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茂林远岫图》中的三远构图法

2024-02-15高子涵

艺术大观 2024年35期
关键词:风格艺术

摘 要:“三远”构图法作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重要技法之一,自古以来便承载着画家对自然山水的独特感悟与审美追求。其不仅丰富了山水画的构图形式,还深刻地影响了山水画的空间表现与意境营造。研究“三远”构图法,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艺术魅力,还能为当代山水画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本文结合《茂林远岫图》对“三远”构图法展开研究和探讨,分析三远构图法的艺术价值和独特风格,为艺术鉴赏与创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远构图法;风格;艺术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35-000-03

一、概述

《茂林远岫图》以其精湛的绘画技艺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山水画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茂林远岫图》作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重要代表之一,其“三远”构图法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和途径。通过对这种技法的研究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1]。通过对该作品中探索“三远”构图法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画家的创作思路与艺术追求,同时也能为山水画的研究与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二、“三远”构图法的概述

(一)“三远”法的历史发展

“三远”法的提出,源于中国古代画家对自然山水的深入观察与独特感悟。在先秦时期,中国古人对自然山水的观察和描绘已经开始,但尚未形成系统的透视理论。到了魏晋南北朝,山水画逐渐从人物画的背景中独立出来,如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中曾谈及“西去山,别详其远近”,显示出对山水远近关系的关注,不过此时还没有明确提出类似“三远”法的理论[2-3]。北宋时期,郭熙在其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中明确提出了“三远”法,即“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解释。到了明代时期,唐寅、沈周等画家对“三远”法也有深入的理解[4-5]。唐寅的《落霞孤鹜图》,在构图上融合了高远与平远,近景的楼阁人物与远处的山峦、江水相互映衬,营造出开阔而富有层次的空间感。

“三远”法作为中国山水画的重要透视理论和构图方法,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远”法包括高远、深远、平远三种构图手法,每种手法都有其独特的内涵与特点。高远强调山势的雄伟与挺拔,深远则注重山水之间的层次与深度,平远则追求山水的平远与辽阔[6]。这三种构图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山水画在构图上更加灵活多变,空间表现更加丰富多样。它不仅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透视法制定了视觉法式和规范,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山水画“散点透视”的独特魅力,与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形成鲜明对比。

(二)“三远”法在山水画中的应用

在山水画创作中,不同画家会根据自身的审美追求与创作意图,通过“三远”法进行创作。例如,有的画家擅长运用高远手法表现山势的雄伟与险峻,有的则更注重深远手法的运用,以营造出山水之间的深远意境与神秘氛围。

“三远”法对山水画空间表现的影响深远。它不仅丰富了山水画的构图形式,还使得山水画在空间表现上更加灵活多变,能够更好地展现出自然山水的独特魅力与意境之美。

三、《茂林远岫图》及其“三远”构图法分析

(一)作品概述及艺术特点

《茂林远岫图》据传为北宋画家李成所创作,但关于其作者归属问题,学术界历来存在争议。最早提出质疑的是元代画家倪瓒,他认为画中景象与荆浩晚年风格相似,对李成的作者身份表示怀疑。此后的明代张丑、清代吴升以及当代的鉴定家谢稚柳等人也相继提出不同看法。谢稚柳认为此画作者既非荆浩,也非李成,而是北宋的燕文贵。而杨仁恺则持相反观点,他坚信此画出自李成之手或其嫡传学生。方闻则认为这幅画可能受到李成和燕文贵画风混合影响,创作时间可能在北宋皇祐二年(1050年)左右。尽管存在争议,但现今学者大多较为认同杨仁恺的观点。从创作年代来看,《茂林远岫图》无疑是北宋时期的作品。该画以绢本为材质,采用水墨技法绘制,充分展现了北宋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其规格为纵45.2厘米,横143.2厘米(也有资料记载为45.5厘米×143.5厘米,这可能是由于测量误差或不同资料来源所致,但不影响对其整体规模的判断),属于宋代高头大卷的代表作品之一。

《茂林远岫图》以山水为主题,画面展现了一片辽阔而深邃的自然风光。画中的主峰巍峨耸立,气势磅礴,山间云雾缭绕,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幽静之感。峰峦叠嶂之间,瀑布飞流直下,汇入溪流,穿林越石,最终消失在远方。山脚下,茂林修竹,郁郁葱葱,与主峰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和谐而生动的山水画卷。在艺术特色方面,《茂林远岫图》充分展现了“三远”构图法的精髓,画家通过高远、深远、平远三种构图手法,将画面远近、高低、深浅、虚实等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高远部分,主峰高耸入云,给人以雄浑壮丽之感;深远部分,云雾缭绕,山间小径若隐若现,引导观者视线深入画中,探寻更多未知之美;平远部分,溪流平缓流淌,两岸景色尽收眼底,给人以宁静致远之感。此外,画家在笔墨上也颇具匠心。他以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来表现山石的质地与光影效果,使画面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同时,线条流畅自然,勾勒出了山石的形态与纹理,展现出了画家深厚的绘画功底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综上所述,《茂林远岫图》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成为中国山水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尽管关于其作者归属存在争议,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这幅画作的欣赏和研究。

(二)“三远”法在《茂林远岫图》中的体现

1.高远、深远、平远构图法及其艺术效果

高远构图法。在《茂林远岫图》中,高远构图法主要体现在画面的主峰与远山部分。我们可以发现,画家通过主峰的高耸入云和远山的层层叠叠,营造出一种高山仰止、壮丽宏大的视觉效果。高远构图法使得画面中的山势更加雄伟壮观,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使得观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与神奇。

深远构图法。在《茂林远岫图》中,深远构图法主要体现在山间的云雾与溪流部分。画家通过云雾的缭绕与溪流的蜿蜒曲折,巧妙地展现出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深远构图法使得画面中的景色更加丰富多彩,也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观者在欣赏画面时,可以感受到一种深远的空间感,仿佛能够穿越时空,置身于画中的山水之间。

平远构图法主要体现在画面的近景与远景部分。画家通过近景的细致描绘与远景的淡淡勾勒,展现出一种平和宁静、自然悠远的氛围。平远构图法使得画面中的景色更加和谐统一,也进一步突出了画面的主题。观者在欣赏画面时,可以感受到一种平和宁静的心态,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享受着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2.《茂林远岫图》绘画风格分析

在《茂林远岫图》中,绘画技法、线条、墨法处理以及整体风格都展现出了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与独特的审美追求。

从绘画技法上看,高远、深远、平远的巧妙结合,营造出了一种既深远又辽阔的山水意境。在画面的组织上,画家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协调,通过合理的布局与安排,使得画面中的山水、云雾、树木等元素相互呼应、相得益彰。唐寅、沈周等画家对“三远”法也有深入的理解。唐寅的《落霞孤鹜图》,在构图上融合了高远与平远,近景的楼阁人物与远处的山峦、江水相互映衬,营造出开阔而富有层次的空间感;沈周的《庐山高图》体现高远法,将庐山的雄伟气势表现得极为壮观,同时在细节描绘上又不失细腻,对高远法的运用更加成熟和自如。

在线条方面,《茂林远岫图》展现出了画家精湛的笔法。画家以流畅而有力的线条勾勒出山石、树木的轮廓,使得画面中的形象既生动又传神。同时,画家通过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等变化,来表现出不同物象的质感与形态。墨法处理上,画家同样表现出了高超的技艺。他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营造出了一种丰富的层次感与立体感。在画面的不同区域,画家通过墨色处理手法,使得画面中的山水、云雾、树木等元素在墨色的映衬下更加栩栩如生。特别是在描绘远山与云雾时,画家将淡墨与湿墨巧妙结合,营造出了一种朦胧而深远的意境。

从整体风格上看,《茂林远岫图》展现出了一种清新脱俗、自然质朴的艺术风格。画家以自然为师,通过对自然山水的细致观察与感悟,将自然之美巧妙地融入画面中。同时,画家还注重意境的营造与情感的表达,我们发现画面的构图、色彩、线条等元素,传达出了一种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审美情趣。这种风格不仅体现了画家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敬畏之情,也展现出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独特魅力与审美价值。

四、《茂林远岫图》“三远”构图法的艺术价值

(一)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

《茂林远岫图》被誉为中国山水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其精湛的绘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其在山水画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三远”构图法,我们发现了高远、深远、平远,展现了山水的深远与辽阔,成为中国山水画技法的重要代表。《茂林远岫图》不仅传承了北宋山水画的风格与技法,更对后世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众多画家所学习和借鉴。

(二)对现代山水创作的影响

众多画家在学习和借鉴《茂林远岫图》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其绘画技法与艺术风格,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画家在山水画领域的创作,无疑都受到了《茂林远岫图》的深刻影响。

《茂林远岫图》中的“三远”构图法被后世画家广泛流传,成为山水画构图的重要技法之一。这种技法不仅丰富了山水画的构图形式,还提高了山水画的空间表现力与意境营造能力。《茂林远岫图》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山水画的审美价值。其画面中的山水、云雾、林木等自然元素,都经过画家的精心描绘,呈现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意境,这种意境的营造对后世山水画的审美追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该作品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北宋山水画的风格与技法,还可以为当代山水画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五、结论

(一)《茂林远岫图》中“三远”构图法的研究发现

1.增强空间感

“三远”构图法的技巧展现,使得画面中的山水元素在垂直、水平和纵深三个维度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构图方式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还使得观者能够感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视觉效果。

2.丰富画面层次

通过“三远”构图法,可以发现画面中的远近、高低、深浅、虚实等关系得到了合理的处理。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还使得画面中的各个元素之间形成了相互呼应、相得益彰的关系。

3.提升意境营造

“三远”构图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还提升了画面的意境营造能力。通过高远、深远、平远三种不同的构图方式,画家巧妙地营造出了一种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审美情趣。高远带来一种崇高、壮阔的意境,如描绘高山瀑布、云雾缭绕的巅峰时,让人油然而生对大自然雄伟力量的敬畏之情;深远能营造出静谧、幽深、神秘的氛围,如山谷中蜿蜒的溪流、若隐若现的山径等元素,勾起观者对山林深处未知世界的好奇与遐想;平远常表现出宁静、悠远、淡泊的气息,如描绘江面上的点点帆影、远处连绵的山峦与平畴旷野,传递出一种平和、超脱的心境。借助“三远”法,画家可以根据想要表达的情感与主题,精准地营造出各种独特的意境氛围,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

综上所述,《茂林远岫图》中“三远”构图法的研究发现,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山水画的理解、推动山水画技法的发展,还能够为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供重要的载体和途径。

(二)“三远”法对山水画创作的重要性

“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是中国山水画创作中极为重要的构图与表现技法,对山水画创作及艺术表现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性。

1.彰显独特民族风格

“三远”法是极具中国传统文化与审美特色的艺术理论,它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山水独特的观察视角和审美情趣。与西方风景画构图和表现方式有着明显区别,成为中国山水画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彰显民族性、独特性的重要标志之一,传承和运用“三远”法有助于保持并弘扬中国山水画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让这一传统艺术瑰宝在世界艺术舞台上独放异彩。

2.拓展创作构图思路

对于画家来说,“三远”法提供了多样化的构图参照。在构思一幅山水画时,可依据要表现的主体以及情感表达需要,灵活选择单一的“远”法突出某种特定效果,也可以将几种“远”法融合,进行更为复杂、精妙的构图设计。比如,北宋郭熙的一些作品,便巧妙融合了高远、深远和平远,画面布局错落有致、变化多端,让山水画在构图上不再拘泥于简单形式,为画家开拓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使其能够不断推陈出新,展现独特的艺术构思。

参考文献:

[1]张晨.意趣与理趣——宋代绘画的美学观[J].艺术品,2021,(04):50-59.

[2]郭佳启.三远法在《早春图》中的运用[J].牡丹,2024,(18):29-31.

[3]刘丰源.“三远法”在山水画创作中的应用研究[J].美与时代(中),2024,(09):48-50.

[4]宋悦宁.郭熙《林泉高致》中的三远法在山水画的应用[J].收藏与投资,2023,14(07):19-21.

[5]齐本浩,刘佳楠.郭熙“三远说”对玉雕设计意境营造的启示[J].作家天地,2023,(20):174-176.

[6]王海怡.传统山水画中“三远法”的空间营造在我创作中的应用[D].曲阜师范大学,2024.

猜你喜欢

风格艺术
可爱的艺术罐
纸的艺术
外国美术史上浓重的一笔
室内设计的思路探索
浅谈云冈石窟造像的中国民族化发展
画廊室内设计全息论探究
从服装史的角度研究《唐顿庄园》中的女性服饰
佛教文化旅游区植物的选择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