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运动发育程序指导下的进阶性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BBS评分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4-02-16郑日双曾丽玉
郑日双 曾丽玉
福建省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神经康复科 362000
小儿脑瘫是由多项复杂性因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此病患儿多表现为智力、视听、认知及行为异常障碍问题,且缺乏特效药物治疗,及早进行康复训练,则可有效改善预后[1-2]。现阶段,临床常规护理中康复训练内容缺乏针对性、目标性及系统性,导致效果不理想[3]。神经运动发育程序指导下的进阶性康复训练属于临床提出的新型护理方法,该模式将以患儿神经发育程度为准则,为其制定进阶性康复训练方法,进而使得训练内容具有目的性及计划性,确保各阶段训练内容符合当前患儿实际病情,提高训练有效性及效率性。基于此,本文对我院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72例脑瘫患儿进行了随机分组,对其实施常规护理与在此基础上采取神经运动发育程序指导下的进阶性康复训练措施后效果进行了探究对比,详情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施前瞻性试验,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于我院接受病情诊疗的72例脑瘫患儿,应用摸球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6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3.65±2.33)岁,病程(1.45±0.32)年,脑瘫位置:右侧13例、左侧17例、双侧6例;研究组中男18例、女18例,年龄(3.94±2.54)岁,病程(1.41±0.33)年,脑瘫位置:右侧14例、左侧18例、双侧4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研究全程均积极遵守《赫尔辛基宣言》医学伦理原则。纳入标准:符合小儿脑性瘫痪诊断标准;年龄为1~10岁;患儿家属对试验知情,并自愿参加与配合。排除标准:癫痫发作史[4];合并进行性肌肉萎缩症、小儿麻痹症及重症肌无力[5];下肢不等长;伴有严重脏器疾病、智力或精神障碍、视力或听力障碍、血液系统疾病及免疫功能疾病;因各种因素中断试验。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即抗痉挛体位摆放同时协助患儿定时翻身,做好皮肤护理工作,防范褥疮发生。营养管理方面指导患儿食用富含维生素、高热量及高蛋白类食物,注意食物易消化性。常规进行语言、肢体及日常家庭姿势管理等康复训练等,同时进行日常生活护理及训练,如进行卫生洗漱训练等。对家属及患儿进行负面情绪疏导,对家属进行相关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其对该疾病及康复的认知度,此外,遵医嘱对患儿进行药物及物理治疗指导等。
1.2.2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神经运动发育程序指导下的进阶性康复训练,开展此项护理训练前,需由护士长、医师及护理人员共同组成进阶性康复训练护理小组,入组后对所有小组成员进行神经运动发育程序指导下的进阶性康复训练理论及技能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再开展护理工作,由该小组结合患儿、科室及医院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详细内容如下:
1.2.2.1 第一阶段:神经运动发育训练。(1)姿势异常训练:①坐位训练:护理人员需协助患儿双腿并拢,使双脚朝内紧闭,而后朝外将双腿分开。②卧位训练:护理人员应帮助患儿保持双腿膝盖交叉姿势,而后借助于适宜的针头将双膝分开,若存在角弓反张的问题,应将姿势调整为侧卧位。③站位训练:借助于站立架,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对患儿姿势进行矫正。(2)运动障碍训练:①翻身训练:即协助及指导患儿进行腿部控制式、反射式及控制式翻身训练。②头部控制训练:即协助及指导患儿进行俯卧抬头、坐位抬头、转头及仰卧抬头训练。③坐位训练:协助及指导患儿在平衡板的协助下进行独立坐位训练。④爬行训练:若患儿具备爬行条件,即可指导其进行爬行训练。以上4项训练项目每次反复训练20次,每次持续时间控制在10s左右,每周训练5次。
1.2.2.2 第二阶段:早期康复训练。(1)运动康复训练:①在适宜的室内铺放软垫,而后进行行走、支撑、平衡力训练。②将患儿的体位姿势调整为坐位,而后循序渐进进行重量上肢支撑训练、卧位坐起训练、身体重心转移力训练等。③护理人员需借助于患儿进行上下肢肌肉被动活动训练,以达到改善肌肉痉挛问题的效果。以上3项训练项目1次/d,45~60min/次。(2)语言训练:首先需将患儿的躯体及头部与护理人员保持对视平行状态,而后引导患儿不断讲话,并鼓励其讲出内心想法,此时护理人员应予以积极的语言、肢体动作及回应,1次/d,30min/次。同时予呼吸功能训练、发音功能训练等,20min/次。(3)认知功能强化训练:①视觉训练:提前准备好彩色丰富的玩具,以达到转移患儿注意力的效果,选择好玩具后进行缓慢移动,引导患儿视线随着玩具的不同方向转移目光。②听力训练:根据脑干听力诱发电位检查的结果对患儿进行可视音乐训练、辨音训练、感音训练等智力训练。③触觉训练:即护理人员利用感统刷、按摩球以及粗毛巾等对患儿的肢体按感统评估结果进行按摩刺激,以改善肢体功能。以上3项训练项目2次/d,20~30min/次。④口部运动训练:护理人员利用压舌板、按摩刷、舌肌疏通器、咬胶、气脉冲等进行训练,以改善流涎、吞咽等,促进其口部肌肉肌发展及语言发展。
1.2.2.3 出院时。出院时需对患儿、家属进行心理干预,告知家属居家如何更好地护理患儿,并对患儿目前康复现状进行分析,叮嘱居家训练方法及注意事项。
1.2.3 护理时间。两组患儿共接受护理干预6个月。
1.3 观察指标
1.3.1 发育行为。护理前及护理6个月后,应用0~6岁儿童发育行为评估量表评价两组发育行为,共涉及261个条目,有精细动作、大运动、语言和社会行为、适应能力5大方面,分数值大,证实儿童发育行为强,分值<70分、70~79分、80~109分、110~129分、≥130分依次表示发育行为障碍、发育行为临界偏低、发育行为中等、发育行为良好、发育行为优秀。
1.3.2 运动功能及平衡力。(1)护理前及护理6个月后,应用瘫痪儿童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评估患儿运动功能,共涉及5个方面,61个条目,分值区间为3~183分,分数值大,表示运动功能强[6]。(2)护理前及护理6个月后,应用Berg平衡量表(BBC)评估患儿平衡能力,共涉及14个条目,分值区间为0~56分,分数值大,表示平衡能力强[7]。
1.3.3 智力水平。护理前及护理6个月后,应用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CDCC)评价两组智力水平,共涉及指数智力发育指数(MDI)及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两部分,指数值越大,表示智力发育水平越好,指数分值≤69分、70~79分、80~89分、90~109分、110~119分、120~129分、≥130分依次表示智力发育迟缓、智力发育边缘、智力中下、智力发育中等、智力发育中上、智力发育优秀、智力发育非常优秀[8]。
1.3.4 生活自理能力。护理前及护理6个月后,应用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ADL)评价患儿生活自理能力,共涉及10个条目,分值为0~100分,分数值大,则生活自理能力强。
2 结果
2.1 两组发育行为比较 护理前,两组发育行为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后,研究组发育行为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发育行为比较分)
2.2 两组运动功能及平衡力比较 护理前,两组FMFM评分及BBC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后,研究组FMFM评分及BBC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运动功能及平衡力比较分)
2.3 两组智力水平比较 护理前,两组MDI指数及PDI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后,研究组MDI指数及PDI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智力水平比较分)
2.4 两组生活自理能力比较 护理前,两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后,研究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分)
3 讨论
脑瘫病症将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及生长发育,及早发现并进行功能训练有利于促进正常运动发育,防范废用综合征并发症,改善预后[9-11]。既往常规护理下康复训练目标设定不足,导致患儿适应性及积极性较差[12]。神经运动发育程序指导下的进阶性康复训练将弥补这一不足,依据患儿实际神经运动发育情况,阶段性实施康复训练计划,可有效激发患儿主观能动性,促使达到既定康复目标。
本文中,护理6个月后,研究组发育行为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对脑瘫患儿实施神经运动发育程序指导下的进阶性康复训练措施有利于改善发育行为。该模式下将循序渐进、多方式对患儿大脑进行刺激,加之极具针对性及目的性的康复训练,促进脑细胞新生及代谢,重塑脑组织结构,加快增强患儿发育行为。本文中,护理6个月后,研究组FMFM评分、BBC评分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对脑瘫患儿实施神经运动发育程序指导下的进阶性康复训练措施有利于提高平衡力及运动功能,改善生活自理能力。该护理模式下将阶段性对患儿进行康复任务训练,不同阶段下的科学刺激及反复训练,可促使患儿大脑与肢体建立新的突触联系,有效协调肌群运动控制能力,建立正常平衡反应,使之提高肢体功能,促使及早恢复正常生活能力。本文中,护理6个月后,研究组MDI指数及PDI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对脑瘫患儿实施神经运动发育程序指导下的进阶性康复训练措施有利于提高智力水平。该护理模式下有效的康复训练措施不仅会帮助患儿形成正常的运动智力模式,还会促进其神经智力发育,提高脑部发育水平,促使智力恢复。
综上所述,对脑瘫患儿实施神经运动发育程序指导下的进阶性康复训练措施有利于改善发育行为,提高智力水平、平衡力及运动功能,增强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