政治觉悟。鞍钢职工在教育中深刻体会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就没有自己的技术进步,就没有鞍钢的恢复生产和技术革新。如钢绳厂老工人栗根源深刻体会到新旧社会的不同,认识到党是为人民办事,当遇到生产困难时,他觉得“工厂是咱工人自己的了,工人当家作主了,那就得叫机器也听使唤!”,下决心改进自动卷线机;工厂领导也多次与他谈话,派人指导,帮他克服困难,使他深刻认识到“啥事都要为国家,不要为自个儿”,“永远跟着党的道儿走”[27]。
第二,技术教育培养了职工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职工的凝聚力。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社会个体必须具有集体观念[28],但新中国成立初期,鞍钢职工之间不够团结,思想较为复杂,一些老工人有顾虑,不愿意传授自己的经验;一些技术员好高骛远,不愿和工人共同研究,怕丢脸 [29]。面对这些情况,鞍钢在技术教育与技术革新中形成群众性运动,使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体会到集体主义的力量。如技术员吴良亚1949年由南京电厂调至鞍钢,刚到鞍钢时埋头单干,不愿意深入到工人中去,经过党组织教育,他认识到自己脱离工人群众的问题,在车间跟老工人学习后实践操作后,深刻体会到工人阶级的团结,1952年他和其他六位工人团结协作,成功创造了自动抽钢机[30]。
(三)为“鞍钢宪法”的诞生奠定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的“马钢宪法”被引进中国,推广后却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工业管理方法十分迫切。1960年3月,毛泽东批复了《鞍山市委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将鞍钢的生产经验提升至“宪法”的高度,并称赞“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31]。“鞍钢宪法”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 即以“两参一改三结合”为内核的制度。“鞍钢宪法”的诞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新中国成立十余年间鞍钢职工教育以及技术革新、群众运动的必然产物。鞍钢职工技术教育为“鞍钢宪法”的诞生奠定了思想、群众和技术基础。
第一,鞍钢职工通过技术教育实现劳技结合,提高政治觉悟,为“鞍钢宪法”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32]559。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些技术员存在脱离群众、脱离生产的问题,鞍山市委做出了进一步贯彻劳技结合的指示,要求技术员深入现场,参加劳动 [33]。在参加劳动的过程中,技术员向工人学习,深刻体会到技术与劳动结合的重要性,更加认同工人阶级的身份;广大工人觉得技术员是“为了他们的”,支持技术人员的工作,使他们的指导意见能够贯彻执行[34]。
第二,干部、技术员经过技术教育,投身生产运动,与工人密切联系,为“鞍钢宪法”的诞生奠定了群众基础。支援鞍钢的干部来到鞍钢后积极向工人、技术人员虚心学习,立志從外行变成内行,发扬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技术员也与工人互帮互助,教学相长,在实践中虚心学习老工人的操作经验;老工人也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提升理论水平,很多技术员与工人的关系形同亲兄弟。广大技术员、领导干部不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与工人水乳交融。
第三,鞍钢职工经过技术教育后积极提出合理建议,为“鞍钢宪法”的形成奠定了技术基础。首先,鞍钢职工经过教育意识到劳动与技术结合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是开展生产运动的关键;认识到掌握先进技术的重要性,积极学习、运用、分享、创新先进技术。其次,由于鞍钢生产技术和职工技术水平取得进步,一些旧的规程就会成为鞍钢生产中的阻力,因此,职工积极参加合理化建议运动,提出改进生产、管理的建议。
四、鞍钢职工技术教育的启示
梳理新中国成立初期鞍钢职工技术教育实践可以得出一些规律性启示,对新时代国有企业创新开展职工教育工作,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有着重要意义。
(一)加强党对职工技术教育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35]。新中国成立初期鞍钢职工技术教育实践表明,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职工教育工作才能得到保障,获得发展,取得成效。因此,新时代职工技术教育必须坚持对职工教育的全面领导,引领职工教育工作深化发展。
第一,职工技术教育工作要贯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是坚持党对国有企业领导的内在要求[35]。新中国成立后,鞍钢职工接受技术教育,学习先进技术,体会到与旧社会不同的境遇,深刻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并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代的变迁也不能动摇和忽视、忘记和淡化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36]11,职工技术教育工作应成为贯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保障职工主人翁地位的重要方式。通过职工教育传播先进思想,提高职工政治觉悟,团结广大职工紧密围绕于党组织周围,激发职工主动性、先进性和积极性,引导职工牢固树立工人阶级的主体意识,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
第二,职工技术教育工作要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鞍钢开展技术教育时,坚持劳技结合的方针,党员干部和工人群众密切联系,相互学习,职工经过教育后提出了大量合理化建议,践行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新时代开展职工技术教育要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要提升职工文化技术水平,解决职工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一切依靠群众,要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发动职工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创新研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在教育中做到教学相长,积极征求职工意见,化为有效行动。
(二)职工技术教育要把握科技、人才、创新三者关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37]。这一重要论述对新时代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科技、人才、创新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产生科技成果,关键在于有人才、有创新。新时代开展职工技术教育要把握科技、人才、创新的关系,要让职工掌握先进科技,从职工中培养选拔人才,鼓励职工开展创新。新中国成立初期鞍钢通过开展职工技术教育培育选拔技术人才,推进鞍钢技术革新,这一实践历程对新时代职工技术教育把握科技、人才、创新的关系有重要参考意义。
第一,职工技术教育内容应对新兴技术有所侧重。鞍钢开展职工技术教育的过程中,积极推广苏联先进技术和自主技术革新成果,使职工适应现代化钢铁工业生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质量。劳动者的知识和才能积累越多,创造能力就越大[36],如果广大职工不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就不能提高生产效率,更不能开展生产创新。因此,国有企业应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更新换代开展教育,引导广大职工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态势。
第二,职工技术教育要以创新为目标导向,鼓励职工开展科技创新。有人才而不创新不能产生科技成果。鞍钢职工接受技术教育后,积极参与到“两革一新”生产运动中,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困难,促进鞍钢生产技术进步。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应通过科技攻关项目促进职工技术教育开展,建立完善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军令状”制度;营造创新氛围,尊重科研人员、一线工人的创意;引导广大职工走好技能报国路,争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争当能工巧匠、大国工匠[38];鼓励青年职工、技术骨干参加科技攻关,挑战未知领域,把知识与经验、智慧与灵感转化为创新成果。
第三,要把激励机制融入育人才、促创新的环节中。完善的企业激励机制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科技创新的成败。鞍钢开展技术教育时尤为注重职业发展激励,将一大批技术学习优秀、技术革新成果突出的职工提拔为技术员和领导干部。因此,国有企业开展职工技术教育时要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式,构建物质激励、精神激励、职业发展激励相融合的激励机制,提升职工学习和创新的积极性,培养技术骨干、青年英才。
(三)加强国有企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的发展中不断通过学习强党魂,强党基,强党力,强党治[39],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37]这一重要命题。新时代建设学习型政党,需要各级党组织落实学习责任,提升学习本领。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37],其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影响到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全局工作,关乎到党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创造力和战斗力。新中国成立初期鞍钢开展职工技术教育营造了全员学习的良好氛围,对新时代国有企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依旧意义深刻。
第一,要广泛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种科学技术知识。鞍钢为适应现代化大工厂生产,各级党组织积极动员、组织职工参加技术培训,党员干部、劳动模范带头示范学习,很多干部从工业生产管理的“外行”变成了“内行”,很多对技术理论一窍不通的老工人成为了技术员。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要求下,国有企业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引导职工特别是党员干部主动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专业化水平,增强驾驭复杂局面的本领,不断提升国有企业原创技术创新能力,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要。
第二,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鞍钢在开展职工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广大职工在提升技术水平的同时也提升了政治觉悟,深刻认识到技术教育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深刻领悟到集体主义的重要性,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国有企业必须教育职工牢记国有企业性质属性,践行社会责任,引导职工认识到一切技术服务于人民,技术创新依靠集体力量,党建激发科技创新潜能,不能只讲技术而不讲政治,要在讲政治的前提下做好工作,做到业务与政治、知识与信仰、个人与集体的有机融合。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有力领导下,鞍钢职工技术教育取得了良好实效。鞍钢作为国家钢铁生产的摇篮,职工必须有较强的技术能力,才能为生产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经过技术教育后,广大职工的技术水平、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有力支援了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工业发展。透视这一时期鞍钢职工教育的历史发展轨迹可以看出,技术教育既达到了提高职工技术水平、促进鞍钢生产发展的目标,又实现了政治教育与技术教育的统一。概而言之,新中国成立初期鞍钢职工技术教育工作为新时代职工技术教育提供了历史镜鉴,对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藏永昌. 中国职工教育史稿[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224.
[2]中央文献研究室.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1.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0.
[4]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30.
[5]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3卷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3523.
[6]国家统计局. 新中国60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643.
[7]王稼祥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335.
[8]职工教育有关文件[M].北京:劳动出版社,1952:16-20.
[9]解学诗,张克良. 鞍钢史(1909—1948)[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4.[ZK)]
[10]鞍钢史志编纂委员会. 鞍钢志1916—1985: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巨大的关怀》文集编委会. 巨大的关怀[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4.
[12]武衡. 东北区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 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钢铁工业卷[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6.
[13]鞍山钢铁公司教育处. 鞍钢培养工人技术员的经验[M].北京:工人出版社,1955:15-19.
[14]林沫. 鞍山钢铁公司炼钢厂的业余技术学习班[N].人民日报,1953-02-26 (2).
[15]鞍钢史志编纂委员会.鞍钢志1916—1985: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5.
[16]工地上的主人 鞍山通讯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4:21-31.
[17]張柏春,姚芳,张久春,蒋龙.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51-52.
[18]于之伟. 初掌大工厂:中共对鞍钢的接管与早期复产(1948—1949)[J].史林,2020, 186(3):168-183+222.
[19]林沫. 苏联专家在鞍钢[N].人民日报,1952-12-03 (1).
[20]邵象華. 推行新技术的经验和问题[N].人民日报,1954-04 -12 (2).
[21]方建、孙铭惠等. 建设鞍钢的伟大力量[N].东北日报,1953-12-28 (2).
[22]鞍山市总工会.鞍钢开展机械化运动的经验[N].人民日报,1953-09-18 (2).
[23]鞍钢史志编纂委员会.鞍钢60年回忆录[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97-98.
[24]毕昭平. 发奋图强的业绩——鞍钢“三大工程”纪实[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128.
[25]炼钢工人技术水平日益提高 鞍钢新建钢厂超额完成月计划 五号高炉增产优质生铁五万多吨[N].人民日报,1956-11-01 (2).
[26]中共鞍山市委关于从工人中培养技术员的决定[N].鞍山工人生活,1953-05-30 (1).
[27]栗根源,鞍山市总工会. 工人当家作主了,要叫机器也听使唤——鞍钢钢绳厂工人栗根源创造机械化、自动化设备的经过[N].人民日报,1953-09-22 (2).
[2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5.
[29]鞍山市工会联合会. 开展技术革新运动,把劳动竞赛向前推进一步[N].人民日报,1954-04-18 (2).
[30]鞍钢继续开展机械化自动化运动代表大会汇刊[Z].内部出版,1953:80-87.
[3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89-90.
[3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59.
[33]中共鞍山市委关于进一步贯彻劳技结合方针的指示[N].鞍山工人生活,1951-11-24 (1).
[34]怎样才能提高政治觉悟和技术才能——中共鞍山市委秘书长赵君哲在工程技术人员代表会议发奖大会上的讲话[N].鞍山工人生活,1953-05-30 (1).
[3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75.
[36]习近平. 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1.
[37]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1).
[38]陶志勇.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工人阶级作用研究[J].山东工会论坛,2023,29(4):1-10.
[39]张雪梅.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为何如此重要[J].人民论坛,2023(8):38-43.
Analysis of Technical Education for Staff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Based on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f Ansteel
Abstract: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roviding technical education to staff was an important and complex task.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amateur technical schools and classes,contract of apprenticeship have been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he technical level of staff in Ansteel. Advanced technology of Soviet Union and the experiences of “technical renovation,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rationalized construction” has also been actively promoted. The above has improved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kills of staff. The technical education of staff in Ansteel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that improved the technical level and political awareness of staff,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 campaigns such as “technical renovation,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rationalized construction”,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birth of “Constitution of Ansteel”,and has far-reaching social influence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and also provid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for staff education of state enterprise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Ansteel; technical education for employees;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