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蒙古族音乐风格的演奏技巧阐释

2024-02-15李杨婧一

艺术大观 2024年35期
关键词:音乐风格演奏技巧

摘 要:乐曲《蒙风》是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高韶青先生创作的一首具有蒙古族特色风情的随想曲作品,乐曲以蒙古族调式为核心,结合了西方现代舞蹈《大河之舞》的音乐特色,使得乐曲旋律线条悠长,节奏鲜明。作为一首富有现代气息的二胡作品,《蒙风》既体现出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也运用了诸多西方器乐与现代风格的演奏技巧,生动呈现了蒙古族草原的壮丽风光与歌舞场景,赋予人宽广豪迈的阳刚之美。

关键词:蒙风;音乐风格;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35-0-03

二胡最早发祥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当时被称为“奚琴”,北宋陈晹《乐书》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奚琴”在南宋被称为“嵇琴”,形制与后世胡琴基本相仿,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记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自此始为‘一弦嵇琴格’。”《事林广记》中也有有关嵇琴的记载:“嵇琴,二弦,以竹轧之,其声清亮。”说明宋代时嵇琴已是一件十分普及的弓弦乐器了,它广泛运用于民间、宫廷、教坊大乐。沈括《梦溪笔谈·卷五》有诗五首,第三首中有“马尾胡琴”的说法,诗曰: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书。虽没有说明“马尾胡琴”的形制,但一般认为它是一件弓弦乐器,也有认为就是现代的二胡。明清时期,胡琴已经得到广泛传播,逐渐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奏乐器。进入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演奏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近代杰出的二胡作曲家、演奏家与音乐教育家刘天华先生,为二胡音乐的创新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其改革与创新的推动下,二胡凭借高超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从民间伴奏领域脱颖而出,成为现代民族器乐中不可或缺的独奏乐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民族民间音乐,华彦钧、刘北茂等一批民间艺人的二胡乐曲经过收集整理被制作成唱片,这使二胡演奏艺术得到传播。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信息交流日益频繁,为了提升演奏技巧并丰富演奏曲目,大批风格多元的现代派作品应运而生。同时,受西洋音乐影响,我国作曲家运用“中西结合”的创作手法,在作品中融入了诸多现代技法与新元素,代表作包括刘文金的《如来梦套曲》、王建民的“狂想曲”系列以及高韶青的“随想曲系列”等。下面以高韶青的二胡曲《随想曲二号——蒙风》为例分析其风格与演奏技巧。

一、《蒙风》的乐曲介绍

乐曲《蒙风》是高韶青先生于2008年创作的一首随想曲,乐曲以蒙古族调式为核心,融合了西方爵士乐的创作,借鉴爱尔兰传统踢踏舞《大河之舞》的音乐特色,使得乐曲节奏独特,气势宏大,中间主题是蒙古族特有的长调旋律,线条悠长,委婉曲折。蒙古族音乐的特质与蒙古族人民热情、豪放、热烈的生活性格紧密相关。据现有记载,蒙古族众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多以羽调式为核心,并因其与主音宫调式相差一个小三度,呈现出较为柔和的音色。随着创作技法的提升,作品不再拘泥于单一调性,而是根据旋律表达多次转调,逐渐向多调性演变,转调也愈发频繁[1]。

二、《蒙风》的音乐风格

蒙古族拥有属于自己本民族的音乐,因其受当地自然地理生活环境因素影响,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草原音乐文化”。作为这种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民间音乐因贴近民众的生活百态而与人民群众联系最为密切。《蒙风》不仅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生活的多样性,也在调式、节奏和旋律的使用上展现出蒙古族鲜明的文化特征。

(一)调式特征的应用

调式的运用是分辨各民族音乐特征的重要标志,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调式,它独一无二,代表着自己民族音乐的风格韵味,诠释着本民族的文化底蕴。蒙古族音乐的特质与蒙古族人民热情、豪放、热烈的生活性格紧密相关。乐曲《蒙风》即以羽调式为核心,虽然乐曲中也有转调,但其仍然是以羽调式为主的调性布局,作者准确把握和借鉴了蒙古族的音乐语言进行创作[2]。

(二)蒙古族长调的模仿

长调是蒙古族民歌的主要艺术形式之一,在蒙古语中称为“乌日图道”,是长歌的意思,历史悠久,并且作为抒情歌曲广为传唱,又被称为“草原音乐的活化石”。它的演唱一般采用蒙古语,内容结构自由,音乐风格给人一种高亢悠远、舒缓自由的辽阔感觉;内容绝大多数是歌唱草原的壮阔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的勤劳勇敢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蒙古族长调的形成与当地人民生活的地理环境和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族生活紧密相关,既承载了蒙古族的历史,也呈现出蒙古族人民的生产方式与精神面貌。

长调的核心特征是字少腔长、节奏舒缓而悠扬,自由而不受限制,旋律富含装饰性,既便于抒发演唱者的情感,也可用于叙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演唱方式系由“诺古拉”这一形式所打造,成为长调独特魅力的重要源泉。歌词一般分为上、下各两句,演唱时大量使用装饰音和假声,流畅持续的旋律包含着丰富的节奏变化、宽广的音域和即兴创作形式。演唱有时具有即兴的特点,演唱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习惯、生活经历,在保证歌曲基本框架的前提下进行自由发挥,所以就造成了在演唱长调歌曲时,每一次的演唱都不太一样。

《蒙风》乐曲中慢板的旋律就是借鉴了蒙古族长调的韵味,它的形式虽然比较自由零散,但是演奏者要掌握其“形散而神不散”的精髓,采用疏密相结合的节奏方式进行演奏,合理巧妙地处理乐句中的各种装饰音,并且突出力度的强弱,以此追求一种空灵飘荡的曲调气息与音响意境。

(三)多节拍特征的体现

在蒙古族风格的二胡创作中,常以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为主要素材,二者在节拍上展现出不同的音乐气质。长调民歌节奏舒缓悠远,通常应用于散板段落,通过演唱者个人处理加以展现,故蒙古族音乐时常听起来缺乏明显的节拍感,从而在演奏上更具自由与即兴色彩。于长音之后,密集而简短的音符随之出现,并可在长音时辅以装饰音,有些段落采用“诺古拉”这一富于华彩性的节奏,整体呈现“密—疏—密—疏”的非方整结构。相比之下,短调民歌因结构相对短小且节奏紧凑,主要使用2拍子(如2/4拍),常见于作品中的小快板或中板段落,并常以后十六节奏型或四个十六音符的节奏型为主。同时,乐曲演奏的速度也深受当地游牧民族生活方式及文化因素影响,他们崇尚赛马、射箭、摔跤等以力量为核心的活动,因而在速度上多偏于快速或急速,在结构上则常采用以“快—慢—快”为基本模式的三段式形式,形成典型的蒙古族风格音乐[3]。

《蒙风》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节奏处理方式,采取变换拍记谱,使其节拍规律不再呈现稳定的周期循环,而是基于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行灵活运用,实质即为多节拍融合。作品开头标明的拍号为4/4拍,节奏主题以十六分音符为主要律动,并配合八分音符的重音。尽管这些重音与拍子的重音并不相符且缺乏固定规律,但在依照乐谱所示的重音进行演奏时,此段音乐的拍子被重新划分,形成3/8拍与2/4拍交替的强弱模式。由于奇数拍与偶数拍轮番出现,音乐因而展现出不规则的强弱律动,营造出动荡且摇曳的听觉氛围。

三、《蒙风》的演奏技巧

(一)左手技法(指法)

1.纯四度泛音

泛音是二胡演奏中广泛运用的一种技巧,旨在丰富音色层次并增添艺术表现力,可分为人工泛音与自然泛音两大类型。自然泛音主要通过左手极轻微的接触琴弦,以令弦段产生纯净振动,从而发出音色较为柔和而空灵的声响;此时需确保左手触弦的力道轻盈,而右手运弓的力度相对扎实,以维持音色稳定。相比之下,人工泛音的音响效果更为清晰且明亮,通常由左手一指与四指同时按弦,使弦长在两点间产生精确分段,进而获得音质纯净、穿透力更强的泛音效果。在此乐曲中的人工泛音是纯四度的人工泛音,因此一指与四指在按压琴弦的同时要保持两音间纯四度的音程关系,两指要掌握好虚实力度,要恰到好处才能保持音色的清亮纯净,否则很难发出泛音。

2.三度装饰音

长调旋律舒缓悠长、气息宽广,旋律中装饰音的演唱方式非常丰富,如倚音、滑音等,其中最具有特色的演唱方式则是独特的“诺古拉”。诺古拉是蒙古族音乐中最富特色的装饰技巧,简单说就是在基音的前后或中部采用波动的音或音组对基音进行装饰。这种装饰方法有两个地方需要注意:一是装饰的位置。通常采用诺古拉处理的基音都有一定的时值长度,音符不能太短,这样可以比较清晰地体现装饰的效果。二是采用什么样的音做装饰,在基音的上方或下方以大二度或大、小三度作倚音装饰是蒙古族音乐的特色[4]。

3.快速音阶琶音

乐曲中除了传统的二胡演奏技法以外,也加入了许多现代演奏技法,如变奏部分的快速音阶琶音演奏。音阶是指以全音、半音以及其他音程依照音高顺序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排列形成的音列。音阶分为“上行”音阶与“下行”音阶。而快速音阶琶音演奏则是将乐曲中的上行或下行音阶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演奏,其演奏方式对左手手指的灵活度和换把的要求很高,演奏时要一气呵成,注意每个音的清晰度和颗粒性,要“前紧后松”留住弓子,流畅、快速地演奏此段。

4.连续半音阶

在十二平均律体系中,相邻两音之间的最小距离为半音:将一个八度的音域均分为十二个等份,每一份即为一个“半音”,依次连接便形成“半音阶”。在某些乐曲的高潮片段(如第一部分的快速上行),便可见连续半音阶的运用,其核心难点在于音准的精准控制。为确保半音阶的稳定与清晰,平时练习时应多配合钢琴进行比对,逐步建立准确的半音听觉概念,同时熟练掌握半音指距的特殊手感。除此之外,流畅的换把亦不可或缺:演奏时需保持虎口松弛,切勿过度夹紧琴杆,从而使换把动作保持轻松自如,以达到半音阶连贯且速度感强的艺术效果。

(二)右手技法(弓法)

1.持续的重音

重音,顾名思义就是要在力度上着重去表现的音符,相较于其他音要强些。在前面左手技法中已经提到过,在乐曲《蒙风》开头部分,因为重音标记使音乐的节奏更加丰富多变。

作者分别在旋律的强弱拍上加入了重音记号,将看似简单的旋律通过突出重音的处理,再进行强弱拍交替,使得乐曲一开始就气势磅礴,有持续的爆发力,也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节奏。但是无规律的重音是演奏这一部分的难点,要想演奏好这一部分,关键在于右手对弓杆力度与速度的控制,在准确把握重音位置的基础上具备爆发力与持续力,注意在快速有力的情况下强调音色的响亮和扎实,才能将蒙古族豪爽的音乐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2.悠扬的连弓

前面左手装饰音演奏中提到过乐曲中慢板部分是对“诺古拉”的模仿。这一部分的旋律线条悠长宽广,气息悠扬,在演奏时要注意每个乐句之间的连贯性,要一气呵成。要想将这一部分演奏好,首先,要合理地分配弓段,以达到一个平衡的音质;其次,运弓要均匀流畅,表现出一种悠扬宽广的意境;最后,尽量做到完美的换弓,减少换弓痕迹,避免换弓所造成的停顿感[5]。

3.平衡的双音

乐曲高潮部分的一段旋律是模仿马头琴的特殊演奏方法,又称为双音演奏法,顾名思义就是两个音同时发音,与“和声”是一种音响效果。这种演奏方式在一般的二胡乐曲中并不常见,仅限于现代乐曲或比较欢快的乐曲中。演奏时弓毛与弓杆同时与内外弦产生摩擦而产生和声效果,增加弓杆的摩擦杂音,控制弓毛在弦上的紧慢程度,尽可能地做到内外弦音量的平衡,还要注意重音的突出,营造出紧张、嘶鸣、奔腾的艺术效果。

四、结束语

得之于心,方能应之于器。演奏不只是技术的堆砌,表达风格情感才能体现音乐内涵。《蒙风》作为一首新创作的二胡独奏曲,不但体现了二胡独特的魅力,还体现了浓浓的时代风格。它既通过二胡的乐器特性把握了蒙古族音乐的地域特征,准确地诠释了其风格韵味,又大胆创新,将大量的现代二胡技巧运用其中,扩展了二胡的音响效果,增强了舞台表现力,使二胡更具有艺术魅力,可以说这首乐曲是传统二胡艺术与现代作曲、演奏技术的一次完美结合,打开了二胡音乐通向世界的大门,让世界为之惊叹。

文化的交流融合是世界多元化的一种体现。自刘天华以来,音乐创作者在保留民族音乐精髓的同时,兼收并蓄各国音乐元素与演奏技法,从而开创出别具中国特色的新音乐风貌,成为新时期作曲家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积极实践并传承的方向。由于这个传统从始至终都把自己的根基深深地扎在肥沃的中国音乐文化的土壤中,因此它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让二胡艺术生机无限,也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参考文献:

[1]田景华.试论二胡曲《蒙风》的情感表达[J].黑河学院学报,2017,8(01):200-201.

[2]金伟.二胡音色变化在乐曲表现中的作用[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0,(01):50-52.

[3]汪海元.20世纪后期二胡音乐创作的多元样式解读[J].人民音乐,2008,(07):46-49.

[4]赵雅婷,杨美嫒.历史与现代相融合的创作审思——以《第一二胡狂想曲》为例[J].北方音乐,2019,39(02):49-50.

[5]乌云陶丽.蒙古长调的演唱流派及特点[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02):131-135.

猜你喜欢

音乐风格演奏技巧
音乐风格视觉设计的通感隐喻方法探究
浅谈陕西筝曲《云裳诉》的特色音乐风格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音乐风格研究——以《春潮》为例
无与伦比的月光之美——两首同词艺术歌曲《月光》的音乐风格及演唱技巧
别具一格的“美国式”音乐风格——浅析约翰·科里亚诺《第三交响曲“大竞技场“》的创作思维
海顿弦乐四重奏《骑士》的作品风格和演奏分析
略谈音乐表演中的大提琴演奏技巧
浅谈低音提琴在演奏中的技巧问题
浅谈二胡传统作品与移植作品演奏技巧的特点及异同
河南派唢呐演奏中气息运用技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