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竹秋深:高士奇跋王绂《万竹秋深图》

2024-02-19孙文韬

老年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墨竹画竹笔法

□孙文韬

高士奇跋文

王绂(1362-1416),字孟端,号友石,又号九龙山人,江苏无锡人。他从小聪慧好学,15岁考中秀才。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少年得志的王绂被征召到南京供职,不久因犯过失,谪戍朔州 (今山西大同)。直到建文二年(1400年),王绂才能以养子代行其戍边而回到南方。从朔州归来的王绂已无家可归,只得借居邻家。他曾写诗文感叹自己的遭遇:“征衣漠漠带风沙,暂得归来重可嗟。在客每忧难作客,到家谁信却无家。解装羞贳邻翁酒,借榻多分野衲茶。堪笑此身沦落久,梦中犹自谪天涯。”特殊的生活境遇,亦造就了王绂卓尔不群的性情。据说,其“每酒酣,对宾客著黄冠服,意气傲然,伸纸攘袂,挥笔洒洒,奇怪跌宕,不可名状”。可谓士林敬重,文人褒扬。

王绂擅山水,尤精枯木竹石。其画竹兼收北宋以来各家之长,具有挥洒自如、纵横飘逸、清翠挺劲的独特风格,人称其墨竹为“明朝第一”。从《万竹秋深图》中王绂本人的款文来看,此图创作于1410年,为画家南归后的第10个年头,此时他隐居无锡九龙山(今无锡惠山)。其画卷卷尾有自跋:“仆厌倦作画久矣,一日俞君行,携此卷向予征墨,君时小酌微醉,即欣然一挥,不觉纸尽。其韵度虽不能尽合古人绳墨,然一种林野散逸之气出自家意思者,似亦可取。俞君天趣甚高,鉴赏之余其必舍形似而得于骊黄牝牡之外矣。”交代了创作此卷的缘由,表明为酒后挥毫,笔致潇洒,皆合自然。

关于竹画,典籍记载始于唐代。当时的画家画竹多采用“双钩填廓”法。传说五代时期李夫人描摹竹影,创制墨竹。后来,墨竹成为历代文人抒情达意的绝佳绘画题材。自宋代到王绂所在的明初,出现了许多画竹名家,如文同、李、顾安、吴镇、柯九思、赵孟等。宋代崇文抑武,竹画大盛,出现了湖州竹派、坡公竹派的分野。他们各自承传,代不乏人。

王绂曾言,“余谓今世士夫,欲希踪摩诘,且先屏除隶家习气也可”,提倡“以草书笔法作写生”而摒弃“隶家气习”。其所谓的草书笔法,是一种有法度与无法度的结合,为“从容自能中度”。结合画竹的技法和韵致倾向,有调和取中之意。因此,在王绂的墨竹画中,我们能看到其用笔具有书法式的挥洒果敢和笔法遒劲。

高士奇(1645-1703)自幼好学能文,工于书法,因大学士明珠推荐,供奉内廷。康熙皇帝评价其“士奇无战功,而朕待之厚,以其使朕学问增大也”。他于王绂《万竹秋深图》画卷后方的跋文,内容雅驯,字里行间透露着文雅之气;书法更是于潇洒中彰显清秀之质。跋文曰:“径尺疏疏竹,笼宵势数寻。筼筜千亩绿,淇澳万竿阴。湘簟宜清暑,萧斋恍在林。披图常独坐,无限故山心。”既概括了画面的内容,又展现出作者的心境。随后,“康熙己巳六月题于苑西余荫轩,未及书之卷尾。庚午仲冬廿七日,观于瓶庐,因书其后。今岁已过长至,天气未寒,是日方觉微阴变冷,斋中蜡梅将破蕊矣”,则交代了高氏题款的过程,并且能感受到他从王绂画卷中体会到的浓浓寒意。

阅读跋语,我们能感知古人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融通。“萧斋恍在林”,画中好似有隐于万竿寒玉中的文人书斋。成熟的艺术家往往是生活的历练者,相信经历万竹秋深的磨砺,必然会迎来蜡梅吐蕊的美好结局。

《万竹秋深图》(局部)明·王绂 纸本水墨 26.1cm×847cm(全卷)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藏

猜你喜欢

墨竹画竹笔法
我的植物朋友
《李思训碑》笔法临析(十)
闫正国墨竹欣赏
画竹题诗
几多笔法写思情
笔法与临摹
王光先国画作品
俱天成,极奇妙!——闲聊画面石的独特笔法
从《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探究文与可与苏轼的友情空间
咏竹、画竹情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