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朗克《纳泽尔晚会》的作品分析及演奏技法
2024-02-15熊壮壮
摘 要:普朗克是20世纪法国作曲家,“六人团”成员。《纳泽尔晚会》组曲是其创作的钢琴独奏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以普朗克《纳泽尔晚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作品的研究,试图阐述《纳泽尔晚会》的创作意图与结构特征。在音乐文本的研究中,笔者对其中的音乐术语及演奏技法进行探讨,结合自身演奏该组曲时的感受,提出一些演奏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纳泽尔晚会;普朗克;钢琴演奏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35-00-03
一、《纳泽尔晚会》简析
《纳泽尔晚会》(Les Soirées de Nazelles)是一套钢琴独奏组曲,由普朗克自1930年开始创作,至1936年10月在努瓦泽完成。普朗克的姑妈莱纳德居住在纳泽尔,在那里普朗克经常邀请家人与好友举办沙龙,其间演奏钢琴时普朗克即兴创作了非常多的钢琴作品。自1930年开始,普朗克打算将这些作品整理规划成一部完整的作品。这一工程历经6年时间完成,由早先的14首曲目变为最终定稿的11首曲目。曲谱的封面题词:“对姑妈莱纳德的记忆,对纳泽尔的回忆”。莫里斯·欣森认为,《纳泽尔晚会》是“普朗克钢琴独奏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需要全方位的钢琴演奏技巧”[1]。
《纳泽尔晚会》由前奏曲、八首变奏曲、华彩段和终曲组成。
《前奏曲》(Préambule),包含一段华彩,Bb小调(华彩为G大调),3/4拍(华彩为4/4拍),非常活跃果断(华彩广板)。圆舞曲节奏,以七度、九度的不协和低音开始,中间部分出现新的主题,华彩段模仿大键琴的演奏方式,由大量的快速音符串、颤音、延长记号和滚奏和弦组成。
《变奏一》g小调,4/4拍,活泼开朗的。整首曲目运用了较为夸张的表现手法,在速度变化和音量对比上具有强烈的反差,以此来表现精灵古怪的性格特点。
《变奏二》c小调,6/8拍,中板。第一个音符(G音)与前一曲相互呼应,全曲由大量的高叠置和弦组成,产生丰富的和声效果,速度变化标记较多。
《变奏三》G大调,2/2拍,急板。此曲开头具有古典主义风格的节奏特点,从中段逐渐转入抒情、开朗的情绪,最后以幽默的方式结束。
《变奏四》4/4拍,广板。此曲没有固定调性,因此没有标注调号,其中充斥了大量的变化音,以固定的附点节奏进行,强弱对比明显。
《变奏五》f#小调,6/8拍,活跃的。开头以较为流畅的旋律进行,中间段再现了前奏曲的主题之一,后段音乐性格转变为低沉阴暗的情绪,类似于普朗克在其他作品中运用的方式,来表达作曲家内心的混乱挣扎。
《变奏六》C大调,2/4拍,快速生硬的。此曲保持一致的速度,含有“锯齿状”音型,重音记号较多,某些段落使用了最高音区弹奏。
《变奏七》Gb大调,4/8拍,忧伤的慢板。此曲,和声非常丰富且旋律柔美精致,其中的一些和弦会影响到旋律,使其模糊化,较有普朗克的音乐写作特点。
《变奏八》a小调,2/2拍,快速生硬的。此曲的描述对象是姑妈莱纳德,一个喜欢斯特拉文斯基、现代艺术的70岁的摩登老太太的形象。前后段轻盈活泼又不失沉稳,中间段落非常抒情,均体现出作曲家对创作对象的情感表达。
《华彩段》D大调,5/4拍(后大部分均为4/4=12/8拍),自由的广板。此曲与《前奏曲》中的华彩部分类似,包含较多的快速音符串、颤音等,并且加入了更长的踏板,更宽广的音域,较之更为辉煌,逐渐消失的尾声引出《终曲》。
《终曲》A大调,4/4拍,清晰快速的。此曲篇幅最长,由若干乐段组成,其中包含了之前曲目中出现的不同的主题再现,是整套组曲的一种总结,最后以一个突然的C大调和弦结束全曲。
普朗克在1936年最终定版的《纳泽尔晚会》中插入了一段序言:“作为这套组曲的中心部分,八首变奏曲是在漫长的乡村夜晚即兴创作而成。作者和朋友们围坐在钢琴周围,演奏音乐形式的‘肖像’。直至今天,我希望这几首变奏曲好比夜晚的窗户,映射出当时沙龙的情景,唤起大家对它的回忆。”我们注意到这段话中用到“肖像”(Portrait)一词,通常“肖像”是指通过绘画、文字等艺术手段,使人物形象在物质载体下再现的一种观赏造型作品。而普朗克正是通过音乐的载体使之再现,来描绘出不同而又生动的人物形象[2]。
通览整套组曲,《纳泽尔晚会》中的八首变奏曲的变奏方式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全部建立在第一首《前奏曲》的旋律、调性和节奏等元素上的。《前奏曲》中的四个段落开始时出现的主题部分在八首变奏曲中几乎没有使用过,只有极少数段落再现了《前奏曲》中的第三主题,如变奏V片段与终曲片段。更有意思的是,我们在八首变奏曲中还发现了普朗克在其他作品中出现的主题。在《变奏三》中出现了其作品《Feuillets d'album》:I Ariette-décidé某片段的主题,它们所使用的主题旋律是相同的。《变奏七》片段与其作品《Sextour》, movement II–Divertissement片段中低音声部的和声与旋律线条非常相似。我们可以认为《纳泽尔晚会》中的八首变奏曲基本采用了自由变奏的方式来进行创作。不仅在主题结构方面进行了根本性的变化,且在音乐性格、体裁方面也形成较大的变动。这种变奏方式围绕《纳泽尔晚会》中八首变奏曲特定的标题内容来描写沙龙场景中不同的人物形象,其每一首乐曲自身是可以作为独立的曲目存在的。它们各自有着自己的主题,或是来源于其他的乐思。相较于演奏传统的变奏曲中对于每次主题的再现加以强调和变化处理,演奏本首曲目中的变奏部分应该使每一首曲目的音乐特征、主题精神更为分类化,以符合作曲家天马行空般的创作理念[3]。
二、《纳泽尔晚会》中演奏技法研究
除了作曲家在曲谱中用音符详细记录下的旋律、节奏、音高等构成音乐的基本因素外,我们在读谱的过程中还会发现大量其他的,能够确切影响到实际演奏时效果的一些谱面提示。这些提示包括表情术语、速度术语、力度标记、踏板记号及一些细节方面的提示等。我们可以认为,所有的这些提示都是作曲家在完成对其作品的基本创作的基础上,向演奏者提出了更深层次的,更加能够表达出作曲家意图的建议和要求。这些建议和要求往往无法仅仅用音符就能够说明,而是需要通过文字的表达和其他符号的运用来达成。作为一名钢琴家,普朗克自身对钢琴演奏技巧的掌握也融入作品中。其中的很多提示都是经过与创作同步的演奏实践得来的,以至于作品中某些术语和记号的运用是非常准确、严格的。因此,作为演奏者来说,研究这些谱面中的提示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音乐风格及正确的演奏方式[4]。
《前奏曲》开头标示“非常活跃的,果断的”。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后面括号内的内容:“三拍速度=76,数一次”。这里的“数一次”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曲需要较为流动的速度感觉,不能每一拍都作为大拍来数,从而影响到整个旋律的流动性。尽管开头的旋律是由无和声伴奏的,颗粒性较强的八度音构成,也需要在演奏时尽量让音符之间具有音乐关联,不要孤立每一个旋律音。
《变奏四》开头标示“非常宽广的,自大的”。这首曲目使用的是三行式记谱法,双手需要同时演奏高音区和低音区的音符,音域跨度较大。在作曲家的提示下,演奏者应该尽量保证一定的力度和稳定的速度,从而达到“宽广”的效果。而对于“自大的”理解,我们可以认为此曲中包含了“高傲的、自我肯定的”音乐性格。在弹奏此曲中每小节固定出现的附点节拍时,应当保持准确的节奏,并稳定进行。另外,此曲中含有大量不协和音,也应当较为肯定地弹出,以保持音量[5]。
在普朗克的钢琴作品中,“en dehors(在外面)”这个词被使用的次数较多。笔者认为,之所以“en dehors”被使用次数较多,是因为普朗克在其钢琴作品中较为强调多声部进行时突出主旋律的重要性以及新的旋律或者乐思出现时应当对其加以强调。演奏此类段落时,在中低声部柔和的和声铺垫下,高音声部作为主旋律应当突出,右手通过不同的触键方式,勾勒出歌唱性的旋律线条。低音声部虽然也有旋律线,但是不应过于突出以导致干扰主旋律的进行。另一个多次出现的,较为有特点的词是“sec(干)”,直译为“干燥的,干硬的”。在一些乐段中通过逐层推进到达了一个高点“fff”后,在“sec”处突然终止,并伴以长时间的停顿,之后出现的新的主题较之前段的音乐性格差异非常大(包括调性、节奏、速度等)。演奏此处时应当在“sec”处果断中止音响继续发声,营造出戛然而止的气氛,为后续新的主题出现做好铺垫。
除了手指触键的控制能够影响到“sec”的表达,踏板的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绝大部分出现“sec”的情况下,我们应当非常谨慎地使用踏板甚至不使用踏板。在某些段落中,普朗克明确提出不要使用踏板。在一些乐段标记“sec”的小节下方,作曲家都另外加注了“不使用踏板(sans pédale)”。可见,诸如此类乐句中,需要表现出的“sec”是非常纯粹、直接的。我们应该严格遵从作曲家的要求,放弃踏板的使用。通过对不同情况下出现的带有“sec”术语的乐曲段落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作曲家在音乐进行的过程中想要制造出某些具有戏剧性冲突的效果,使前后具有强烈的对比感。这也是诠释普朗克中期音乐风格特点的若干细节之一[6]。
在进行某些需要交叉手演奏的段落时,我们发现普朗克在其中明确标示了双手的上下关系(放在上方的手标示“dessus”)。一方面是便于弹奏,另一方面是交叉手的上下位置有时会影响到演奏效果。在平时演奏钢琴使用交叉手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因为手指触键部位、手腕角度、与键盘的距离等因素,上下方的手对于掌控琴键的稳定性是不同的。显然处在下方的手会更加贴合琴键,更加适合演奏连贯的、线条性强的音符,如旋律音、骨干音等。而处在上方的手更易移动,适合演奏轻巧的、需要经常移位的音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作曲家给予的某些“dessus”提示甚至可以理解为一种更为艺术性的“暗示”,一种强调音符手法的不同表现形式[7]。
普朗克通常拒绝演奏者擅自使用rubato,而是会仔细地标示出来,甚至明确地告知应该怎样处理。而在另一些乐段中遇到的某些速度变化,普朗克也在确切的位置上标记了速度要求。在一些乐段中,总体速度要求为由快变慢,通过其中几个地方标记的céder(慢一点)、céder encore(再慢一点)、très lent(非常慢),我们可以认为普朗克对于此类乐段速度变化的要求并不是渐进式的,而是逐层递减的。在没有明确标记的地方,我们不应做过多的渐慢处理。从普朗克格外小心的速度标记态度中,我们能够发现其音乐风格较之浪漫派音乐风格相对更加严谨、客观,包含了某些新古典主义音乐的特点在其中。作为一名钢琴家,其自身对作品中某些术语和记号的运用是明确、严格的。它们更像是一种命令,如“sans(不)”“très(非常)”等。在遇到此类提示时,我们应当严格遵循作曲家的意愿,正确按照所提示的术语进行演奏,最大限度地还原作品中的音乐风格。而在其他的一些片段中,我们同样可以发现作曲家留给了演奏者非常大的空间用来充分发挥音乐的想象力,结合演奏者自身对作品不同的理解、感受,创造出生动多样的音乐表达方式。演奏者应在忠于原作和发扬个性之间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掌握合适的音乐处理尺度,将自己的音乐感受通过正确的演奏技法补充到作品中,使之锦上添花,而不是违背作品本身的情感方向和精神象征[8]。
三、结束语
本文较为概括地介绍了作曲家及其钢琴组曲《纳泽尔晚会》的组曲结构,通过一些例子来分析其中的钢琴演奏技法,对一些较有作曲家个人特点的音乐术语进行了分析,结合实践演奏时得到的结论和观点提出一些建议和可能,希望能为学习和研究《纳泽尔晚会》的演奏者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孙尘心.弗朗西斯·普朗克中期作品的音乐风格及演奏技巧研究——以《拿波里组曲》(Napoli Suite FP40)为例[J].艺术教育,2023,(03):92-95.
[2]李丹.普朗克钢琴作品之探微[D].中央音乐学院,2010.
[3]朱莉雯.普朗克《托卡塔》的技术要点分析[J].乐器,2023,(09):68-71.
[4]黄敬文.探析普朗克钢琴音乐风格[J].时代报告(奔流),2023,(06):60-62.
[5]张竹韵.“提炼”与“控制”——浅谈弗朗西斯·普朗克《长笛与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的主题特征与发展[J].文学艺术周刊,2023,(17):66-69.
[6]陈捷.法国“新古典主义”——谈普朗克的钢琴音乐创作[J].黄河之声,2022,(20):87-89.
[7]陈捷.普朗克《乡村场景》的文本分析与音乐品读[J].2021,(10):178-180.
[8]曹若琛.普朗克钢琴组曲《纳泽尔之夜》音乐风格及演奏探析[D].河南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