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器乐二胡从民间到学院的转型
2024-02-15刘菲菲
摘 要:二胡作为中国传统民族器乐之一,在过去的数百年间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二胡演奏的形式和环境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本文将研究民族器乐二胡从民间到学院的转型过程,并聚焦于刘天华二胡改革的案例。通过对刘天华改革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二胡音乐教育的现状以及对传统器乐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民族器乐二胡;二胡转型;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35-00-03
一、二胡在民间音乐中的角色和地位
(一)二胡在中国民间音乐传统中的发展历程
1.唐朝时期音乐主要特征
在唐朝,宫廷音乐汇集了西南少数民族和周边邻国的音乐元素,如西凉伎、龟兹伎、天竺伎、高丽伎等。这些音乐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展现了唐朝开放和多元的文化特色。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政策,使得音乐文化在国内外交流中不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唐朝音乐主要体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传统音乐形态焕发新生;二是新音乐技法的出现。二胡在唐朝时期普遍被认为是一种创新的乐器。虽然学术界对唐朝时期二胡的称谓、形制和演奏方式等问题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但可以确定的是,唐朝时期二胡的艺术形式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胡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音乐,并在各种音乐表演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现存的资料中,弓弦乐器的名称复杂多样,如“奚琴”“嵇琴”“胡琴”“火不思”“提琴”等。尽管这些名称在文献中有所记载,但其具体的形制和含义并不明确[1]。
2.宋元时期音乐主要特征
宋元时期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见证了音乐重心的转移和音乐形态的革新。这一时期的音乐发展,不仅象征着前朝与本朝音乐技法的交织,也反映了文化与社会变迁的深刻影响。宋元时期,城市迅速发展,人口增长,市民对音乐娱乐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因此,在当时的城市中,涌现出许多类似瓦舍、勾栏之类的娱乐场所。这些场所吸引大量从事音乐表演的艺人前来聚集,他们的表演逐渐转变为有偿服务,成为商品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转变不仅推动了音乐艺术的商业化进程,也促进了城市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二胡发展到宋代被称为嵇琴。其演奏技术在当时已经非常高超,成为当时乐坛上备受瞩目的乐器之一。此外,在民间的“细乐”“清乐”“小乐器”中,嵇琴也被广泛使用,并且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推崇。
据宋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熙宁中宫宴上,教坊伶人徐衍演奏嵇琴,期间,一根弦断了,但徐衍并没有更换琴,而是用剩下的那根弦完成了整首曲子。从这一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三个方面:一是当时的演奏技术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演奏者能够在断弦的情况下继续用单弦完成全曲;二是当时已经有了换把的技巧,这表明嵇琴的演奏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三是嵇琴的技法训练已经具备了很高的规范性,如果缺乏科学且规范的训练,演奏者将很难达到这种高水平的演奏境界。
3.明清时期音乐主要特征
在戏曲音乐的发展中,胡琴类乐器在梆子腔和皮黄腔等主要剧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胡琴以其独特的音色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青睐,推动了胡琴种类的丰富和演奏水平的不断提升。不同地域和戏曲剧种对伴奏胡琴的要求各异,因此胡琴也产生了适应各种音乐风格的变体。除了在戏曲音乐中担任主奏乐器的重要角色外,胡琴还广泛运用于歌舞伴奏、弦索乐、丝竹乐、鼓吹乐和吹打乐等各种音乐形式中,成为这些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历了千年的发展和演进后,二胡由唐朝时期的“胡琴”逐渐演变至明清时期的“胡琴”,历经了曲折而富有魅力的发展历程。在这漫长的一千多年中,二胡广泛融入各种音乐形式,并塑造了独具特色的演奏技巧和表演风格。然而,由于二胡起源的独特性,它在演奏技术和理论研究方面尚未形成独立的体系,同时缺乏适用于独奏的曲目。尽管已经有千年的发展历史,但二胡艺术仍需朝着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继续发展[2]。
4.近现代发展
近现代的二胡改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经历一系列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变革,传统文化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然而,二胡在这个时期并没有失去它的地位,反而经历了一次自我革新和发展。
首先,在演奏技巧方面,二胡进行一系列的改进。传统二胡的音域比较小,演奏起来稍微困难。为了丰富音乐表现力,演奏家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弦数和音域。这使得二胡可以演奏更丰富多样的音乐,提高了表现力和演奏技巧的要求。其次,关于曲目和演奏风格,二胡也在进行改革和创新。它逐渐与其他乐器进行合奏,担任不同音乐类型中的各种角色。在中国民族音乐中,二胡常常与琵琶、古筝等乐器合奏,共同创造出独特的音乐形式。同时,二胡还吸纳了西方音乐元素,创造出了富有跨界特色的音乐。最后,二胡的教学和传承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近现代,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二胡演奏家和教育家,他们致力于改进二胡教学方法,推广二胡音乐,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二胡乐手。
(二)二胡在民间音乐中的演奏技巧和音乐特色
1.演奏技巧
二胡主要采用弓弦相对的演奏方式,演奏者通过手指的按压和滑动来调节音高和音色。同时,二胡演奏者还需要掌握琴弓技巧,如弓子的力度和速度的变化,以表现不同的音乐情感。具体的演奏技巧中,扣、勾、颤、抹等都是重要的手法。扣的技巧在于手指按下琴弦后瞬间松开,使得琴弦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勾则是通过手指在琴弦上迅速滑动,快速擦过琴弦来产生连续且流畅的声音;颤是指手指快速地在琴弦上震动,表现出音乐的颤动和波动;抹是指弓子轻柔地抚过琴弦,产生连续的柔和音色。
2.音乐特色
二胡的音色柔美悠扬,深受听众喜爱。它的音域较广,既可以演奏出高亢激昂的旋律,也可以传递出宁静婉转的氛围。二胡还具有良好的演唱性,能够模仿人声、动物声等各种音响,增加音乐的趣味性和表现力。此外,二胡的音乐风格多样,可以演奏出悲壮、豪放、婉转、欢快等不同的音乐情感,使其在民间音乐中具有极高的表现力[3]。
二、二胡从民间音乐走向学院派音乐的原因和背景
二胡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其起源可追溯至民间音乐,逐渐演变为学院派音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初,它是民众在生活中自发演奏的乐器,通过世代传承,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演奏风格和音乐表达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胡逐渐受到学院派音乐的关注,成为正式音乐教育和演奏体系的一部分。二胡的音色独特,演奏技巧丰富,使其成为学院派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其艺术性和表现力被逐渐纳入正规的音乐教育体系,为学习者提供更广泛的音乐表达空间。如今,二胡不仅在传统音乐中有着丰富的应用,还在学院派音乐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贡献重要力量。
(一)文化振兴运动
20世纪初,中国启动了文化振兴运动,其宗旨是弘扬传统文化,激发国家文化自信。这一运动催生人们对传统音乐的深入研究和传承,二胡作为民间音乐中的重要代表之一,逐渐成为焦点。在文化振兴的浪潮中,二胡作为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传统乐器,受到更多学者、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的重视。传统音乐的挖掘与传承成为文化运动的一部分,二胡因其独特的音色、深刻的文化底蕴,成为传统音乐中备受瞩目的亮点。这一时期的文化振兴运动为二胡的传统与现代融合、演奏技艺的提升提供了契机。
(二)教育体制改革
20世纪中叶,中国的音乐教育经历了深刻的改革,学院派音乐逐渐成为主流。为了完善乐器教育体系,二胡等民间乐器被纳入学院派音乐教育的广泛范畴,享受到更为系统化的教学和研究。随着音乐教育的改革,二胡在学院派音乐中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发展。通过系统的教学计划和专业的指导,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二胡的演奏技巧、音乐理论及表演艺术。二胡不再仅仅是民间传统乐器,而是融入了更为严谨的学科框架,成为音乐学院中备受尊重的重要学科之一。这一时期的改革推动了二胡的教学和研究水平的提升,为乐器在学术领域中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支持[4]。
(三)西方音乐影响
20世纪初,中国深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学院派音乐开始融合西方音乐元素,为二胡等传统乐器在学院派音乐中的发展创造了丰富的机遇。在西方音乐文化的引领下,学院派音乐逐渐开启了跨文化的合作与创新。二胡等传统乐器在这一时期融入了西方音乐的和声结构、演奏技巧和创作手法,形成了富有创意和独特魅力的音乐风格。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传统音乐的表达方式,也为二胡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为广泛的认可奠定了基础。西方音乐元素的引入促使了学院派音乐对传统乐器的重新思考与发展,赋予了二胡更广泛的表现空间。这种文化融合带动了二胡艺术的创新,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代音乐的潮流,为中西音乐文化的互动与交流搭建了重要的桥梁。
(四)艺术创新需求
学院派音乐为二胡提供更为广泛的表现空间和发展机遇,激发艺术家对二胡音色、技巧和表达方式的深度探索,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类型的音乐创作。在学院派音乐的推动下,艺术家对二胡进行深入的审美思考,探索其潜在的艺术表达能力。通过创新演奏技巧、音色调整以及演绎风格,二胡不仅能够传承传统,还能在现代音乐领域中发挥创造性作用。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二胡的演奏语言,也为其在多元文化交融的当代音乐环境中赢得更广泛的听众。
三、刘天华对于二胡改革的贡献
刘天华(1895—1932年),江苏省江阴人,他对音乐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尤其对江南丝竹等民间音乐有深刻的认识。他将二胡进行了一次意义深远的现代化改革,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和活力。他的努力和贡献对国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二胡成为更加优雅和丰富的音乐工具。他在1928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批评了当时社会对二胡的轻视和传统旧观念,提出了音乐的价值在于作品和演奏,而不在乐器本身。
刘天华认为胡琴这个乐器,从前国乐盛行时代就被贬低为“胡乐”,而当代贬低国乐的人也连累到了二胡。他强调,有些人错误地认为胡琴音乐粗俗,不足以在高雅的音乐殿堂中展现,然而他认为这是对音乐的一种误解。他指出,音乐的粗俗或文雅完全取决于演奏者的思想、技术水平以及乐曲的构思,同一种乐器能够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情感,而胡琴也不例外。刘天华通过改革二胡的演奏技术和曲目,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观念,使二胡走向了现代化。在他的努力下,二胡在国乐领域中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推广,为后来的二胡演奏家和爱好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刘天华为将二胡推上音乐的大雅之堂,身体力行地对二胡进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他首先对二胡的制作规格进行了改进,如从二胡的制作材料、制作技术方面进行改变和定制,其目的是使二胡的音色和音量较以前更好。为了能够提高二胡演奏的艺术表现力,他还通过自己的反复探索试验,对二胡内外弦的音准和音高进行了调整,并增加和定制了二胡演奏的把位。他在改革探索的过程中,还非常注意与乐器制作厂商进行合作;也曾在北京经营主要销售乐器、乐谱和音乐书籍的“中华乐社”乐器商店;他还曾计划成立一个乐器制造厂,以期有利于促进乐器的普及与推广,只是后来未能如愿。
他的二胡改革不仅仅停留在乐器本身,还涉及了演奏技法、记谱法和音乐创作等多个方面。在二胡演奏技法的探索中,融合了小提琴颤弓技术、琵琶轮指和古琴泛音演奏技巧等多种元素,同时创造了多把位演奏法。同时,将西洋器乐创作手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为二胡精心创作了10首独奏曲和47首练习曲,显著扩展了二胡的表现空间[5]。
刘天华的二胡现代化改革不仅推动了二胡这件民族乐器的发展进程,也为我国二胡教学的系统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二胡能够被国人所接受并纳入高等音乐学府的专业音乐教学中。这不仅为二胡在高等音乐学府争得了一席之地,更使其成为专业音乐会上经常独奏的乐器。刘天华还亲自教授了不少的二胡专业学生,将科学的二胡演奏方法传授给专业队伍,为二胡教学的系统化、科学化迈出了扎实的步伐。
四、结束语
本文讲述了民族器乐二胡从民间到学院的转型,以刘天华的二胡改革为例,刘天华二胡改革的成功经验为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刘天华通过其教育和实践,为二胡带来了创新与变革,为其在国际交流中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他的二胡改革不仅在演奏技法上有所突破,更重要的是,他引领了二胡从民间到学院的转型。这一转型为二胡在学术和艺术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得以在更高的层次上发展。他的贡献不仅在于个人的艺术成就,更在于对后来二胡演奏家和爱好者的深远影响,有力地提升了二胡在音乐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二胡这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民族乐器将在现代音乐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它将继续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成为连接古今、融汇中西的重要桥梁。
参考文献:
[1]陈聆群,齐毓怡,戴鹏海,萧友梅.音乐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
[2]丁天威,王啸冰.民族乐器对中国音乐文化的贡献——以二胡、竹笛和唢呐为例[J].民族音乐,2022,(06):24-26.
[3]赵后起.东亚乐器考[M].北京:音乐出版社,1962.
[4]王钰玉.二胡起源说及初期形制发展的探索[J].读天下:综合,2017,(23):1.
[5]杨畅,刘秒妙.试论弓弦乐器二胡的发展沿革[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35(09):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