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民族声乐发展中的“民族性”

2024-02-15张媛

艺术大观 2024年35期
关键词:民族声乐民族性美声唱法

摘 要:民族性与世界性作为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基本特征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是促使民族审美心理在矛盾中存在和发展的前提[1]。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本文以著名的美国作曲家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为例,分析其中“民族性”音乐特征,进而探讨制约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原因。本文认为,民族音乐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不同地域和文化有着各自独特的审美特点。民族声乐来源于民族民间音乐,应该注重保护与发展民族民间音乐。民族声乐应从中汲取营养,同时借鉴美声唱法,不断发掘民间音乐文化赋予的“民族化”特征,推动民族声乐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族性;民族声乐;美声唱法;传承与发扬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35-00-03

一个民族美的独特性,对于其他民族的适应和认可度各不相同。任何一种美的属性,必然首先归属于某个民族并体现民族性,包括具有“世界性”的美。任何一种民族美中都包含不同程度的共性元素,而这种民族性也蕴含了更多的人类性和共同性。正因如此,它的民族性更容易引起其他民族的共鸣和普遍理解,从而拥有更广泛的接受范围[1]。与此同时,这种民族性也展现出独特的美观,避免了审美“疲劳”或“休眠”,也不会因过多的相似性而导致审美的尖锐对立或排斥。相反,它保持了一种适度的差异性,使得审美感知能够认定其美好之处。

欧美古典音乐占据了世界音乐的主导地位,但这种音乐同样源于其“民族性”特征。而中国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的认可度上相对有限。就中国民族声乐而言,民族声乐如何更大程度地被世界所认同和接受,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民族音乐本身并无优劣之分,民族声乐是以民间歌曲为基础,保护和发展民间音乐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各民族都有独特的演唱技法,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这些传统演唱技法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传承,成为民族声乐演唱技法多元化的重要体现。许多民族声乐演唱者的演唱方式不再像过去那样,而是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将传统民族声乐的演唱方式与美声演唱技巧更高层次地结合,必然会碰撞出新的火花。

一、当代民族声乐发展现状

(一)对民族声乐“科学性”探讨

意大利美声唱法因其发声方法的科学性,结合生理学、发声学理论,成为世界声乐学界推崇的发声方法。20世纪初,美声唱法传入中国,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成为中国声乐的两大主流唱法。而因其美声唱法的科学性,尤其是在声乐学界的高度认可,民族声乐的发展长期受到美声学派的影响,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发展受到制约和局限。笔者认为:科学的唱法也是有民族性的[2],“科学”的唱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民族唱法借鉴美声从“拿来”到模仿,到“千人一腔,万人一调”,再到现在民族声乐的新发展新格局,民族声乐的发展“民族性”特征显现。我们更应该在民族声乐的“民族性”特征上进行探索和深耕。

从唱法本身来看,它是民族语言的产物,具有鲜明的语言民族性。某种唱法对于本民族可能是科学的,但对于其他民族则未必如此[3]。音乐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次才是自然科学研究中的物理现象[4],语言差异越大,这种表现就越明显。中国有科学的发声方法,而且不止一种。无论是哪种发声方法,其技巧要求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时代审美、作品内容、风格等因素的变化而调整。因而,美声唱法不应被视为唯一的科学标准。

我国民族声乐学科发展迅速,结合美声唱法与传统民族性元素,民族性特征逐步凸显。美声唱法在中国对于多种地域文化中的歌曲演唱具有较强的演唱适应性,但对于特定地域音乐风格的把握却相对不足[5]。民族声乐建立在民间音乐基础上,许多民间音乐具有强烈的地方性色彩和特殊的发声技巧。如果忽略这些表达方式,作品的民族性将大打折扣,如果过分强调所谓“科学的发声方法”,就失去了民族音乐中的“民族性”特征。

(二)民族声乐发展现状

1.美声的传入

在民族声乐的发展过程中,部分传统曲目被过度固守,缺乏创新和更新,导致曲目选择单一,限制了民族声乐的发展空间。过度依赖传统曲目会使民族声乐的表达方式和风格陷入僵化,难以吸引更广泛的听众和支持;同时,演唱过程中缺乏创造力,导致演唱风格的单一化。一些民族声乐演唱者过于追求某种特定的演唱风格,忽视了多样性和个性化的表达,因此国内民族难以满足现代听众对多样化音乐体验的需求。此外,民族声乐的创作过于依赖传统的创作方式,创新不足;文化底蕴相对浅薄,无法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匹配,吸引的受众面比较狭窄。

2.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影响

在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大环境下,中国的学堂乐开始向西方学习作曲技巧,并将美声唱法根植于中国。无论是西方作曲技法的引入,还是美声唱法对中国民族声乐的深远影响,都使得许多文艺工作者及爱好者纷纷热衷于西方的艺术方向。尤其是早期的黄自、肖友梅等作曲家的作品,既融合了西方作曲艺术的特点,又保留了我国“民族性”的艺术特征。那个时代提倡“西学东用”,中国音乐的特点是线性的,更注重旋律的美感,而西方音乐是立体、柱式的,以和声进行为主要特色。这就决定了民族声乐在早期发展时,与西方音乐的进行方式存在明显差异。因此,部分艺术工作者忽视了本民族的艺术特征,过于追求西方声乐美的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声乐的发展逐渐显得有些滞后。

3.“千人一腔,万人一调”的影响

学院派的培养模式过于强调美声唱法的科学性,导致各大院校培养的民族歌手往往存在演唱风格的高度相似,缺乏个性和特色,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学界痛定思痛,提出了“千人一腔,万人一调”的反思。2010年,笔者有幸参加了邹文琴师生音乐会。在音乐会后的研讨会上,民族声乐界的专家齐聚一堂,探讨了如何在保持民族声乐特色的同时推动其发展。这一研讨会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音乐是一种文化发展的表现形式,文化没有得到好的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必然面临困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既不应孤芳自赏,也不应固守陈规,而应在传承中扬弃、融合、创新,不断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

笔者认为,中国多民族地域的特点注定了其拥有丰富的民族音乐风格和声乐演唱技巧。美声唱法的传入初期,将其作为唯一的标准去衡量民族声乐的发展,是不全面的。美声唱法强调面罩发声,这与传统民歌的唱法要求和目的不同,发声位置和演唱目的的差异必然导致声乐艺术结果的不同。因此,在民族声乐发展中,无论是音乐元素还是演唱技巧,“民族性”特征都应得到保持和传承,绝不可忽视。

二、《蓝色狂想曲》“民族性”示例

格什温是美国最早的民族乐派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中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音乐特征。格什温的创作汲取了美国特有的民俗和文化,创作出具有深厚美式风格的音乐。他的创作路径并非先从古典音乐出发,再去开拓研究民俗音乐,而恰恰相反,他通过融合民间音乐元素,创作出具有本土特色的交响式作品。《蓝色狂想曲》的诞生对当时的美国具有重要重大。 这首作品完成于1924年,并由格什温自己进行了重新改编,同年举行了首演。乐曲第一部分有三个主题。

(一)布鲁斯音阶

作品开始部分,单簧管从低音到高音以微弱的颤音奏起,随后半音以快速向上滑奏了三个八度的十七个连音音调,该旋律结合了布鲁斯特性音,即色彩降三级和降七级,然后向下与连同切分节奏的联系进行完成了带有爵士风格的第一个主题[6]。

(二)不同于古典音乐音响效果的爵士乐

爵士乐中使用的和声主要以七和弦为主,在《蓝色狂想曲》中,主要使用了大小七和弦、减七和弦,以及一些具有爵士布鲁斯特色的和弦延音,如属九和弦省略三音的属十一和弦。这些不同于古典音乐音响的和弦在音响效果上形成了独特的爵士风格[7]。

(三)拉格姆泰音乐的运用

在《蓝色狂想曲》中,格什温使用了拉格姆泰的切分节奏特点。右手快速演奏密集复杂的旋律,左手则以固定节奏进行重复演奏,两者一快一慢,形成鲜明对比[7]。

《蓝色狂想曲》中的爵士乐元素将流行音乐带入了主流的高雅音乐殿堂,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那么,为什么《蓝色狂想曲》能够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呢?从以上分析来看,民族性对音乐的成功至关重要。《蓝色狂想曲》蕴含了丰富的民族元素,在调式、音阶、变化音级等方面具有“民族性”,这种音乐风格引发了其他民族的共鸣,具有普遍的接受度,因此它走向了世界。对于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来说,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和民歌传统各不相同,应当用多元化的标准去审视和衡量不同地域文化的民族声乐成果。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三大音乐体系之一的发源地,其民族声乐应当向世界音乐舞台迈进,展示独居特色的音乐魅力。

三、中国民族声乐发展之我见

要使民族声乐发展,首先应当让民族音乐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了解。中国各民族分布广泛,形成了较为集中的文化区,地域差异对文化的影响是导致各民族之间审美观不同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民族性格导致了审美观不同,而中西音乐并无优劣之分。

(一)不同地域环境造就不同民族性格

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K.Ritter)在19世纪提出了地理环境论的观点。该理论认为:地理环境尤其是地形和气候,对人类文明起着决定性作用。山区居民性格较为保守,缺乏想象力,却酷爱自由,这是由崎岖隔绝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而温带气候则培养了当地居民天生的创造精神和勤奋勇敢、追求民主的性格。在这里,我们暂不讨论人为地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性因素,单纯就自然环境对人类性格及文化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地域差异对文化的塑造作用。

(二)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划分

随着地理学家对区域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将其延伸到文化领域,并形成了文化区的概念。如南方有百越文化区、吴越文化区等。文化区的划分依据语言、宗教、政治等因素,而具体来说,主要分为形式文化区和历史民族区。

形式文化区是指具有某一独特文化特征或民族文化特征的人民共同居住的地域,划分标准是文化的一致性[8];而历史民族区域是指因共同的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交往与影响,在居民中形成了相似的文化生活特点的区域,是以历史文化为基础的区域[8]。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不应过多依赖于西方音乐理论文化。中国的56个民族音乐应当在更广泛的舞台上得到展示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接受并欣赏它们的独特魅力。

四、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优势

任何一种美是不可能脱离“民族性”而独立存在。音乐是文化艺术的载体,民族声乐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有很大突破,渐渐呈现出繁荣化发展的局面,不再是曾经“千人一腔、万人一调”的特征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声乐歌唱家涌现,同时,长期在民间采风创作的文艺工作者也创作出大量具有鲜明“民族性”特征明的优秀作品。随着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声乐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对民族艺人的保护尤为重要,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对民间艺人的有利条件

1.民间艺术和民间艺人的继承与传承应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尤其在资金方面,如云南地区充满歌舞,民间艺术家的工作就是传承和发扬这些艺术形式。

2.应大力培养并扶持民间艺术家,确保其保持本土文化的原貌。一部分传承者可以不学习学院派技术,但那些有意向学习美声发声方法的艺术家应当获得良好的学习机会。如此,民间艺术的传承才能得以发展。

(二)对传统习惯习俗的保留

应为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充足的环境保障,从环境、习俗等方面着手,确保民间音乐的发扬和保持,进而为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源泉。

五、结束语

民族声乐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借鉴美声发声方法,另一方面应该注重传统民族声乐的技巧和特点,民族声乐的发展必须依赖于民族民间音乐为源泉。民族声乐较过去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无论是从政策支持方面,还是在对民族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和研究上,都有了显著变化;对传统经典曲目的演唱与演奏也有了较大的突破。各民族的演唱风格传承人也慢慢崛起,并且大多数传承人拥有高学历和专业化的声乐培训,他们对传统文化、民族声音满怀热情和希望。随着演唱者的年龄层次更加多元化,尤其年轻化,民族声乐的受众也更加广泛。

保护中国各民族的音乐,保护民间音乐的发展,并从中汲取营养,是当代民族声乐发展的长久之道。如果说意大利美声是特定文化环境下的文化产物,那么过度以此来比较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和表达方式,势必会失去属于自己的文化瑰宝。意大利美声学派的“科学唱法”和中国各民族唱法应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共同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施咏.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2]王金宝.“科学”唱法小议[J].中国音乐,1998,(01):58-59.

[3]郭克俭.声歌求道——中国声乐艺术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4]杨曙光.多维文化视野中的专业民族声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4,(02):96-99.

[5]杨曙光.中西多种风格演唱研究与教学曲选(上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6]王珉.美国音乐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7]马娇.从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音乐语言中看其民族元素的运用[D].河南师范大学,2011.

[8]孙秋云.文化人类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民族声乐民族性美声唱法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基本问题分析
流行演唱元素在美声唱法中的运用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