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编委简介
2024-02-17
薄首行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教授、未来电池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固态电池研究研发过程与评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其团队围绕固态电池开展超快离子导体、表界面表征以及成像诊断等相关研究。研究成果入围世界科技大奖能源类决选(全球共6项),获得未来储能技术创意大赛最高奖(全国共3 项)。个人还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唐立新教学名师奖”等奖项。
曹鑫鑫博士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副教授,入选中国科协第九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湖南省“芙蓉计划”——湖湘青年英才(科技创新类),主持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能源材料与器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员,中国化学会会员。主要从事二次电池关键材料制备、功能电解液调控和电化学反应过程方面的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 余篇,包括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Matter、Nano Energy、Energy Storage Materials、Advanced Science、Carbon Energy、Nano Research、Science China Material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ChemSusChem、Journal of Power Sources、Rare Metals、《物理化学学报》等,被引5 000 余次,H 指数为36,入选ESI 高被引论文9 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获得湖南省芙蓉学子学术创新奖、中南大学十佳青年、十佳博士、优秀班导师等荣誉。
种晋博士
宁德时代环境安全部部长。中南大学学士,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劳伦斯国家实验室访问学者。发表重要文章21篇,专利12 项,做国际会议报告8篇。担任:中国汽车火灾安全技术分会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审查委员专家;福建省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安全生产专家库专家;湖南省应急厅资深安全专家;云南省消防救援总队特聘专家。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电科十八所基础研究一、二、三等奖。
黄永鑫博士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包括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与集成技术、高比能二次电池新体系与新机制、先进原位表征技术与理论模拟技术等。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Adv.Mater.、Angew.Chem.Int.Edit.、Adv.Energy Mater.、Natl.Sci.Rev.、Sci.Bulle.、InfoMat、Adv.Funct.Mater.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 余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3 项,合著学术专著1 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省部级实验室项目等,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荣获第六届中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一等奖等。
姜珩博士
吉林大学物理学院,新型电池物理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2023 年基金委海外优青。主要从事二次电池新体系、功能化电解液和关键电极材料的设计开发及储能机制研究。2013 年和2016 年于中南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20 年于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师从纪秀磊教授,2021—2023年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王东海教授团队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Nat.Sustain.、J.Am.Chem.Soc.、Angewante.Chem.Int.Ed.、Adv.Mater.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 论文30 余篇,个人H指数为24。
景茂祥博士
2007 年获得江苏大学材料学博士学位,2007 年6 月—2010年6 月在中国铝业郑州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 年6 月—2012 年6 月被聘为广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2012 年6月至今先后被聘为江苏大学副研究员、研究员,2016年1月—2017年1 月任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能源材料设计、制备、表征和理论分析的工作,先后负责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 项、省科技计划项目2项,主持国家博士后项目1 项,广泛开展纳米纤维电极、固态电解质及固态锂电池、空气电池等应用基础研究,在纤维电极设计与制备、固态电解质的制备与界面改性、固态电池的组装与性能表征及机理分析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Nanoscale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旷桂超博士
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副教授。2009 年获得北京大学博士学位,2009—2011 年分别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和加拿大女皇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2014 年在上海大学材料学院工作,2014 年10 月调入中南大学,主要研究包括锂电池负极及电解质等关键材料与技术。研究内容立足于锂电池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开发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的锂电池、新型聚合物人工SEI、功能化聚合物隔膜、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等,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国际著名期刊JACS、Angew、ACS Nano、Macromolecules 等发表学术论文60 余篇,H 指数为23,申请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共10项。
李微博士
国家“十二五”“863”项目首席专家;入选天津市高校“学科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天津市真空学会理事;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负责人。近三年来主要围绕薄膜太阳电池及叠层太阳电池开展研究工作,重点关注铜铟镓硒(CIGS)/铜锌锡硫(CZTS)薄膜太阳电池关键技术以及柔性封装技术、新型铜铟镓硒与钙钛矿叠层电池的设计与制备技术以及高效晶体硅太阳电池关键技术。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7项,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近20项,其中授权8项。
主要从事新能源二次电池的改性与应用研究,在Nat.Commun.、Adv.Mater.等期刊发表400篇SCI论文,SCI引用23 000次,H指数79,65 篇论文被评为ESI 1%高被引论文。入选国家级人才、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全球前2%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等,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石油和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二等奖等。被聘为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副主席、中国内燃机学会燃料电池发动机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石油与化工联合会化工新材料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西安纳米科技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期刊Electrochemical Energy Reviews 执行主编、Frontiers in Chemistry 副主编、《电化学》编委等。曾获陕西省杰青、陕西省千人计划(创新长期)、天津青年五四奖章和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陕西省重点科技项目等30余项科研项目,被聘为西安瑟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顾问、格林美(深圳)超级绿色技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等。
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型电极材料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于南开大学无机化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清华大学化学系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青年基金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论文总引用8 700 余次,H 指数为32。担任Adv.Energy.Mater.、Small、J.Mater Chem A、Carbon、ACS Appl.Mater.Interf.,J.Power Sources、Chem.Eng.J、Chem.Comm.、J.Alloy Compd.等刊物特邀审稿人。
栗欢欢博士
江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江苏大学车辆动力电源系统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新能源汽车先进动力电源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会员、中国化学会会员、IEEE会员、美国化学会ACS 会员、江苏省动力电池专委会会员、10 余个国际知名SCI 期刊审稿人,多家新能源汽车公司高级技术顾问。2012 年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2018年赴美国马里兰大学访学交流。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系统研究工作,围绕“新型电极材料→单体电芯设计→模组优化→管理系统→汽电集成”等相关体系的科研工作,将基础理论与技术应用紧密结合。涉及化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电子电控等多个学科。主持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20 余项,产学研横向课题10 余项。发表论文100 余篇,其中SCI 论文80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 余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刘芳博士
工学博士,天津工业大学副教授,常州市“领军型创新人才”,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2012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2012—2016 年就职于华晨汽车工程研究院,负责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开发。2017—2019 年,天津大学在站博士后。长期从事智能网联驾驶技术,储能系统技术,复杂系统建模、辨识与优化技术,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担任国家自然基金评议人;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iew、Knowledge-Based Systems、Measurement、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控制与决策》、《电工技术学报》、《吉林大学学报》等多家期刊审稿人;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 余项。发表包括中科院1区在内的SCI/EI学术期刊论文50余篇,其中中科院2区以上学术论文1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