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兴化市大垛镇双石村社区环境改造设计研究

2024-02-20袁新如

艺术科技 2024年1期
关键词:可持续人性化

摘要:目的:文章主要研究老旧社区的环境改造问题,目的在于改造兴化市大垛镇双石村的安全隐患问题和人性化环境,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使社区满足居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方法:首先论述社区的相关概念,通过对双石村进行实地考察,总结发现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改造的指导理念,以环境行为学为理论基础,从遵循生态优先、传承地域特色、激发社区的社会活力、增强美学感知等方面加以改造。结果:通过以上的理论研究和从国内外社区环境改造中得到的经验和启示,从重视自然生态环境、乡土风貌、地域文化的保护;注重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生活质量;优化人文环境设计,挖掘自然特色,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设计,强调改造的可持续性,激发社区的社会活力。结论:对老旧社区的改造迫在眉睫,也是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必然结果。在改造的过程中,应在社区本来面貌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而不是重新建造,避免大拆大建、完全改变原有的风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改造设计办法。

关键词:老旧社区;人性化;环境改造;可持续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1-0-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1]。这对乡村社区改造至关重要。对社区的修建和改造不仅响应了政府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而且对保护乡村传统习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 相关概念和理论

1.1 社区的概念

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社区与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社区的概念,社会学家费孝通将其翻译为“社区”一词,他认为社区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由多个社会群体或组织聚集在某个地域的大集体被称为社区。2000年,我国在《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社区的概念:“将人们划定在一定范围内构成社会生活共同体。”[2]

1.2 社区设计理论

社区设计主要是指居住社区的设计[3],社区内部包含很多系统,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和经济环境等。各个系统并非独立,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社区设计要满足人对环境的要求,包括使用需求、生活习惯、情感需求。这要求在改造过程中细化调研内容[4],深入了解居民的需求,使公众参与到设计中。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可以通过咨询、调查问卷、公众聆听等途径实现。这种公众参与的方式不仅能体现民主,而且还能使设计师更能充分掌握居民的真实需求,营造健康的社区,在最终成果上体现充分的尊重及良好的文化价值。

2 双石村环境现状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政府已经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改造兴化市的环境,着重于社会事业发展、社会治理、老旧道路维修和拓宽、区域供水等方面。当前,各方面都颇有成效。就大垛镇双石村的环境问题来看,在强化村级建设、壮大集体经济、落实村庄规划、推进环境治理、创新社会治理等各个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文明村”“泰州市最美乡村”“兴化市石佳水美乡村”,以及连续8年被评为“大垛镇综合先进村”。

2.1 基本特征

大垛镇双石村位于兴化市大垛镇集镇镇区东郊,与宁靖盐高速公路紧紧相邻,村域面积2467亩,耕地面积2300亩。现状建设用地18.8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04.5平方米。

全村共有605户,总人口1803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以第三产业为辅的村。先后被评为“泰州市文明村”,被兴化市表彰为文明村、小康村、规范村、计划生育先进村。

2.2 特色文化

双石村南侧和东侧分别有两条宽度超过70米的河流,內部有两条宽度超过8米的交叉生产河,另外还有若干小河流将东侧的大河和十字交叉的生产河相连,整个村庄内水系发达,特色明显。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大力弘扬“三创”精神,坚持“工业立镇、园区兴镇、商贸活镇、生态美镇”这四大战略,奋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工业经济迅猛发展,板桥故里、文化古镇,生态水乡,再展新颜。

3 目前双石村环境存在的问题

3.1 存在安全隐患

通过调研发现,双石村的安全隐患很多,由于水域面积较大,因此须通桥,但大部分桥经受风吹雨打和人为摧残,已经不安全;住宅中心的桥承载不了大量的人群和车辆;邻近住宅的居民会到河中做日常清洗,但水域没有设置安全防范措施。

居民占道严重,影响交通和停车活动,可能带来安全隐患。部分道路仅可供行人步行,路面的铺砖已被破坏殆尽,甚至杂草丛生,影响居民出行。

3.2 绿化、休闲空间规划不合理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双石村的绿化面积不足,并且绿植种类单一,没有竖向设计,显得枯燥乏味,现有的绿化缺少后期维护,杂乱无章。

大部分健身器材使用频率很低,设施老旧,不适合居民使用,分布区域不合理,不方便居民使用。

3.3 建筑存在问题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双石村社区的建筑风格不协调,并且与周边的环境不融合。村庄的住宅布局混乱,住宅间相隔的距离不合理,导致交通不畅。整体现状无法满足居民的停车要求,占道现象严重,河里的水葫芦泛滥成灾。

社区建筑的颜色不协调,部分房屋颜色灰败、沉闷,无法给人带来舒适的视觉感受,住宅之间的装修风格差别很大,甚至住宅周围遍布杂草,影响社区的形象,缺乏温馨和谐的氛围。

社区建筑多数于1970年建成,当时的条件和建筑理论知识不完备,并且经过不断改造,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整改,甚至部分道路和坡道受损严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政策的不完善也导致社区规划不完善,交通布局混乱,停车位和公共空间不足。

4 社区环境营造原则

在进行设计定位时,应从生理和心理这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在生理定位方面,首先要确保居民日常活动的安全,主要包括大面积水域周边的防护设计、老旧拱桥的稳固性和安全性、主次干道布局的合理性和通畅性、垃圾排放的舒适性和便捷性等。在心理定位方面,要充分考虑居民的情感变化,动静结合,营造一种舒适宜人的氛围,加强人文交流,激发社区的活力。

4.1 生态优先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村落最宝贵的资源,双石村拥有天然的水域,自然资源丰富,这是其独特的优势。因此,在乡村环境改造中,必须把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尽量维护当地的生态系统,将人为改造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避免拆旧建新,平衡好乡村改造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改造时须考虑环境的承载力,保留村落原始的自然风貌。遵循自然规律,首要考虑可利用和保护好现有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特性,将自然特色融入改造中。

4.2 传承地域特色

双石村水资源丰富,能够满足居民的活动需求。人居环境改造更是离不开水。在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双石村的独特文化影响着当地居民的文化观念和生活习俗。因此,在乡村环境改造中,要尊重当地的民风民俗,吸收当地的人文观念,将提取的文化元素融入环境设计中,使其承载乡村居民的情感,如人文故事的创意衍生、特色历史建筑保护等。充分考虑居民的情感需求,在环境设计中巧妙运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农耕文化以及民风民俗,打造特色乡村,增强乡村生活气息。

4.3 激发社区的社会活力

国外许多老旧社区改造及城市环境更新都将促进经济繁荣和复兴作为主要目标,事实上,社会环境的自由和公正才是城市社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5]。我国的老旧社区亟须解决的问题是局部地区的萧条、居民生活环境的下降以及社区活力的缺乏。老旧社区环境改造设计应充分激发社区及其周边城市环境的活力。首先,要满足居民的切实需求,结合心理、行为以及人文历史特点塑造新的形象。其次,在社会经济方面,应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尽量站在不同群体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最后,应保留传统的人文结构,发挥居民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社区的活力[6]。

4.4 美学感知

社区环境改造设计实际上就是提升美学价值。环境的整体氛围和人的能动性具有双向作用,所处环境直接影响居民的行为活动。因此,在改造过程中应重视整体的美学效果。环境质量的好坏、有无美学价值,居民都会有直观感受。如果只考虑功能性,不考虑美学价值,大批量拆除富有人情味的老房屋,生硬地改建成现代化楼房,就会使楼房在整体环境中格格不入。传统自然村落本身就富有自然淳朴的美学效果,在改造过程中,应在美学理论的指导下,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改造利用,使其呈现村落的自然独特之美,为居民打造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

5 设计策略

道路是社区的中心,社区改造的重点是道路。调研发现,双石村道路损坏严重,须修补完善。应整合公共空间,合理排布,解决停车位不足的问题。此外,要让休憩空间具备休息和停车的双重功能,白天居民可以在此停留休息,而晚上可以用来停车,做到空间多重利用。消灭河中泛滥成灾的水葫芦,栽种具有美化功能的植物,这样既能满足渔船的出行需求,又能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对于双石村整体形象的改造,最直观的就是颜色的统一,要贴合周边环境的整体色调,使居民具有强烈的归属感。

5.1 高度重视自然生态环境、乡土风貌、地域文化保护

绿化部分尽量保留原有植物并进行修剪,在此基础上进行植物的高差设计,补充地被植物和高低灌木,增加趣味性。用植物分割人行道和机动车道,避免占道现象;围合休憩空间,使空间动静结合,开合相间。

整个村庄面积广阔,房屋分布紧凑,布局机动灵活,将临水而栖的优点发挥至最大。拆除中部窄小路段,形成主干道,连接村庄的各个分散组团,使道路沿河而建,居民临水而行,充分体现水乡风情。

5.2 注重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整合住宅的风格和距离,使整体具有统一性,颜色生动积极,营造温馨的氛围。社区老人居多,应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基础设施要能满足老人的需求,合理设置广场和戏曲平台,增置活动室等[7]。

休憩空间的重点是为人们营造舒适放松的环境,休憩设施要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同时,要注重平衡休憩空间的私密性和开放性,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虽然村庄内有两处健身活动场所,但是设施和地面铺装有所损坏,可使用区域狭小,未设置防护设施,而且社区老年人居多,很少使用,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所以,应增加集观赏和休憩于一体的广场座椅和活动场所。

5.3 优化人文环境

不同地区的文化底蕴有所不同,居民对自己居住的土地有深刻的记忆。所以,在环境改造过程中,应在考虑当地民风民俗、生活习惯以及地域文化的基础上保留和利用当地特色建筑。尝试将本土的历史性元素融入艺术审美设计中,如将常见的古树、河流等元素运用到景观设计中,营造富有活力的生活场所[8]。利用本土材料不仅能节约成本,还能使其更好地融入社区中,营造和谐的乡村环境,调动居民的积极性,满足他们对生活环境的实际需求。

5.4 挖掘自然特色,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双石村在规划过程中,除了沿河栽植水杉、乘柳等体现水乡特色的树种外,还可以利用荒地等规划种植成片的经济林,如桑树林、桃园、板栗林、银杏园等经济果林,美化村庄环境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9]。在此基础上,经济林下栽种菠菜、卷心菜、芹菜等绿色蔬菜,既能增加绿化面积,又具有食用性,能够为居民提供便捷。

6 结语

就社会层面来说,改造社区环境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应引起重视,这既能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又能体现城市的精神面貌。从居民生活层面看,社区的外环境是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与大自然的纽带,激发社区外环境空间活力成为社区环境更新改造的核心内容。其规划和改造要贴近生活,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居民生活更加便捷。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DB/OL].央视网,(2017-10-18)[2023-

12-19]. https://news.cctv.com/2017/10/18/ARTIswSg0X

nevN8iHoKgDOSw171018.shtml.

[2] 王浩玥.城市更新视角下社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21.

[3] 石钰琪.基于共享学习的高校既(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有图书馆更新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2.

[4] 徐明前.上海中心城旧住区更新发展方式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4.

[5] 熊贝妮.武汉旧城住区更新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6] 徐港,丁昶.移居养老模式下的乡村适老化规划设计:以徐州市紫山村为例[J].工业设计,2020(2):94-95.

[7] 江玉博.基于有机更新理念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改造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9.

[8] 陈聪.城市老旧社区外环境微改造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9] 杨梦.城市更新背景下老旧社区改造中居住环境质量提升的设计方法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8.

作者简介:袁新如(1997—),女,江苏宿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曹磊(1978—),男,江苏南京人,硕士,副教授,系本文指导老师,研究方向:環境设计。

猜你喜欢

可持续人性化
人性化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基于公益讲座在本土文化建设的创新模式探析
房地产业调控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意义和作用
“扶不扶”的人性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