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思维导图破解文化常识难点

2024-02-08唐世红

广东教育·高中 2024年1期
关键词:乡试纪年科举考试

唐世红

古代文化常识是高考高频考点,在复习备考之中,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它涉及面广,需要识记的内容非常繁杂。由于年代长久,很多历史事物已经难于理解,且中学阶段所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内容分散在各篇古诗文中,所以如何识记丰富的古代文化常识,显得尤其重要。

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极其广泛,大致来说它包括官职官署、文化科举、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名号称谓、宗法礼俗。面对内容广泛的古代文化常识,识记显得尤其重要,所以在备考的过程中,很多同学抱着“背多分”的思想,花了很多时间死记硬背,可是效果往往不太理想。诚然,加强识记,丰富积累,有助于提高解题的准确性,但是,有些同学有时耗费了大量时间,相关知识点在脑海中还是模糊一片,很难精确识记。尤其是文化常识考题中有一些易混知识点,想要准确分清,光靠死记硬背是很难解决问题的。比如明清科举考试,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还有古代纪年方式的区分。这几个考点,在文化常识题型中,经常遇到,很多考生一做就错。究其原因,主要是这类知识点,过于繁杂,很难准确记忆。在遇到这类知识点的时候,我们不妨动手画一些思维导图,帮助我们加强识记。好的思维导图往往能够一目了然,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快速地识记,并且记忆时间更加持久。下面分别来论述。

一、古代文化常识——明清科举考试

下面结合具体试题来分析: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又叫入学考试。

B.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C.乡试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D.会试,又称春闱。会试中考中的叫进士,第一名叫状元。

这道题目选D 进士,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才成为进士。

这道题目考查的文化常识主要涉及的古代科举考试方面的内容,涉及到的易混名词比较多:解元、会元、状元。死记硬背难度比较大,我们可以画下面的一张思维导图。

我们再来看一道题目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清两代每隔几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状元。

B.“童子”,此处指童子科考试。童子科是古代选拔神童的制度,汉代已有,开始以荐举为主,后来增加了考试,能够通过考试的神童称为童生。

C.举乡试。举,举荐。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又称秋闱,由天子钦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属本省生员、贡生、监生经科试合格,均准应试,考中者称举人,俗称孝廉。

D.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这道题目答案选A 此处的第一名不叫状元,应叫解元。C项中乡试的有关内容,也不好判断。四个选项全都是考查有关科举方面的细微知识点,如果想完全凭借记忆力记住,难度非常大,但是如果借助于思维导图,这道题目就变得简单了。

二、古代文化常识——隋唐三省六部制

不仅科举方面的古代文化常识繁杂,而且古代官职方面的文化常识也不简单。我们先来分析一道题目:以下文化常识的理解中正确的一项是( )

A.“除户部侍郎”中的“戶部”,属于“三省六部”中的六部之一,户部主要掌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和典礼、科举、学校等工作。

B.御史大夫,从隋唐开始,中央行政机构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最高长官叫“御史大夫”,相当于部长。排在“御史大夫”后的为“侍郎”相当于副部长。

C.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所有官吏的任免、考选、调动等事务。

D.六部是中国隋唐至清末中央行政机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总称。

这道题目正确答案选 D A项典礼、科举、学校等工作是属于礼部的职权范围。B项中六部最高长官不是御史大夫而应是尚书。C项掌管所有官吏的任免不当,吏部主管文职官员事务。

这道题目,只有历史基础知识扎实,或者对相关基础知识记忆清晰明了,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是,如果记忆稍微有一点模糊不清的话,就可能选错。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也可以借助于思维导图,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整理,来帮助加强理解与记忆。这样答案就一目了然了。可以参考下面这张思维导图。

三、古代文化常识——古代纪年方法

纪年是指以文字确切记载历史现象发生的年代。高中教材中的多篇文言文展现了不少古代纪年方式的句子。如《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这样的句子,尤其是在翻译时,我们只要知道它是指时间就行了,没有必要作详细的理解分析,知道它是古代的一种文化现象就行了。可是,当这种古代文化常识频繁出现在试题中时,才引起了大家的恐慌。因为看似简单的内容,深挖掘的话,才发现里面的内容真是博大精深,不仅繁杂,而且不易理解,难度很大。这样的考题出现后,考生做错的概率非常之高。我们根据教材内容,把古代纪年的方式搜集整理后,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王公年次纪年、年号干支兼用法。其中年号和王公年次就比较容易混淆,我们结合具体题目来看。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1.“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为记载和计算自己在位年代而起的一种称号,如“元丰三年”。历代帝王都有年号。

2.“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

3.天干和地支按照固定顺序相互配合,可用来纪年、月、日和时。文中“甲戌”指甲戌年,它的前一年是癸酉年。

4.“绍兴十八年”,是用皇帝的年号纪年的一种纪年方式。如“咸丰十年”“德祐二年二月”等也是属于此类纪年方式。

这道题目的答案选A,“历代帝王都有年号”错误,年号是西汉武帝始创的。我们也可以参考下面这张思维导图来帮助记忆。

总之,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博大精深,涵盖面极其广泛,我们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除了加强识记之外,可以动手画一些思维导图,来帮助理解与记忆。做文化常识题目,最重要的是依靠平时的积累,做题时多联想课本教材。课本中出现的文化常识,我们一定要重点关注,烂熟于心。

责任编辑 廖宇红

猜你喜欢

乡试纪年科举考试
乌程汉简 纪年简选
清张志宁嘉庆丁卯科乡试硃卷档案
科举考试答案解析
古代的“干支纪年法”
“科举考试”
明代乡试副榜及其成效研究
郴州出土明嘉靖七年《湖广乡试录》考析
稀里糊涂大纪年(下)
稀里糊涂大纪年(上)
中国科举考试“末班车”——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殿试二甲第二名林世焘之子林松年谈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