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新”背景的历史思辨课堂

2024-02-20黄斌

教育界·A 2024年1期
关键词:三新高中历史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三新”背景下的历史思辨课堂教学模式,即基于“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背景,在不改变新教材单元章节编排的前提下补充教学材料和创设教学情境,确立思辨性目标,设置思辨性问题,开展思辨性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辨掌握历史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有利于实现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三新”;高中历史;思辨课堂

作者简介:黄斌(1969—),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蒙山县蒙山中学。

一、当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三新”背景下,有的历史教师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由于新教材内容多,而历史课时又较少,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直接按照一个个课时给学生灌输知识,导致学生被动接受零散的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为了解决此问题,有的教师采用了单元教学模式,以小专题形式来授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不足,即教材中有的内容无法支撑专题教学,另外,专题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较高,有的学生能力不足以进行专题学习。基于此,本文尝试提出一种新的历史教学模式,即“三新”背景下的历史思辨课堂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背景下,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为目标,在原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补充历史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思辨问题,开展思辨活动,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升历史核心素养。

二、基于“三新”背景的历史思辨课堂的特征及优势

(一)特征

基于“三新”背景的历史思辨课堂是一种创新的理念,一种由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升和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这样的课堂中,历史知识不是一堆死板的事实和数据,而是生动活泼、具有吸引力、值得被探究讨论的内容;学生可以自由地提出问题,表达观点,进行辩论,教师则需要从知识的传递者变为活动的引导者和协调者。具体而言,基于“三新”背景的历史思辨课堂有四种特征(如表1)。

(二)优势

第一,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基于“三新”背景的历史思辨课堂则是这种理念的具体化实践。该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思辨,形成独立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此外,该模式还鼓励教师从引导者的角度组织课堂,和学生在课堂中共同成长[1]。

第二,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喜欢挑战和独立思考,不喜欢接受单一、枯燥的教育方式。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实践性强、能够激发思考的课堂。而思辨课堂的设计恰好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使学生在思辨中不断提升历史认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三,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当前,历史教材内容多,但历史课时又相对较少。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课堂效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思辨课堂需要教师将教材内容转变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供学生思和辨,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教师则负责引导和讲解少数重点问题,如此一来,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基于“三新”背景的历史思辨课堂的开展方法

历史思辨课堂的基本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自主思辨课、思辨提升课、思辨巩固课。这样的分类意在帮助教师理解和掌握思辨教学的基本形态,并以此作为有效的工具,在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靈活选择和组合这三种类型的思辨课堂,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针对思辨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首先开展思辨提升课,通过讲解和示例,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思辨的方法和技巧;然后,通过开展思辨巩固课,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和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最后,通过开展自主思辨课,让学生在自由的研究和探讨中,学会独立思考和科学探究。

总之,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思辨课堂,其核心目标都是帮助学生提升思辨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而教师的角色,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合理选择和设计思辨课堂,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思辨,爱上思辨,最终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精神的人。那么,如何运用历史思辨课堂教学模式呢?接下来,笔者以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1“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一课的教学为例,详细解析历史思辨课堂的开展方法。

(一)明确课堂思辨目标

1.让学生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了解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及其成果,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法治建设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认识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了解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让学生通过历史资料提出问题,了解当代中国法律制定的广泛性和规范性,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历史意义,培养学生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与归纳知识的历史解释能力。

5.培养学生崇尚法治的精神和民主法治意识,让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形成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提出思辨问题

【根据教材内容提出问题】

1.让学生阅读“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部分内容,并提出如下问题。

问题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性说说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法制初创时期的法治建设有何成就?

问题2: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形成时期有何成就?这一时期的法治建设有何显著特点?

问题3: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末到21世纪前期,法治建设的完善时期有何具体成就及其得以完善的原因?

2.让学生阅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部分内容,并提出如下问题。

问题4: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在何背景下进行的?有何表现?

问题5: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的精神文明建设有何背景和表现?

问题6: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如何提出的?有何意义?

【结合给定历史材料提出问题】

3.结合教材内容补充相应的历史资料,让学生阅读,并提出如下问题。

问题7: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宪法和各种法律制定过程中体现的特点。

问题8:根据材料,中共十五大报告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即将“制”改为“治”。请谈谈你对这一字之改的认识。

问题9:结合材料,运用唯物史观,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地位。

(三)组织思辨活动

首先,在第1至第6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针对前三个问题,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接着在课堂上酌情抽查提问学生;针对后三个问题,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再和学生共同探究思辨,得出答案。

其次,在第7至第9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分成三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成A和B两个小组,每个大组探讨一个问题,讨论完后,A组表述本组观点,B组质疑或补充。在讨论中,学生不仅要提出自己的观点,还要学会理性地听取他人的观点,批判性地分析问题,从而达到深化理解、提升思辨能力的目标。学生讨论后,教师再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辨讨论。

再次,在学生完成第7至第9个问题的讨论后,教师继续组织学生开展思辨活动,并提出问题:“作为中学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方面,我们能做些什么?”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回答出各种答案。如有的学生说要积极参与法治教育,拓展法律知识;有的学生说要争做“知法、守法、护法”的合格公民;有的学生说要依法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有的学生说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有的学生说要尊重社会公共秩序,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加文明创建公益活动;等等。教师进行小结,提出希望: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由易到难,由远及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2]。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总结。在总结中,学生需要对自己的思辨过程进行反思,提炼自己的观点,总结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己在思辨过程中的成长和收获。这一步是历史思辨课堂的最后一步,也是学生思辨能力提升的关键一步。

结语

通过对基于“三新”背景的历史思辨课堂的深入分析和研究,不难发现,历史思辨课堂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育理念。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基于“三新”背景的历史思辨课堂强调学生的主體性,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创新,侧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追求的教育目标和理想。历史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深入分析教材内容,确定历史思辨目标,设计历史思辨问题,开展历史思辨活动,引导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提升历史核心素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爱上历史学习。

【参考文献】

[1]李稚勇.中英美中学历史课史料教学比较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2):125-136.

[2]顾洪.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以《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教学为例[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3):60-61.

猜你喜欢

三新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全国第三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论文大赛启事
基于选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随想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纵览之“三新”
纵览之“三新”
话剧史上的“三新”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