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象式”学习在小学科学中的应用

2024-02-17蔡园旭江苏省南京市软件谷第二小学

教育 2024年4期
关键词:乐器现象科学

蔡园旭 江苏省南京市软件谷第二小学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要具备哪些素养才能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成了教师广泛关注的问题。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为了确保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使学生可以灵活地将科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或者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教师需要积极改变教学方式,用灵活、科学的探究教学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学习意识,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现象式”学习是一种突破了传统教学中知识孤立化、碎片化问题的新型学习方式,需要学生能够在反映生活、贴近生活、回归生活的环境下学习,在各种活动的亲身经历当中发现、分析和感受现实生活,从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增强实践创新能力。而在现阶段的小学科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知识灌输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为了改善小学科学教学的环境,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科学学习策略,教师有必要在教学实践之中应用现象式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经历更加完整的科学学习经历,帮助学生深刻领悟科学的奥秘。以下就是对此的一些具体阐述。

一、指向科学素养培养的“现象式”学习

“双减”提出了减负增效的要求,需要教师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这就需要教师改进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自我发现、自我觉醒的成长环境,使学生获得健全的人格,而不仅仅是掌握了教材上的知识。

“现象式”学习是芬兰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选定某一个值得探究的主题,并围绕特定的主题来对知识进行重新编排,使之组合成一个全新的课程模块,供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知识学习。“现象式”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现象出发去学习知识,从而使学生可以真正获得对现实生活有帮助的知识,并且自然而然地了解知识的应用价值,懂得学习的意义,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现象式”学习具有以下的特征:

(一)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

在“现象式”学习当中,学生需要积极主动地对自己已经掌握的学科知识进行系统的加工和整理,自觉接受活动中各个同伴的提问,从而让自己的学习效率获得提升,改变学生在以往学习中的被动状态。

(二)关注学生的共同合作

“现象式”学习是一种跨学科形式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角度来讲,相比于个人的学习,共同学习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获取知识的范围变得更加广阔,从而让学生在合作、沟通、质疑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强化自己的学习效果,收获更多实用性的知识。

(三)实现了学生的深度学习

“现象式”学习可以将学生在各个学科当中学到的知识充分地利用起来,使学生对现象的本质进行探究,从而让学生形成相互联系的、存在意义的整体性认知,进而帮助学生对知识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做到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现减负增效的要求,教师可以结合“现象式”学习的思想来实施教学,以便使学生在生活科学的探索中产生愉悦的情感,挖掘出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探究精神,让学生在更加独立的环境中实现高效的学习,进而达到减负增效的要求,从而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双减”下“现象式”学习的实施路径

(一)锚定学习目标

“现象式”学习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特征,选择一个生活化的学习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展开情景探究,从而对知识形成鲜活的理解。而要想确保学生的“现象式”学习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师就要结合活动的意义,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从而为学生的“现象式”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声音的奥秘”这一单元的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我组织学生展开了主题为“自制乐器”的“现象式”学习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从教材当中学到的知识,并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制作简单的乐器,使其对声音的奥秘有更深刻的理解。结合本次活动的意义,我将本次活动的学习目标设计为:知道声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了解声音在不同的媒介当中是如何传播的,并且积极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够结合从教材当中学到的科学知识,对乐器的发声进行探究,学会利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来制作简单的乐器;通过设计以及制作乐器,学会使用基本的手工工具,提高动手能力。这样,通过明确学生在“现象式”学习活动中需要达到的目标,可以让整个“现象式”学习活动更具有可操作性,从而提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水平。

(二)嬗变教学内容

“现象式”学习需要师生围绕生活中的某一现象展开深入的探究,而现实生活中涉及的知识往往十分复杂,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建立跨学科的新知识板块,使学生对主题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实际需要,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在侧重科学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

在“自制乐器”的“现象式”学习活动中,不仅需要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的传播媒介以及不同乐器产生不同音色的原因等知识,还需要学生去了解影响声音高低、强弱的原因以及掌握基本的手工操作方法。而结合这一“现象式”学习活动的特点,我将“声音的奥秘”和“身边的材料”这两个单元的内容进行了整理,同时引入了手工方面的知识,设计了新的知识板块,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展开知识的研究性学习。

(三)深耕现象探究

在明确了学生要学习的目标以及教学的内容之后,教师要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使学生在体验感悟当中获得知识。因此,教师要紧紧围绕选定的科学现象来设计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获得深度学习的体验。

在“自制乐器”的“现象式”学习活动中,教师在使用微课视频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常见的乐器之后,学生产生的第一个好奇心就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围绕这一个问题,再让学生进行猜想。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要密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声音的形成是由于碰撞、摩擦、撞击等方面进行猜想。接下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我将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给学生提供了包括口哨、水槽、音叉等在内的学具,让学生用实验的方式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想法,思考乐器产生声音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要求学生做好实验记录,之后组织各个小组分享调查的结果,从而使学生借助自己层层递进的探究总结出“振动就会产生声音”这一个概念。在了解了乐器发生的原理之后,学生对乐器的好奇心还没有终止,“既然振动都会发出声音,为什么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呢?”针对学生的这一疑惑,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展开探究,我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支架,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学生了解吉他这一乐器的高音区以及低音区,让学生可以仔细地观察乐器的组成。而借助自己的观察,学生发现琴弦的长短、粗细等都是不同的,这是不是影响声音的因素。接着,我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来展开探究,要求学生明确分工,利用教室里面的各种材料来探索声音出现变化的原因。在知道了声音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声音高低变化的因素之后,我又结合“现象式”学习的需要,引导学生回归到现象上来,思考如何才能运用学到的知识来制作一个简单的乐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运用自己在音乐、美术、手工、数学等其他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学生首先要合力完成书面的乐器制作方案,紧接着再使用简单报告的方式来阐述制作的原理,之后再进行汇报工作,让全班学生一起来进行思考,想一想方案还可以进行哪些优化,随后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合力来制作一个简单的乐器。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制作,我提前为学生准备了硬纸板、琴弦、美工刀、橡皮带等可能用到的材料,同时还引导学生借助网络的力量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进一步锻炼学生的信息搜集以及整理、应用能力。在最后的作品展示环节,大多数的小组都完成了简单吉他的制作,学生听到由自己辛苦制做的乐器弹奏出的声音,对声音产生了更多的探究兴趣。

(四)组织多元评价

“现象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学生的自主评价,引导学生对“现象式”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反思,从而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此外,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评价观念,让学生多思考自己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说一说情感、合作等方面获得的收获,而不是只关注自己和其他人作品上的差异。在必要时,教师可以根据“现象式”学习的需要,和学生一起研制有针对性的评价量表,从而让学生有更多的依据来对自己进行评价,提升评价的质量。

在“自制乐器”的“现象式”学习活动中,虽然学生制作的成果质量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但是大部分小组都能够完成一个简单乐器的制作,而在评价环节,我先让学生将最终的乐器制作方案递交上来,之后让各小组选出一个代表,以演说的方式上台介绍自己小组制作乐器的过程,以及其中涉及的科学、音乐、美术、手工等方面的知识。之后再组织全班学生展开自评以及相互评价,让学生收获“现象式”学习的成就感。

(五)设计进阶作业

“现象式”学习将学生的学习引向了更大的范围,使学生可以脱离教材的局限性,在现实生活之中探索美妙的科学知识。因此,在学生利用集中学习的方式完成现象的探究之后,教师要及时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扩大学习的范围,让学生去探索更加广阔的科学世界,从而使学生真正地将知识融会贯通,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自制乐器”的“现象式”学习活动当中,学生主要完成了小吉他这种简单乐器的制作,而乐器的种类很多,和声音科学有关的现象也十分丰富,因此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科学探究经历,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简单的任务,让学生自己来收集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乐器,体会声音之中更多的美好。这项任务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能够让学生将合作学习中吸收到的经验应用到更加广泛的范围中来。在这项进阶作业之中,有的学生选择了天然的材料,利用网络资源学习了如何用树叶吹哨子,有的学生自主制作了简单的笛子……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课后也能够及时巩固自己学到的科学知识,还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和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的密切联系,进而优化学生的认识,真正落实“现象式”学习的意义。

三、“现象式”学习的资源支持

“现象式”学习的展开能够帮助学生脱离对科学知识的单一认识,使学生可以基于现实生活来展开探究性的、跨学科的学习。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还不够丰富,且缺乏知识的实践应用体验,因此教师有必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加强对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体验的机会,用丰富的资源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要。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途径是十分丰富的,教师需要从家庭、社会、学校、网络等多个角度来进行探索,充实小学科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向学生展示更加丰富的科学现象。

例如,在教学“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更改了教学内容的顺序,并且开发了学生的家庭资源以及社区资源,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各种与植物相关的现象,使学生可以在实地取材中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教材上提供的关于植物生长的知识是抽象的,具有普遍性,但是缺乏细节,而让学生去观察现实生活中的植物生长现象,通过观察、记录、提问等活动来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将抽象的知识转变成为生动的现象,从而启发学生的生活智慧,使学生产生更加强烈的探究兴趣。

又如,在教学“观测天气”这一单元的过程中,我组织学生展开了“制作天气预报”的“现象式”学习活动,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选择本地或者其他地区的天气情况作为研究的对象,利用网络的方式来搜集关于调查地区的天气情况,并制作一份天气预报演讲稿,给当地人们的生活提供适当的建议。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良好的信息搜集以及社会观察意识,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信息整理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资源的开发是确保学生“现象式”学习顺利展开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形成开放的教育观念,从多个角度来加大教育资源的开发以及利用,充实学生的“现象式”学习体验。此外,教师不仅可以借助现有的资源来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还可以结合基于学生主体的教学需求,引导学生自主开发资源。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室里面设计一个意见墙,让学生将自己在现实生活当中发现的科学现象写在上面,引发全班学生的共同讨论。而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提供的意见,对教学安排进行调整,结合兴趣、爱好来引导学生展开科学现象的探究活动,从而使学生真正学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挖掘出学习潜能。

猜你喜欢

乐器现象科学
学乐器
点击科学
乐器
科学大爆炸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科学拔牙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