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四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2024-02-19朱慧巩茹敏蔡笑宇
朱慧 巩茹敏 蔡笑宇
摘 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一体化,其中教学内容是一体化建设的核心环节之一。文章追溯龙江“四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溯源,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四个要素入手,剖析“四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探索龙江“四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四大精神;大中小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2-0065-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泉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龙江“四大精神”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它们有独特的地域特征,代表着龙江人民最真挚的精神品质,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精神内涵。因此,将龙江“四大精神”融入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能够有效加快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步伐,促进思政课一体化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一、龙江“四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
一体化建设的理论溯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关于思想占统治地位的论述
精神文化對于思想引领的重要作用可以在很多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找到理论来源。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视思想引领的作用。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到:“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由这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出理论作为社会精神力量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只要能使人信服,理论就能掌握人,从而转化为一种统治力量,体现了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使人们认识世界,进而对世界进行改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也指出:“历史上始终是思想占统治地位。”[2]由这段话可以得出思想对于统治阶级的重要作用。以上两段话说明了精神对于改造世界的重要作用,而国家作为一个政治主体,通过精神文化对于人们进行思想引领,是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手段。
(二)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对掌握思想重要性的论述
“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在早期的发展中从未间断过理论学习,思想领域的建设也从未放松过,强调全国人民要统一认识、统一思想,这是国家要发展、繁荣,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保障。毛泽东多次强调“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所作的《论联合政府》政治报告中,他强调了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掌握思想教育。此项工作不解决,不能完成党的全部政治工作[3]。1949年毛泽东指出:“思想上实现统一,战胜思想意识上的薄弱,在糖衣炮弹面前保持清醒,是夺取全国胜利的思想保障。”[3]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共早期领导人邓小平同志也是非常重视。1978年4月22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学校要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从小就要培养革命理想,从小就要培养共产主义品德”[5]。针对出现的精神污染,邓小平同志指出:“不要以为有一点精神污染不算什么,值不得大惊小怪。若干预不及时,采取坚决措施制止,听任其放任泛滥,势必会使更多的人染上邪气,后果是十分严重的。这个问题,从长远看,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关系到我们的事业将由什么样的一代人来承担的生死攸关的大问题。”[4]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国家青少年的意识形态是关系国家兴衰存亡的重要因素。
(三)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铸牢理想信念重要性的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多次讲话中提出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问题。“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并非朝夕可以达成。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从易到难,由远及近的原则,并且要将这种品质内化为行动力,让核心价值观念从小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和平年代,生与死的考验少了,但考验也无处不在,唯有铸牢理想信念之魂,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年在湖南考察工作结束时的重要讲话内容,同时他强调:“各级党组织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筑牢信仰之基,稳住思想之舵,补齐精神之钙,自觉做坚定信仰者、忠诚实践者,做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统揽者。”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3.6万字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
验的决议》中也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涉及国家和民族心、魂的工作。
思想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关系到“培养怎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关键问题。将龙江“四大精神”融入思政课,可以在引导学生实现知、情、行三维统一的同时,对大中小学生思想的认知和认同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龙江“四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
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四个要素为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这四者之间是相通的,缺一不可。将龙江“四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助于丰富
思想政治教育四要素内涵和外延,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任务。
(一)有利于激发思政课教师的授课热情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之一,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学校大中小学生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使命。目前,不同学段的学生存在对思政课关注度、认同度不高的现象,这也导致思政课教师的授课热情受到影响,长此以往,就会陷入教师不爱讲,学生不爱听的恶性循环,提升教师授课热情是改善这一局面的首要条件。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龙江“四种精神”,使授课内容不断丰富,有利于激发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热情。龙江“四大精神”产生于黑龙江的“白山黑水”之间,是黑龙江人民抵御恶劣的自然环境,在斗争中形成的坚忍不拔、出生入死、勇于改革、不断创新、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黑龙江独特的自然环境来源于黑龙江优秀的传统文化,成就于龙江儿女优秀的精神品格,代表着最先进、最包容、最无私等精神品质,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精神内涵[5]。这些内容对于黑龙江思政课教师是融入血脉中的基因。思政课教师根据不同学龄学生的特点,安排有关龙江“四种精神”的授课内容,将龙江“四大精神”的代表人物、典型事迹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热情。
(二)有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的育人效果
青少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客体,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的栋梁,是民族的希望,需要精心引导和培养。学生身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不确定因素,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青少年正值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一些不良思潮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怎样培养青少年”“培养什么样的青少年”“为谁培养青少年”是摆在思政课教师
面前最关键的命题,思政课是思政课教师讲授正确思想、引领他们走正确道路的最主要载体,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育阵地的作用,引领学生思想上的进步和成长。
目前,一些思政课存在课程内容不够鲜活,学生接受度低,理论和实践脱节等问题,立德树人成效不明显。龙江“四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思政教师落实立德树人和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手段。龙江“四大精神”可以形成丰富的授课素材,包括鲜活的案例、典型的人物事迹、多处可用于社会实践的红色基地,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社会资源可以实现青少年学知识、通情理、亲实践三个维度的统一,强烈感受龙江“四大精神”的深刻内涵。头脑中有对事情正确的认知,自然就会同错误意识作斗争,心中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一定会身体力行,奋发成才,争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三)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成果转化
教育介体就是指为了完成教育目标,完成被教育者思想转化过程中的一系列要素和环节。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促进被教育者思想转化,完成由思想到行动的转变。而 “四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振兴龙江发展的需要。今天的黑龙江在农业、工业、服务业虽有优势,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瓶颈。经济上,黑龙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为新中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78年前的哈尔滨还长期占领中国经济排名前十名。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家发展中心的转移、市场经济的转型,黑龙江经济的发展雄风不再。人口发展上,黑龙江哈尔滨在2020年进行的第七次人口普查中,跌破一千万人口,东北再无千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城市人口的流失也从侧面印证了黑龙江经济发展的低迷。
实现龙江振兴需要多领域协同努力,人才储备是其中重要一环,尤其是科技创新型人才。黑龙江地处偏远、气候寒冷,在自然条件上存在吸纳人才的弱势,加之经济发展低迷,更不利于引进人才。黑龙江所属院校的学生毕业后留在黑龙江工作的比例也逐渐降低。根据黑龙江省院校本科生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报告,目前黑龙江人才流失严重,硕士和博士在东北就业人数仅为10%,留在黑龙江的更不足5%。为了实现龙江振兴,要在基础教育上下功夫,努力弘扬龙江“四大精神”,让在校学生认同黑龍江精神和文化,吸引他们投身建设龙江。
营造良好的红色教育氛围可以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实际成效,思想政治教育的环体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有效影响。因此,在实现教育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要注重教育环境的作用,将龙江“四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以丰富教育环境要素。一方面,可以利用红色资源成立一体化的思政实践教学基地,特别是开放一些像黑龙江省哈电集团、哈飞等一大批国有企业、政府机关等社会资源,让学生有机会走出小的思政课堂,身临其境地感受龙江的精神文化。另一方面,依托黑龙江省东北烈士纪念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东北抗联博物馆、北大荒博物馆开展道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等,让学生从情感上去热爱、行动上去建设这片土地,从而实现龙江振兴、民族复兴。
三、龙江“四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一)统筹“四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材建设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材建设的整体规划是一体化建设的根本所在。将龙江“四大精神”规划进课程大纲、统编教材、配套教材可以将精神谱系巧妙地融入思政教学环节。根据不同学龄的学生特点,在教材编制上体现不同的侧重点,让学生能够将龙江“四大精神”更好地融会贯通,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时期,学生认知的方式直接、简单,对于龙江“四大精神”融入小学思政课教材要以小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比如以故事会的形式融入教材。将“四大精神”的人物品格、典型事迹转化为小学生可以理解、记忆的故事,增强学生接受度。中学生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这个学龄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增强,大多数学生会在中学阶段表现出叛逆的学龄特点,这种叛逆正是和已知价值观对抗的表现。龙江“四大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教材要以传授知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为切入点,帮助尚未达到成熟认知的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大学生包括本科生阶段和研究生阶段,这一学龄段的学生有独立的学习能力和价值判断,大学思政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在思政课教材的编撰上要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以实际行动服务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
(二)創新“四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方法
目前,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存在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思政课教师“一张嘴”的教育方式仍然是目前思政课最主要的讲授方式,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要加强思政课教学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的有效衔接,依托“四大精神”衍生的丰富红色资源是实践环节的有效助力。要充分利用黑龙江省红色资源打造一批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以黑龙江省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遗址为依托,以东北烈士纪念馆、各高校校史馆为依托,打造一批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展道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等。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实践参观、社会考察等活动丰富思政课实践环节。
另外,构建龙江“四大精神”线上线下互动平台。互联网是学生获取各类信息的主要平台之一,把握好互联网平台是上好思政课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开发关于龙江“四大精神”的相关线上课程,鼓励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录制MOOC和网络视频,将这些线上素材作为思政课线下授课的辅助手段,提升教学效果。除此之外,也可以结合“四大精神”相关内容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讨论等课堂互动环节,增加学生参与度。
(三)构建“四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平台
教研活动是提升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特别需要构建良好的教研平台,而龙江“四大精神”为教师进行教学研讨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素材。首先,在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可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就“四大精神”内涵进行集体备课,就每个学段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把握进行汇报与沟通,做到教学素材的有效衔接和连接贯通,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关于“四大精神”的教学资源库。其次,各个学段教师可以不定期组织教研活动,组织以龙江“四大精神”为主题的教学研讨、学术立项、课题申报等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教研水平。最后,交流分享心得体会。在教研活动中,各学段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分享交流心得体会,尤其是相邻学段之间更要加强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状态。教师通过分享上课技巧,学生接受情况和课程效果评价,对各个学段教学内容进行不断调整,构建有效联动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将龙江“四种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堂,不仅能够为思政课教师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有益的帮助,更能成为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R].2022-10-16.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66-69.
[5] 人民日报评论员.用东北抗联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二十九[N].人民日报,2021-10-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