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潮流文化对当代雕塑艺术的影响

2024-02-15杨铭

艺术大观 2024年35期

摘 要:本文探讨了潮流文化对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影响。通过分析潮流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文章探讨了潮流文化对雕塑艺术发展的转变作用,使得当代雕塑呈现出视觉优先、商业融入、复制批量、平面特征、年轻导向和娱乐调性等特征。然而,这一趋势也为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如本体语言研究的缺失和文化思考的浅薄化。本文为在潮流文化深刻影响下的雕塑艺术发展与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呼吁雕塑创作者在追求潮流的同时,应坚守艺术的深度和文化价值,以促进雕塑艺术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潮流文化;当代雕塑;本体语言

中图分类号:J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35-00-03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在西方现代和后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下,呈现出多元、解构和紧随世界潮流的面貌。一批青年艺术家带着时髦而充满活力的潮流艺术语言活跃于当代艺术、商业、娱乐、时尚等多个领域,走到了大众的面前。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基于大众立场的当代潮流文化密切相关,潮流文化介入当代雕塑艺术的生产和创作语境,形成了当代雕塑艺术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类潮流化倾向。然而潮流文化对当代雕塑艺术的影响,学术界存在不同观点。本文旨在探讨潮流文化对当代雕塑艺术的影响,分析其对雕塑艺术本体语言、创作方法和传播路径的作用,并探讨雕塑艺术在潮流文化背景下面临的挑战与坚守。通过对潮流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与当代艺术的关系的探讨,本文为理解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雕塑艺术的未来研究提供了参考。

一、潮流文化的缘起和特征

潮流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一个显著的文化现象,虽然它是一个西方舶来的概念,但已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在艺术领域也成为当代雕塑研究中不可忽视的文化存在和对象。潮流文化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限定,因为它所涉及的方面太过庞杂、丰富,要准确理解潮流文化的来源和特点必须先厘清几个关键概念,即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及其与潮流文化的关系。

(一)大众文化与潮流文化

潮流文化最初主要是时尚设计领域流行的一种思潮,与娱乐行业的宣传和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推崇有直接关系,但究其根源则是大众文化。近二十年来,潮流文化从一个边缘概念发展成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现象,离不开大众文化这片滋养的土壤。

大众文化是现代工业社会生产的产物,当以经济发展为特征的工业文明足够发达,大众的自由意识、思想解放也必然达到一定高度,自然形成一定的大众群体文化意识。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由西班牙哲学家奥特加·伊·加塞特提出,在18世纪和19世纪,“mass culture”一词常具有贬义色彩,并不被当时的文化环境所推崇。大众文化通常指一种相对于主流文化、经典文化的反精英意识,通过大众化媒体来传播,以批量复制的方式达到消解文化个性的目的,其特点是商业性、普及性、流行性、娱乐性,呈现丰富多样化物质追求与简单标准化精神追求之间的矛盾[1]。

潮流文化具有大众文化的以上特点,同时在商业利益的捆绑和鼓吹下,似乎在大众群体中还具有某种前沿性,但其本质依然是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升级,以迎合大众趣味的对创造性文化的复制和消解为目的。在精神层面,潮流文化对过去不断的“承接”和“反叛”,逐渐发展成为当代社会大众中的主流文化,对美学、艺术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流行文化与潮流文化

流行文化作为文化范畴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一定时空、周期内,在不同群体层次中广泛传播的文化,常被看作一个时代的标签对整个社会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

潮流文化和流行文化从字面上看都有一个“流”字,这体现了两种文化类型的共同特点是时间周期性和快速传播性,但在程度上是有区别的。潮流文化是正在进行的概念,其中“潮”即“潮汐”,代表时起时落,猛烈而短暂,因此它的周期性相较于流行文化更短,但传播速度却因商业的鼓吹而更加快速。流行文化是在一个相对较长时段内被全社会广泛接受的文化类型,它不一定具有更高的商业价值。流行文化可以涵盖潮流文化,但潮流文化不一定能在一个时代广泛流行。

通过上文阐述,我们可以厘清潮流文化的概念和范畴,它是以大众文化为土壤,同时是当代社会影响深远的一种流行文化。大众文化赋予了潮流文化商业性、普及性、流行性、娱乐性的特点,同时潮流文化是流行文化中在周期性上更短和传播性上更高效的一类。

潮流文化只注重“现在”,不考虑长远意义,在时间流中,它只对新颖和过时做区分,没有文化层阶的高低,也没有长久的思想基奠,不屑于精致推敲的文化加工,不崇尚传统也不服从统治机构和知识分子阶层的话语权力,因此它没有一种文化的引导机制,可以将以往任何的评价体系置之一旁。在精神内涵上,潮流文化不以丰富人的内心世界为动力,而更多针对人的感官需求,以满足欲望消费为出发点。在崇尚消费主义的社会文化中,“专注吸引,忽视心灵”的潮流文化将商业的力量加入文化建构的过程中,与大众的消费理念和欣赏习惯深度绑定,这决定了潮流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同质化、扁平化、娱乐化的特征。理解这一点是在当代艺术无限走向大众,传播方式极大拓展的今天,我们探讨潮流文化对当代雕塑艺术产生深刻影响的前提[2]。

二、潮流文化与当代雕塑发展

(一)当代雕塑的潮流艺术倾向

在当代,雕塑艺术品的时空环境不再局限于画廊、美术馆,而延伸到商场、网络等场所,使艺术更加触手可及,大众也能轻松接触和欣赏。而在以大众为立场的当代雕塑中,潮流文化以其鲜明的符号化和扁平化特征,创造了一种随意、通俗的符号审美和一种扁平化、感官性的接受方式,使得当代雕塑在潮流文化的影响下表现出典型的“潮流艺术”倾向,具有扁平化、符号化等特点。这一特点很好地满足大众简单粗暴、快速高效的感官需要。例如,村上隆提出的“超扁平”概念强调未来社会文化的极度扁平化,试图在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之间用潮流艺术搭建起桥梁。众多潮流艺术家也常用人们最熟知易懂的符号,打造艺术标签,使大众接受扁平化的思维传送。

娱乐化作为“潮流艺术”的另一个显著特征也对当代雕塑影响深远。如果说过去的艺术品是为了政治和上流社会的审美需求服务,那么基于潮流文化的当代雕塑则更多地反映了大众审美和享乐主义的思考。这类作品不再追求崇高,而是将趣味和享乐作为关键要素。艺术家将卡通形象、符号及鲜艳的色彩挥洒在作品上,借用各种图像、模仿任何一种形式,试图在熟悉的范畴内创造出愉悦感官的意外效果,充分展示了部分人群“万事皆可娱乐”的心理特征,以至于些雕塑散发着轻松、随性、调侃的娱乐气息,深受大众和商业话语的欢迎。由此,涌现出一批具有娱乐化倾向的新生代艺术家,他们秉持“为大众而艺术”的理念,将愉悦大众需求作为艺术创作的导向[3]。

(二)潮流文化影响当代雕塑艺术特征

雕塑艺术特征的演变,自进入现代以来,在哲学思想、艺术理念以及工艺科技的发展影响下都表现出对传统雕塑理念的反叛和解构,逐渐发展为对雕塑本体语言的解禁,而对文化观念的注重和表达成为当代雕塑创作中的主要问题,雕塑家开始体验社会现实和文化表里,表现出对社会和大众文化更多的关注。进入21世纪,当代潮流文化兴起,雕塑艺术的演进又在逐渐泛化的概念范畴中,以“泛雕塑”的口号吹响了当代雕塑潮流化倾向的号角。

潮流艺术的多元属性使其必然不甘于某种固定形式的单一表达,极具开放因素和公共性特征的当代雕塑在潮流和“泛雕塑”概念的拓展之下,吸引了许多早期从事二维艺术、实用美术创作者以及所谓的潮流人士参与到雕塑创作中,几乎人人都在平面与立体形式之间横跳,带来了雕塑艺术与多艺术门类形式语言深度融合。

不同于传统雕塑在本体语言的形体和空间上的苦苦探索,深受潮流文化影响的当代雕塑以一种颠覆传统的态度,追寻新雕塑的表现形式。它们向其他艺术领域如影像、动漫等进行多元地吸纳和融合,声、光、电各种手段齐上阵。这种极具感官刺激的形式非常受商业欢迎,是首先被市场认可的一种风格,充满时尚、叛逆的元素,依据社会的变化而发展,具有商业社会的时代性。在艺术语言上普遍呈现出视觉优先、商业融入、复制批量、平面特征、年轻导向等潮流艺术语言的特征。

1.视觉优先。潮流文化符号化、扁平化特点使其更加倾向于以更具直观性和强烈冲击力的视觉图像,用简单、直接的视觉刺激来达到表达的目的。在此影响下,视觉优先成为当代雕塑的普遍面貌,如色彩鲜艳、表面光亮、造型卡通,看起来好看,带来扁平化的情感因素,使其享有比传统雕塑更多元的感官吸引力,更加适应当下厌倦了沉思和严肃的“高效率”大众。

2.商业融入。商业现象是当代文化思考和艺术创作不可回避的话题,同时在这个“流量为王”的当下,雕塑家也开始注重“曝光”向往“出圈”,因此他们开始尝试商业合作来扩大影响力,希望获得艺术圈外的认可。这样的现象反映了雕塑叙事适应当代语境的颠覆和创新,但商业化如何有机地与雕塑艺术语言结合仍是当代雕塑发展一个亟需探讨的命题。

3.复制批量。工业时代使当代雕塑艺术的生产更加自由,创作的边界被无限拓展。潮流文化影响下的当代雕塑利用3D打印等技术,拼贴、装置等方式使雕塑变成了可被批量复制的、工业化的、大众审美的艺术生产。批量复制的当代雕塑作品的关键意义在于艺术家要说什么,而不在于怎么做,这体现了当代文化对传统文化思潮的“反判”,用商业复制消解经典,模糊界限[4]。

4.平面特征。潮流文化的发展伴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得受此影响的当代雕塑在创作方法和作品形式以及传播途径上纷纷表现出平面化特征。雕塑家向流行的公共图像视觉元素积极的借用和转化,甚至直接复刻图像,如杰夫·昆斯把二维的图片直接做成立体的雕塑。在传播途径上,当代雕塑被拍摄成图像,以平面的方式,面向无边界的网络展示,极大拓展了当代雕塑的传播。

5.年轻导向。随着艺术市场化的发展和迭代,年轻收藏群体的购买力、审美趣味逐渐成为主导力量,这为市场导向下的当代雕塑创作带来了趣味性倾向和强调个性释放的审美视角。近年来,紧跟流行趋势和潮流动向的当代艺术家,成为当代艺术市场的新宠,反映出“年轻化”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市场趋势。

三、当代雕塑的挑战与坚守

近年来,潮流文化以极其鲜活、热烈、耀眼的大众性姿态在当代雕塑中得到了充分展现,极大地拓展了雕塑艺术的发展空间,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也对拥有厚重本体语言发展传统的雕塑艺术自身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挑战。

雕塑的本体语言是形成雕塑叙事的基本要素,解构雕塑是为了建构新的雕塑理念,从而让这一艺术门类得以继续适应当下文化语境,更加符合当代社会节奏,更好地体现当代社会的精神提升和审美构建。但当代雕塑走向大众潮流,在一些创作者对雕塑艺术各要素进行颠覆性解构时,随之难免忽视一些应该传承的本体要素,如空间、形体、材料等。对视觉感官的无止境追求使得雕塑语言流于表面,内在的文化思考趋于肤浅,进而使得传统雕塑艺术的深度和意义逐渐消解。因此,雕塑艺术不仅面临被表面化消费的风险,也可能沦为经典文化的“空壳”。

艺术的魅力在于其丰富性和复杂性,而潮流文化主导下的当代雕塑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采用套路化、同质化的表达方式,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扁平化。这样一来,艺术家对社会责任的关注逐渐减弱,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也未能承载起历史赋予的责任。

中国雕塑艺术发展历史悠久,每个时代的艺术风格都打上了时代潮流的烙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面貌。中国雕塑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积累了能够反映当下社会主流价值倾向的雕塑语言,并始终以“真”“善”“美”为引导,发挥着艺术对大众道德和情感的文化使命。这正是中国雕塑作为经典文化对人类社会的责任和价值的体现。

随着潮流文化成为当代社会广泛影响的意识形态,它也成为当代雕塑创作和思考的对象。在潮流文化的表象之上,雕塑的思想性应当发挥更高阶的作用,而不是沦为大众消费的对象。面对商业诱惑和市场压力,当代雕塑创作者应坚持雕塑艺术的本体语言研究,以此为基础对当前社会和文化环境进行严肃的思考,绝不能让浮躁的形式主义掩盖内在精神的深度探讨,避免雕塑艺术沦为一时的娱乐消遣。

四、结束语

潮流文化对当代雕塑艺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促使雕塑艺术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视觉优先、商业融入、复制批量、平面特征、年轻导向等特征,使雕塑艺术更加亲近大众,易于被大众接受和消费。然而,潮流文化的影响也给雕塑艺术带来挑战,如本体语言研究的缺失和文化思考的浅薄化。面对这些挑战,雕塑创作者需要在艺术创作中保持对当下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严肃思考,坚守雕塑艺术的本体语言研究,守护好雕塑艺术的生命力。只有这样,雕塑艺术才能在潮流文化的背景下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使命和价值,促进社会的精神提升和审美构建。

参考文献:

[1]夏建中.当代流行文化研究:概念、历史与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0,(05):91-99.

[2]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孙振华.中国当代雕塑[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4]金大朝.调侃的价值——当代雕塑艺术表达方式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2(11):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