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痴迷甲骨文
2024-02-18王剑
文萃报·周二版 2024年4期
王剑
1928年,郭沫若流亡日本,住在东京附近的千叶县。一天,在逛书店时,他发现了《殷墟书契考释》一书,如获至宝。很快将东京书店和东京图书馆中有关甲骨文字以及金文的书籍,全部都翻阅了一遍。
接下来,郭沫若又访遍了日本所有的甲骨收藏者,把看到的甲骨藏品都拓印下来,掌握了大量的实物资料。那一时期,读甲骨文、抄甲骨文、钻研甲骨文,成为郭沫若每天雷打不动的功课。每天吃饭的时候,他也会把骨片一块块地摆在饭桌上,让全家人辨认,那是一家人最快乐的时候。
1930年1月,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由上海联合书店出版。这部包括“甲骨文”在内的著述,把甲骨文研究与古代社会的研究结合起来,一经面世,即大获好评。接着,他又相继出版了《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卜辞通纂》《殷契粹编》等一系列甲骨文专著。其中,《卜辞通纂》将“卜辞之精粹者”分8类编排并作考释,开创了甲骨文研究的新体系,“在甲骨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郭沫若兴奋之余,作诗一首:“中原文化殷創始,观此胜于读古书。一片甲骨惊世界,蕞尔一邑震寰宇”。
郭沫若晚年又组织编撰了13册《甲骨文全集》,收入41956片甲骨,不仅对数千片甲骨文进行逐条释文考释,而且对断片缀合、残辞互补、卜法文例、分期断代诸方面都有独到的创见。唐兰评价甲骨文研究时说:“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雪堂是罗振玉,观堂是王国维,彦堂是董作宾,鼎堂是郭沫若,这就是鼎鼎有名的“甲骨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