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墨制胶研究

2024-02-20肖雨欣陈见东

艺术科技 2024年1期
关键词:新思路工艺

肖雨欣 陈见东

摘要:目的:制胶在古墨工艺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着重梳理古墨制胶的种类与工艺,用以说明不同种类的胶所具备的不同制作工艺及表现效果。方法:采用文献学、图像学等方法,梳理古墨制胶的种类及不同功效。结果:文章主要依据宋墨文献与明墨文献,梳理不同的古墨制胶种类,并总结古墨制作工艺,为后续展开古墨实验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结论:传统制胶工艺烦琐、耗时长,且出品质量不稳定。但尚未有人涉足利用“新能源”对古墨制作进行成分创新。例如,“甲壳素”等可再生材料,可与古墨制作中的传统原材料进行有机置换,有利于创造更完美的书写过程,达到还原古墨书写特性的目的。

关键词:古墨;制胶;工艺;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TS9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1-00-03

0 引言

“中国墨的起源很早,殷代的甲骨上已经有写硃书或墨书再刻的情况,根据化验,墨书所使用的是黑色碳素,所以那时至少已有了类似后来的墨的东西了”[1],随着社会的发展,天然石墨或是早期的人工墨因溶水性差、颗粒感强,已无法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陕西通志》载:“汉尚书令仆丞郎,日给隃糜墨二枚。或指此然墨产不类,烟颇粗,不堪用。当时或别有制法,寖失其传耶?”①

1 古墨制胶的种类

《古制墨法》云:“造墨,惟胶为难。古之妙工,皆自制胶法。”[2]512古墨制胶种类繁多,有明确文献记载古墨用胶的是魏晋时期的“韦仲将墨”。《太平御览》中记载“韦仲将墨”的制造工艺中提到,“墨一斤,以好胶五两,浸梣皮汁中”②,但其中的“好胶”并未有具体的指向。关于唐墨的记载,主要是以南唐时期的李廷珪造墨法为代表,但也未提及“胶”的具体种类及制作工艺。直到发展至宋代,宋文献中才有关于制胶工艺的翔实记载。李孝美在《墨谱法式·品胶》中根据“坚而有色”的品评标准,将宋墨胶分为六个等级,“一鱼胶,二减胶,三梳头,四鹿角胶,五阿胶,六胶”③。

南唐李廷珪,北宋张处厚、高景修等皆用鱼胶造墨,鱼胶造墨相较于其他动物胶而言,有明显的异味。“惟鱼曰饵者,香饵之气也,以其腥气异于诸胶也”④。《墨谱法式》中有关于鱼胶的具体制作过程,“鲤鱼鳞不计多少,水浸。一日洗,令极浄,以无油。锅内添水,用慢火煮一伏时。俟鳞烂,滤去滓,再滓,稀稠得所,澄取清者。俟凝,勒作片子,或倾在半竹筒内,顿风处,俟乾,收”⑤。浸、煮、晾是制胶的一般流程。减胶又称鱼鳔胶。明文献《墨法集要》称:“鱼鳔胶不可纯用,止可用九分牛胶、一分鱼胶。”⑥《墨谱法式》中也称:“鳔半斤,胶一斤。” ⑦减胶是采用“对胶法”和制而成。梳头胶,《墨谱法式》注释曰:“颍川胶子,是也。”⑧其中记载宋墨有一制法:“每煤四两,用颍川梳头胶一两。”⑨古代制墨多采用动物胶,“梳头胶”应是宋时较为特别且不常用的一类胶。

李孝美将鹿角胶排至第四,这不常见。古时大部分墨工或是文人,均将鹿角胶排至首位,且鹿角胶为制作古墨时常用胶之一。如晁贯之称:“凡胶,鹿胶为上。”⑩麻三衡《墨志》论:“夫鹿胶古墨家最良。”[3]143等,包括《墨谱法式》中关于鹿角胶的注释为:“《墨薮》云,‘凡书,先取墨。必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妙’。《墨谱》云,‘祖氏墨,必以鹿角胶煎为膏而和之’。”阿胶又称郓胶,也是牛胶的别称。《本草纲目》载:“阿胶一名傅致胶,煮牛皮作之……非白胶也,但非阿井水所作耳。”《神农本草经》载:“名医曰,生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东阿正是牛胶的产出地。《历代名画记》也曾述:“东阿之牛胶。”牛皮胶也是古墨制作常用胶之一。《齐民要术》载:“沙牛皮、水牛皮、猪皮为上,驴、马、驼、骡皮为次。”《墨经》曰:“牛用水牛,皮作家所谓‘乡掘皮’最良。”

发展至唐宋之际,驴逐渐传入我国,阿胶在唐宋及其以后是牛皮胶与驴皮胶的统称。《墨法集要》中也称:“郓胶有两等,一牛皮、一乌驴皮,和墨必以牛皮者为胜。”第六类古胶没有具体的指向,故在此不述。

2 古墨制胶的工艺

古墨制胶的主要工艺在于浸、煮、晾这三个步骤。宋代墨工艺文献记载完备,元代墨谱流传较少,明代墨文献记载更为精细,清代墨文献以收藏墨为主。所以本章节主要以宋代和明代的墨谱为例,阐释古墨制胶的主要工艺及注意事项。

2.1 浸

浸泡為制墨的第一步。浸泡一是为了洗涤表层的杂质,二是为了提高胶的品质。古代制墨多为动物皮,应先用清水或是药水将皮质进行软化,动物皮中的蛋白质才会更好地析出,得到高品质的胶。

《春渚纪闻》载:“(陈瞻墨)其用胶,虽不及常和、沈珪,而置之湿润,初不蒸,则此其妙处也。”此中所述,正是将先浸后蒸当成制墨妙诀。在其后的墨谱中,均会将浸泡列为制胶的第一步,且会说明浸泡时长。晁贯之《墨经》载:“先以淘米渖渍七日、以河水渍七昼夜、以水浸去尘”,充分说明自宋人始,就已认识到先用清水浸泡动物皮的重要性。李孝美在《墨谱法式》中载:“鹿皮先用‘河水浸一月’,鲤鱼鳞‘水浸’,鳔与胶‘同以冷水浸一伏’。”沉继孙在《墨法集要》称:“每桐油烟一十两,正月、二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用牛胶,四两半药水;一十两,四月、五月、八月用牛胶,五两半药水;九两半,六月、七月用牛胶,六两药水。九两,每松煤一斤,用牛胶四两,或五两药水。”根据制胶时辰、制胶种类或用烟种类的不同,用药水的比例也不同。

上文提到,古人不仅用清水、淘米汁等软化动物皮层,同时也会用到药水来软化动物皮层,在宋时已有详细的记载。无论是制作油烟墨还是松烟墨,秦皮、酸石榴皮、黄檗、牛角胎、巴豆、皂角这六种辅料最为常见。

秦皮,又谓梣皮、石檀,是古墨制胶时常用辅料之一。《墨谱法式》载:“秦皮(解胶益色。一名梣皮、一名石檀。陶隐居云,‘俗谓之焚槻皮,以水渍之。和墨,书色不脱’。《齐民要术》云,‘江南焚鹞木也’。温庭筠书云,‘章曜名方,即永鸡木’)。”宋时《祛疑说》云:“区区秦皮、紫草之类,适为胶法累耳。雅意文房者,不可不知此理也。”

《墨谱法式》中均对这些辅料的功效有所记载。酸石榴皮作用为“砚中迟散”,黄檗专治“胶力不劲”,牛角胎未言,巴豆为“增肥”,皂角为“除湿气”,每一味“药”均有对应的功效。《春渚纪闻》中载:“(廷珪墨)虽精烟,胶多,则色为胶。”而发展至宋墨,为解决这一问题,宋人在墨里添加栀子仁或青黛,以为“去胶色”。包括如紫草、蘓木、胡桃、青皮、草乌头、牡丹皮、棠梨叶、诃黎勒等均为“助色”所用。

2.2 煮(煎)

煮胶是制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其中有“和胶法”与“对胶法”两种方式用于制胶。“和胶法”指用一种胶与松烟(漆烟、油烟)进行合制,代表墨工为晁贯之。“晁季一,生无他嗜,独见墨丸,喜动眉宇。其所制铭曰,晁季一寄寂轩造者,不减潘、陈。贺方回、张秉、道康为章,皆能精究和胶之法,其制皆如犀璧也。”

“对胶法”指用两种或以上的不同种类的胶,按照不同比例进行煮沸,从而再与松烟(漆烟、油烟)进行合制,这也是流传后世的方法。如《墨经》中载,“其墨胶不可单用,或以牛胶、鱼胶、阿胶参和之”,“以少牛胶投之,加以龙、麝、鹿胶之下,当用牛胶”。这充分说明发展至宋代,“对胶法”已将“和胶法”淘汰,世人多用“对胶法”造墨。

在煮胶过程中,为使胶力不败,墨色不衰,“以药入胶”已成为煮胶的常用方法。《墨海》载:“煮胶拣去粗脚,用清水洗净。每胶二斤,用香汤两碗重汤,薰蒸如饴糖。不住手,搅挑起成线,无核乃止。”

明墨用药之法与宋墨用药之法存在区别。其一,以药入胶的顺序有所变化。宋墨制胶时,一般在浸泡时倒入大量香药,而明墨制胶是在浸泡之后,煮胶时才倒入香药。其二,明墨制胶的药包比较简易,不像宋墨药包那般烦琐。沉继孙提出药包就简,“惟香药以解胶煤气者,但欲其香,不知为病,损色。且上甑一蒸之后,香气全无,用之何益。入蔷薇露者,其香经久不歇。其次则丸擀之时,旋入脑麝”。《祛疑说》中也载:“惟当事治胶法,煎胶之次,恐其滞也。有药以醒之,恐其烈也。有药以败之,故药去而性存。胶成,而体不雑胶。烟之外,不用一药,此墨之所谓胶法也。”因此在当时,用“药”多少以及“药”是否起到真正作用,是存在不同看法的。正如谢岱松在《南学制墨札记》中云:“又用药有损有益,须知其由。”[2]448

关于煮(煎)胶的外在因素,有几点不能忽视。其一,煮胶月份的选择,一般选择天气较冷的月份。“煮胶要用二月、三月、九月、十月,余月则不成。(热即不凝,无以作饼。寒即冻瘃,合胶不粘)。”《墨谱法式》后提出:“春冬宜减胶增水,仲夏季、夏孟秋宜增胶减水。”其二,注意火候的把握。“长作七七头铁刃,时时彻底搅之,勿令著底(七头不施铁刃。虽搅不彻底,不彻底则焦,焦则胶恶,是以尤须数数搅之)。水少更添,常使滂沛。径宿醉时,勿令绝火。侯皮澜熟,以已悉汁。看末后,一珠微有粘势,胶便熟矣。”火候不宜太急,须循序渐进,常搅拌,不宜粘锅。

2.3 晾

将胶煮好之后,切勿直接将高温的胶与烟料进行合制。《墨经》载:“兖人旧以十月煎胶,十一月造墨。今旋煎旋用殊,失之。故潘谷一见,陈相墨曰,‘惜哉,其用一生胶耳’,当以重煎者为良。”有宋人将煎胶与造墨时间间隔一月之久,最终还是以败胶告终。潘谷见之,为之可惜。“胶水必俟冷透,方可入烟,不然必至不匀”[2]446—447。因此,晾作为制胶的最后一步,不能忽视。

在选取胶饼时,应选取中段部分,薄如粥者为最佳,然后再进行分层晒胶。胶饼要日曝,晒至极干,再在室内悬纸笼晾之。等至秋分,再将胶饼拿出来曝晒,这才能与烟料和制。《畴斋墨谱》载:“李廷珪墨,自昔士大夫论之详矣。余在钱唐时,见前朝御府,有一笏。每盛夏曝晾,始得一见面。”[2]480晾虽是制胶的最后一步,但仍可见这个步骤的重要性。

3 结语

传统制胶工艺烦琐且耗时长,出品质量也不够稳定,然而,以“新能源”对古墨制作进行成分创新,尚未有人涉足。

“甲壳素”作为可再生材料,可与古墨制作中的传统原材料进行有机置换。甲壳素材料的加工性能十分优异,可以通过各种化学、物理改性等方式获得具有期望性能的材料,如甲壳素纤维、甲壳素晶须和壳聚糖纤维。它们具有不同的尺寸特點,这种易加工性能对调整古墨的性能十分有利。此外,甲壳素材料还具有带正电的特性,带电性对改善墨的黏度和流动性十分关键,有利于创造更完美的书写过程,达到还原古墨书写特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珏良.中国古墨述要[J].中国历史文物,2002(8):33.

[2] 徐蜀.国家图书馆藏古籍艺术类编:第37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446-448,480,512.

[3] 黄宾虹,邓实.美术丛书:第四辑[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143.

作者简介:肖雨欣(1999—),女,湖南邵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书法理论及书法史。

陈见东(1968—),男,江苏常州人,博士,教授,研究方

向:书画创作。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古墨新研:基于材料学视

角对明清古墨的还原及应用”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JCX23_2119

① 沈青崖.陕西通志100卷[G].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四十三,第2059页。

② 李昉.太平御览1000卷[G].四部丛刊三编景宋本卷六百五文部二十一,第10603页。

③ 李孝美.墨谱法式[M].涉元墨萃本,第56页。

④ 林希逸.考工记解[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5页。

⑤ 同③,第48页。

⑥ 沈继孙.墨法集要[M].武英殿聚珍版书本,第37页。

⑦ 同③,第48页。

⑧ 同③,第48页。

⑨ 同③,第52页。

⑩ 晁贯之.墨经[M].学津讨原本,第6页。

11 同③,第56页。

12 李时珍.本草纲目52卷[M].明万历三十一年张鼎思刻本卷五十,第5814页。

13 吴普述等.神农本草经3卷[M].问经堂丛书本卷一,第94页。

14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学津讨原本卷二,第53页。

15 贾思勰.齐民要术[M].渐西村舍丛刻本卷九,第490页。

16 同⑩,第7页。

17 同③,第57页。

18 何薳.春渚纪闻[M].学津讨原本,第238页。

19 同⑥,第37页。

20 同③,第55页。

21 储泳.祛疑说[M].百川学海本,第9页。

22 同18,第242页。

23 《辞海》释义“煎”字:“亦指用水熬煮。如:煎药。韦应物《清明日忆诸弟》诗:‘杏粥犹堪食,榆

树已稍煎’”。故“煎胶”与“煮胶”应为同义。

24 同18,第247页。

25 同⑩,第7页。

26 同⑩,第7页。

27 方瑞生.墨海[M].涉元墨萃本,第113页。

28 同⑥,第43页。

29 同21,第8页。

30 同③,第45页。

31 同③,第45页。

32 同⑩,第7页。

猜你喜欢

新思路工艺
中兽医药治疗鸡痘的新思路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黑龙江省深化对日经贸合作的新思路与新举措
招商引资新思路:精、专、优
少儿科普出版的新思路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
FINEX工艺与高炉工艺的比较
这五年,我们共同走过——新思路 新作为 新突破
Lumileds汽车照明:新布局下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