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琵琶左手技法与琵琶乐韵之关系探究

2024-02-20何玟静

艺术科技 2024年1期
关键词:韵味琵琶

摘要:目的: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中国的艺术追求离不开一个“韵”字,音乐亦是如此。琵琶是我国传统民乐中最具代表性的弹拨乐器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秦朝。在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进程中,琵琶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时期的小高峰,琵琶音乐从传统文化、人文习俗中汲取精华,集风雅、自然于一体。而当代琵琶音乐经历长期的融合再加上新时期的音乐包容与改进后,取得了新的艺术成就。随着琵琶艺术的不断传播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与琵琶相遇、相知。在音乐发展系统化、具象化的今天,琵琶也紧随时代潮流,规范了大量基本功练习。如今,部分演奏者在琵琶练习过程中,认为左手的演奏技法较为简单,花费大量时间训练另外的演奏技法,不了解左手技法的重要性,也就不了解乐曲真正的风格和韵味,没有针对性地细化训练,忽略左手演奏技法对乐曲韵味的作用。方法:文章主要是通过对琵琶左手技法推拉及吟揉的分析,阐述左手技法对琵琶演奏、琵琶不同风格乐曲的重要作用。结果:文章通过讨论不同风格的琵琶乐曲中所运用的左手技法,对其进行演奏时的细化分析,加强对音乐风格与韵味的理解与掌握,得出“韵”是琵琶乐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更是琵琶文曲之魂。结论:乐曲之韵源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对音乐韵味的追求不应是片面的。琵琶的左手技法正是琵琶演奏中增强音色效果和风格韵味的重要手段,能提高演奏者对乐曲的演绎能力。

关键词:琵琶;韵味;左手技法

中图分类号:J6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1-00-03

1 韵之意蕴

从古至今,中国人一直对“韵”有着自己的追求,并赋予其各种意义及内涵。回望历史悠悠,中华古韵声声回响。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韵”与文人思想进行了充分融合,形成了极为玄妙的美。它如丝雾般缥缈,如草海般翻涌不息,也如月光般含蓄清远。从所道之事中默识未道之事,是一种自然传神理想的艺术境界。

何为“韵”?“韵”从何而来?多数学者认为“韵”字最早出现的时期大约在先秦,也有少部分学者持有不同观点。东汉经学家、文学家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中提到,“韵”通“均”,指和谐悦耳的声音,有和谐之意。随着四季不断轮转,朝代更迭,社会发展,“韵”的内涵也不断扩充,内涵逐层深化。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中提到了宋朝范温对“韵”的阐释。范温认为,巧丽、雄伟、奇、巧、典、富、深、稳、清、古等各种风格的作品,只要“行于简易闲澹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都可以有“韵”。人们逐渐出现“神韵”“风韵”“乐韵”等审美意识,在历史潮流之下,不断延伸、更新。

《礼记·乐记》中提到,“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只有内心拥有丰富底蕴之君子,方能听懂音乐。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非常重视音乐,人们在音乐中追求心与身的和谐,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此为乐韵之内涵。“乐”见古今之韵,每一个音符的回响,每一次节拍的闪烁,都承载着数千年中华民族文化之风韵。这些音符韵律在千百年里抒发了无穷无尽的情感,这是独属于中国的审美原则与审美追求。

2 琵琶音乐中的“韵”

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弹拨器乐之一,“琵琶”两字在东汉时期的典籍上就已存在,現在的琵琶由历史上的曲项琵琶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曲项琵琶由波斯经新疆传入我国。隋唐时期,琵琶得到空前的发展。自宋元时期开始,琵琶音乐从宫廷走向民间,结合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及人文习俗,集风雅、自然、和谐于一体。

《音乐文化论》中提到,“文化是整体,音乐是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音乐植根于文化中,与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在我国琵琶发展近千年的历史中,琵琶音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而非一个单面性的个体。琵琶与文学艺术的融合,丰富了琵琶音乐的文化内涵;与人文习俗的结合赋予琵琶音乐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风格韵味特点,使其多姿多彩。琵琶音乐追求的“韵”,与中国音乐中的“韵”高度契合。

何为中国音乐中的“韵”呢?“韵”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念,是人在思考时对生命、对自然的感悟,是经历后的沉淀与积累,是人与自然与乐音的和谐统一。“韵”不是机械化地完成作品的旋律,也不需要多么炫目的技巧,而在于每个人不同情景与心境的演奏感悟和表达。关于如何展示音乐之中的韵,杨易禾教授曾给出过具象化的文字阐述:“音乐表演技法处理中的‘虚’的层面,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无声’式的,如休止符、结构中的间歇、气息、断腔等;其二是‘有声’式的,即是音头、音腹或音尾上的微观层次上的小音,这种‘音上的小音’,人们通常叫它作‘韵’。”[1]

琵琶乐韵分为气韵、腔韵、意韵等。气韵是指在演奏中演奏者沉浸于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中所激发起的不可捉摸的心灵脉动和生动。演奏者的气息随着音乐的旋律给出下意识的、相对应的配合,传递乐韵于听众。腔韵则是不同地域的琵琶音乐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用来表现不同风格特色的重要部分。结合大量的戏曲曲艺、人文风俗特点,通过琵琶的左右手技法来行腔作韵。意韵则是整体结合后,演奏者所追求的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即在意中之境,物我两忘,唯有音乐本身。再通过演奏投射演奏者的情感,情景交融,互相激发,互相升华,引发想象,使意境变得更深、更广,意韵便油然而生。

琵琶文曲作为琵琶乐曲中的一部分,其音乐内涵丰富,注重抒情与写意,故琵琶之乐韵在文曲中尤为重要。文曲大多注重内心情感的挖掘以及深邃意境及音乐内涵的表达,速度大都较为平缓。为了更好地控制力度与音色,把握琵琶传统乐曲的韵味,主要通过左手推、拉、吟、揉的运用辅以右手弹奏的强弱、虚实转换等各种演奏技法完成乐曲,而左手技法则是琵琶之韵油然而生的关键。

3 琵琶演奏技巧之左手技法

琵琶拥有十分丰富的演奏技法,在平时的演奏练习中,许多演奏者都更注重对右手技法的练习而忽略左手,这便会导致弹奏出的音乐空洞干瘪,机械无趣,缺少音乐的韵味。琵琶的左手技巧把控着乐曲中大多的“韵”,在一定程度上将强烈的情感融入乐曲中。左手的演奏技法非常多,主要有按音、吟揉、泛音、滑音、推拉、绞弦、并弦、煞、打、带等,其中运用最为广泛、精细的便是推拉音以及吟弦与揉弦。

3.1 左手技法之推拉及运用

推、拉都是琵琶弹奏常用的左手技法,是琵琶乐曲中用来表现风格特点、行腔作韵的手法,也是在琵琶演奏中表现丰富音色变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技巧。推与拉看似相同,实际不同,两者都有为表现不同的琵琶乐曲风格所细分的运用形式。通常将在演奏琵琶时,以左手手指在音品之上按稳后向里推进这一行为称为“推”,推的快慢、节奏、程度决定音高的变化及音响效果,一般音区变化在增高小二度至大三度之间。当手指沿品再回归原来的音高时,即“推复”。拉相较于推的区别在于手指按弦沿品向外拉出。这两种演奏技法统称推拉弦技巧。要想演奏出好听的推拉音,为曲子增添色彩,有许多细节需要反复练习。受到弦的张力、人的手指力度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要想准确地完成自己想要的音响效果,需要不断练习磨合。同时,推拉的程度、推拉加上按音的先后顺序、推拉的节奏快慢等,都是影响乐曲美感与风格的重要因素,对琵琶乐曲中韵味的表达和渲染功不可没。

在琵琶曲《阳春白雪》中,乐曲一开始便是江南丝竹独具代表性韵味的推音,以展现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欣欣向荣的景象。《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乐曲重复出现的主旋律乐段中,出现大量推复技巧,需要演奏者左手快速且精准地推出并回到原位,节奏、音准、力度的把控都需要经过反复的琢磨与练习,以表现出热烈轻盈却不浮躁的效果,使乐曲旋律充满活力,展现出丝竹音乐特有的韵味。

3.2 左手技法之吟揉及运用

吟揉这一指法最早源于古琴的演奏,是琵琶演奏中使演奏者情景交融、表达意蕴、增强音乐表现力的重要技法。

吟揉也有不同的弹奏方式。从运动部位及运动轨迹来说,吟弦是由左手的手指主动发力带动手掌,沿着品左右来回均衡地发出余音。揉弦则是由手掌带动手指,情绪较激动时有时会带动手臂,以一个点为中心轴在四周揉动发声。吟揉各自的发声频率有快有慢,由音乐情绪、人的情绪决定。

琵琶传统大套文曲《塞上曲》中便存在大量的吟揉弦。乐曲通过描写王昭君对故国的思念,表达了深深的哀怨悲切之情。在乐曲中,要想尽可能表现出古曲的韵味以及王昭君心情的变化,便要注意吟和揉的细节处理。在刘德海先生的演奏版本中,共有三段,分别名为“思春”“秋思”“滴泪”。音乐情绪由淡到浓,整首乐曲追求和谐之美。在第一段时,吟揉应较为轻缓且幅度小,是王昭君的柔柔话语,也是她的淡淡思绪。而在第二段,旋律应较为端庄含蓄,不应有过多的加花,要恰到好处、得体地表现。到了最后一段“滴泪”,是啜泣般的高潮部分,需要随着情绪的推进加大吟揉的力度与幅度,而到最后又化作深深的叹息,随之变轻、变缓,直至最后余音慢慢消失。

3.3 左手技法的重要性

所有的技术其实都是为了音乐本身而服务的,也就是为了更好地表达音乐的韵味。琵琶的演奏技法丰富,其中左手技法能弥补右手技法在音乐美感上的欠缺,有延长、美化、润饰音乐的作用。通过左手技巧的熟练运用,表现人物情感色彩,烘托整体意境氛围,增强音乐的层次感,也是琵琶音乐的乐韵所在。

4 把握琵琶曲韵味的策略

随着现代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及西方音乐思想的传入,现代人对“韵”的关注大不如前。音乐之韵体现的是中国人从古至今对自然、生命状态的一种和谐、和美状态的追求,是一种不可言喻的生命气息落实到音乐之上所生成的审美具体样态。以琵琶为例,在如今的学习与表演乃至创作中都有体现。

在当前时代,如何更好地根据自己的情况把握琵琶乐曲中的韵呢?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王范地教授曾论述过这个问题,第一便是本文提到的通过左手千变万化的技法来表达演奏者心中的情感,同时也要与右手技法互相交融,相辅相成,使其充满“韵味”。第二,演奏者心中要有自己的韵。

首先,作为演奏者学习者,必须了解音乐的题材层次、内容层次。演奏曲子时,要对乐曲的人物或创作理念有深刻的了解与共情,在内心进行情景构思,使自己更能代入背景与情绪,以演奏为纽带,连接音乐与自己,从而完成演绎。

其次,要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与文化素养。音乐和文化之间是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中国音乐讲究的是一个“韵”字,就像一个人一说话就能体现他的气韵。音乐人的文化修养与品格都会在他的演奏中自然流露出来。文化素养与音乐素养的提高不能急于一时,而是需要不断积累与沉淀。著名琵琶教育家、演奏家汤良兴先生曾谈到这个话题,他认为琵琶音乐应该积极吸收戏曲、民间音乐、琴曲等音乐元素。强调立足民族之本,扎根深厚的民间音乐土壤[2]。汤良兴先生鼓励学生多学习、多欣赏我国的传统戏曲、民间曲艺等,提高自我艺术修养,使演奏更有深度、

广度。

除了以上两点,演奏者还应在演奏中全身心投入乐曲。一直以来,中国传统音乐都有“天人合一”这一理念与追求。“天地人合一,先讲人与人合,合了才能做大事。”这句话是琵琶界的泰斗刘德海先生在他的《一字篇》里讲到的。正如明代徐上瀛在《溪山琴况》论述“远况”时所说的“神游气化”“意之所之,玄之又玄”,在论述“和况”时提到的“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在论述“逸况”时提到的“安闲自如之景象”“潇洒不群之天趣”[3]。演奏者应调整心态,集中注意力,融合弹奏与自我意识,通过弹奏技巧达到物我两忘、情景交融的境界。

5 结语

琵琶音乐整体讲究含蓄、朴素、自然、和谐,追求一种高尚的气韵和意境。“韵”体现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审美观念,其并非一种刻板的形态,也不是单方面地对其进行塑造。对“韵”的追求,是内心对自然生命、历史文化的深刻体悟,是内心涵养在音乐中的体现,是经历人生体验后精神、心韵的共鸣。演奏者在演奏时,无论演绎何种风格的音乐,都离不开对音乐腔调与韵味的理解与掌握。左手的一些演奏技法,正是琵琶演奏中增强音色效果和风格韵味的重要手段。任何乐曲都有自己的韵味,没有了“韵”,也就失去乐曲的灵魂。本文围绕琵琶的左手技法——推拉与吟揉展开,粗略地阐述其与琵琶乐曲中“韵”的关系,并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在加深自己對琵琶韵味理解的同时,也能让更多的琵琶爱好者与学习者重视左手技法和音乐本身的韵味。希望在日后演奏的基础上探索更多的方向,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尽可能为琵琶艺术的传承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石.琵琶文曲之魂:“韵”[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3):90-91.

[2] 许嵩.多元并存 百花齐放:2013中央音乐学院首届弹拨音乐节综述[J].艺海,2014(6):76-78.

[3] 曹华.韵由心生:中国传统音乐美学视阈下的古筝弹奏理念与实践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何玟静(1998—),女,湖南怀化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琵琶演奏。

猜你喜欢

韵味琵琶
El instrumento predilecto de la música folclórica china La pipa es una combinación perfecta entre herencia e innovación
大煮干丝,丝丝缕缕韵味长
琵琶老店琵琶声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略述《三脚螭龙壶》的壶姿韵味
略述《四方仿古》的壶中韵味
琵琶仙·寒窗
窈窕淑女琵琶妹
秋的韵味
我的“反弹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