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协同创新

2024-02-17褚学良

继续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学分产学研协同

褚学良

(阜新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系,辽宁 阜新 123000)

传统的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往往存在割裂的现象,无法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因此,如何使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实现协同创新,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须解决的问题。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核心是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互补发展,以满足社会对多层次、多领域人才的需求。

一、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重要性

一是多层次人才培养。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的协同创新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人才培养需求。职业教育注重培养技能型人才,而高等继续教育则注重培养专业型和高级人才。通过协同创新,可以实现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交流和学习,提高整体人才培养质量。二是资源共享和互补发展。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可以促进二者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补发展。职业教育机构通常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和行业合作基础,而高等继续教育机构则具有深厚的学科研究和教学资源。通过协同创新,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三是教学模式创新。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可以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育质量的提升。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和职业实训经验可以为高等继续教育提供宝贵的教学借鉴和经验积累,而高等继续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教学模式可以为职业教育注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1]。协同创新可以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是促进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可以促进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通过协同创新,既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也能够满足社会对多层次、多领域人才的需求,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的联系和区别

(一)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的联系

一是目标对象。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都是为了提升个体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而存在的。无论是初次就业的年轻人还是在职人员,都可以通过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来获得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二是教学内容。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都注重实际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它们的教学内容都与特定的行业或职业相关,旨在培养学生在特定领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三是教学方式。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都强调实践教学和职业实训。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习理论知识,还要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项目,以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二)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的区别

一是学历要求。职业教育通常指的是中等职业教育,学历为中专或高中毕业;而高等继续教育指的是在高等教育阶段进行的继续学习,学历为本科及以上学历。二是学制和学习方式。职业教育通常以短期培训为主,学制较短,时间为几个月到几年不等;而高等继续教育则以长期学习为主,学制一般为几年。三是教学目标。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特定职业所需的实际能力和技能,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而高等继续教育更注重个体的职业发展和提升,旨在进一步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四是学习动机。职业教育的学习动机主要是为了获得就业的能力和机会;而高等继续教育的学习动机则更多是为了个人的自我发展和职业提升。

三、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关键要素

(一)政策与机制要素

1.政府政策和支持体系

(1)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府可以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的发展目标、政策导向和法律责任,为协同创新提供法律保障。(2)资金支持。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拨款、特殊基金设立等方式,加大对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的资金支持。这包括对学校建设、教师培训、教学设备更新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促进协同创新的顺利进行。(3)推动产学研合作。政府可以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与企业、行业组织、科研院所等的合作。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促进教育与就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提升教育的实用性和就业的匹配度。(4)建立质量监控与评估机制。政府可以建立质量监控与评估机制,确保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果。这包括制定评估标准、开展校外评估、建立学分转换机制等方式,提高教育的透明度和质量保障水平。(5)信息化建设与创新支持。政府可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和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的数字化转型[2]。这包括提供教育技术支持、建设在线教育平台、推广远程教育等方式,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

2.多元主体的协同机制

(1)多部门合作。不同部门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形成政府、教育机构、企业、行业组织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协同机制。政府可以发挥协调和引导作用,搭建多元主体合作的平台,促进各方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2)产学研合作。教育机构、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需要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模式。教育机构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实践培训等活动,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就业的匹配度。同时,教育机构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教育科研项目,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和改进。(3)学校间合作。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之间需要建立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例如,职业院校和高校可以开展联合办学项目,共同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此外,学校间还可以开展师资培训、教学经验交流等活动,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4)学生与企业的互动。学生与企业之间需要建立紧密的联系和互动机制。教育机构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就业指导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需求和就业技能要求。同时,企业可以提供实践机会和实际工作经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职业能力培养。(5)社会参与和支持。社会各界需要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可以提供专业指导和资源支持,为教育机构和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资源。同时,社会各界也可以参与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评估,推动协同创新的持续发展。

(二)课程与教学要素

1.课程设置与衔接要素

(1)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与实际需求相匹配。职业教育的课程应紧密结合相关行业的实际工作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高等继续教育的课程则应关注行业前沿和创新趋势,提供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知识。(2)应建立起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之间的衔接机制。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明确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之间的关系,确保课程内容的衔接和转换的顺利进行。同时,可以建立起相关的学分认可和转换机制,使得学生在完成职业教育后能够顺利进入高等继续教育阶段。(3)强化教师培养和专业发展。教师是课程设置与衔接的重要环节,应注重教师的培养和专业发展。教师需要具备行业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能够根据行业需求和学生特点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调整[3]。(4)加强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是实现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衔接的重要途径。学校应与相关行业和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共同开展项目、实习和研究等活动,实现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的衔接。

2.教学方法与资源共享要素

(1)多元化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研究、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提供不同的学习途径和角度,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2)资源共享与整合。教师可以通过资源共享与整合,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实践机会。可以与相关行业、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共享实践案例、行业数据和研究成果等资源,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机会。(3)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如互联网、在线学习平台等,提供在线课程和学习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传播。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提高学习的灵活性和效果。(4)建立合作机制。学校可以建立起与相关行业、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机制,共同开展教学和研究活动。通过合作,可以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机会,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和优化。

(三)评价与认证要素

1.学分互认与评估标准要求

(1)建立统一的学分互认机制。学校、职业教育机构和高等继续教育机构可以在学分互认方面建立统一的机制,明确学分转换的规则和程序。可以制定相应的合作协议和标准,明确课程内容的相关性和学习成果的对等性。(2)确定适用的评估标准。对于商业银行贷款核销业务的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需要制定适用的评估标准。可以结合行业需求和学校教学目标,确定适用的考核方法和评估标准。可以采用综合评价、实践操作考核、项目实训等方式进行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3)强化质量监控和保障机制。为确保学分互认和评估标准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起相应的质量监控和保障机制。可以建立学分互认的审核机制,对学分转换和评估结果进行审核和监督,确保评估的公正性和准确性。(4)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学校、职业教育机构和高等继续教育机构可以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及时交流学生学习成果和评估结果。可以建立起学生档案和学分转换的信息系统,方便学校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学生学业转换的管理。

2.职业资格与学历认证要素

(1)建立统一的学分互认机制。不同的职业资格认证和学历认证机构之间应建立起统一的学分互认机制,使得已经获得职业资格认证的人员能够更容易地获得相应学历的认证。(2)确定适用的评估标准。要确定适用于职业资格认证和学历认证的评估标准,使得二者之间的衔接更加顺畅。这需要相关行业协会、教育机构和政府部门积极合作。(3)强化质量监控和保障机制。要建立健全质量监控和保障机制,确保职业资格和学历认证的质量和可信度,以保证人才的质量和市场的需求相匹配。(4)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和学历认证机构之间应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提高对彼此的了解和认识,以便更好地实现衔接。

四、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模式

(一)协同创新模式

1.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

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和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模式都是促进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它们可以相互促进和补充。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强调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通过共同研发、技术转移和人才培养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这种模式注重实际应用和创新驱动,可以为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提供实践基础和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实际职业技能和知识。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模式强调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之间的紧密衔接和互动。通过建立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的衔接机制、制定适用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实现学分互认和评估标准的统一,可以促进职业教育和高等继续教育的有机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在实践中,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和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模式可以相互支持和补充。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为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提供了实践基础和实践机会,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模式则为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提供了更加专业和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提高了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学术水平[4]。因此,在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和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产业界、学术界、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起紧密的合作机制和协同创新平台,共同推动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2.产学研用衔接模式

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模式是指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之间建立紧密联系,共同推动教育创新和发展的一种模式。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而高等继续教育则提供终身学习和专业进修的机会。二者的协同创新模式可以通过课程设置与衔接、教学方法与资源共享、学分互认与评估标准等方面实现。在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模式中,既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实践教学、项目驱动教学等,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与整合,将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资源与职业教育机构的实践资源相结合,提供更全面的学习体验。此外,建立统一的学分互认机制和确定适用的评估标准也是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重要内容。通过制定统一的学分转换规则和评估标准,可以使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之间的学习成果得到互认,促进学习的衔接和学历的升级。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也是推动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关键。建立合作机制和平台,促进教育机构、企业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能够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3.跨界合作模式

(1)产业界与教育界合作。产业界与教育界之间的合作可以帮助教育机构了解产业需求和趋势,调整课程设置,提供更贴近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培训项目。同时,教育机构可以为产业界提供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的支持,促进人才供需的匹配。(2)学术界与实践界合作。学术界与实践界之间的合作可以促进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实践界可以提供实际案例和问题,供学术界进行研究和教学,同时学术界可以为实践界提供专业知识和研究支持。(3)跨学科合作。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的协同创新模式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例如,在职业教育中引入多学科的课程设置,培养学生跨领域的综合能力;在高等继续教育中,跨学科的培训项目可以提供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培养。(4)教育机构间的合作。不同教育机构之间可以开展合作,共享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例如,高校可以与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共同开展培训项目;教育机构可以共同研发教材和课程,提高教学质量[5]。跨界合作可以促进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之间的互补和协同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机会和职业发展路径。同时,跨界合作也能够推动产业的创新和升级,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协同创新策略

1.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

(1)增加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培训。为教师提供专业知识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2)建立多层次的师资培养体系。包括培养高级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职业教育骨干教师、培养新进教师等,通过不同层次的培养,形成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3)加强教师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建立起教师与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使教师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动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4)推行师资交流与共享机制。建立师资交流和共享的平台,鼓励教师在不同院校之间进行交流,分享教学经验和资源,提升整个教育系统的教学水平。(5)引进行业专家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聘请行业专家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或特聘教授,为学生提供实际案例和实践机会,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实效。在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模式中,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通过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加强教师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推行师资交流与共享机制,引进行业专家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可以有效提高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2.课程设置和资源共享

(1)课程设置的衔接性和适应性。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具有衔接性,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职业发展需求。通过制定共同的课程体系和学分转换机制,使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能够有序衔接,实现学历的有序过渡和职业能力的持续提升。(2)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需求和学生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实践教学、项目教学等,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通过整合各方面的优质资源,包括教材、教案、实训设备等,提供给不同的教师和学生使用,提高教学效果和资源利用效率。(4)信息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供在线学习平台和资源库,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料和参与学习活动。(5)合作机制的建立。建立起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机制,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将企业需求纳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适应性。通过合理设置课程,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整合和共享教学资源,应用信息技术以及建立合作机制,可以促进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的协同创新。这样的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职业发展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3.学分互认和认证体系

(1)建立统一的学分互认机制。制定统一的学分转换规则,确保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之间的学分可以相互转换和认可。这样,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和教育机构之间进行学习和转学时,可以更加顺利地接受教育和获得学位。(2)确定适用的评估标准。制定适用于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的评估标准,包括学习成果的评估、实践能力的评估等,确保学分的互认是基于一定的标准和质量保障。(3)加强质量监控和保障机制。建立学分互认的质量监控和保障机制,对学分互认的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学分互认的公平、公正和质量。(4)强化信息共享和沟通。建立学分互认的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包括学校之间的信息共享、学生之间的信息共享等,确保学分互认的信息准确和及时传递。通过建立统一的学分互认机制、确定适用的评估标准、加强质量监控和保障机制、强化信息共享和沟通,可以有效推动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协同创新[6]。学分互认和认证体系的建立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高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4.项目对接和合作机制

(1)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搭建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对接和合作。通过项目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实践机会,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制定项目对接和合作机制。明确项目对接和合作的流程和责任分工,建立起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和合同制度,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结果的落地。(3)提供项目资源支持。为合作项目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务资源等,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可持续发展。(4)加强沟通与协调。建立起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及时解决项目中的问题和困难,确保合作顺利进行。

猜你喜欢

学分产学研协同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学分美食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