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作品的演唱技巧及风格赏析
2024-02-15刘潇
摘 要:民族音乐演唱技巧的运用与民族风格的融合,需要演唱者在技巧和情感的双重维度上展现深度。不同的民族音乐作品因其地域、历史及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导致演唱风格各异,呈现出丰富的音色、节奏和情感变化。本文从声型选择、呼吸技巧、气息控制、音调和音色调节等方面出发,探讨民族音乐作品演唱中的技巧与风格,并深入分析节奏与情感的结合、民族乐器与演唱技巧的配合等重要问题,揭示了民族音乐演唱中技巧与情感如何交织,形成独特的艺术表现。
关键词:民族音乐;演唱技巧;声型选择;气息控制;音调与音色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35-00-03
每一首民族音乐作品,都浸透着该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因此,其演唱风格和技巧也与这些背景息息相关,演唱者在面对这些作品时,既要运用高度的技术来呈现音调与音色的变化,又要通过自身的情感投入,使音乐的内涵得到充分展现。在此过程中,演唱技巧成为与文化背景和情感表达融合的纽带。本文将深入探讨民族音乐作品演唱中的关键技巧,分析演唱技巧如何与民族风格、节奏感及情感表达结合,进而塑造出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
一、民族音乐作品的演唱要点
(一)声型的选择与演唱技巧的适配
在民族音乐演唱中,每首民族音乐作品在演唱过程中,都会有其特定的声型要求,而这些声型与技巧的适配,关系到音乐能否呈现出其独特的民族韵味,以蒙古族音乐为例,作品通常需要一种宽广、悠扬且绵长的声型,演唱者通过声带的放松与深呼吸,使声音达到圆润且富有穿透力的效果,这种声型的要求决定了歌手在演唱时必须使用较为舒展的发声方式,避免过多的用力和紧张感。而在技巧上,歌手需借助腹部和胸腔的共鸣,使声音在胸腔内激荡,产生更为宽阔的音色,这需要歌手在艺术表现上与作品的情感融合,真正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精准把握音色的起伏与变化。此外,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其演唱声型会因地理环境、民族历史以及音乐本身的功能性需求而有所不同,陕北民歌与蒙古族音乐的声型要求就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色,如陕北民歌讲究的是一种苍劲有力、浑厚的声音,这种声型的演唱需要歌手在气息的运用上更加注重呼吸的力量与气流的控制,保持声音的饱满度与深度,尤其是在歌唱过程中,演唱者要通过合理的胸腹共鸣与高亢激昂的音调,使作品中所蕴含的坚韧与豪迈得以充分表达[1]。因此,声型的选择是对民族音乐深层次内涵的理解与尊重,歌手在演绎时,必须根据不同音乐风格的特点,灵活调整演唱技巧,以确保音色的恰到好处,并将每一首作品的情感通过音质的变化传递给听众。
(二)表演中的语言和文化理解
在民族音乐演唱中,民族音乐通常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情感与历史记忆,这些文化符号无法仅通过技巧或音色来体现,更多的是对语言的理解与情感的投入,以藏族的长调为例,歌手在演唱时要注意歌词的发音与语调,这不只是音节的发声问题,更是对草原文化、游牧生活以及广袤自然的精神体现,演唱者必须运用细腻的语音调控与音韵变化,将歌词中的自然元素与心灵共鸣联系起来,使听者仿佛置身于无垠草原中,若演唱者未能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或忽视了语言的情感流动,便无法将音乐的精神内涵完全表达,导致作品失去应有的民族气息。另外,每种民族的语言都有其独特的音韵节奏,这种节奏感在演唱时不可忽视,如在新疆的维吾尔族音乐中,语言中的音节变化较为丰富,演唱者需要对其音韵进行精准的掌控,这要求歌手具备高超的技术,更要从音乐的情感与文化背景出发,去诠释和赋予每一句歌词独特的生命力,这样,才能通过语言的表现与技巧的结合,呈现民族音乐的真正表现力。
(三)演唱者的情感投入与表现
在民族音乐演唱中,民族音乐作品通常包含着浓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情感,演唱者如果无法真正进入作品的精神世界,便难以触及其情感的深度与广度,以陕北民歌为例,这类音乐承载着对土地、对人民、对历史的深沉情感,在演唱这些作品时,歌手必须调动自身的情感,把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百姓的敬仰、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传递给每一个听众。情感的投入体现在演唱时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上,更多的是借助声音的微妙变化表现出来,歌手的声音可以通过情感的起伏与波动,精准传达歌曲的情绪色彩,特别是在一些极具表现力的音符和节奏变换中,演唱者的情感波动决定音乐是否能够深入人心[2]。此外,每一首民族音乐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情感特征,演唱者需要对这些符号进行解读,找到与其内心深处的共鸣点,比如,蒙古族的长调,歌手在演唱时需要感受草原的辽阔与孤独,这种情感的塑造是借助内心的共鸣与情感的自然流露,演唱者要通过音调的升降、节奏的变化来体现情感的强弱,更要在长音的拉长、音色的变化中带出内心的感动与悲壮。
二、民族音乐作品的演唱技巧
(一)呼吸技巧与气息控制
不同于现代流行音乐,民族音乐在音域、音色、节奏和情感表达上常常具有极高的要求,而这些都离不开精准的气息控制,在演唱时,呼吸是支撑声音的物理动作,更是艺术表现的核心,特别是在一些慢节奏、情感丰富的民族歌曲中,这类音乐通常需要极其长时间的气息支持,演唱者必须通过腹式呼吸来储备足够的气息,这样才能在长时间的演唱过程中,确保声音的稳定和力度的持续。在气息控制方面,民族音乐作品的情感丰富且复杂,演唱者必须在掌握基础技巧的同时,深刻把握作品的内涵和情感层次,如在藏族音乐中,歌手在长时间的持续音与气息转换之间,需要做到“气息内敛”与“情感外溢”的平衡,歌唱过程中,演唱者可以通过呼吸的深浅、急缓,精确地调控音乐的情感表达:急促的气息体现紧张或焦虑,而深长的气息能带出宁静与安逸。因此,演唱者的呼吸技巧要能够应对音域的高低变化,还需要通过气息的细微调整,使得音色、情感和节奏紧密契合,达到一种情感与技巧并存的艺术效果。除此之外,不同地区的民族音乐作品演唱风格不同,为适应音乐多元演唱风格,需要演唱者以灵活、多元的方式呈现出作品的独特情感,根据各地区的音乐作品风格、风土人情与文化习俗,赋予作品幽默轻松、热情淳朴、奔放豪迈的特色风格,取得理想的音乐演唱效果。在此环节,演唱者还需全面调查民族音乐的创作背景、情感内涵,对音乐作品形成较为独特的认知、理解,使音乐作品的表现更加完整[3]。
(二)声带控制与气息稳定
在民族音乐的演唱中,一些有着长时间持续音符的民族作品,如蒙古族长调、藏族歌曲等,要求歌手在控制声带的同时,能够保持气息的持续与稳定,声带的过度紧张或不当使用会导致音色失真,使演唱者在演绎作品时,情感的流动感缺失,产生不自然的僵硬感。理想的声带控制应该是放松而有力的,演唱者需要通过合理的气息支持,让声带在振动时不会过度被挤压,避免因气息不足而产生音调不稳或声音衰弱的问题,因此,在演唱过程中,歌手必须借助腹部和横膈膜的力量来支撑气息,在发声时保证气流的均匀性与连贯性。另外,在民族音乐的演绎中,尤其是一些慢节奏、情感丰富的作品,气息不稳定常常导致演唱者在高潮部分声音力道的不足或在低沉部分音色的涣散,如在北方地区民族歌曲的演唱中,歌手需要借助强烈的气息控制来塑造声音的洪亮与浑厚感,这种风格要求演唱者具备强大的气息储备能力,更要学会如何在不同情绪的起伏中,通过稳定的气息来支撑不同音量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演唱者可以调整呼吸的深度与频率,在压力和放松之间寻找平衡点,确保每一个音符都能稳定且饱满地被唱出,这种气息的稳定性并非单纯依赖于体力的支撑,它同样需要演唱者对音乐的深刻理解以及对音色与情感的精准把控。
(三)音调和音色的调节
在民族音乐的演唱中,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对音调和音色的要求各具特色,演唱者需对这些特点进行精准调节,赋予作品独特的民族风格,如蒙古族的长调演唱要求声音在高音区和低音区之间有着极为宽广的跨度,歌手可以通过声带的微妙控制,使音调在高亢和低沉之间自由流动,这就要求歌手掌握物理上的声带震动,还要通过对情感的投入和控制,赋予每个音调变化应有的艺术感染力[4]。另外,在北方民歌的演唱中,歌手通常需要借助较强的声音控制能力,使声音呈现出浑厚而富有力感的特点,这种演唱风格要求歌手加大胸腔共鸣力度,通过稳定的气息与声带的协调,让音色能够表现出粗犷、豪迈的效果。与此同时,音调的变化要与音乐的情感保持一致,演唱者要根据歌词的情感起伏灵活调整音高和音质,确保每一段旋律都能准确传达出情感的深度与复杂性,因此,音调和音色的调节不只是对声音的纯粹技术操作,更是在深刻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声音的细微变化,展现作品的精神与情感层次。
三、民族音乐作品的演唱风格
(一)地域与民族文化对演唱风格的影响
民族音乐作品的演唱风格与地域文化密切相关,每种文化背景下的音乐作品都承载着该地区的历史、风俗与精神面貌,因此,演唱者既是技巧的执行者,也是文化的传递者。例如在蒙古族的音乐中,草原辽阔的自然景象和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深刻影响了音乐的演唱风格,这些音乐作品中的长调演唱,强调声带的放松和胸腹共鸣的充分运用,要求歌手在声音的控制上做到既宽广又有穿透力,这样的演唱风格需要歌手能够理解草原文化中的孤独、坚韧与自由,并通过自己的声音将这种精神与情感传递给观众。除此之外,我国的西北地区处于黄土高原,历史上经常遭遇贫瘠与严酷的自然环境,这种生存条件对当地人民的音乐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西北民歌通常强调浑厚有力的声线和气息的爆发力,演唱者需要运用较强的胸腔共鸣,唱出那种粗犷、豪放的音乐气息,这种演唱风格不只是声音的力量体现,更是对当地人们艰苦生活的一种情感反映,在演唱这些歌曲时,歌手要通过声音的厚重与力度,表现出黄土高原的坚韧不拔与豪情壮志。
(二)节奏感与情感表达的结合
在许多民族音乐作品中,演唱者的任务不只是精准地跟随节奏的变化,还需要在节奏的框架内,借助音调、音色和气息的变化,表达出内心的情感,以南方一些民族的传统歌谣为例,这些作品的节奏较为缓慢,节奏感上充满了平衡与沉稳,仿佛在诉说着一种安宁与和谐的情感,演唱者在处理这些音乐时,不能将节奏单纯理解为时间的流逝,而是要融入情感的波动,这类作品常常表达对自然的依恋、对故乡的怀念,情感是静谧的、深沉的,但又充满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在演唱时,歌手需通过每一个音符的停顿、转折、延续等细节,赋予每个音节以生命,使音乐的情感在节奏的律动中更加生动和立体[5]。另外,在一些更加复杂的民族作品中,节奏感的多变性成为演唱者情感表达的关键,如西南一些少数民族的舞曲,节奏快速且富有变化,歌手需要在快速的节奏中,快速切换不同的情感表达,尽管节奏紧张、快速,但演唱者仍需在充满节奏感的旋律中,通过音量、音调的急剧变化来传达情感的高潮与低谷,做到情感的释放与压抑、张扬与内敛之间的微妙平衡,这要求歌手具备过硬的节奏感,还要有敏锐的情感识别能力,能够在多变的节奏中通过细腻的音色变化和气息调整,使情感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
(三)民族乐器的搭配与演唱技巧的结合
在民族音乐的演唱中,不同的民族乐器常常与人声形成独特的对话和互动,这种搭配方式要求歌手拥有卓越的演唱技巧,还要对乐器的声音特性有所理解,并能够巧妙地与其融合,以蒙古族和藏族音乐为例,在配合传统乐器马头琴时,马头琴的音色浑厚而辽远,演唱者需要通过深沉的声线和胸腹共鸣来与之呼应,以创造出更加广阔的音响效果[6]。与此同时,唢呐的高亢激昂要求歌手在高音区发挥出更大的音量和穿透力,以确保与乐器的音量平衡,避免人声被压制。此外,在新疆维吾尔族音乐中,民族乐器如热瓦普、都塔尔等常常与歌声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在这种音乐形式中,歌手需要根据乐器的节奏和音色的变化灵活调整演唱技巧。例如,热瓦普的低音部分要求歌手在低音区保持音色的圆润与深沉,而在乐器进入高音部分时,歌手的音色则需要变得更加明亮和清晰,以便与乐器的旋律产生更强的呼应,演唱者要掌握声音的转换技巧,还要有敏锐的听觉和对节奏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通过细腻的声音调节,准确传递出音乐中的情感内涵。
四、结束语
民族音乐作品的演唱是一种技术与艺术的双重展现。在技巧层面,演唱者需要掌握声型的选择、气息的控制和音色的调节等多方面技巧;在艺术层面,情感投入与文化理解则成为音乐表达的灵魂。通过对民族乐器与歌声的搭配、节奏感与情感的结合,演唱者不仅展现出技术上的高超,更传递了民族文化中的精神和情感。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传承和发扬这些独特的演唱技巧,使其在更广泛的文化交流中展现更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礼.文化融合视野下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及创新转化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24,38(04):22-25+45.
[2]何颖,温晓娇.流行演唱中融入民族音乐元素的体现探析[J].戏剧之家,2024,(08):63-65.
[3]周倩.民族音乐作品的演唱技巧及风格赏析[J].艺术大观,2024,(06):82-84.
[4]汪进.“民族性元素”在中国流行音乐作品创作与演唱中的多元化呈现[J].牡丹,2023,(22):20-22.
[5]黄芝路.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互动与融合实践探析[J].明日风尚,2023,(18):46-48.
[6]李玉洁.新时期民族声乐演唱技巧和音乐素养培养探究[J].求知导刊,2023,(10):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