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文化视角下文化综艺节目的符号表达与文化认同构建探析
2024-02-20张菲菲
摘要:目的:《舞千年》是河南卫视继《唐宫夜宴》及“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爆火后的又一惊喜力作。文章着力探寻该节目如何叙事、如何运用符号来表达传统文化,并由此构建文化认同,为国潮新风尚下文化类综艺节目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可推介的策略。方法:文章从叙事策略、符号表达、文化认同建构这三个方面探索《舞千年》的叙事与传播策略,借助具体章节的舞剧来呈现其独特的视角和主线,从而为国潮新风尚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制作者提供创作思路。结果:该节目将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交错推进;运用诗词歌赋等语言符号、以身体动作与镜头语言为代表的非语言符号来增强舞文化的感召力;将实景空间与AR、VR、XR等高新技术融合,打造沉浸式舞蹈场景,借助宏大神圣的仪式主题引发受众认同,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强化节目传播效果。结论:《舞千年》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和价值追求,通过舞蹈与剧情的融合傳递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符号,通过技术赋能与互动传播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通过赋予传统文化符号当下的审美趣味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同时向世界证明了古老的东方大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其成功的传播实践对当下的文化综艺节目来说无疑是一种可供借鉴的全新思路。
关键词: 《舞千年》;符号;文化认同;国潮文化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1-0-03
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随着我国综合国力逐渐强盛,“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国潮风尚应运而生。
1 从国潮文化的风靡窥见当下文化综艺节目的发展趋势
国潮是一种潮流的引领,具体是指兼具中国古典元素和现代时尚气息的潮流、风格、内容、产品等。“国潮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表现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的激烈碰撞与交融。在文化领域的诸多类别中,文化综艺节目尤为典型,通过技术赋能与互动传播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通过赋予传统文化符号以当下的审美趣味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2]。
河南卫视联合哔哩哔哩动画于2021年11月推出了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舞千年》,这是河南卫视继《唐宫夜宴》及“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爆火后的又一惊喜力作。该节目以复兴中华优秀舞蹈文化为主线任务,以中国顶级舞蹈团队的强势阵容引出讲述中华古典文化故事的核心概念,让受众在别具匠心的舞蹈艺术中领略华夏文明的风骨华章。在国潮新风尚下,河南卫视《唐宫夜宴》《舞千年》等节目广受欢迎,这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当下文化综艺节目正发生巨变:突出节目的竞争性,娱乐性将不再占据主导地位,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传播极具美学价值的文化符号已成为大势所趋[3]。
2 《舞千年》的叙事策略与符号表达分析
2.1 宏观与个人视角交错,助力节目叙事
叙事理论认为,由于叙事是对现实世界作出合理解释,因此任何叙事都是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舞千年》遵循“一支舞蹈,一个故事”的叙事手法,摒弃了以往舞台的华丽布置与历史故事的苍白陈述,通过舞剧还原历史故事、宏观叙事与个人视角结合的叙事策略,交错展开讲述中华上下5000年的古老传说、瑰丽神话。
《舞千年》借助影视化手段,使舞蹈不再拘泥于方寸舞台,而是穿越于古今天地,宏大的历史故事下隐藏着小人物细腻的心灵,乐舞文化中蕴含的风俗、品格与精神也一一浮现[4]。以节目第二章舞段《昭君出塞》为例,舞剧通过演员们细腻的表现演绎出昭君出塞的心路历程,她用青春和一生换取了胡汉两邦的繁荣与安宁,舞剧轻松愉悦的氛围传递出厚重的家国情怀。同时,节目注重刻画小人物的内心,使节目既深刻又兼具娱乐性。通过剧情串联,每期故事背后的精神均能服务于舞蹈,汉服、饮食、建筑、戏曲、习俗文化等多样的传统文化内容也被纳入其中。《舞千年》这种“舞蹈+文化+剧情+综艺”的全新形式使节目风格介于架空历史的影视剧与舞蹈歌乐类综艺节目之间,影视化的剧情降低了受众的观看门槛,有助于引导受众进入舞蹈情绪,引发其情感共鸣。5名荐舞官以局外人的身份对每支舞蹈进行的点评使节目兼具知识属性,而具有强烈沉浸感的叙事方法更是为节目锦上添花。
2.2 多元符号表达,唤醒文化记忆
符号是一种用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指示物,语言学家索绪尔在其符号系统理论中将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这两大类型,二者共同构成了具有完整意义的符号系统。《舞千年》中的符号均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符号建构的所指意义自然融入节目给受众带来的沉浸式体验与感受中,使受众不仅能了解符号本身,更能领略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增强文化的感知力,唤醒文化记忆。
2.2.1 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主要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索绪尔认为,每一个语言符号都由能指和所指组成,两者“彼此呼应同时又互相对立”。能指即口头陈述语,所指即概念。文化综艺节目通过丰富的语言符号向受众传达价值理念,并通过相应内容的设置让受众自行解码符号意义。
《舞千年》通过丰富的语言符号为受众营造出别具一格的舞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节目组独特的故事讲述方法中得到传承。节目每期均设置在不同历史时期,通过荐舞官交流对话的能指揭晓舞蹈典故,其背后的精神追求的所指也随之得以展现。具体节目中配以相关解说词,并运用历史知识注释、诗词句再现、白话文解读等方式详细介绍历史知识,从而辅助受众理解故事人物形象及舞蹈内涵。例如,舞剧第四章《赵氏孤儿》中荐舞官扮演的狄仁杰以台词“小人物在大难前的悲欢离合”作为荐舞词,引出《赵氏孤儿》的舞剧展示。节目画面匹配抑扬顿挫的白话解说,以文字语言的符号形式介绍剧情走向及人物抉择,为受众提供了挖掘赵氏孤儿这一典故的窗口。用丰富的语言符号表达细腻的感情,舞剧讲述赵氏孤儿历史故事的能指展现了小人物的家国大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也让受众深深体会到英雄人物舍生取义的忠烈,中华儿女深重的家国意识和对忠义的不懈追求的所指得到了相应的诠释。
2.2.2 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除以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为载体之外的各种各样的符号。与抽象的语言符号不同,其更能弥补语言符号情感表达的缺陷。非语言符号在文化综艺节目中主要呈现为人物身体语言、镜头语言、服装道具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节目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为受众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
以舞蹈演员的身体动作为例,一收一放的舞蹈动作蕴含着深刻的东方美学审美,为节目注入了灵魂。舞蹈《五星出东方》通过充满西域风情的胡旋舞将汉匈两族在经历种种变故后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娓娓道来,传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诠释了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主题。以镜头语言为例,节目大多采取单独镜头的拍摄手法,并辅以影视剧中常用的表现方式,配合后期艺术性的剪辑手法,表达了无论时空如何流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终将长存的节目主题。舞蹈《越女凌风》的摄影风格致敬王家卫的电影《东邪西毒》,通过艺术性的镜头展现了侠女舞剑的飒爽英姿及剑里的爱恨情仇。除正片外,节目组还加更了主题为“寻舞计划”的番外篇,用符合当下审美的方式解读舞蹈幕后的历史故事、服饰文化、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等,赋予了历史文化符合时代精神的诠释,实现了文化综艺节目的有效传播。
3 国潮文化视角下《舞千年》的文化认同构建
文化认同是一个国家存续和发展的基础。文化认同指的是个人对自身属于某个社会群体的认同感,是一种个体被群体文化影响的感觉,其本质为价值认同。《舞千年》通过多种新颖的方式满足年轻受众的审美需求,并建立起一种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关系,这不仅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为这档节目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和内涵。
3.1 沉浸式场景搭建:植入传统文化
新媒体时代,技术赋能使文艺创作形式变得更加丰富,AR、VR、XR等高新技术不断被运用到电视节目的内容生产中,使文化类综艺节目大放光彩。《舞千年》将舞剧的展演与实景空间的塑造相结合,通过现代科技多视角地为受众呈现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舞蹈表演,扎根千年文化,为受众带来一场真实可感、具有中华古典意境美的美学盛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千年,还原典故是节目植入传统文化的最好切口,虚实结合的沉浸式场景搭建使舞蹈剧情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深入人心。取自真实环境的场景建构能够打破维度的限制,在提升受众感官体验的同时更加有效地植入传统文化。舞蹈《踏歌》取景于浙江丽水,取景地与媒体技术的加持使《踏歌》舞出了古代少女流连忘返的风姿,也舞出了积淀已久的汉唐文化。舞蹈表演的观赏性也在运用科技手段的虚拟场景建构中得到提升;舞蹈《火》运用VR技术,将熊熊火焰投射至舞者的指尖与手臂上,舞者仿佛被温暖的火苗包裹。当舞蹈接近尾声时,舞者缓慢委身,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熊熊火种寓意着人类有了光明与希望,而这份希望需要无数华夏儿女代代相承。
3.2 媒介仪式互动:激发情感认同
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在《传播研究的文化取向》中提出了“传播的仪式观”。他指出,媒介不仅仅是一种信息形式,更重要的是可以构建一种社会文化,以此稳定和支撑社会发展。媒介成为一种“社会中心”,能够解构和唤醒集体记忆、解释和认同主流文化,从而促进社会相互沟通与稳定发展[5]。《舞千年》正是这样一个典范,它获得了年轻群体、专业舞蹈团队、哔哩哔哩动画平台等多方支持,从而成为一场令人难忘的媒介仪式,不仅激发了大众的热情,还深化了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
《舞千年》将“向奇书荐舞”作为一场宏大神圣的仪式,以中华舞蹈故事作为其中的仪式内容。为了打破舞蹈“长于抒情不善叙事”的刻板观念,节目组将主线剧情与不同的舞蹈主题相互交织,向《十二风舞志》推荐一系列精彩绝伦的舞蹈,其中收录有“荐舞官”荐献的三支舞蹈,也有观众作为“采舞官”在每支舞蹈结束时通过对话框投票选取的舞蹈。《舞千年》旨在为受众提供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让受众通过虚拟在场的形式参与这场视听盛宴,不断探讨并分享相关话题,从而更好地体会舞蹈的魅力,并理解它所传达的文化内涵,激发情感认同,共同成为华夏舞蹈的传承者。
3.3 全媒体共动:强化文化归属感
随着媒体融合时代的来临,受众的媒体接触偏好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联合、全媒体持续跟进”的传播方案[6]。在传播方式上,河南卫视另辟蹊径,新媒体端比电视端提前开播,受众首先在小屏上观看新鲜的节目内容并分享,全媒体随后发挥即时传播优势,在互联网引发优质节目的“病毒式”传播。这种率先在网络上宣发预热的行为体现了当下“内容为王”的理念,节目依托优质内容营造热点,吸引受众回归大屏,体现了传统媒体为适应新传播态势所作出的探索和努力。
此外,《舞千年》节目组还在抖音、快手、微博等社交平台开设了官方账号,通过剪辑精彩的节目片段及幕后花絮吸引受众注意,从而引发内容的二次传播。这种“电视+网络”的全媒体共动形式使传统的电视受众不会流失,节目的传播范围也在多个平台的支持下得以扩大。同时,《舞千年》的节目制作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下短视频碎片化传播的特点,如节目组制作了5分钟左右的纯享版舞蹈视频、10~15分钟的完整版舞蹈剧情,受众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取合适的视频内容。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符合受众审美趣味的内容表达方式更能催发年轻人对文化记忆、社会框架等的认同,进而强化自身的文化归属感,使节目的传播效果较之以往更甚。
4 结语
《舞千年》以独特的视角打破了传统节目形式的束缚,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演绎,激发了受众深厚的文化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这也证实了河南卫视与哔哩哔哩动画的合作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在强调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时代,《舞千年》的节目编排始终以文化内核为根基,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和价值追求,通过舞蹈与剧情的融合传递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符号,在传承和创新的同时向世界展示了古老的东方大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23-327.
[2] 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85.
[3] 谢丹.央视文化类综艺节目传播策略研究[J].中国电视,2018(10):44-47.
[4] 朱传欣.当代电视综艺节目的叙事转向[J].中国电视,2018(7):17-20.
[5] 尼克·库尔德里.媒介仪式:一种批判的视角[M].崔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51.
[6] 于洋,殷晓峰.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创新策略研究[J].传媒,2021(22):49-52.
作者簡介:张菲菲(2000—),女,江苏常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