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学讲方式” 提高学习力
2024-02-07苏小娟
苏小娟
近年来,我国不断对教育进行深化改革,对于教师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其价值远不止于传授理论知识和提高学生的成绩。它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方面具有关键作用。然而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仅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数学教育的更深层次目标,如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让他们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为了转变这种现状,新课程改革中提到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学”“讲”结合。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学生首先要学进去,然后再讲出来,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学会后再讲出来,这样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取代了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表达能力可以得到明显提升,还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都至关重要。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师的使命是在教育中充当启发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并帮助他们锤炼自主学习的技能。教师的教学方法应当更多的是引导和启发,而非单纯地灌输知识。通过提问、示范和引导,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能主动学,乐于讲,搭建形式多样的学习支架,充分凸显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升。
一、小学数学“学”“讲”融合的原则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演示或示例问题,向学生展示数学概念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在教学分数时,可以使用食物分配的例子来说明。鼓励学生使用他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让他们计算购物时的折扣,或者设计一个小项目。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应用数学,比如测量建筑物的高度或计算自然景观中的面积。
(二)问题驱动学习
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好奇心。教师可以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来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呢?学生可以分成小组,自己探索问题的答案,共同解决问题,进一步积累活动经验,激发团队合作精神。
(三)交互式教学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以促进更深入地理解和学习。教师应该经常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鼓励他们回答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组織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和解决方案。这有助于不同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教师应该仔细倾听学生的反馈,并在学生提出问题或困难时提供支持和解释。
二、小学数学“学”“讲”融合的意义
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学”和“讲”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理解。通过融合“学”和“讲”,教师可以在讲解数学概念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分享自己的想法。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积极地互动和参与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通过引导他们参与问题解决和数学探索的过程,可以使数学变得更具吸引力,让学生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学习数学。融合“学”和“讲”的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索解决方案,并与同学讨论和交流。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些能力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还在生活的其他领域中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水平,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方法。这有助于实现个性化教育,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数学领域取得成功。融合“学”和“讲”也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团队工作,通过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不同的思考方式,并培养团队合作的技能,这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和社交生活都很重要。
三、小学数学“学”“讲”融合的策略
(一)开展自主探究,提升学习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开展自主探究活动的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力的同时,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成长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节课的知识时,其中有一部分是关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部分的内容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知识之前,分别准备长度为2cm,3cm,4cm和8cm的小木棒。在上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准备的这些小木棒中是不是任何三根木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哪三根木棒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呢?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并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需要将操作的过程进行记录。在学生讨论完成后,教师让学生观察能够围成三角形的木棒,并让学上台演示自己的实践操作,并说出自己的发现?在这一过程中,既能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在学讲课堂背景下,学生只是学会知识并不是关键,讲出来才是能为学生奠定基础。
(二)划分学讲空间,引导学生思考
经过不断地教学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合理划分学生的“学”和“讲”,这样才能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与提升。尤其是面对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经过几年的数学知识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式,在思维能力方面也有一定的提升。所以,通过学讲课堂的构建,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所学知识。
在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这一部分的知识时,就可以运用学讲课堂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进行学习,然后开展讲解,这样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教师在上课时首先为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如比例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哪些情况下见过比例的相关知识?比例的作用是什么呢?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重点讨论比例的概念、比例的应用等内容。让学生从教材中搜集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互相讨论。学生讨论完成后,教师要求每一个小组的学生总结自己小组的答案,并说一说自己的看法。教师根据学生刚刚讨论的结果发现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知识过程中的难点,进而为学生开展针对性讲解。教师可以重点为学生讲解如何确定比例关系,如何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既能让学生对比例的相关知识有深入地理解,还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学讲交叉融合,提升学习效率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学讲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应当注重学与讲二者的融合,学与讲互相渗透,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同时,还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时,让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是学生学习立体图形的基础。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还有待提升,在学习此部分的知识时,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可以运用学讲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进而提升教学效率,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课前,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让学生先自学,课中,通过多媒体软件为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圆柱和圆锥实物图,动态展示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等。同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学习,让学生准备圆柱和圆锥的学具,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方法研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上台来讲一讲自己对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实现学与讲的融合与渗透。
(四)组织小组合作,践行学讲融合
小组合作在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一教学方式,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互相学习,培养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空间观念。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积累成功的体验。这符合小学数学“学”“讲”融合的教育理念,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图形的平移》一课时,教师首先将班级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包含3-4名学生。在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不同水平,尽量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在数学能力上有一定的平衡。随后,教师向学生介绍图形的平移任务。可以給每个小组提供不同的简单图形(正方形或长方形),然后要求各小组在方格纸上进行平移。任务的具体要求是: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示例图形和平移的方向要求学生思考如何将图形向右平移3格、向下平移2格。之后,小组成员开始讨论如何完成任务。各小组需要共同商讨平移的方向、距离以及具体的操作步骤。在此基础上,各小组成员在方格纸上进行实际的图形平移操作,根据各自的计划和讨论进行动手实践。这时,教师可以在这个阶段提供支持和指导,确保学生正确理解和执行平移操作。接下来,进行小组成果分享和讲解的环节。在每个小组完成平移任务后,教师依次邀请各小组上台向全班展示他们的任务完成成果。这个过程主要是学生“讲”的部分,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清晰地解释他们的平移方法和结果,并鼓励其他小组成员提出问题或提供反馈。
(五)坚持学生为本,打造学讲课堂
坚持学生为本,打造“学”“讲”融合数学课堂,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可以使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可以更好地将“学”“讲”融合的教育理念贯彻小学数学课堂。
在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学前准备阶段,准备好教材和教具,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方格纸、测量工具等。同时,准备该课时的课堂学习单,列出需要学生讨论和讲解的问题和练习。等到正式开始课堂时,教师可以面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包括墨水瓶、罐头盒等,并引导学生讨论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接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和示例,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讨论、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这时,教师可以设置自由讨论环节,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经过一定时间后,组织学生以前后桌的形式深入讨论,并通过观察实物和测量来深入理解。在学生能够认知和理解本课时基础知识后,教师设计自由讲解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站上讲台,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和理解,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同时,要求该学生使用可视化工具,帮助其他同学更好地理解和跟随讲解。之后,该学生可以提问全班同学是否有类似的观察或其他观点。结合大家的疑问,该同学一一进行解答,澄清疑惑,并分享与讲解更多细节。
综上所述,学习力是一个人终身受益的能力。它不仅关乎数学,还关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至关重要。“学进去”是“讲出来”的基础,“讲出来”是“学进去”的动机和结果。学和讲是互相联系的,应该在教学中加以融合。学生通过学习来理解概念,然后通过讲解来巩固和分享他们的理解。这种融合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的理解、沟通和表达能力。通过践行“学讲方式”,可以帮助孩子们建立更强的学习力,为未来的成就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