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中职音乐教学策略研究
2024-02-18安乐
安 乐
(沿河中等职业学校,贵州沿河 565300)
《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课程标准(2020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目前中职音乐课程应注重体现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要在课程教学中落实艺术感知、审美判断、创意表达和文化理解,以此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增强其民族情感,增进文化认同,提升其文化自信。此视域下,中职音乐教师有必要找准教学切入点,同时采取恰当教学手段创新课程形式,丰富课程内涵,确保学生能够在核心素养视域下获得全面发展,提高个人的音乐学科综合素质。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中职音乐教学意义
(一)陶冶学生情操
音乐教育兼具美与情,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1]。核心素养视域下开展中职音乐教学,可以实现音乐教育的以美育人、以情动人的教学价值。从艺术感知、审美判断等素养培育角度出发开展音乐课程教学工作,能够将音乐艺术的基础知识、音乐欣赏的基本技能有机融入课程内容当中,能够在口头讲解、师生对话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感受音乐艺术之美,使其形成欣赏高雅音乐、通俗音乐的健康审美情趣。从创意表达素养培育角度出发开展音乐课程教学工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联想、创造的学习机会,使其基于已掌握的音乐知识、已形成的音乐欣赏、音乐表达技能进行艺术表现,从而培养其应用艺术手段表达自身情感的良好习惯。从文化理解素养培育角度出发开展音乐课程教学工作,可以培养学生基于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等文化知识分析音乐作品、分析音乐现象的习惯,使其学会从文化的角度审视音乐作品,形成艺术观念。这样,从不同核心素养培育角度出发开展中职音乐课程教学工作,可在不同层面上提高学生的人文思想水平,陶冶其情操。
(二)促进中职音乐教学发展
《新课标》指出音乐课程的美育作用,强调教师通过讲解音乐课程专业知识、传授音乐欣赏、音乐表达技能培养中职学生感知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其在音乐教育引领下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2]。此背景下,以注入乐理知识、重复独唱、合唱训练为主的传统教学无法满足当下音乐课程教学需要,推进教学创新势在必行。核心素养的提出为中职音乐课程的教学发展指明新方向。根据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中职教师可以确定音乐课程的发展重点,如使中职学生具备通过直觉、联想等心理活动感知音乐内容,感受音乐情感的艺术认知能力;使其具备根据个人爱好、应用乐理知识有理有据地品鉴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判断、评价能力等等。这样,教师在明晰当下音乐课程教学发展重点之后重新整理教学内容、规划教学流程,能够逐步推进中职音乐课程的教学发展。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中职音乐教学策略
(一)以艺术感知为前提,巩固音乐学习基础
艺术感知素养是指认知音乐语言、感受音乐形象的能力[3]。以艺术感知为前提开展音乐课程教学工作,可增强学生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对于其日后对音乐作品做出审美判断以及基于自身灵感进行创意表达等学习行为有着奠基意义。中职教师可在教学中应用多种手段营造音乐认知氛围,并根据教学需要传授乐理知识,使其在直觉感受、理论加持的作用下深刻理解音乐内容,奠定音乐学习基础。
1.营造鉴赏氛围,增强艺术感知意识
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可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与感觉,使学生在感官的直接作用下真切体会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从而增强其艺术感知意识。但是,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只依靠教师讲述作品内涵、作品创作背景,难以增加教学感染性。为此,教师可以将现代科技运用到教学当中,通过播放图片、播放音频、视频、创设虚拟现实情境等方式营造音乐感知氛围。以《同一首歌》的教学为例。此歌曲编导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反映了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1990 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片段,为其展现亚洲不同国家、不同体育竞技项目运动员共同参与亚运会的场景,由此增加学生的视觉感受。同时播放此歌曲,引领学生感受歌曲中“水千条山万座我们曾走过,每一次相逢和笑脸都彼此铭刻”等富有深意的语句,增加其听觉感受。接着,教师还可以结合歌曲内容组织学生拉手用“lu”哼唱,使其在肢体律动、哼唱的过程中强化其触觉感受。这样,通过播放视频、音频、组织身体律动教学活动等方式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层面引导学生体会音乐作品,从而增强其艺术感知意识。
2.传授乐理知识,奠定艺术感知基础
在课上传授专业的乐理知识,能够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编曲、表现形式的理解,从而提高其音乐认知水平。针对课程教学主题、教学重点,教师可以讲解不同领域乐理知识,使学生掌握音乐的形成、音乐鉴赏、音乐创作的基础知识,加强其对音乐作品的理性理解,为其日后理性鉴赏音乐作品、理性创作等奠定基础。首先,应当在课上科普音及音高的相关知识,如音由物体振动产生,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音的长短由音的延续时间决定,音的强弱由振幅决定等等,使学生能够基于音及音高的相关知识联想不同乐曲片段中音的强弱、高低变化。其次,应当在课上展开讲解音域、音区的相关知识,如高音区一般具有清脆、嘹亮、尖锐的特性,低音区往往给人以浑厚、笨重之感等等,使学生能够基于相关知识感受高音歌曲片段、低音歌曲片段特征,增强其感受。最后,应当系统讲解调式相关知识,包括调式音阶及其特性、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各种调式等等,通过系统讲解五声调式、同主音调等知识丰富学生的音阶知识储备,使其学会运用相应理论知识感受乐器独奏作品所表达的艺术形象与思想感情,强化其感知。
(二)以审美判断为基础,培养健康审美情趣
审美判断是指根据系统理论对音乐作品的特性作出评价与判断的能力[4]。以审美判断为基础开展中职音乐课程教学工作,可彰显音乐课程的美育特色,培养学生感受美、认识美的关键能力,使其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中职教师可着眼于音乐的器乐之美、意象表达之美,并从不同角度切入开展审美判断教学工作,由此提升中职学生的审美水平。
1.品味器乐之美
不同乐器的演奏方式不同,其在美的体现上有所差异。中职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挖掘音乐作品中的乐器教学资源,通过提炼伴奏音频、播放音频的方式组织学生聆听欣赏,增强其对乐器之美的直观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不同乐器所奏作品的艺术特征。比如,笛子分为曲笛与梆笛两种,其中曲笛发音宽广柔和,演奏的曲调多优美、精致,如《鹧鸪飞》《姑苏行》等等;梆笛发音清亮,高亢尖锐,演奏的曲调多为刚健豪放、活泼轻快,如《喜相逢》《扬鞭催马运粮忙》等等。先讲述不同乐器的发音特色、演奏曲调特征,再播放相关乐器的代表作品,引领学生基于关键知识、听觉感受对乐器所奏作品进行审美欣赏,使其感受不同乐器所创造的独特音乐美。
2.品鉴音乐意象
意象指的是经过创作者独立思考,用于寄托创作者独特情感的一类艺术形象,具有特殊含义。品鉴音乐作品中的意象,可以帮助学生对音乐作品情感、思想进行充分挖掘,为其评价作品做好铺垫。由于音乐艺术以声音流动的方式表现艺术形象,教师很难通过具象化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品鉴音乐意象。为此,教师可以借助教学工具,一边为学生展示具象事物,一边播放音乐作品,组织学生在观察事物、欣赏事物的过程中聆听音乐,使其在感受音乐律动的过程中体会其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继而挖掘音乐意象中蕴藏的独特思想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乐曲品鉴能力。
(三)以创意表达为要点,提升音乐表现水平
创意表达是指基于自身想象,运用不同表现方法完成音乐作品的创作和创意表达的关键能力[5]。创意表达视域下的中职音乐课程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要保证其拥有个人独立思考、团队合作讨论的学习权利。同时,教师应在恰当时机为学生提供相应指导,确保其在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自身创意,提升音乐表现水平。为此,教师可以将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法运用到中职音乐课程教学中,以具体任务、项目驱动学生独立、合作创作。
1.布置创作任务,驱动个人创意表达
音乐艺术创作的主观性较强。学生只有具备丰富的音乐知识储备,基本的音乐表现技能以及强烈的表达意愿,才能够在表现音乐作品时传达自身的思想及情感。但是,目前部分中职学生存在惰性思维,习惯被灌输乐理知识、音乐鉴赏内容,不习惯主动思考音乐作品其中蕴藏的深刻内涵,也不习惯主动分析音乐作品词、曲、配乐等内容。久而久之,学生的音乐表现、创新表达能力自然减弱。为避免这一问题,教师有必要采取驱动性强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音乐表现积极性。任务教学法以任务为教学线索,借助任务表示教学重点,借助任务驱动学生思考、探究。中职音乐教师可以应用此方法在课上为学生布置创作任务,以此强化学生的音乐表现意识,驱动其在感知音乐、审美判断等学习过程深入探析音乐作品的艺术特征,其节拍、节奏划分等要素,找准二次创作或创意表达的切入点,逐渐提升其音乐表现能力。
2.设计合作项目,引领小组音乐创作
对于个人表现能力弱、个人创新能力不足的学生,教师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合作创作教学活动,让此类学生在合作中发挥自身优势,确保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到音乐艺术的创意表达过程中。为此,教师可以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到中职音乐课程教学中,通过设计音乐表演项目、音乐作品创作项目等不同项目引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创作,确保不同学生充分参与到音乐作品创作资料收集、创作方向确定、编曲、编词、演唱、伴奏等合作创作过程中,从不同程度上丰富学生的创作学习经验。线上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编创班歌”教学项目,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应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收集班歌的创作资料,确定班歌主题,交流谱曲、作词内容等等,使其在线上合作、线上讨论过程中积累歌曲创作经验。线下教学时,教师可设计“音乐汇演”教学项目,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歌曲串烧、乐曲独奏(协奏)、合唱、音乐剧等方式表演音乐节目,驱动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探索不同类型音乐作品的表达方式,丰富学生的音乐表演经验。这样,学生就能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合作沟通、合作表演,从不同层面提升自己的艺术创造能力。
(四)以文化理解为中心,提高人文思想水平
文化理解是指从文化的角度欣赏、品鉴音乐作品的关键能力。以文化理解为中心开展中职音乐教学工作,有助于丰富学生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知识储备,从而提升其思想水平。文化理解素养视域下,教师有必要整合中职音乐教科书内外资源,主动剖析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其引领的艺术现象等等,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思考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及其艺术表现结果,提升其对音乐文化的理解能力。一方面,教师可以围绕音乐教学主题整理音乐家的生平事迹、其创作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其中蕴藏的文化信息等等,并以文字的形式将此类内容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将教学目光对准现实生活,分析音乐作品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并应用心理文化、地域文化等文化知识解读其内涵。以《F 大调第二勃兰登堡协奏曲》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着重讲解该首协奏曲的创作背景,如巴洛克时期是西方艺术史上的一个时代,具有气势宏伟、生气勃勃、有动态感、紧张感的特征;教师还可以着重讲解《F 大调第二勃兰登堡协奏曲》作者被冠以古典音乐最高荣誉“音乐之父”背后的艺术现象,如当时中产阶级的发展如火如荼、当时科学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等等,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出发解读该首协奏曲的艺术特征,从而增加学生的人文涵养。
三、结语
《新课标》对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作出了确切解释。教师可基于《新课标》内容确定教学切入点,以艺术感知为前提落实氛围营造、知识讲解、问题引导等工作,以审美判断为基础落实器乐欣赏、编曲欣赏、歌词欣赏等工作,以创意表达为要点落实任务驱动、项目驱动等工作,以文化理解为中心落实创作背景解读、艺术现象解读等工作,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人文水平,确保其在音乐学习中得到提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