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评分爆火背后,我们窥见了什么
2024-02-07
事件回放
日前,“虎扑高校评分”事件引发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尤其在大学生群体中风靡一时,不少“机智评语”成了新的“网络梗”。比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评语是“聚是一团火,散是派出所”,天津师范大学的评语是“宿舍条件疑似违背日内瓦公约”,长沙理工大学的评语是“电竞985,说唱211”,等等。
而在舆论狂欢之际,也有一些问题值得辨析: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高校评分”?究竟什么样的“高校测评”才是可信的?
笑声过后,窥见“真实”
当我们认真审视大学生辣评所聚焦的“点”时,其背后年轻人面对的现实问题与思想变化似乎更值得我们关注。戏谑、吐槽背后,多源自当代大学生对理想大学生活的想象与落差。
当年轻人翻过高考的“大山”,走进真实的大学,终于慢慢发现生活就是“一山放过一山拦”。过去的“诗和远方”也许伴随着地理位置偏远、水电时断时续,曾经向往的“自由”不过是在课业压力外把更多时间让渡给无意义的鸡毛蒜皮,不断内卷的前方是升学或就业的岔道口,初出茅庐的年轻人难免心有落差,寻找一切机会放声宣泄。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大学生们对高校的吐槽可以视作一个脱离想象、拥抱真实的过程。短暂驻足是为了向前,然而走出自己曾经的幻想并不容易,因此他们从戏谑的群体话语中调节身心、寻求共鸣、走向自洽。“与其精神内耗自己,不如发疯外耗别人”,一波波戏谑的声浪实际上是勇敢地直面矛盾,说出自己的真实需求,尊重自我感受,实事求是地找出问题所在,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应对。
因此,与其说是大学生沉迷玩梗顺便拿捏了流量密码,不如说是一群年轻人在自我表达的同时,恰好找到了同样在努力直面问题的同类,顺着网线得到了遥远的共鸣。更深一层,这实质上是接纳生活的不完美,承认自己与世界的矛盾。当我们发泄完毕回归日常生活,才有足够的精力去着手改变自己的生活。
村上春树说:“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正确的选择,我们只不过是要努力奋斗,使当初的选择变得正确。”当下的真实就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去拥抱、去体验、去热爱,你会发现这条路上风光无限。
“吐槽”过后,放下手机,我们仍要回归现实,面对眼前的生活难题。与其活在对“大学生活应如是”的想象里,不如守住眼前抓得住的“真实”,努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生答卷。(文/晚风,摘自知著网微信公众号)
高校不妨多听听学生心声
客观来看,“虎扑高校评分”确实不够科学、客观,很多名校都被学生抱着一种玩闹的心态而打了低分,也有情绪化甚至是恶意的评价,但不意味着它没有存在的价值,反过来看,这恰恰是“民间榜单”的价值所在。
不同于官方发起的评价,这份“野榜”更多出自学生的第一视角和真实感受,吐槽更是直击“痛点”、不留情面,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部分高校生活的真实面貌。比如,很少有大学榜单会特意把“食宿条件”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但看这个“高校评分”,其实相当多的意见都指向了食堂和宿舍。哈尔滨工业大学以9.6分排在前列,有学生给满分的原因是该校提供了优越的住宿环境——双人间、干湿分离的独立卫浴、空调暖气、免费健身房,下楼过一个暖廊就能上课,去实验室有全天候校园巴士……
事实上,这就是它另一重价值所在——它补充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和学生息息相关的,但又容易被专业榜单忽略的指标,而这些指标又是很难被量化的。同时,这份“网友评分”确实对学校管理不无启发意义,比如,食堂好不好、课程安排合不合理、网速快不快、收快递方不方便,等等,学校都可以从评价里去搜集一些线索,作为改进管理的方案。这些细节看似很小,但恐怕谁也不能说它们不重要,作为一个学生要生活数年的地方,“幸福感”何尝不是来自这些细节呢?
学校也好,社会也罢,都不妨宽容这份榜单的存在。尤其是学校,哪怕其中有一些刺眼、不顺耳的意见,甚至是无厘头的吐槽,都不妨认真地看看。这些来自学生一线的声音,学校恐怕不是那么容易搜集。互联网既然提供了这个机会,何不好好利用这个平台和学生互动,并逐步完善自己呢?(辑/豌豆)
究竟什么才是一流大学的硬指标
外界从来都不乏对各大高校的臧否月旦,测评形式也是五花八门:从独立机构的各种大学排名,到同业公会细分到专业的榜单,再到企业界或正式或私下的评价,不一而足。然而,几乎没有任何一种测评能让所有人满意,也没有任何一套“排名”或“榜单”能消灭争议。究其原因,自然是评测主体与评测标准的千差萬别,以及评选程序的是非曲直。
近年来,中外大学都有各种不满此类测评的声音,“退出排名”的行动此起彼伏。2022年,人大、南大、兰大退出世界大学排名,宣布不再为其提供数据、不被“洋指标”牵着鼻子走。2022年11月,耶鲁大学法学院公开宣布退出“U.S.News美国大学排名”,理由是其排名“有严重缺陷”、机构本身是“营利”性质。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好的高校测评?进而言之,什么才算得上是好学校?坊间的高校测评早已千评千面,好学校也不是靠着一两个好的排名才成为好学校的。除开那些测评中经常用到也容易变味的指标之外,生源质量、校友成就、同业认证、就业市场认可,这些才是难以动摇的硬指标,也是不能靠着投机取巧在短时间内大步快上的真指标。
所谓“师固择徒,徒亦择师”,高校与学生的关系也是如此。学校与生源是双向选择的,学校排名实质上主要是生源排名,企业界对高校的评价大多也源于对毕业生的评价,这才衍生出高校间的层级差异。各大高校毕竟不是放在货架上任人挑选的商品,也不是人人皆可购买体验的音乐/电影/游戏。有资格评价高校的学生群体,往往已被高校评价筛选过了。
根据作家房龙的说法,一个学者说他发明了一个伟大的真理,必须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他人。于是,一批年轻人聚集到他的周围,大学就这样诞生了,最初就是教授和学生的联合体。“共学适道”是大学的底色,也是一切测评的起点。此次“高校评分”,倒不失为对古老传统的小小致敬。(文/王兢,摘自南方周末微信公众号)
网友这么说
@凌凌漆:教育版大众点评。
@天下第一烤红薯:校长:“劝删,汗流浃背了……”
@伦奋奇:如果本校学生的评语都不能作为参考,作为标准,那么还有什么能相信?
@中国教育在线陈志文:虎扑平台的传统会用“戏谑”的方式给一些球员、球队做爱憎分明的点评。对于大学的点评也有这个特点,所以往往是偏激的,甚至更多是吐槽。对此,学校不必太在意。
@海发花海:作为一个找工作四处碰壁的应届毕业生,我想说的是:如果这个学校就业很强悍,让我住10个人的大通铺我都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