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音乐在大学生情绪调节中的实践应用

2024-02-15杨洁李艳红

艺术大观 2024年35期
关键词:经典音乐大学生心理健康情绪调节

摘 要:经典音乐因其独特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现力,在情绪调节中展现了显著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索经典音乐应用于大学生情绪调节的实践方法。通过分析大学生常见情绪问题及经典音乐的情绪特性,提出经典音乐在缓解焦虑、提振情绪和平衡心理状态中的具体应用策略,涵盖学习场景中的专注力提升、休息场景中的情绪放松,以及高校文化活动中的音乐渗透。此外,研究结合现代技术与个性化音乐实践,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情绪调节路径。

关键词:经典音乐;情绪调节;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35-0-03

当代大学生在学业、社交与自我认知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情绪问题成为影响其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因素。传统心理干预手段往往侧重于单一问题的解决,而忽视了情绪调节的多样化路径。经典音乐因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情感联结作用,为情绪调节提供了自然且有效的方式。本研究将重点分析经典音乐在大学生情绪调节中的契合点,并从日常管理、校园文化渗透、个性化实践与技术结合四个方面,提出具体应用策略[1]。不同于以往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探讨,本研究注重将经典音乐融入大学生实际生活场景,为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对经典音乐实践价值的深入挖掘,本研究期望为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启发和支持。

一、经典音乐的情绪调节特性

(一)音乐与情绪的互动机制

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能够通过对听觉系统的刺激,与人类的情绪系统产生深刻互动。研究表明,音乐能够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影响情绪的生成与调节,其核心机制包括激活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和海马结构,从而引发情绪记忆和反应。此外,音乐的节奏、旋律和音调可以直接影响心率、血压和皮质醇水平,实现生理与心理的同步调节。

情绪与音乐的互动还表现在认知层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群对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如欢快的旋律通常与积极情绪相关,而缓慢的节奏则更容易诱发沉思或悲伤情绪。这种互动机制不仅为经典音乐在情绪调节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也揭示了音乐情绪效应的普遍规律。

(二)经典音乐的特性

经典音乐以其高度的艺术性和结构复杂性,在情绪调节方面展现出其他音乐类型难以比拟的优势。其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旋律与节奏方面,经典音乐的旋律变化丰富,从巴赫的平稳流畅到贝多芬的情绪波澜,旋律中蕴含的节奏感能够有效影响听众的情绪状态。慢板音乐如肖邦的《夜曲》适合舒缓紧张情绪,而快板音乐如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则能激发活力,缓解心情。

第二,和声与音调是经典音乐的核心元素,其复杂性和层次感赋予音乐独特的感染力。例如,舒曼的钢琴作品中,通过和声的精妙运用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层次,让听众在音符间感受到安慰与力量。同时,大调音调通常与积极情绪相关,而小调则更容易引发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第三,情感表达方面,经典音乐中蕴含着对人类情感的深刻表达,其通过音乐语言传递出人类情感的多样性。无论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对生命的礼赞,还是马勒《第五交响曲》中对人生复杂性的刻画,经典音乐不仅调动情绪体验,还能引导听众进行情感的深度思考。这种丰富性使其成为情绪调节的重要工具[2]。

二、大学生情绪特点与经典音乐的契合点

(一)大学生情绪问题的主要表现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因外部压力与内在冲突交织,情绪问题表现尤为突出。

第一,学业压力引发的焦虑情绪。面对高强度的学业任务和学术竞争,不少大学生因学习效率低下、目标未达预期而产生焦虑情绪。考试周期间,这种情绪尤为明显,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易怒和失眠等症状。

第二,社交问题导致的孤独感。大学生在适应新的人际环境时,常因缺乏社交技巧或对他人评价的过度敏感而感到孤独。社交孤独感不仅影响心理健康,还会削弱学业表现与生活满意度。

第三,自我认知冲突引发的抑郁情绪。许多大学生在自我认知与现实目标之间产生冲突,无法调和对自身能力和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感。这种矛盾若得不到及时缓解,可能演变为长期的抑郁情绪,表现为无助、失落甚至行为退缩。

(二)经典音乐对大学生情绪调节的适配性

经典音乐因其多样的情感表达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大学生的情绪特点高度契合,能够在不同情绪状态下提供针对性调节。

第一,舒缓焦虑。缓慢而优美的室内乐作品,如德彪西的《月光》,以柔和的旋律和空灵的音色营造宁静氛围,帮助焦虑的学生放松心情,进入平静状态。这种音乐适合在高压学习或睡前放松时使用,有助于降低心率和改善睡眠质量[3]。

第二,提振情绪。充满活力和欢快情绪的音乐,如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通过轻快的节奏和鲜明的旋律带来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迅速提升情绪,适合在低谷期或需要动力时播放。这种作品常用于运动、活动策划等需要能量提升的场景。

第三,平衡情绪。如舒伯特的声乐作品,通过将诗歌与音乐结合,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安慰。这类作品在表达复杂情感的同时,能引导听众进行深度情绪体验,帮助学生在迷茫或困惑中寻求平衡。这种音乐适合独处或反思时聆听。

(三)音乐类型与应用场景的适配性

经典音乐的情绪调节功能在具体应用中应充分考虑音乐类型与场景需求的匹配性。不同的音乐类型通过节奏、旋律和和声特点,能够在不同场景中发挥特定的情绪调节作用。在学习场景中,节奏平稳、旋律简单的音乐,如维瓦尔第的《四季·春》,因其明快的节奏和清晰的结构,能够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在休息场景中,温暖且柔和的音乐,如德彪西的《小组曲》,以其轻柔的旋律和优美的和声,有助于舒缓压力,放松身心。在校园活动和团队互动中,充满节奏感和感染力的音乐,如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能够营造欢快、热烈的氛围,促进团队的积极互动。而在心理咨询或个人冥想的情境下,内涵丰富、旋律深邃的音乐,如马勒的《第五交响曲·柔板》,通过引导情绪的深入探索,帮助学生释放内心的紧张情绪,并获得情感上的安慰与平衡。

三、经典音乐在大学生情绪调节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一)日常情绪管理中的音乐应用

面对学习压力和日常生活中的情绪波动,合理选择经典音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心理和生理上的挑战。在学习过程中,经典音乐的特性被认为能够提升认知效率和情绪稳定性。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因其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而受到广泛青睐。播放这类轻音乐不仅能够减少外界干扰,还能通过其规律性的节奏提高注意力,帮助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任务中保持高效状态。此外,经典音乐能够创造一种安静而专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精神上感到放松,从而更专注于学术任务。

在学习之余,休息与放松同样重要,而经典音乐在这一场景中展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以其深情而舒缓的旋律,为学生提供了情绪释放的契机。慢节奏音乐的柔和音调能够缓解学生因学习压力或社交冲突而产生的焦虑情绪,促进身心的双重放松。同时,这类音乐还通过降低生理上的紧张度,如心率和血压的降低,进一步帮助学生恢复心理平衡。在午后小憩或睡前播放经典音乐,可以营造舒适的环境,改善睡眠质量,为迎接新的学习和生活挑战奠定基础。

(二)高校文化活动中的音乐渗透

高校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情绪调节的重要途径,而经典音乐的融入能够显著提升这些活动的深度和感染力。通过开设经典音乐欣赏课或音乐放松课,将经典音乐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不仅能丰富课程内容,还能为学生提供情绪管理的实践工具。这类课程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经典音乐的情感表达和心理作用,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运用音乐进行情绪调节。例如,在缓解焦虑主题的课程中,德彪西的《月光》因其柔和而空灵的旋律被选为教学案例,通过分析其节奏与和声对心理的舒缓作用,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经典音乐在调节情绪中的实际效果[4]。

校园音乐会作为另一种文化活动形式,通过定期或主题性演出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感受经典音乐的魅力,同时释放学习和生活中的情绪压力。比如,举办以“情绪之声”为主题的音乐会,演奏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通过其轻快的旋律和富有变化的节奏,引导学生在音乐中找到快乐与动力。这类活动不仅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还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营造积极的集体心理环境。经典音乐在高校文化活动中的渗透,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也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心理健康意识,为构建和谐、积极的校园氛围注入新动力。

(三)经典音乐在情绪调节中的个性化实践引导

个性化音乐实践是经典音乐应用于大学生情绪调节中的重要策略,其核心在于尊重学生个体的情绪差异和音乐偏好,通过灵活的实践方式实现针对性的调节效果。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情绪状态自主选择合适的经典音乐,不仅能够增强音乐调节的实效性,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管理情绪的能力。对于焦虑状态的学生,柔和的室内乐如德彪西的《月光》能营造平静的心理氛围;而在情绪低落时,选择如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中欢快的乐章,则能有效提振情绪。这种基于情绪特征的音乐匹配,让学生在感知音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情绪变化的敏锐察觉和调节能力。

与此同时,音乐冥想作为一种结合经典音乐的情绪管理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探索和释放内心情绪。在安静的环境中,通过引导学生专注于经典音乐的旋律与和声变化,能够使其进入沉思状态,从而缓解情绪压抑、促进内在和谐。与传统的情绪管理方式相比,音乐冥想具有更高的参与感和情感渗透力。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能体验到经典音乐带来的情感共鸣,还可以逐步构建起自我情绪调节的机制。

(四)现代技术与经典音乐的结合

音乐流媒体平台的普及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的音乐资源获取途径,通过精心设计的情绪调节歌单,将经典音乐与学生的情绪需求精准匹配。这些歌单根据不同情绪状态和场景需求进行分类,如通过亨德尔的《水上音乐》来纾解情绪,或通过布拉姆斯的《摇篮曲》来缓解焦虑情绪。某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推出了一份名为“情绪疗愈旋律”的歌单,包含适合午后放松和睡前冥想的音乐,许多学生反馈这种方式既方便又有效,尤其是在缓解学业压力和情绪低谷时表现突出。这种技术将经典音乐精准嵌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提升了其情绪调节的实际效果[5]。

虚拟现实技术为经典音乐的体验带来了全新维度,通过沉浸式视听体验将学生带入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例如,某高校利用VR技术为学生打造了一场“穿越巴洛克时代”的虚拟音乐会,学生通过佩戴VR设备,仿佛置身于18世纪的宫廷音乐厅,聆听维瓦尔第《四季》中的《冬》,伴随着视觉中的雪景和烛光。体验结束后,许多学生表示这不仅是一场音乐盛宴,更是一种能够平复焦虑并激发创造力的全方位感官享受。此外,这种互动性极强的技术模式,还激发了更多学生对经典音乐的兴趣,使情绪调节与文化传承融为一体。

四、结束语

经典音乐以其深厚的艺术底蕴和强大的情绪调节能力,在大学生情绪管理中展现了独特的价值。通过精准匹配情绪需求,经典音乐不仅能够舒缓焦虑、提升心情,还能在深层次上促进心理韧性和情感平衡。在现代技术的助力下,其应用场景进一步扩展,结合流媒体平台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创新形式,使经典音乐的情绪调节功能得以更高效的实现。这种方式不仅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管理的实际需求,还为经典音乐的传承和推广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经典音乐在情绪调节领域的应用潜力仍有待深入挖掘,其与教育、心理学和技术的多领域融合将为心理健康干预和艺术教育的创新提供更多可能性。经典音乐作为情绪调节的媒介,不仅体现了艺术对人类心理的深刻关怀,也彰显了其跨越时空的普适性和永恒价值。

参考文献:

[1]彭诚,张志楠.音乐与环境艺术应用于心理疗愈的探索研究[J].艺术品鉴,2024,(30):143-146.

[2]金春阳.音乐疗法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促进效应研究——以洛阳理工学院为例[J].才智,2024,(21):101-104.

[3]刘喆雯.浅析音乐教育在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的作用[C]//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心理学学会,河南大学.2024·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心理学学会第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南大学;,2024:2.

[4]胡舒翔,刘颖,郑茂平.视听通道下怀旧音乐对情绪的干预研究[C]//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心理学学会,河南大学.2024·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心理学学会第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南大学音乐学院;西南大学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心理健康研究所;,2024:1.

[5]王龙.音乐治疗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23,(19):179-181.

猜你喜欢

经典音乐大学生心理健康情绪调节
课间音乐对于弘扬经典音乐文化的推动作用
课间音乐对于弘扬经典音乐文化的推动作用
央广第二套国家级音乐广播
浅议排球运动员赛前不良情绪的表现形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
大学生情绪调节特征的相关研究
高等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大学生生活事件和生活满意度间的作用剖析
“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