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的“没钱文学”
2024-02-08马紫晨
马紫晨
“天气好极了,钱几乎没有。”
“希望来年春天我会有一大笔钱,我是根据迷信来判断的:没有钱就是快有钱了。”
这些真实又有趣的文字来自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书信。契诃夫一生共写了4000余封信,其中有许多因钱而生的“爱恨情仇”。
气恼时,契诃夫会写“没有钱,没有钱,而且不会很快就有,这可诅咒的钱”;无奈时,他会请求编辑“我正在写一个短篇小说,在发表前我想把它寄给您审阅……但应当抓紧一些,因为我没有钱用了”。在信里哭穷的契诃夫,没有了“短篇小说巨匠”那样的距離感,反而与当今职场人有几分神似。他的哭穷文字被印在手机壳上,成为年轻人的自我调侃和个性宣言,真挚而直白的“哭穷”更被网络博主戏称为“没钱文学”。
契诃夫虽然总在“创作”“没钱文学”,但他其实是挣钱能力一流的人。契诃夫的祖先曾是农奴,1860年,契诃夫出生,这是俄国农奴制废除的前一年,黎明前的黑暗笼罩着他的童年。契诃夫小时候常常帮父亲站柜台。1876年,父亲的店铺破产,全家迁往莫斯科,契诃夫独自一人在故乡读中学。为维持生计,契诃夫在学习之余担任了家庭教师,挣来的钱不仅要养活自己,还要接济家人。
但很快,契诃夫就依靠自己的能力扭转了局势。1880年,契诃夫考入莫斯科大学,攻读医学专业。1884年,契诃夫毕业,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在自己钟爱的文学领域,23岁发表《小公务员之死》,24岁发表《变色龙》《外科医生》。1880年至1884年,青年契诃夫共发表了300多篇文章。
有网络博主统计,在当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稿费是一篇100卢布,相当于当时一名小学老师4个月的工资;而以他一年平均40篇短篇小说的产量估算,他一年已经可以赚到同时期小学老师十几年的工资,这还不包括中篇小说和戏剧创作的收入。39岁时,契诃夫将自己除戏剧以外的所有版权一次性卖给出版商,获得75000卢布,正式实现财务自由。就这样,契诃夫通过稿费养活了自己、父母和其他5个兄弟姐妹在内的大家庭。
契诃夫并没有将钱看得过重,相反,他一直在思考为钱所累的自己。他曾痛苦地诉说:“我的心灵痛苦不堪,因为我意识到自己是在为钱工作……”
契诃夫的钱都花在了哪里,以至于他不得不一直痛苦地为钱工作?除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消费外,契诃夫将大量的钱投入周济穷人和扶助社会上。他会给看不起病的穷人治病,有时还会为从远方来的病人支付路费、安排住宿。在和高尔基一同发起的为肺痨病人建造疗养院的募捐中,契诃夫一人就捐了5000卢布。1892年,契诃夫购置了梅里霍沃庄园,一直到1898年因肺结核病情恶化而迁居,他仍在无偿地给农民看病,用自己的钱建立学校。为赚钱而写作的契诃夫是痛苦的,但用钱来解决问题、扶助弱小又是他所期望的。或许,正是对钱的淡然与需要,才让“我寂寞,我气恼,钱出去得太快,我要破产了,我要从烟囱里飞出去”这样的“没钱文学”如此生动、有趣又真实。
在“没钱文学”的背后,是俄国作家、文学泰斗的爱之深。
(摘自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