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
2024-02-20佚名
佚名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也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这位“两弹一星”元勋于1911年出生在上海。父亲钱均夫是一位现代教育家,毕业于杭州求是书院 (浙江大学前身),并在留学日本时受到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影响。很早就树立了“兴教救国”之志的钱均夫对子女的教育很重视,他根据深厚的家学结合现代教育思想,对钱学森进行培养。对于儿子的人生道路,钱均夫要求他必须要有广泛的兴趣、严谨的治学精神,还要有博大的视野,并且能够“谦诚做人、励志报国”。钱学森曾经回忆自己的父亲说,“他 (钱均夫)很懂现代教育,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上音乐、绘画等艺术课”。
优良的家学家教奠定了钱学森文理兼通、博专相成的发展基础。1934年,钱学森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并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学生,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在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钱学森又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成为航空动力学家冯·卡门的学生。在这一时期,钱学森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并发明“卡门-钱学森”公式,年仅28岁的他,也由此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并受聘于加州理工学院,任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在獲得了巨大的荣誉、在科学界有了较高的地位后,钱学森并没有忘记自己是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他的心里时刻牵挂着祖国。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成立,消息传到美国,钱学森便与夫人蒋英商议回国,这意味着他将放弃锦绣前程和优越的生活。钱学森并没有犹豫,在父亲严格教育下成长的他将为国效力视为自己最大的心愿。1950年,钱学森毅然登上了回国的轮船,然而等待他的却是美国移民局官员的刁难,以及突如其来的牢狱之灾,原来美国人认为“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即便是在美国政府的迫害下,就算是失去了宝贵的自由,但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回到那一穷二白的土地,他说:“我所做的一切,都因为我是中国人,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最终,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钱学森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正是在这片“一穷二白”的土地上,他与科研团队一起创造了伟大奇迹,自力更生地构建了中国人自己的航天体系并研制出核武器,他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成为无数中国年轻科研人心中永恒的丰碑。
责编/高爽
E-mail:3592405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