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矫治器治疗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的临床效果对比*
2024-02-16徐庚池张景华邵元春王丹丹
徐庚池 张景华 邵元春 王丹丹
1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省荷泽市 274000;2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口腔医院
骨性Ⅱ类错颌是一种青少年常见的错颌畸形。调查显示,其发病率在替牙期及恒牙列早期明显高于Ⅲ类错颌畸形[1]。我国骨性Ⅱ类错颌畸形病人以下颌后缩为主,常伴有上气道狭窄,会引起张口呼吸,牙弓狭窄等典型的面部及口腔特征, 严重者甚至对口颌系统功能及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2]。促进下颌骨发育是矫治此类畸形的重点、难点。对于尚有生长潜力的Ⅱ类下颌后缩的病人,需早期前移下颌骨,刺激颌骨发育,改善咬合关系和软组织侧貌、解决气道狭窄缺陷。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矫治器是双颌垫矫治器(Twin-block ,TB),研究证实能够刺激下颌生长[3]。隐适美公司研发的新型下颌前导器(Mandibular Advancement,MA)目前也在临床上逐渐开展。本文通过对骨性Ⅱ类错颌畸形病人分别使用隐适美MA和TB矫治联合固定矫治,比较两种矫治器的治疗效果和气道体积等的变化,可以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现汇报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月在本院口腔正畸科治疗的Ⅱ类下颌后缩病人18例,其中男7例,女11例,年龄9~12岁,平均年龄为10.5岁。纳入标准:(1)替牙列期或恒牙列的早期,上下颌的轻微拥挤,远中的尖牙和磨牙,深覆颌和深覆盖Ⅰ°~Ⅲ°;(2)头颅侧位片Baccetti改良椎骨分期法测量CS2~CS3期, SNA基本正常,SNB≤78, 4°≤ANB≤10°,均角或轻度低角;(3)腺样体大小基本正常,扁桃体无肥大等无明显的上气道占位性病变;(4)颞下颌关节无明显器质性病变;(5)未接受过正畸治疗;(6)牙周组织基本正常 。排除标准:正畸过程配合不佳;有唇腭裂或手术史; 呼吸系统疾病等。与病人充分进行沟通后,根据其选择矫治器不同分为MA组或者TB组。最终收集到MA组8例,TB组10例。治疗结束的标准:以尖牙、磨牙能达到中性关系或者轻度近中关系,前牙覆颌覆盖基本正常。然后进入到二期固定矫治阶段或者保持阶段。
1.2 矫治过程 MA组:矫治前,拍摄病人面像及口内像,硅胶记录咬合前导颌位,口扫仪口内扫描,将所有资料上传至设计中心。在设计方案中,采取逐步前导下颌。将前导跳跃设置为默认值(2mm/次);若存在上下颌横向不匹配者,设计上颌扩弓量0.25mm/副,直至上下颌牙弓匹配,确定矫治方案后提交订购矫治器。临床监控阶段,与病人充分交代佩戴方式及注意事项,要求每日佩戴矫治器 22h,进行3~4次的咬胶,在10d后换下一副牙套,一直达到矫正的目标为止。TB组:矫治前,按照要求矢状向、垂直向综合量在8~10mm内,留取病人前导下颌的咬合记录,发送至加工厂制作矫治器。所有病人要求佩戴矫治器每天20h以上。4~6周复诊1次。上颌宽度发育不足的病人,要求1d旋转螺旋簧1/2圈,加力2周。4~6周后开始分次调磨上颌垫。经过4~6周后,上颌垫全部抹除,上下颌磨牙建颌,然后分2~3次磨除下颌垫,使前磨牙建颌。下颌前伸稳定后,当第一磨牙的关系为中性或中性偏近中,然后戴MBT直丝弓矫治器进行精细调整。
1.3 测量指标 收集病人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和CBCT,全部数据均由实验者一人测量完成。(1)前导效果测量指标:骨性测量指标:SNA 角、SNB 角、ANB角、Y 轴角(FH-Y-axis)、下颌平面角(FH-MP),后、前面高比(S-GO/N-Me),前下面高与前面高比(ANS-ME/N-ME);牙性测量指标:U1-SN角、L1-MP角, U1-NA角, U1-NA距, L1-NB角, L1-NB距。(2)气道变化:收集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CBCT,对所得到的资料以 DICO格式导出,用 Dolphin Imaging1.9进行三维重构并进行匹配,测量治疗前后上气道的体积的变化。以往研究表明[4]:功能矫治器对治疗前后上气道口咽部及喉咽部的改变影响较大;对鼻咽部的改变较小,所以选取上气道口咽、喉咽部的体积以及口咽部最小截面积进行三维评估。
2 结果
2.1 两组矫治前后临床效果对比 两组治疗前后的SNA角、SNB角、ANB角等测量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FH-MP、ANS-ME/N-ME、L1-NB距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矫治前后临床效果对比
2.2 两组矫治前后气道体积、最小截面积变化对比 两组导下颌向前后气道体积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气道体积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导下颌向前后口喉咽最小横截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口咽部最小截面积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矫治前后气道体积、最小截面积变化对比
3 讨论
骨性Ⅱ类错颌其发病机制可由遗传、先天和环境等因素所致。如果不给予科学的矫治,畸形很可能会进一步加重,严重的甚至需要病人成年后进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所以现在临床上普遍采取对于仍有发育潜力的安氏Ⅱ类错颌下颌后缩的病人,可以采取早期矫治,刺激下颌骨的生长,从而调整上、下颌骨之间的关系,改善病人的侧貌[5-6]。所以本实验选取了目前常用的两种矫治器进行临床效果对比。本文结果显示,两种矫治器都能显著将下颌导向前,促进下颌骨的发育。两种矫治器结束后骨性测量指标变化:MA组治疗后病人的SNB增大3.11°,TB组SNB角增大了3.36°,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B组病人的 SNA在矫正完成后降低了0.64°;MA组SNA矫正前与矫正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牙性测量结果显示:MA组在L1-MP角矫正前和矫正后几乎没有改变,下颌牙齿基本没有出现唇倾。TB组矫形后L1-MP角增大3.96°,说明下颌前牙发生了唇倾。两组治疗结束后,MA组U1-SN角减小了1.54°,TB组U1-SN角减小了3.04°,显示在同样需要扩弓的治疗下,TB组比MA组出现了前牙的内收,说明MA由于对临床牙冠的全面包裹结构,对牙齿角度的控制性好。两种矫治器在垂直方面的变化,MA组治疗后下颌平面角FH-MP平均增加了0.62、前下面高ANS-ME/N-ME平均增大0.70°,TB组下颌平面角FH-MP增加了1.88,前下面高ANS-ME/N-ME分别增加2.38°,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TB组病人下颌骨发生了顺时针旋转,而MA组下颌平面角没有明显变化。说明在临床上选择矫治器时,对于高角的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病人来说,使用MA矫治可以控制下颌骨顺时针旋转,治疗效果要好一些。
气道一直是正畸医生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文献表明骨性Ⅱ类错颌畸形与上气道阻塞和口呼吸不良习惯之间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关联[7]。气道狭窄是导致 OSAS 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8]。目前临床中也常使用功能性矫治器前导下颌治疗OSAS。本文结果显示骨性Ⅱ类错颌病人,MA组导下颌向前治疗后增加了上气道体积,上气道口咽、喉咽部的体积以及口咽部最小截面积均增加,与治疗前相比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TB组治疗后病人口咽处、喉咽部的体积以及口咽部最小截面积也是显著增大,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两组间各部分气道的体积改变无明显差异,说明MA矫治器与TB矫治器在前移下颌骨时,均可带动舌体组织、下颌肌群向前,打开咽腔,增加气道容积。
通过以上结果表明,对于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病人,使用隐身MA矫治器和TB矫治器进行前导,都可以获得很好的疗效。但是MA矫治器对牙齿轴轻度的控制以及垂直向的控制方面要比TB矫治器有优势。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对两种矫治器在宽度上、软组织的改变以及两种矫治器导下颌向前的稳定性方面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