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角下浚县泥咕咕的现代保护及发展路径研究

2024-02-20胡鑫

艺术科技 2024年1期
关键词:非遗发展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浚县泥咕咕的现代保护及传承,发现其生存困境及发展趋势,为泥咕咕的现代发展提供路径,拓展其市场空间,提供借鉴性意义,使泥咕咕等民间美术在保留自身传统文化特征的同时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发展。方法:从“非遗”的视角出发,结合文献研究法及田野调查法探究泥咕咕的文化内涵及传承现状,最终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传承策略。结果:增加教育体系的政策纳入,挖掘深层次文化内涵,拓展“非遗”传播渠道,摒弃同质化、泛众化,同时针对形态结构及需求进行创新体量转化。结论:现代社会中应充分发挥各方效应,响应国家号召,多渠道、全方位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泥咕咕等文化遗产,采取适当的措施推动泥咕咕在保留传统文化特点的同时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泥咕咕;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J31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1-00-03

0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最初于2001年开始频繁进入人们的视野,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强调世界各国各民族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全部文化遗产对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总则第二条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

1 泥咕咕的文化内涵

正如张道一先生所说,“民间的艺术是一种本质文化”[2]。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只有充分发挥自身文化的优良特质,才能在全球化背景下抵抗外来文化入侵,发挥自身的民族个性。泥咕咕源于群众又与群众紧密相连,为浚县杨玘屯村世代相传并于村落集中生产的传统民俗工艺品,最早为战争传递信号所用。相传,隋朝末年農民起义军首领李密曾带领将士在黎阳(今鹤壁市浚县)与隋军会战并驻军在大伾山东麓一带,双方战斗持久,伤亡惨重,军中有擅泥塑技艺的将士闲暇时间便利用当地特产的黄胶泥捏制出许多骑马人造型,以悼念那些战争中的已故军士。由于身上的孔洞吹之能发出响亮的音乐,便于战时传递信号,因此很快在当地流传开来,并一直延续至今。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3]人们认为秦的先祖为女修吞食玄鸟的卵而诞生。这与商人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说法一致,都描述是吞食鸟卵而生出先祖。可见,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鸟崇拜现象,并将其与生殖繁衍相挂钩。泥咕咕的鸟形象以麻雀为创作原型,这是因为我国南方民俗中曾将其视为“送子神鸟”。在鸟类中,麻雀产卵较多,生命力顽强,给人们留下多产的印象[4]。古时,人们观察鸟飞过的地方往往会有种子落下,有的生长成为谷物,为人们带来生存繁衍的粮食资源。因此,人们将鸟儿视为神明的化身、生育的象征、生命延续的希望。鸟在古代与男性生殖器官“屌”发音相似,民间文化中也多将鸟视为男娃的化身,即男性的口头隐喻象征。在浚县当地的大伾山庙会中,鸟形象的泥咕咕多受到妇女孩童的追捧,妇女逛庙都会用红绳将咕咕鸟拴在腰间带回家,认为是拴住了男娃娃,孩童们向大人讨要咕咕鸟也会大声唱道:“给俺个咕咕鸡,让你生子又生孙儿。”[5]来往的妇女们都会毫不吝啬地抓起泥咕咕分给孩童,欢快热闹,讨个吉祥寓意,正是这些吉祥文化内涵使泥咕咕能够流传千年而不断发展。

2 浚县泥咕咕的现状

2.1 “非遗”语境下的层级化现象

“非遗”话语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民俗艺术的文化生态环境,等级制度的划分潜移默化地对泥咕咕进行文化价值的重新定义,进而影响其艺术形态的发展趋势。浚县泥咕咕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根据传承人三级认定制度划分出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官方认定传承人,便于细化分级管理与技艺保护传承,分级制度的认定使泥咕咕的管理保护变得更加科学全面,层级化的标签头衔也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泥咕咕的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影响其艺术风格的分化。

售卖泥咕咕时,有明显标签注明国家级大师捏制的产品会被单独陈列摆放,比没有“非遗”名号的泥咕咕价格高几倍,而没有“非遗”传承人名号加持的泥咕咕根据体量工艺的不同则是售价几十之间,价格差异较大,这使得浚县大多数从事泥咕咕制作的手艺人失去话语权,其艺术作品的价值不被认可,禁锢了创新精神的发扬,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泥咕咕的审美倾向,“非遗”官方话语的介入在实行方面产生了话语误读,导致浚县当地泥咕咕的艺术创作风格形成了以国家级传承人为代表的几大个人风格流派,对购买者来说,会影响其对泥咕咕文化价值的判断。

2.2 市场经济下的文化重构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是在活态流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在适应外部环境的同时不断创新,在现代将其中有用的内容有机置入固有文化中,即所谓的文化重构[6]。泥咕咕在现代“非遗”语境下的文化内涵被延伸与重构,在民俗内涵的基础上更加看重其背后的区域文化符号化表征,这也是地方品牌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遗产,早期核心价值是对自然的希冀和朴素的生命观念,具有鲜明的精神功利性,是原始的图腾崇拜与祭祀的媒介工具,蕴含吉祥文化寓意。随着其生存环境的变化,在现代社会,泥咕咕已失去其原始的精神功利性,成为一种美学载体与文化符号。在市场经济引导下,泥咕咕的民俗文化内涵逐渐向商品性转换,经济效益作为外在主要推动力,使得泥咕咕在创作内容和价值观上以现代大众欣赏功能为主,艺术创作在造型、纹饰、题材上呈现出同质化、泛众化现象,缺乏地域民俗文化特点,趋向于工业化产品。手工艺者竭尽全力挖掘泥咕咕的市场价值,逐渐将其发展推向商品化的一端。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是由特定地理、历史民俗所形成的不同文化形态,与大众文化审美存在较大不同。因此,泥咕咕的商业化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非遗”保护的初衷。

2.3 手工艺者身份、生产方式的转变

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非遗”类文化产品开始受到当地政府的保护,泥咕咕的主要生产地杨玘屯村的村落面貌较以往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如今大多数村民投入泥咕咕的生产制作当中,形成了良好的民俗艺术生态空间。浚县当地以泥咕咕为主题的陈列馆、博物馆、民俗商业街纷纷投入建设,艺人的创作实践从家庭生活空间中划分出来,制作工坊相继成立,传承人则成立了个人工作室。浚县政府领头建设规范化的培训基地,为泥咕咕的传承提供中介平台输送人才,促使传承人文化素养得到提高,手工艺者也被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头衔,完成了身份的转换认定。

在生产方式层面,现在的泥咕咕制作与传统制作方式相比也有较大的变化。根据当地手艺人叙述,早期泥咕咕为艺人们纯手工捏制,一件作品所需的黏土用量根据艺人们的感觉称量,没有太多讲究,因此早期的泥咕咕相同的题材造型,形状大小不尽相同,具有较强的艺人个性色彩。相较于现代精美的质感,早期泥咕咕没有入窑烧制这一步骤,受浚县当地气候影响潮湿变色,不利于长期保存。随着泥咕咕制作技术的完善发展,现代增加了窑烧这一步骤,使其外形更加精致细密,利于保存。生产工具也由过去的手工和泥轉变成机器和泥,更加方便快捷;制作颜料也由早期的蛋清调和压料换成了丙烯等专业的绘画颜料,色彩更加丰富艳丽,富有活力;绘制工具也变得更加多样化。此外,丰富的社会信息拓展了泥咕咕的创作题材,现代审美喜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泥咕咕的艺术形态,变得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这也是“非遗”活态发展的特点。

3 浚县泥咕咕现代发展路径

3.1 深挖文化内涵,传播“非遗”价值,摒弃同质泛众化

在物质生产资料异常丰富的今天,快餐式的娱乐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究其根本原因,是标新立异的现代化产品内在价值及文化内涵的缺失,使得产品工业化严重。因此,要充分利用“非遗”话语的影响力,结合现代信息化科技与平台,推动泥咕咕的文化传播,普及泥咕咕的文化内涵与价值,紧抓泥咕咕吉祥文化主题内涵宣传造势,迎合现代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寓意的祈盼。如今,“90后”等新一代青年群体逐渐成为文化传承的主力军,浚县泥咕咕的宣传要迎合市场特点,明确青年群体的消费及审美诉求,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以“非遗”“传统文化”“吉祥”等热点词抓住用户眼球,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小红书等年轻人热衷的媒体平台进行“种草推荐”,制造“网红效应”,增加其被看见、被了解的机会。

浚县泥咕咕等民俗工艺品,应加强与工业化产品的区分,警惕过度“商品化”,充分发挥其民俗工艺品特性,摒弃艺术审美同质化、泛众化,注重原生态生存环境的打造与维护,在创新的同时保留其本质艺术特征。同时,以“非遗”浚县泥咕咕为中心,开展一系列宣传。纵观全国泥玩类工艺品,其在造型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与同类型的凤翔泥塑、惠山泥人、天津泥人张等相比,泥咕咕的知名度较低,市场份额占比少。例如,许多人无法区分浚县泥咕咕与其相邻城市淮阳的泥泥狗。由此,只有深入挖掘这类工艺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区分彼此,从而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

3.2 发挥政府职能效应,增加教育体系纳入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主体是人,人是传播的载体,在不同年龄群体中,青少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提出,“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各缔约国应制订向公众,尤其是向青少年进行宣传和传播信息的教育计划”[7]。这充分表明了青少年群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重要性。在制度保障上,国外相关措施可供借鉴,如韩国教育部为了保证国家文化传承后继有人,在学生奖学金制度上特地设立“传授奖学生”。《文化财保护法实施规则》要求,“传授奖学生”必须是“从重要无形文化财的持有者或持有团体那里接受了6个月以上的传授教育,且在该重要无形文化财的技能、技艺方面具有相当素质的人员”[8]。因此,浚县应发挥政府职能效应,将泥咕咕工艺纳入美术教育体系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学习纳入评奖评优考核标准中,与青少年教育相挂钩,培养青年群体的文化传承使命感。在美术教学中融入“非遗”元素,或是在学校课余实践举办泥咕咕主题元素设计比赛、浚县泥咕咕知识竞赛等,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非遗”学习兴趣,普及“非遗”知识,唤起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为泥咕咕等“非遗”工艺品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拓宽传播渠道。

3.3 创新体量改制与功能转化,拓宽应用渠道

泥咕咕最初的功能以儿童叫吹益智为主,尺寸较小,通常为4至5厘米,最大的也不超过20厘米。早期手工艺人都是成筐地做,价格也较为低廉,目标受众以儿童妇女为主,功能仅限于吹奏,流通平台局限于一年一度的浚县庙会,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范围较为有限。

因此,在推广手段上应更为多元化,突破“非遗”自身发展的局限性,从设计的角度入手,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取泥咕咕的造型、图案、色彩等进行视觉推广与包装设计,将传统手工造物技术融入市场经济中,针对不同群体进行适当的体量改制,如民俗学者、艺术家等以收藏需要为主的20厘米以上的大体量泥咕咕设计,商业送礼则加大对包装设计的研发力度,推出礼品装等附加产品。

此外,应进行功能转化,拓展市场应用范围,突破单一民俗纪念品功能,促进泥咕咕文创产品的创新研发设计,推动车辆摆件、玩偶抱枕等的文创研发。拓宽私人定制、外购渠道、文艺商演活动、网络平台等销售渠道,促进浚县泥咕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承及对外传播。创新营销方式,发挥民俗工艺品优势,增强游客对泥咕咕的体验互动感,以“非遗”工坊为单位提供泥咕咕半成品,挑选特定绘制环节将其提供给购买者,手工艺者提供一定的专业指导,在增强趣味感的同时促进泥咕咕的文化传播,使游客更容易接受。

4 结语

进入新时期,市场经济主导下民间艺人及泥咕咕的生存环境受到挑战,因此,须创新传承泥咕咕等文化遗存,发挥各方效应,多渠道、全方位地进行创造性转化,采取适当措施推动泥咕咕在保留传统文化特点的同时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发展,使其发挥文化价值,找到更好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 赵玉婷,刘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动画表现实践与研究:以国家级保护项目“蒋塘马灯”(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为例[J].视听,2018(1):40-41.

[2] 王威.民间美术的价值和作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8):49-50.

[3] 栾国荣.河南省浚县泥咕咕的起源、发展与文化内蕴[J].文学艺术周刊,2022(6):93-96.

[4] 倪宝诚,倪铭.浚县“泥咕咕”与鸟信仰[J].寻根,2008(2):74-80.

[5] 张道一.女红文化(续)[J].浙江工艺美术,2009,35

(3):1-4.

[6] 陈胜容.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生视角的唐山皮影戏传承与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19):72-74.

[7] 王箐.网络非遗小说初论[J].名作欣赏,2022(11):177-181.

[8] 张世均.韩国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0(2):22-25.

作者简介:胡鑫(1997—),女,河南洛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史论、考古。

猜你喜欢

非遗发展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