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熵权法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建设路径
2024-02-08李名梁常馨月
李名梁,常馨月
(天津外国语大学a.“一带一路”天津战略研究院;b.国际商学院,天津 300204)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消费中心是一个消费内容丰富、消费品牌高端、消费环境完善、消费群体多元化高度发达的消费市场。目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发展的历史转折点,大力发展消费服务,是加快发展质量、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期间是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阶段,我国部分主要核心城市已经具备了向国际消费中心转变的条件和基础。在此期间提出“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对建设和打造新时期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以及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共同发展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有着重大现实意义。本文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研究现状入手,分析得出其指标体系构建的多种路径及其主要形成路径,以期推动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1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研究现状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探索实践基于消费城市理论。德国经济学家马克斯·韦伯[1]首次提出了消费城市的概念,他所界定的消费城市是依赖消费的强劲动力促进城市发展的传统消费城市,主要看重消费在需求侧的作用。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在消费经济逐渐取代工业经济的背景下,格莱泽等[2]在考察了城市发展以及转型经验后,进一步丰富了消费城市的内涵。他们认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在于利用城市的消费功能来吸引高素质人力资本集聚,更加看重消费在供给侧的作用。面对日益明显的消费全球化趋势,国内学者在消费城市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概念。目前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国内城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展开有益探讨。
一是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内涵和特征、形成机制等开展一般性理论研究。有学者分析了消费型城市以城市设施提供的舒适性和便利性为基础,并以收入增加、技术变革和创意阶层作为主要动力[3];而且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有扩大内需、集聚资源、引领潮流的功能[4];此外有学者在研究中提出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形成机制,即在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下消费需求、供给和环境三大基本要素的结合过程,并且认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至少具备以下五个特征:经济实力强,拥有发达的服务体系,具备发达的交通、信息和物流设施,城市宜居指数高,城市创新能力强[5];还有学者通过研究纽约、巴黎、东京、伦敦等城市的消费发展规律,将消费中心的特征归纳为消费重点、消费产业、消费规模、消费群体和消费文化五个方面[6]。
二是从应用实践角度,探究国内各城市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路径。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提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许多学者对具体城市的国际消费中心建设进行了案例研究,对上海[7]、北京[8]、广州[9]、青岛[10]、成都[11]、天津[12]等具体城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的成效、问题和建设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国内城市推进建设立足国内、辐射周边、走向世界的国际消费中心提供了实践指导。
三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对国内消费城市开展测度评价。叶胥[13]通过对消费城市内涵和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结合城市发展和转型的经验,制定了一套评估当前发展水平和潜力的指标体系,包括三个维度:消费发展水平、消费集聚力度和消费推动力;魏颖[14]根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需求条件和发展趋势,制定了由规模、商圈、品牌、产业和创新等五个一级指标和11 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北京、上海等11 个城市的竞争力进行了比较;汪婧[15]从城市规模、消费吸引物、消费设施、消费服务、消费实现五个维度,选取18 个指标构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赋权对36 个城市进行实证评价。
综合已有研究可以发现,目前大多数研究侧重于国际消费中心的概念内涵和特征界定,缺乏对评价体系和衡量指标的分析。且在衡量和构建国际消费中心的指标选择上,倾向于内向性和相对单一性,较少关注开放性和国际性因素。在此背景下,本文借鉴已有的国际消费中心研究,从国际知名度、到达便利度、商业活跃度、消费舒适度和城市繁荣度五个方面选取21 个刻画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标,并对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和重庆五个国际消费中心试点城市的竞争力进行比较。本文的贡献主要在于:总结现有国际消费中心研究,建立多维度的国际消费中心指标体系和国际消费中心竞争力指数,客观、全面地评价五个城市的国际消费竞争力,并从综合维度和细分维度对五个城市进行比较,为其他地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提供经验和参考。
2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商务部发布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五个一级指标即国际知名度、城市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以及政策引领度,由于政策引领度不易量化,因此选取消费舒适度替换政策引领度,最终形成国际知名度、城市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以及消费舒适度五个一级指标。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代表性等条件,细化这五项指标,确定21 个二级指标(如表1 所示)。
表1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综合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2.2 评价方法说明
本文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进行分析。综合指数评价法是指在确定研究对象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选定的评价模型,采用一定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综合指数的计算形式,对某一现象进行综合量化评价的方法。本文在构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熵权法赋予二级指标不同权重,通过加权求和算出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综合指数,根据得分进行综合比较。
(1)指标数值预处理
不同的指标属性是不同的,有的指标数值越大越好,这类指标称为正向指标;有的指标数值越小越好,这类指标称为逆向指标。一般为了方便数据处理与分析,会把逆向指标转换为正向指标。本文中我们选取的指标皆为正向指标,故不需要进行数据预处理。
(2)无量纲化处理
为了使数据处理有意义,我们要消除零值,故对无量纲化的数据整体平移,即令Xij=Xij+α。为了尽量消除平移对数据的影响,本文取α=0.000 1。
(3)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采用熵权法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综合指数评价的赋权方法,计算最终综合得分,使评价结果更为准确。依据得到的无量纲化结果,我们运用熵权法计算步骤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如表2 所示)。
(4)综合指数计算
将得到的指标权重wj与第i个被评价对象在第j个评价指标上的比值pij相乘得出各个评价对象的综合指数,根据分数高低再进行排名比较。综合指数S计算公式如下:
3 国际消费中心试点城市横向比较
3.1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综合比较
为了有效地对国际消费中心试点城市进行综合指数评价,本文根据上述公式分别计算得出五个城市在21 个指标上的得分,以及在国际知名度、城市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以及消费舒适度五个一级指标方面的综合指数得分如表3 所示,并以此对国际消费中心试点城市进行综合比较。通过综合指数得分以及排名我们可以看出,北京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综合指数是最高的,国际知名度和城市繁荣度均居于首位。上海城市综合实力较为突出,商业活跃度较高。重庆各方面发展较为均衡,到达便利度和消费舒适度水平较高。广州城市繁荣度和商业活跃度排名靠前,但国际知名度相对落后。天津消费舒适度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但在其他方面较落后。
表3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综合指数得分及排名
3.2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细分维度比较
(1)国际知名度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面向全球消费者,国际化程度高和全球影响力强是两个基本条件。首先,影响力强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既可以在时尚、金融、文化等领域引领世界,成为全球的风向标,例如米兰因其出名的时尚资源如米兰时装周的举办被誉为时尚之都;另外也可以是知名企业、重要赛事等活动的举办地,如希腊作为奥林匹克的发源地也一直闻名遐迩[16]。其次,服务业集聚度较高的城市国际化程度更高,更容易吸引到更多的大型跨国公司,举办更多的公众活动,进而提高国际知名度。全球500 强企业在选择城市的时候,往往会考虑城市的金融、贸易和商业等方面的优势。因此本文选取世界500 强企业数量、国际会议数量、世界文化遗产数量以及景区数量来衡量各城市的国际知名度。从国际知名度来看,北京和上海的知名度最高,其次是重庆、天津和广州。要想成为世界消费中心,必须要有良好的国际知名度。高质量和高数量的企业进驻是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国际知名度和国际认可程度的重要标志,如表4 所示北京的世界500 强企业数量是最多的。在国际会议和世界文化遗产方面,北京的数量也是最多的,这主要受北京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地位的影响。
表4 国际知名度指标数值
(2)城市繁荣度
城市繁荣度以一个城市发达的经济为基础,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基本特征。城市繁荣度会对城市的城乡人口空间分布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经济越繁荣会吸引越多的乡镇人口到城市来,而人口聚集对促进城市服务业发展和扩大消费规模具有重要意义[16]。因此,要想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繁荣度高是必要条件。根据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常住人口1 000 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常住人口500~1 000 万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常住人口100~500 万的城市为大城市,常住人口50~100 万的为中等城市,常住人口50 万以下的为小城市[16]。五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均超过1 000 万人,按照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均属于超大城市。本文选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服务业增加值和商品进口额来衡量各城市的城市繁荣度,根据综合指数以及排名来看,上海和北京的城市繁荣度是最高的,并且远超其他三个城市,这也是北京和上海跻身于全球一线城市的原因之一。其次是广州位列第三,最后重庆和天津城市繁荣度相差不大。
(3)商业活跃度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世界知名品牌的诞生地,因其良好的商业氛围成为众多知名品牌的旗舰店和首店的首选。一方面,在一个充满活力和富有创意的商业环境下,活跃的商业氛围是引领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消费的发展要求一个高开放性的流通环境,其中物流、审批、税务等是非常关键的环节,而只有在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下,这些环节才能有效地运行。从全球城市的商业环境来看,商业环境越好,消费额越高,这也说明了商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与城市消费呈正相关的关系。因此,要想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必须具备足够的经济活力和优越的商业环境。本文选取标志性商业街区数量、国际知名商品品牌进驻数量、中华老字号数量、免退税网点数量以及营商环境得分来衡量各城市的商业活跃度。从该指标的得分来看,上海和北京的商业活跃度是最高的,其次是广州、重庆和天津。其中营商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的经济活动,也是激发一个城市经济活力的基础,所以中国和世界各城市都在努力改善其营商环境。如表5 所示,2020 年12 月21 日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21 世纪经济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0 年中国296 个城市营商环境报告中,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试点城市的营商环境均排在前二十名,且上海、北京、广州和重庆排在前五名。
表5 2020 年全国城市营商环境排名
(4)到达便利度
到达便利度包含航空、公路、铁路、地铁、网约车便利度等。一个城市只有在到达便利度高的情况下才能促进国内外的人员流通,吸引国外消费者前来消费。同时到达便利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消费舒适度的一部分,因此飞机、高铁和地铁发达的城市更容易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因为这些交通工具相比其他交通方式而言舒适度更高,这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员流动。相反,如果一座城市没有直达的交通工具或者交通基础设施较差,会给购物者带来不好的消费体验,造成消费者流失。综上,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能忽视到达便利度的重要作用。本文选取各城市飞机、铁路、公路以及地铁相关的数量指标来衡量城市的到达便利度。根据到达便利度的得分,北京和重庆的得分是最高的,其次是上海、广州和天津。如图1 所示,我们可以看到重庆的高铁直达城市数遥遥领先其他城市,这也是其到达便利度得分高的主要原因。
图1 到达便利度部分指标比较
(5)消费舒适度
消费舒适度是决定一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能否对消费者产生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城市间的文化差异会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消费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不同的城市文化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有很大的不同。另一方面,环境直接影响消费者在该城市的消费舒适度,而环境宜居则是消费者对城市的人文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以及清洁高效的生活环境的良好体验。由于中小城市消费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如酒店、餐饮等,其消费流与大城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从而制约了中小城市对消费升级的积极性[6]。为此,本文选取宜居城市指数和城市消费者满意度来衡量各个城市的消费舒适度,即一个城市能否借助良好的居住、饮食及人文体验,来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根据消费舒适度得分,上海的消费舒适度是最高的,天津紧随其后,其次是重庆、北京和广州。如图2 所示,五大城市的宜居指数均不高。这说明环境宜居正在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短板,在我国今后国际消费城市的培育与建设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城市宜居指数,进而提高消费舒适度。
图2 五大城市宜居指数
4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路径
通过国际消费中心试点城市对比分析,借鉴北京、上海等城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发展经验,结合发展短板,新时期国内城市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必须优化消费供给,提升消费环境,提炼城市特色消费文化,着力提升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商业活跃度和消费舒适度。
4.1 优化消费供给,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一是对接国际前沿,优化国际消费供给。全球500 强等大型跨国企业的聚集,将会使城市在人才、贸易、金融、商贸、物流等方面得到更多的发展,从而推动高质量的消费需求和高质量的消费供给[16]。所以要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品质,加快全球优质的消费资源和市场主体的集聚,培育和发展各种消费服务行业,引导企业扩大优质商品和服务供给,发展品牌经济,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入驻。
二是提升国际形象,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我国各大城市要主动与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相适应,在全球500 强企业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建立更为开放、更有吸引力的国际贸易体制与市场环境为最终目标,为跨国公司提供优质的金融及贸易服务。随着高质量的公司数量的增加和商业环境的改善,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吸引力逐渐增加,为提高城市消费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尤其是重庆、武汉这两个长江经济带的中心城市,具有开放的体制优势,可以促进城市在国际市场上的高质量产品供应。
4.2 聚焦消费环境,深化消费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进一步提升城市便利性。良好的都市环境可以促进国内外居民流动,从而推动国际消费。从城市社会学角度看,“城市便利性”的本质是一种以生存品质为目标的公共物品的集合,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比如,文化设施可以提高人们的精神享受,而居住设施则可以为人们提供很多的衣食住行[6]。从市场营销的观点来看,这是一个城市能够为其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提供的核心价值与利益。因此要特别运用数字技术管理的优势,提升都市的亲和力与包容度。主要措施有:简化入境消费的程序,提高入境旅客手机支付便利度,完善过境免签和出境退税方案,对全市的商铺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优化大型促销活动和新品发布活动的审批流程、节庆活动的审批程序等。
二是完善消费管理体制与政策体系。开放的政策环境意味着外国游客可以方便地进入这个城市,同时大量的人流也能在这座城市中形成一个有效的内外循环,为城市的消费提供充足的国内外购买力。所以,在创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的前提下,必须不断地提升消费的安全性和便利性。一是要积极改善现行的消费管理制度,以克服实际中的交叉经营等诸多问题,以改善消费管理制度,并解决服务领域的许多隐性问题。二是要及时打通交通堵塞,实现生产、配送、流通和消费的供应链的高效循环。坚持以人力资本、信息、技术等多种要素为中心进行市场化改革,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
4.3 注重消费文化,打造城市特色文化品牌
一是要发挥城市特有文化魅力。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背景,展现城市深厚文化底蕴,并以此吸引外国游客前来消费,从而达到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的。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是吸引消费者前来旅游和消费的持久动力,因此,我国的城市不仅要加强对外开放的政策制定,还要加强对城市的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的营造。一方面,对城市的文化底蕴进行挖掘并保留城市的固有文化特征,从而使得城市的文化名片深入人心[17]。另一方面,要把文化与居住结合起来,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并且进一步规范旅游和娱乐产业,建设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二是打造本土国际知名品牌。要想吸引顾客,必须要有优良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有些本土特色商品的生产,往往只顾眼前利润,忽略长期收益,造成了在国际上的口碑不佳,难以形成规模效应[18]。所以,要想提升国内本土特色商品的消费水平,就必须在优质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特色产品,加强“老字号”的知名度,维护好老顾客,并不断开拓新品牌和吸引新顾客。此外,要使一座城市成为世界一流的购物中心,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服务的软硬件条件,一方面可以运用数码技术、网络技术来提高顾客的体验和使用便捷性;另一方面可以强化服务软体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购物环境。
4.4 创新消费业态,打造国际化地标商圈
一是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在新经济背景下,以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线上线下融合等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型消费已经成为经济需求侧最具活力的因素,为进一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平稳可持续增长提供了更多可能[19]。要发展新型消费,就必须培育壮大各类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在线教育、智慧医疗、住宿共享的新业态发展,同时要加快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一方面,应大力支持互联网企业延伸拓展线下业务,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联动、产业链上下游全链条发展[20]。同时加快推进国际物流供应链建设,鼓励企业充分依托新型消费拓展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应积极引导实体企业参与开发更多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创新直播电子商务、“云逛街”等新型消费模式,加大对新型消费市场主体的培育力度[21]。
二是打造国际性地标商圈。具备国际与国内知名的商圈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必要前提。地标商圈不但是城市商业活跃度的标志,也代表了城市的国际消费引领力和影响力[22]。一方面,进一步优化商圈布局,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世界级商圈和商业街区,不断提升商圈能级,形成集消费、文化、艺术、美食于一体的高品质消费商圈,更好地发挥商圈聚集和吸纳消费者的作用,加快国际消费城市建设进程。另一方面,在引入新业态的基础上,通过跨界合作和创新消费场景,推动城市商圈转型升级,重点打造地标商圈和特色商圈,促进商圈差异化发展,形成不同层级商圈功能和业态互补、核心商圈有机联动的发展格局。
5 结 语
要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一个城市需要达到一定规模和等级的消费力度,并且吸引相当比重的外国消费者前来消费。除此之外,为了促进消费,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也已经成为必要条件。目前各大城市都在建设中国特色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践证明,只有结合城市自身优势,如文化优势、经济优势或区位优势,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建设带有鲜明城市特色的国际消费城市,不断优化国际消费供给,为消费者打造良好便利的消费环境,发挥城市特有的文化魅力,培育壮大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才能真正发挥消费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