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菌剂在小麦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4-02-07张性庚
农业生产中随着减量增效施肥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微生物菌剂肥料作为配合化肥减量增效施肥新技术的重要原料,其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探索微生物菌剂对小麦生长过程的影响,社旗县于2022—2023年度,应用几种微生物菌剂配合化肥减量增效施肥技术,研究微生物菌剂对小麦生长指标、产量和对病害防控作用的影响,并根据菌剂的有效产投比,筛选适宜本县品质优、效果佳的优良微生物菌剂在小麦生产中的最佳施用模式,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实现增产增收。
一、供试作物及肥料
试验作物为小麦,品种为存麦21。生物菌剂选用近年在本区域较常用的3种微生物菌剂,有陕西中德禾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中药菌肥“土必治”微生物菌剂颗粒剂(有益活性菌≥2亿·g-1)、山东华神生物肥料有限公司生产的“绿土升”微生物菌剂(有益活性菌≥
5亿·g-1)、青岛锐康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施立
松”生物有机肥(有益活性菌含量≥2亿/g)。化肥选用
“天脊”牌硝酸磷钾(N:P2O5:K2O =22:8:10)。
二、试验地块基本情况及试验设计
试验地选在社旗县兴隆镇腰庄村委西400 m,地势平坦,土质为轻沙质黄壤土,成土母质为河流冲积物,中上等地力,排灌条件良好。试验共设6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处理面积为667 m2,处理1至处理5在分别施用硝酸磷钾50 kg的条件下增施微生物菌剂,调查改良效果。处理1,每667 m2底施“土必治”20 kg;处理2,每667 m2底施“土必治”10 kg;处理3,小麦返青期每667 m2撒施“土必治”10 kg;处理4,每667 m2底施“绿土升”20 kg;处理5,每667 m2底施“施立松”20 kg;处理6(CK),每667 m2底施硝酸磷钾60 kg。
三、试验模式
2022年10月18日,试验田整地,依试验方案施肥。10月20日播种,每667 m2播种量11.5 kg,每个处理小麦行距20 cm,播种14行。12月22日,对试验各处理的越冬前苗情进行观察记载。分别在3月18日、4月15日和5月5日开展病虫害防治。5月30日,对各处理的成产三要素进行测查,选长100 cm,宽66.7 cm的测产框作为随机测试3点,计算亩穗数。每个处理随机选测3点,每点顺行连取10穗,共取30穗,查取穗粒数,计算平均穗粒数;每个处理随机取50穗,待麦穗含水量达13%时测千粒质量。每个处理实收3点,每点1 m2,共3 m2,待籽粒含水量达13%时称质量,计算进行实产测收。
四、结果与分析
(一)越冬苗情
从表1可知,处理1、处理2、处理4、处理5与处理6(CK)相比,越冬亩群体依次比处理6(CK)高出
5.93万、4.35万、4.39万和3.95万,单株大分蘖个数分别比处理6(CK)多出0.2、0.1、0.2、0.2,单株次生根条数分别比处理6(CK)多1.0、0.7、0.8和0.8;株高比处理6(CK)分别高出0.8 cm、0.6 cm、0.6 cm和0.6 cm。
(二)逆境耐受情况
从表2可知,纹枯病病情指数处理1比处理6(CK)减退73.08%,茎基腐病导致的枯白穗率比处理6(CK)减退83.33%,阴雨天气导致的穗发芽粒率比处理6(CK)减退83.33%,倒伏为0级,表现出明显优势,其余依次为处理4、处理3、处理5、处理2。
(三)产量要素
从表3可知,与处理6(CK)相比各生物菌劑处理
株高稍有增高,增高幅度在1.0~1.3 cm ;穗长增长0.1~0.32 cm;亩穗数增加2.0万~3.05万;穗粒数增加1.5~1.9;千粒质量提高1.1~2.2 g。总体来看,成产三要素最优是处理1,为第一位,其余依次为处理4、处理3、处理5、处理2。
(四)产量及经济效益
从表4可知,在本年度小麦生长期特定气候条件及田间管理水平下,各处理扣除肥料投资,每667 m2收益均比处理6(CK)高,处理1居第一位,其余依次为处理4、处理3、处理2、处理5。处理1表现出明显
优势。
根据试验数据综合评判,生物菌剂以底肥施入,配合化肥减量应用效果最佳,试验中所用的3种生物菌剂均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其中以处理1效果最好,产投比最高。
五、结论
试验中及试验之外的多点次较大面积的调查结果表明,微生物菌剂配合化肥作为底肥混施,小麦分蘖、灌浆、抗病、抗倒伏、抗穗发芽、增加千粒质量等方面,显著高于处理6(CK),均表现出可靠且优良的抗病增产效果。其配合化肥减量增效中的施肥量,应根据生物菌剂不同含量及其他不同情况进一步优化,以求获得最佳的增产增收效果。
作者简介:张性庚(1985—),男,河南社旗人,农艺师,本科,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责任编辑 程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