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主体性价值的提升策略
2024-02-18康军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和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持续推进,高校学术期刊编辑的主体性价值虽然不断扩展和延伸,但是其仍然面临被长期边缘化、对自身主体性价值缺乏全面清晰的认知、常态化超负荷工作的严重挑战。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应通过掌握新媒体技术,推进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创办高水平英文期刊,提高显示度和贡献度;坚持学术研究,走学者型编辑之路;进一步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高校管理层应通过建立学术期刊编辑双职称、双身份管理模式,科学细化职责分工,完善出版队伍建设并加强制度支持,从而提升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主体性价值。
[关键词]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主体性价值;提升;策略
学术期刊是传播学术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是人类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期刊编辑作为学术出版活动的主体和灵魂,其主体性价值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扩展和延伸[1-5]。在纸媒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的主体性价值主要体现在收稿、审稿、编辑加工稿件、设计制作纸质期刊的流程中,文字编辑工作是其主体性价值的核心。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融媒体时代到来,学术期刊的工作模式、传播方式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术期刊编辑的主体性價值延伸至大数据分析、学术信息深度加工、融媒体平台建设和运用中[6-8]。
随着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持续推进,很多高校已经将学术期刊建设和发展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被边缘化的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重新引起大家的关注,被赋予更多责任和使命。在新时代,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除了具有审编校领域的传统主体性价值,其主体性价值还延伸至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创办高水平国际化期刊、举办学术会议等方面。作为高校的一分子,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应紧抓“双一流”建设机遇,重新认识自身在学校发展中的定位,不断努力提高自身职业素养,积极扩展服务范围,融入高校“双一流”建设中,促进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发展。然而,当前高校学术期刊编辑日益扩展和延伸的主体性价值尚未得到广泛认可,其在高校内部的地位和待遇普遍偏低,职业显示度低、被边缘化、发展通道受限等现状尚未改变。这是因为高校管理层对高校学术期刊编辑的主体性价值和贡献的认知不足,加之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在漫长的纸媒时代给学界、出版界、教育界留下了抄抄写写的“编辑匠”和“文字工作者”等刻板印象,这些刻板印象并未随着时代发展而改变。新时代高校学术期刊编辑的主体性价值已经和传统学术期刊编辑有了显著区别,但依旧未引起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其主体性价值备受挑战,难以彰显。因此,我们有必要明晰高校学术期刊编辑的主体性价值,系统分析制约其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探究提升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主体性价值的方法路径,以引起主管部门的重视,为高校学术期刊编辑更好地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
一、新时代高校学术期刊编辑的主体性价值
新时代高校学术期刊编辑的主体性价值既包括纸媒时代的传统主体性价值,也包括随着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和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持续推进而扩展和延伸的主体性价值。高校学术期刊编辑的传统主体性价值主要体现在收稿、审稿、编辑加工稿件、设计制作纸质期刊的流程中,其工作的核心是文字编辑加工。传统主体性价值是高校学术期刊编辑的基本职能和立身之本,是高校学术期刊得以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学术期刊出版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在线投审稿系统、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被广泛应用,全面深入推进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是融媒体时代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主体性价值的重要体现。
随着国家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持续推进,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被赋予更多责任和使命,通过技能培训和自主学习,其不断提升职业素养,支撑起诸多高起点英文学术期刊的创办和发展,有力促进了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并深度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当前,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在审编校领域的传统主体性价值不断提升,其应紧抓融媒体发展和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历史机遇,不断扩展和延伸主体性价值,将更多精力和时间投入参加人才培养和学术会议、促进学科建设、创新期刊内容、研究学术出版规律、应用融媒体技术等方面。
以笔者供职的长安大学学术期刊管理中心为例,其主办的8种学术期刊都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实现学术论文的精准推送;通过创办虚拟专刊等,推动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通过创办高起点英文期刊“Journal of
Traf f 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English Edition)”和“Journal of Road Engineering”,实现国际化发展;《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成功组织出版《软土工程专刊》《建筑结构抗震与抗倒塌专刊》《智能建造专刊》,并以编委为核心团队成功举办了七届建筑科学与工程创新论坛。在此过程中,期刊管理中心众多编辑长期坚持撰写编辑学论文,是出版规律的研究者和探索者,凸显了自身的主体性价值。
二、提升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主体性价值的路径
(一)掌握新媒体技术,推进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
当前,学术信息在多种新媒体平台进行即时、广泛、立体传播,因此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是融媒体时代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须具备的能力。在现有办刊体制机制不完善和人力资源匮乏的当下,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只有通过提高自身本领,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进而提高工作效能,才能牢牢把握新时代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的主动权。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要充分认识和研判学术期刊融媒体出版发展趋势,提高思想站位,打破纸媒时代的思想桎梏,运用互联网做好学术信息的传播工作,将融媒体平台建设作为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不同于大众文娱读物,高校学术期刊的读者大多为特定研究领域的学者,高效、准确的学术信息供给是其阅读需求。电脑终端和移动终端的数字阅读已经成为学术期刊阅读的主要方式,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必须通过技能培训和自主学习,全面掌握文、图、音、影等要素的编辑加工整合能力,以提高学术论文的可读性,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还须熟练使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工具,将学术信息及时、精准推送给目标读者。高校学术期刊编辑掌握新媒体技术,能提高学术出版的工作效率和自我效能感,推进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进而提升自身的主体性价值。
(二)创办高水平英文期刊,提高显示度和贡献度
在英语作为国际学术语言的背景下,创办高水平英文期刊既是提升我国学术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式,也是阻止优秀学术论文外流的重要途径,还是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主体性价值提升的重要方向。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我国教育和科研投入持续增长,SCI论文数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其中绝大部分发表在国外期刊上,国内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数量严重不足,学术出版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要清晰认识我国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历史定位,紧抓建设世界一流学术期刊的时代机遇,主动作为,肩负创办高水平英文期刊的时代使命,促进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要将个人发展融入学校发展乃至国家发展中,在创办高水平英文期刊的出版实践中,不断拓展国际化办刊视野,增强自身职业素养,全面提升英语水平、数据感知和分析能力、交流沟通能力、数字出版能力等,更好地促进我国学术期刊事业发展。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通过创办和运营高水平英文期刊可以使其辛勤付出和艰苦努力显性化,提高自身的职业显示度和对学校发展的贡献度,进而提升主体性价值,实现个人价值的升华。
(三)建立学术期刊编辑双职称、双身份管理模式
学术期刊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通过参与研究生选题、指导学术论文创作、担任研究生“兼职导师”等,已经深度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中。基于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方面的主体性价值不断延伸的客观事实,高校管理层亟须探索建立学术期刊编辑双职称、双身份管理模式,塑造“编教一体”和“编研一体”的高校学术期刊编辑新形象,彰显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方面的贡献,提高高校学术期刊编辑的薪酬待遇,进而改变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身份不明、定位不清、被边缘化的现状。
高校管理层可以根据学术出版工作的特点,建立高校学术期刊编辑科研工作量考核标准、新型学术期刊编辑绩效考核标准,彻底打通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和教学科研人员分属不同领域的考核评价壁垒,为实现学术期刊编辑双职称、双身份管理提供保障。一方面,高校管理层可以通过创新人事管理制度,对高校学术期刊编辑施行“编辑+教师”的一岗双责管理模式,使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可以同时具有编辑职称和教师职称。另一方面,高校管理层可以将学校管理岗位“雙肩挑”制度应用在高校学术期刊编辑管理上,增强高校学术期刊编辑的身份认同感,使其能以更高热情参与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之中。
(四)坚持学术研究,走学者型编辑之路
开展学术研究有助于高校学术期刊编辑更好把握学术出版业态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分析和捕捉学术前沿研究热点,进行高质量的选题策划,进而提高期刊影响力,促进期刊更好地发展。因此,坚持学术研究是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拥有较高的学术素养有助于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准确把握学术论文的创新性、逻辑性、严谨性、规范性,更加高效、科学地筛选稿件,从而提高编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成为学者型、专家型、领军型编辑。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要认真总结日常编辑出版实践中遇到的共性问题、难点问题,并长期关注编辑出版领域的知名期刊,如《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中国编辑》等,认真总结、系统梳理学术期刊发展的新技术、新规律、新业态,通过学术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
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要始终将办怎样的学术期刊和如何办好学术期刊作为学术研究的核心,进而成为学术期刊出版领域的行家里手,并通过研究成果引领和指导学术期刊发展。此外,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应积极申报编辑出版学科研究项目,如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科研项目等,并认真对待,完成项目结题,不断累积学术经验,为职称评审和岗位晋升做好充足准备,提高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
(五)进一步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是高校最主要的职能,高校学术期刊出版部门应该主动请缨,加强和学校管理层、相关学院的沟通,通过举办学术论文写作讲座,让高校学术期刊编辑担任研究生“兼职导师”,指导学生论文写作,深度融入研究生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要加强和校内学术团队的联系,认真听取其在学术出版服务方面的需求和建议,尽最大可能扩大学术期刊载文量,缩短出版时滞,开拓高质量学术论文绿色发表通道,根据高校学科发展需要适当优化出版方向,为高校师生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学术出版服务。
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可以通过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密切关注学界科学研究发展动态,并将分析结果及时共享给相关科研人员,为学校学科发展、学术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建议,做高校学科建设的“智囊”。此外,举办高水平的学术会议是汇聚学术资源和加强高校对外交流的重要途径,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要根据学校学科发展需要,积极建言献策,与相关学院联合举办高质量的学术会议,进一步增强校内外学者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学术期刊的影响力。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作为高校的一分子,始终要将个人发展融入学校发展之中,充分挖掘自身掌握的学术资源,紧抓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历史机遇,通过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提高自身对学校发展的贡献度,进而提升自身的主体性价值。
(六)科学细化职责分工,完善出版队伍建设
新时代,高校学术期刊编辑的主体性价值在不断扩展和延伸,其扮演的角色日益多元化,然而编校一体的落后工作模式和出版队伍人员配置严重不足的现状导致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身兼数职,常态化超负荷工作,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因此,高校管理层亟须通过科学细化职责分工,建设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的学术期刊出版队伍。高校管理层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学术出版理念,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推动编校工作分离,为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减压降负,将其从文字编辑校对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将更多精力投入学术期刊的内容建设和推广运营中,以及保障其有充足的时间参与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在高校编制数额紧张的当下,高校管理层可以通过应用合同聘任、人事代理等用人模式补充足够数量的专职文字编辑、编务、网络编辑等岗位。
同时,高校管理层应完善学术期刊自媒体平台建设和管理,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只需要将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需要在自媒体平台推广的素材提供给相关服务商即可,从而回归内容建设的学术本位。精细化分工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高校管理层必须加大人力、物力投入,明确新时代高校学术期刊编辑的核心价值,使其更好地履行汇聚优质学术资源和提高期刊影响力的核心使命。
(七)加强制度支持,提升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获得感
我国高校学术期刊发展尚未真正实现市场化,即使已经改制为企业的学术期刊出版单位也是作为原高校的下属企业存在。因此,高校学术期刊编辑的发展离不开主办单位—高校的制度支持。近年来,大量博士研究生加入我国高校学术期刊的编辑队伍,为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有着较高的自我预期和自我实现的精神诉求,因此高校管理层要加大对作为办刊主体的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发展的制度支持力度,使其将个人发展愿景和学术期刊发展愿景、学校发展愿景相结合,提高自我认同感。高校管理层应该通过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将高校学术期刊编辑纳入教学科研人员队伍并进行身份管理,提高其薪酬待遇,使其不断增强身份认同感。
同时,高校管理层需要结合高校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除了考核高校学术期刊编辑的出版业绩,也要认同和奖励高校学术期刊编辑的优质学术成果。此外,高校管理层要制订合理可行的职称评审标准,打通职称评审通道,为高校学术期刊编辑提供预期明确、操作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高校管理层可以设立编辑出版学研究基金,鼓励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从事编辑出版学研究和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为其申报更高级别的科研项目提供支持。高校管理层应该通过交流任职、岗位轮换等方式推进学术期刊管理队伍年轻化建设,为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职位晋升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激发其工作热情。鉴于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主体性价值不断延伸和常态化超负荷工作的现状,高校管理层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高校学术期刊编辑更好地发挥内在潜能,减少职业倦怠,以更加舒畅积极的心情投入工作,达到个人能力和工作需求的最佳结合。
三、结语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持续推进,高校学术期刊编辑的主体性价值已经由纸媒时代的审编校扩展和延伸至建设和运营融媒体平台,深化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创办高水平英文期刊,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高校学术期刊编辑提升主体性价值面对的挑战主要包括:长期被边缘化、高校管理层对其主体性价值缺乏全面清晰的认知、常态化超负荷工作。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应该掌握新媒体技术,推进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创办高水平英文期刊,提高自身对学校发展的贡献度和职业显示度;坚持学术研究,走学者型编辑之路;积极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高校管理层应该创新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学术期刊编辑双职称、双身份管理模式;科学细化职责分工,完善出版队伍建设;加强制度支持,提升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获得感,从而激发其活力,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花萍.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角色转型路径探究[J].文化产业,2022(12):16-18.
[2]王立群.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编辑的价值和作用[J].传媒论坛,2021(05):1-5.
[3]何丽娟.新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的社会任务与价值体现[J].新闻研究导刊,2021(10):40-42.
[4]李燕文,郑琰燚,刘昌来,等.高校学术期刊在“双一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的途径[J].科技与出版,2019(09):113-115.
[5]刘芳.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发展方向分析[J].采写编,2023(05):137-139.
[6]张筱园.碎片化传播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的主体性功能拓展探析[J].中国编辑,2021(07):39-44.
[7]郭红明,肖珺.认知与生成:学术期刊编辑主体意识的双重审视[J].中国编辑,2021(07):34-38.
[8]张筱园.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的价值重塑[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06):651-657.
[基金項目]陕西省出版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3BSC11)。
[作者简介]康军(1985—),男,陕西宝鸡人,长安大学学术期刊管理中心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