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美术教育中个性化教学策略
2024-02-15郭露凯
摘 要:美术是艺术类专业中最具表现力的学科之一。本文探讨了中专美术教育中的现状与个性化教学策略。通过分析发现,中专美术教育当前主要面临课程内容保守、教学方法传统化以及评价方式单一化等问题。为提升学生的艺术技能和创新能力,个性化教学成为必然选择。于是,本文提出了多种具体的个性化教学策略,涵盖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这些策略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富有创造性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进入现代艺术职业领域。
关键词:中专美术教育;个性化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35-0-03
随着美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美术专业院校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包括艺术感知、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考。然而,这种转变在中专美术教育中的实施仍然存在缺口。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一些美术学院侧重于技巧的教学,而忽视了“美”的培养,这导致学生虽能画画写生,却难以深入思考和研究美的本质。这种现状提示我们,美术教育的本质不仅仅在于技艺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理解。个性化教学策略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这种策略旨在通过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来满足学生的个人学习需求,从而促进他们技能的全面发展和艺术表达的深化。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当前中专美术教育的教学现状和重要性,探索并提出有效的个性化教学方法,以期为中专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中专美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课程内容的局限性
中等专业美术教育在中专层级面临独特的课程内容局限性,这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过于保守和偏重于传统艺术技能的教学。在这些教育机构中,课程大多侧重于基础的绘画和雕塑技能,如素描、水彩画、油画等,这些技能虽然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未能覆盖更广泛的现代美术领域。例如,视觉传达、现代设计原理、数字媒体艺术等教学模块在很多中专美术课程中被边缘化或完全忽视。此外,与艺术历史和批评相关的课程通常也未得到充分的重视,这限制了学生对艺术作品背后文化和理论深层次的理解和批判。由于这种课程结构的设定,中专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往往难以适应艺术领域内的多元化和跨学科要求,这种现象在艺术教育中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1]。
(二)教学方法的传统化
中专美术教育中的教学方法多采用传统的师法教学与技能模仿,这种教育模式在实际操作中显示出明显的局限性。首先,这种模式往往强调技能的机械性练习,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往往是艺术技能的展示者和传授者,学生则以被动接受者的身份,重复练习传统技艺,这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个性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其次,这种教学策略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去探索个人的艺术风格或对不同艺术流派的深入研究。比如,在绘画教学中,传统教学往往忽视了当代艺术表现手法的介绍和实践,如抽象表现主义或现代数字艺术创作,从而限制了学生对新艺术形式的接触和理解。这种教学方法的结果是,学生可能在艺术理解和应用上形成了一定的局限,难以完全适应快速变化的现代艺术环境。
(三)教学评价的统一
在中专美术教育体系中,教学评价的方法通常是统一而传统的,这一现象在评估学生的艺术创作和技术技能上显得格外突出。第一,美术作为一门高度主观和个性化的学科,学生的艺术表达和创作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情感色彩,然而在现行的评价体系中,这种个性化的表达往往难以在评分标准中获得足够的认可和评价。例如,一个学生的创作可能在技术处理上不够精细,但在创意和表达力上可能非常突出,然而传统的评价体系可能会因为技术上的不足而给予较低的评分。第二,教学评价的统一性也影响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因为评价标准的统一,教师在教学中可能会无意中强调那些容易评价和符合标准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而忽视那些可能更有助于学生艺术素养提升但难以量化评价的内容。这种偏向不仅限制了教学的创新性,也可能导致学生在艺术探索和创造上的局限[2]。
二、中专美术教育中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
中专美术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个人表现力的艺术家。个性化教学在此教育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艺术本质上是表达个人感受、思想和视觉观念的学科。在中专教育中实施个性化教学策略,可以极大地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艺术创作的个性化表达。
首先,中专美术教育中的个性化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探索多样化艺术风格和技巧的机会。美术教育个性化教学鼓励学生探索从古典到现代,从实际到抽象的各种艺术风格。例如,在绘画课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兴趣和技术倾向,指导他们研究不同的绘画流派,如印象派、表现主义或超现实主义,从而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表达方式的艺术风格。
其次,个性化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在中专美术教育中,鼓励学生开展个人项目和独立创作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个人兴趣和发展目标,设计特定的课程项目,如个人艺术展览或主题研究,这不仅能提升学生在技术上的熟练度,还能增强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完成复杂项目的能力[3]。
最后,中专美术教育中的个性化教学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至关重要。美术行业高度竞争,多样化的技能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艺术家成功的关键。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接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艺术定位,创作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独特艺术产品。
三、中专美术教育中个性化教学的实现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探索多种培养的方式,“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在此精神的指引下,以下将基于自身实践经验和相关研究,提出在中专美术教育中实现个性化教学的策略,以推动学生在美术领域的全面发展。
(一)调研需求,设计个性化的教学内容
在中专美术教育中,设计个性化教学内容的第一步是深入了解学生群体的具体需求。
中职美术教育通常包括绘画基础、平面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又涵盖从基础技能到高级创作的不同层次。进行需求调研时,教师应通过学生作品分析、兴趣调查表以及个别座谈等方式,准确捕捉到学生对特定美术领域的倾向性及其在当前学习阶段的具体困难和需求。基于调研结果,教师可以设计出覆盖素描、色彩、图案设计与构成、书法创作基础、泥塑人物写生与创作、硬质材料基础与创作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的个性化学习模块。同时,根据学生学习目的不同,对各个专业领域进行深入教学,如在“非遗”课程体系中,设置刺绣、剪纸、布贴画等不同的“非遗”课程。此外,教学内容的设计还应兼顾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如为设计方面就业需求的学生提供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机会。这种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设计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显著增强他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4]。
(二)因材施教,明确个性化的教学目标
中职美术教学,一方面要为社会培养初级的美术技工,另一方面又要为高等艺术院校输送人才。中职美术教学无疑具有中职教育与学科基础知识教育的双重任务,因此,应立足学科本位,明确培养目标。而中职学生文化成绩相对偏低,这些因素导致他们成为一个特殊的受教对象,这使得个性化的教学目标设定成为中专美术教育成功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关键。
在明确教学目标时,教师需根据前期的需求调研结果,综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以及未来职业规划,设定具体可达成的学习目标。例如,对于进入中专学习美术就是为了对口升学进入更高院校深造的学生,教学目标就是掌握绘画基础中的色彩静物默写;对于中专毕业就要就业的学生,则可以设置具体目标如平面设计方面的软件学习或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徒制学习。此外,教师还应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已设定目标的接受度和实际学习进展,必要时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兴趣变化。
(三)分析现状,利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在中专美术教育中,利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前提是对现有教学环境和学生表现的精确分析。这种分析应该涵盖学生的技术熟练度、创意表达,以及对不同美术学科的兴趣倾向,如绘画、“非遗”或数字艺术等。
一是分层教学法。分层教学法通过将学生根据其艺术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水平分组来实施。在中专美术教育中,这意味着教师需要评估学生在绘画、非遗、设计等方面的具体能力,并据此安排他们进入初级、中级或高级技能组。每个层级的教学内容和挑战都是定制的,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水平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例如,绘画的初级组学生可能专注于临摹石膏几何体和素描静物,而高级组学生则可以进行色彩静物写生或者是素描半身像的写生等较有难度的绘画[5]。
二是个性化项目法。这种方法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和设计自己的美术项目。教师首先要进行一系列的入门讲座,介绍可能的项目类型和范围,如雕塑、绘画、数字媒体、装置艺术等,确保学生能够了解各类艺术形式的基础知识和技术要求。同时,教师需要通过问卷或个别访谈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技术基础。然后,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特定的美术领域,并在教师的辅导下设计项目提案。这一阶段,教师需要评估学生的提案是否可行,提供关于材料选择、技术方法和可能遇到的挑战的专业建议。同时,学校应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如艺术材料、工作室空间和技术设备。教师协助学生联系外部资源,如邀请行业专家进行工作坊或技术演示,丰富学生的实操经验。最后,学生在教师的定期监督下进行项目实施。教师应定期检查学生的进度,提供即时反馈,并帮助学生调整项目方向和解决技术问题。项目完成后,学生需要在公开展览或学术论坛上展示自己的美术作品[6]。
(四)尊重个性,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评价
中专美术教育中,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评价是尊重学生个性并促进其艺术发展的关键。这种评价方式背离了传统的一刀切标准化测试,转而采用更灵活、更能反映个体差异的评估方法。个性化评价的核心在于评估学生的艺术表达、技术熟练度、创新能力以及学习过程中的进步,而不仅仅是最终作品的完成度。
作品集评估在美术学习中是不可或缺的,学生需要通过整个学期或学年的创作积累来构建作品集,这不仅展示了他们在如素描、色彩、平面设计等具体艺术技术上的进步,还反映了他们在艺术风格和表达上的发展。教师和学生一起审视作品集中的每件艺术作品,讨论从构图技巧、色彩运用到材料选择的各种艺术处理方法,这种评估强调了技术精度与创意结合的重要性。
同行评审则利用学生社群的力量,促进学生在实践的层面上学习和成长。在这种互评中,学生不仅提供关于技术执行的反馈,更重要的是评价创意和原创性。例如,他们可能会讨论一幅画的情感如何通过色彩来表达,或是一幅设计作品如何传达特定的主题思想。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批判性分析和艺术欣赏方面得到锻炼,同时也激励他们探索自己的艺术方向和表达方式[7]。
通过上述策略的实施,中专美术教育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全面发展,最终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艺术感染力的美术人才。
四、结束语
本文详细探讨了中专美术教育中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多种策略,涉及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个层面,每一种都旨在更好地满足中专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作热情,还能显著提升他们的艺术技能和创新能力。然而,个性化教学的成功实施还需要学校管理层的有力支持。未来,中专美术教育中的个性化教学策略将继续演进,以适应日益变化的教育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技术进一步融入教学过程,如AI和虚拟现实技术,预计将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平台。
参考文献:
[1]李亚.职业中专美术教学中体验性学习的应用分析[J].知识文库,2022,(03):61-63.
[2]李爱军.中专美术教育中提高学生人物速写的绘画水平的策略研究[J].中国文艺家,2022,(06):93-95.
[3]宋彦成.探讨分层教学法在中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的实施[J].美术教育研究,2020,(03):138-139.
[4]经纬.初中美术教学中个性化教育的运用研究[J].漫画月刊,2022,(35):12-14.
[5]林羽.中职美术教育的价值分析与强化路径[J].新课程研究,2021,(30):82-83.
[6]纪毅,朱紫怡,韩明钰,等.基于人工智能的个性化绘画教育模式研究[J].包装工程,2022,43(S1):380-386.
[7]王方平.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个性化[J].读写算,2023,(23):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