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设计的衍生与叙事
2024-02-15赵蕾
摘 要:本文系统探讨了汉字的衍生过程及其叙事功能的演变。通过对汉字起源的追溯,我们揭示了其从远古刻画符号到现代复杂字体的演变路径。在这一过程中,汉字的叙事功能逐步增强并趋向多样化。汉字的形态创造、结构布局及意象传递等方面,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而独特的叙事系统。随着汉字的发展,其叙事功能不仅记录了历史与文化,还成为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重要媒介。本文通过分析汉字主要的叙事特征,揭示了其作为叙事工具的深刻内涵与独特价值,为汉字的设计应用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汉字;字体设计;叙事特征;拆解;重塑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35-00-05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超越了单纯语言记录工具的范畴,成为承载历史记忆、文化精髓与艺术价值的关键媒介。在汉字设计的语境下,叙事功能不仅蕴含于文字内容的直接叙事中,更深刻地体现在字形塑造的匠心独运、结构布局的巧妙安排以及意象传达的丰富层次上,展现出一种创新性的多维度表达。
一、汉字发展过程中的形态演变与叙事功能的推进
汉字叙述性功能的构建,始于原始先民的刻画符号与早期记录性语言文字。这些符号是人类为记录日常生活、传递重要信息而作出的开创性尝试,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初步曙光。它们不仅是人类沟通方式的初步形态,更是汉字叙述性功能萌发的雏形,为后续汉字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早期刻画符号的叙事性功能萌芽
汉字的叙事功能,远远早于我们今日所熟知的复杂文字体系。在人类社会生活的蒙昧时期,尚未形成系统的文字记录,人们依赖诸如结绳记事这类原始而低效的方法来满足日常记事与沟通的基本需求,正是这一时期的迫切需要,催生了刻画符号的诞生,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一次重大飞跃。
这些早期的刻画符号,凝结了原始先民的智慧,构成了独特的记录媒介。他们利用简洁直观的图形或高度抽象的符号,以一种朴素却富有创意的方式记录并传递着信息,初步显现了汉字的叙事功能。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的那些神秘刻画符号,到商代末期安阳殷墟等众多遗址中发现的丰富符号体系,不仅跨越了漫长的时间维度,更在空间上广泛分布,涵盖了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流域的东北部,甚至在华南地区也有零星的发现,这些早期的刻画符号大多以抽象的几何形态为主,由简洁明了的线条组合而成,形态上虽显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内容。其中,“十”“Ⅹ”“丨”等符号尤为常见,它们或许代表着数量、方向或是某种特定的概念,为我们解读古人的思维方式和交流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线索[1]。这些符号不仅是文字的雏形,更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的生动见证。
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化,在早期刻画符号直观叙述形式的基础上,这些符号逐渐演化成一套相对稳定的表意体系,通过符号的组合与变形,表达更为复杂的思想情感,提升信息传递的效率与准确性。结构日趋复杂,表意能力愈发强大的符号系统的初步构建,能够更精确地叙述复杂事件,表达抽象概念,为后来的汉字发展奠定基础,并初步展现出汉字在叙述复杂事件与表达抽象概念方面的潜力。
(二)多样化字体与叙事功能的深化
早期的汉字,象形是其核心特征,通过直接模拟事物的形状来传达意义,如甲骨文、金文,通过简化与夸张的手法,将直观的物象形态转化为高度概括且富有象征意义的图形符号,能够直观地传达事件、情感乃至宇宙观,展现出汉字在视觉叙事方面的独特魅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语言的丰富,单纯依靠象形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词汇需求。于是,汉字开始经历从象形到形声的转变,这一转变的核心在于通过增加声符和形符的多样性,来扩展汉字的表意范围和表达能力。声符的加入,使得汉字在保持原有象形特征的基础上,能够借助读音来区分意义相近但发音不同的字,如“木”作为形符,通过添加不同的声符,可以构成“林”“森”等字,既保留了“木”的基本意义,又通过声符的变化表达了不同的概念。这种形声结合的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汉字的词汇量,使汉字能够更精确地描述和叙述复杂的事件与情感。同时,形符的多样化也进一步增强了汉字的表现力,形符不仅限于表示具体事物,还可以代表抽象概念,如“心”字作为形符,常用于表示与情感、思想相关的字,如“想”“念”“怒”等,这些字通过形符“心”与声符的结合,生动地传达了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形声字的创造,汉字不仅保持了其直观、形象的特点,还拥有了更为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汉字从象形到形声的转变,逐步发展成为兼具表意与表音功能的复杂系统,叙事功能的强化尤为突出。
随着汉字逐渐规范,如小篆、隶书、楷书的出现,其叙述逻辑更加清晰化,汉字从原始形态向更为成熟、系统的方向演变。这一变化不仅显著提升了汉字的美观度和辨识度,更重要的是,它构建出更为复杂多变的逻辑与语境,极大地增强了汉字的叙事功能。其为汉字的逻辑性和语境表达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更为汉字作为文化载体的功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草书、行书等多样化字体的出现,为汉字的叙事功能带来新的表达方式,通过笔画的自由与变化,展现汉字的动态美与情感深度。通过笔画的轻重缓急、转折顿挫,构建出一种超越文字本身的叙事逻辑,使观者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情感流动与思想碰撞,准确地传达出信息与书写者的情感、心境,构建出有序的视觉叙事空间。
字体形态的多样化发展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汉字的美学魅力,还为其叙事能力开辟了新的表达途径。从甲骨文、金文的简练,篆书的古朴典雅,到隶书的方正规范,再到草书、行书的灵动飘逸,每一种字体都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与审美追求,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汉字的叙事功能与表现力。
二、汉字设计的叙事性架构
(一)汉字设计叙事元素的构成
汉字设计的叙事性是一种将汉字文化与视觉艺术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通过汉字的笔画、部首、结构等基本元素,构建出具有丰富叙事性的视觉作品。笔画是汉字构成的基础,也是叙事性的起点。汉字的笔画形态各异,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了千变万化的汉字形态。在汉字设计的叙事性表达中,可以通过改变笔画的形态、粗细、方向等,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例如,粗犷的笔画可以表现出力量与坚韧,而细腻的笔画则能传达出柔美与温婉;部首在汉字的构形中起到分类识别的作用,它可以被视为一种视觉符号,通过其独特的形态和象征意义增强设计的叙事性,构建出具有特定叙事主题的设计作品,例如,“水”部首可以代表流动与变化,而“木”部首则象征着生长与繁荣;结构是汉字构成的骨架,它决定了汉字的整体形态和布局,通过调整汉字的结构,来创造汉字设计的叙事性作品。例如,通过夸张或缩小某些部分的比例,来突出设计的重点或营造特定的氛围。同时,结构的设计还可以与笔画和部首相结合,共同作用于叙事性表达的构建中。
不同元素在叙事性表达上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笔画通过形态的变化来传达情感,部首则通过象征意义来丰富设计的文化内涵,而结构则通过整体布局来营造特定的视觉效果。这些元素在汉字设计的叙事性表达中相互关联、相互互动,共同构建出具有丰富叙事性的设计作品。
(二)汉字设计叙事情节的构建
汉字设计的叙事情节构建,不仅依赖于汉字本身的形态美与象征意义,更在于如何运用汉字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特性,以及空间布局和视觉层次,来创造连贯的叙事线索,增强叙事效果。汉字的象形特性,通过模仿事物的形状来创造文字,为汉字设计的叙事性提供直观的视觉元素,如可以选取与故事情节相关的象形字,通过其形象的描绘,直接传达出设计的主题或关键信息。例如,在讲述一个与自然相关的故事时,可以巧妙地融入“山”“水”“木”等象形字,使观众一眼就能感受到设计的自然氛围;指事字是通过抽象符号来指示某种意义或状态,这为汉字设计的叙事性提供了更为抽象和隐喻的表达方式,因此可以利用指事字的这一特性,构建出含蓄而富有深意的叙事线索。例如,通过“上”“下”“左”“右”等指事字的巧妙组合,引导观众在视觉上形成空间感和方向感,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设计的内涵;会意字和形声字则分别通过组合不同部分或利用声音来传达意义,这为汉字设计的叙事性提供了更为丰富和灵活的表达手段,运用会意字的组合原则,创造出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意义的图形,以表达更为复杂和深刻的故事情节。形声字则可以通过声音上的联系,增加设计的趣味性和记忆点。
汉字设计的叙事性表达,通过精心规划每个汉字的位置、大小、形态,确保能够形成一个连贯而富有节奏感的视觉序列。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可以引导观众的视线流动,使其按照设计的意图去理解和感受设计作品。视觉层次的构建也可以通过对比、重复、渐变等手法,增强设计的视觉冲击力和叙事效果。汉字设计的叙事性情节构建是一个复杂精妙的过程,在充分理解汉字各种特性的基础上,巧妙地创造连贯的叙事线索和丰富的视觉层次,从而实现设计的最终目的。
(三)汉字设计的叙事审美与文化内涵
汉字设计的叙事性与中国美学理念之间存在着一种深刻且复杂的内在联系。这一联系不仅体现在对汉字本身美感的深度挖掘与精致呈现上,更是对中国美学理念的一种深刻诠释与有效传承。中国美学理念,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强调“意境”的深远与“气韵生动”的流畅,追求形与意的和谐统一,以及艺术表现中情感与哲理的巧妙交融。汉字以其独特的形态、精妙的结构与丰富的内涵,在承载历史文化信息的同时,也深刻体现了中国美学理念中的“意境”“气韵生动”等核心理念。汉字设计的叙事性是作为一种将汉字形态与意义紧密结合的表达形式,通过对汉字形态美的充分运用与象征意义的深入挖掘,实现“以形写意”的艺术效果,不仅强调了汉字的形态美感,更通过其形态传达出深刻的情感与思想,体现出中国美学中“形神兼备”“象外之象”的审美追求。在构建设计情节或寓意的过程中,汉字设计的叙事性表达能够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与哲理思考,完成对中国美学理念的深刻诠释与传承。汉字设计的叙事性还可以充分利用汉字的象形、会意等特性进行视觉叙事,将汉字的形态、结构和意义与跨文化受众的审美偏好和文化认知相结合,在传递汉字的文化背景、历史信息以及符号寓意的同时,具备了更强的文化传递性和情感共鸣力。随着数字媒体、互动艺术等现代设计理念和传播手段的不断革新,汉字设计的叙事性得以在更广泛的领域和场景中发挥作用,进一步提升了设计传播效果和影响力,为中国美学理念的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
三、汉字设计的主要叙事特征
(一)形态叙事:汉字字体的视觉语言
汉字以其独特的形态构造,蕴藏着非凡的叙事潜能。借助笔画的粗细、曲直、方向变化以及整体结构的紧凑与疏松等丰富的形态元素,汉字构建了具有叙事性的视觉语言体系。笔画,作为这一视觉语言的基础构成,其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在信息传递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粗细的微妙变化,细腻地传达力量的强弱对比与情感的浓淡起伏;曲直并蓄的笔画组合,则展现了柔美与刚劲的和谐统一;笔画方向的巧妙布排,则引导视线的流动,营造视觉动感的节奏。汉字的整体结构同样也是形态叙事不可或缺的一环。结构的紧凑与疏松不仅深刻影响汉字的视觉呈现效果,更在无形中搭建起汉字的叙事框架。紧凑的结构设计,赋予汉字紧凑、有力的直观感受,传递出坚实与力量的美学体验;疏松的结构布局,则营造轻松、自在的视觉氛围,达到悠然自得的心境。这种结构上的变化,使汉字在视觉上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节奏感,成为增强叙事感染力的有力工具。这种形态叙事的视觉语言,不仅能够准确传达文字的基本意义,更能够引领观者深入探索文字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丰富的情感色彩[2]。Studio fnt工作室的韩国设计师李在敏(Jaemin Lee)在作品中展现了文字、图像之间的有趣关系,改变了文字给人的固有印象。文字作为沟通的媒介,是吸引设计师去尝试自己创作的原因之一。在海报中,“书”这个汉字既有“书籍”的含义,也有“书写”的含义。为了表现出这种模棱两可的释义,设计师将“书”字设计为图画的样式,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是,我们既可以看到书的字体形象,又可以看到一幅与书相关的插画(见图1)。
(二)时空叙事:汉字设计中的时间与空间感
时空叙事作为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可以凭借视觉元素的精细编排,塑造出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3]。通过笔画粗细的逐渐变化,可以模拟时间的流逝感。例如,从起始点开始,笔画逐渐加粗或变细,形成一种时间推进的视觉效果。借鉴不同历史时期的字体风格,如从篆书的古朴到楷书的工整,再到草书的流畅奔放,通过字形的演变来展现时间的推移和文化的演替。时间这一抽象概念被具象化于字体设计中。在空间感的营造上,汉字字体设计同样具有强大的叙事能力。通过精心安排字体的大小、间距、方向等视觉元素,巧妙地构建出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的空间布局。他们利用字体的缩放与排列,营造出或开阔,或紧凑的视觉空间,引导观者的视线流动,增强视觉冲击力。而字体的方向变化,如倾斜、旋转等,则进一步打破了传统的平面布局,创造出更加生动、立体的空间效果,使文字在空间中呈现出独特的韵律与节奏。在汉字字体设计中,时间感与空间感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一个具有深度和广度的视觉叙事空间。设计师通过巧妙融合时间与空间元素,不仅丰富了字体设计的表现手法,更拓展了汉字文化的传播渠道和审美体验。这些作品不仅为观者带来了视觉上的愉悦与享受,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汉字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它们以时代感和艺术感兼具的字体形态,展现了汉字字体设计在时空叙事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无限创造力。由平面设计师童园婷设计的朝仓直巳教授纪念创作奖暨国际竞赛研习营的海报,将“界”的辽阔意象通过笔画拆解呈现;并以界字的文字造型为媒介,“界”是以多种元素组成的,天以云构成,地与水融合,而人居于中心,堆叠起这个世界,有上下逐一分解的流动感(见图2)。
(三)交互叙事:字体设计与用户体验的融合
数字化时代的汉字字体设计,已超越了传统的静态平面展示范畴,更多地融入了动态效果和声音反馈等交互手段,能够带来前所未有的叙事体验。通过对汉字字形、色彩等视觉元素进行动态变化,不仅赋予了文字更强的视觉表现力,还深化了文字的叙事层次[4-5]。在广告宣传中,动态效果被巧妙运用,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不仅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更增强了广告的传播力与感染力。同时,这些动态效果还能与用户的操作实现即时互动,如用户点击或滑动屏幕时,文字会随之变化,这种反馈机制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参与感和沉浸感。声音反馈作为另一重要交互方式,在视觉元素之外,通过传递情感、揭示主旨,与视觉元素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且极具感染力的叙事空间。通过动态效果和声音反馈,用户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文字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从而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记忆。设计师何庭安发布了新作品《Very Taipei》,将汉字的字形与完美的动效结合起来,以大胆块状的字体呼应城市不断堆叠成长的意象,并以俐落的锐角、切线与方正边缘类比其建筑、巷弄与空间的聚落(见图3)。
四、汉字字体设计中叙事的拆解与重塑
叙事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传递方式,更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手段。通过对汉字字体进行叙事元素的拆解与叙事结构的重塑与创新形成不同的组合排列,能够构建出不同的具有叙事性的字形。
(一)叙事元素的拆解
字体的叙事性设计超越了文字的简单呈现,演化为一种蕴含深厚叙事性的艺术表达形式。在字体叙事性设计的探索中,叙事元素的拆解成为解锁其深层意义、挖掘叙事潜能的核心步骤。这一过程不仅涉及文字本身的形态与结构,还涵盖了色彩、材质、动态效果及交互性等多个维度。汉字的形态与结构构成了字体设计的基本骨架。每个字体独特的笔画形态、比例关系及空间布局,在叙事性设计中被精心挑选与组合,以传达特定的信息与情感。圆润的字体形态往往传递出柔和与温馨的情感,而尖锐、硬朗的字体则彰显力量与决断的意味,这些选择都蕴含着对叙事主题的深刻理解;色彩与材质作为字体设计的另一大叙事元素,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色彩能够直接触动人的视觉感受与心理反应,而材质则赋予字体独特的质感和触感。在叙事性设计中,通过运用色彩与材质,营造出特定的氛围与情境,温暖的色彩搭配木质材质,营造出自然亲切的氛围;冷色调与金属材质的结合,则展现出科技感的视觉效果,从而强化字体的叙事效果和叙事层次;动态效果与交互性元素在汉字叙事性设计中的运用,不仅拓宽了字体外在的表现形式,更增强了汉字字体的叙事内核,在传达信息的同时,激发受众的联想与情感体验,使汉字字体设计成为更加生动、互动性强的艺术形式;文化背景与受众心理在字体叙事性设计中同样不容忽视,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受众群体对字体设计的理解与接受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拆解叙事元素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确保字体设计能够精准传达预期的信息与情感,与受众产生深刻共鸣。
(二)叙事观念的重塑与创新
在汉字叙事性设计的探索中,叙事观念的重塑与创新成为推动字体设计发展的重要动力。叙事观念的重塑,是在对叙事元素的深入拆解与分析的基础上,敏锐地捕捉到每个元素所承载的叙事逻辑与视觉表达等叙事信息,通过重新排列与组合,来重塑汉字字体设计的叙事结构,创造出新的叙事路径,引导受众以全新的视角解读汉字,从而构建出新的文字符号,完成观念性探索。徐冰的《天书》便是对汉字本体进行的一次深刻的拆解与重塑。这部作品创造了四千多个“虚构汉字”,从根本上改变了汉字作为沟通媒介的角色。这些“虚构汉字”虽然在视觉上酷似真实汉字,实则无法解读,完全失去了文字的基本交流属性。这一创新手法不仅打破了汉字长期以来形成的意义框架,还对传统设计理念发起了挑战[6]。
汉字作为一种象形文字,每一个字符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 然而,在《天书》中,这些字符被赋予了焕然一新的视觉风貌,它们原有的意义被剥离,转而蜕变成为纯粹的视觉符号,开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表达模式。这部作品不仅重塑了汉字的形态,更颠覆了汉字的叙事模式,由传统的信息传递转变为观念传达,为汉字艺术的演进与文化交流拓宽了新的视野与途径。
五、结束语
汉字不仅充当着语言记录的角色,还扮演着叙事表达的载体。从最初作为刻画符号的叙事萌芽状态,到当代字体设计中蕴含的叙事构建,汉字在形态与结构上的变迁,映照出人类社会文化的演进历程与审美取向的变迁。经由拆解与重塑,汉字设计持续焕发新生,构成了一门别具一格的叙事美学,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现代思考。面向未来,汉字设计师可进一步开拓与创新,通过颠覆并重塑传统理念,打造出更多富含叙事韵味与视觉震撼力的字体形态。这样的持续探索与创新,不仅能使汉字设计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在现代社会发掘出新颖的表达路径与叙事工具,进而转化为一种独特且强有力的文化符号。
参考文献:
[1]王正中.作为思维方式的叙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3,45(03):72-78.
[2]龙迪勇.时间与媒介——文学叙事与图像叙事差异论析[J].美术,2019,(11):17-22.
[3]陈楠.中国古文字叙事设计——探索汉字创新设计与传播新路径[J].美术观察,2024,(02):17-19.
[4]李冠林.汉字动态字体设计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1.
[5]周冠成,李娟.汉字字体在交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品鉴,2021,(11):136-137.
[6]刘子群.内时间中无意识与当代艺术的叙事性倾向[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8,(10):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