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对吉林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作用分析

2024-02-05郭士富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信贷吉林省集群

宋 贺,郭士富

(1.吉林省金融文化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124;2.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金融学院,吉林 长春 130124;3.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财经商贸学院,广东 中山 528436)

一、背景解读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完美收官,我国“三农”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基本方向,成为我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吉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和全国首个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省级示范区,坚定地推进和落实乡村振兴的各项措施。2021年3月,吉林省委省政府发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守住两个底线”,即守住不出现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以及粮食安全底线;“推动一个加快”,即加快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步伐;“实施两个工程一个行动”,即黑土地保护工程、现代种业提升工程以及乡村建设行动;“实现一个深化一个加强”,即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乡村振兴的重点在于产业兴旺,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改革路径和重要推力,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模式。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指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跟进,科研、生产、加工、服务、金融等主体共同参与,以分工协作为前提,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农业全产业链经营联盟,是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载体。在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过程中,金融支持的作用不可小觑。商业银行在我国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体的金融市场环境中,扮演着最为重要的推动力量。我国商业银行独特的信贷文化能够确保其对吉林省农业产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持。

二、吉林省农业产业体系现状及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

(一)粮食种植业与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

吉林省作为全国产粮大省之一,在粮食种植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022年吉林省粮食总产量达到816.16亿斤,连续两年跨上800亿斤台阶,为守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商业银行对于吉林省粮食种植业的金融支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放农户小额贷款,解决农户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购置的资金难题,保护农户耕种的积极性;二是发放针对农业合作社的小微贷款,鼓励农业合作社规模化发展,吸引更多小农户加入,促进农业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三是发放针对育种企业的公司贷款,从源头上支持我国不断提升种业繁育自主研发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二)畜牧业与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

吉林省的畜牧业主要围绕生猪、牛羊、禽蛋、梅花鹿、乳品等五大现代畜牧产业集群发展,“千万头肉牛”是重点推进的畜牧建设工程。商业银行对于畜牧业的金融支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放针对养殖农户的小额贷款,保障其饲料、兽药等农资采购资金需求;二是发放针对养殖业核心龙头企业的公司信贷,投入资金鼓励其整合资源、壮大产业集群。

(三)特色产业集群与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

吉林省共有三个产业集群被确定为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包括吉林长白山人参产业集群、吉林长白山黑木耳产业集群、吉林粳稻产业集群。[1]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的目的在于推动吉林本土特色农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园区化。

商业银行对于吉林省特色产业集群的金融支持体现为,为特色产业集群内企业提供公司授信,推动其产业标准化、经营规模化,以此吸引更多的种植养殖散户加入产业集群系统内,加快农业产业现代化步伐。

(四)农产品加工业及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已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模式,打造了玉米水稻、杂粮杂豆、生猪、肉牛肉羊、禽蛋、乳品、人参(中药材)、梅花鹿、果蔬、林特(食用菌、林蛙、矿泉水等)十大产业集群。

商业银行对于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金融支持体现为,围绕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上下游提供供应链融资支持,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通过对产业链的整体授信,提升银行对于农业产业各层次主体的授信支持能力。

三、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对吉林省乡村振兴的支持作用分析

(一)信用文化

我国商业银行可追溯的发展历史虽然仅有百余年,但其底层信贷文化理念却是来自中国上千年的民间金融。不同于西方社会,中国民间金融运行的基本逻辑是基于信用文化,即借贷双方能否达成借贷关系,主要是基于对彼此信用的肯定,双方合作秉持长期主义。信用文化形成的社会大环境导致失信者将在群体内遭受道德谴责,虽没有法律意义上的惩戒,但失信者需要承担的社会道德成本非常高。

商业银行的信用文化非常有利于其开展涉农相关信贷业务。长期困扰吉林省农村地区信贷投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抵质押物。十大产业集群中的核心龙头企业由于规模较大,抵质押状况尚可,但是上下游中小型涉农经营主体抵质押不足的情况就比较严重了,其他种植养殖散户基本处于无抵质押物的状况。如果按照西方传统信贷逻辑,信贷必须坚持抵押原则的话,吉林省农村信贷业务将无法开展。我国商业银行积极研发基于信用文化逻辑的相关信贷产品,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一是基于信用文化开展的农业产业供应链融资模式。农业产业供应链融资模式就是以产业链内部龙头企业为核心,为其上下游涉农中小微企业和种植养殖散户发放贷款的融资模式。这种融资模式能够运行的关键就是基于信用文化:一方面,基于银行对核心龙头企业信用情况的肯定,双方建立供应链融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基于上下游涉农中小微企业、种植养殖散户与核心龙头企业的长期信用合作关系,银行信任其订单的履行,这种信任可以转化为银行对核心企业上下游客户履约能力的信任。

二是基于信用文化开展的整村授信模式。由于小农户作为个体存在缺乏有效抵质押物、信用实力较弱等情况,商业银行往往采取整村授信的方式解决这个难题。整村授信也是商业银行基于信用文化开展的融资模式。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基于信用状况判断一个村子是否符合整村授信条件。比如,农业种植户集中的“农业村”、有核心产业支撑的“产业村”、商业活动活跃的“城乡结合村”等,都是符合授信条件的,而另外一些如整体信用水平比较差的“老赖村”、偷盗赌博等活动泛滥的“异类村”等,则不符合商业银行授信条件。另一方面,如果一个村子整村符合授信条件,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将联合村委会,深入村子对所有村民进行信用状况核实登记,预估授信额度,实现整村授信。在吉林省,已有多家商业银行开展整村授信业务,吉林银行和抚松万才村签订整村授信协议并核定800万的授信额度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二)责任文化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的责任文化是支持其涉农信贷投放的重要保障。在商业银行投放信贷的各个行业中,农业的综合回报率并不高,并且由于农业天然的高风险性,且涉农贷款单笔金额小、业务分散,导致涉农贷款产品并不是银行的优势产品。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理念始终秉持责任文化,因此在实现商业盈利的同时,始终将承担社会责任摆在发展的重要位置。涉农信贷投放是支持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金融支持,我国商业银行克服了人力不足、行业经验缺乏、风控成本高涨等困难,勇担社会责任,艰难破局、不断开拓,实现了涉农信贷投放的连年增长。对比分析吉林省2022年末信贷投放数据,涉农信贷投放增速明显高于其他信贷类型,具体数据见表1。正是由于商业银行信贷的责任文化,才能保证吉林省“三农”相关政策得到有效的金融支持。

表1 吉林省2022年末信贷数据对比

(三)创新文化

商业银行信贷的创新文化体现为,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创新担保方式,创新信贷产品等,以解决涉农信贷的各种障碍和难题,满足涉农信贷的投放需求。

创新担保方式包括“农担贷”“农户联保”等。“农担贷”是指商业银行跟当地相关农业担保公司合作,由农业担保公司为涉农企业出具保函提供融资性担保,商业银行据此为涉农企业发放贷款。目前,商业银行普遍采用这种担保方式。在吉林省,商业银行通常是与吉林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农担贷”业务。部分商业银行基于“农担贷”将信贷产品进一步创新升级为“农担优质贷”,形成了“银行+担保+核心企业+人参经营主体”四位一体融资模式,从担保方式、融资成本、审批效率、金融服务等多个方面,有效破解了吉林省各类人参经营主体因缺乏有效抵押物导致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助力吉林省人参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农户联保”贷款是指多个农户组成联保小组并签订联保协议,商业银行对联保小组成员发放的,由联保小组成员相互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的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的管理方式体现为“单户申请,多户联保,周转使用,责任连带”。“农户联保”贷款可以有效扶持处于农业产业化初级阶段的散户经营主体。

创新信贷产品包括“流水贷”“干货质押贷”等。流水贷是放贷机构根据客户的银行流水账目来判定是否给客户放贷及放贷多少的一款新型借贷产品。“流水贷”可以有效解决一些经营状况良好但缺乏有效抵押物的涉农企业的资金需求。部分干货土特产收购加工企业库存压力较大,为了盘活这部分企业资金,商业银行推出了“干货质押贷”系列产品。在吉林省,针对本地特色产业集群,商业银行重点推出了“木耳贷”“人参贷”等创新产品。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文化进一步优化的建议

(一)加强合规文化建设

创新是一把双刃剑,管理不当将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商业银行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不断创新涉农信贷产品,助力乡村振兴,这一切的前提是商业银行要保证自身经营的合规性、安全性、流动性。[2]

合规文化是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根基。加强信贷合规文化建设,商业银行应着重进行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合规制度建设。商业银行业务种类繁杂,员工数量庞大,合规文化必须通过制度约束实现。因此,需要在全行范围内建立覆盖所有业务、所有部门、所有员工的内控合规制度体系,确保所有业务操作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要加强信贷相关制度的可执行性,避免业务文件过于笼统、模糊等问题。另一方面,建立涉农信贷人员准入制度。新上岗信贷人员需要具备了解当地三农状况、熟悉信贷制度、了解信贷风险等必要条件,以保障信贷投放的安全性。

(二)加强员工忠诚度文化建设

员工忠诚度文化关系到农村信贷的可持续发展。涉农信贷投放的特殊性对商业银行信贷经理职业素养的要求较高。信贷经理除了需要具备基本信贷技能外,还需要对三农有足够的了解,熟悉当地社会环境,具备良好的与农户的沟通能力等。只有具备上述全部能力,才能成为合格的农村信贷业务客户经理。可以说,培养这样的信贷人员需要相当长的周期。由于农村信贷业务工作较为辛苦且风险较大,再加上目前信贷市场业务和人员竞争都较为激烈,导致农村信贷客户经理的流动性较高,员工忠诚度不足。商业银行难以确保一支稳定、成熟从事农村信贷业务的人才队伍,也就难以保障业务的拓展和风险把控。

因此,商业银行应当制定农村信贷客户经理长期规划,在绩效激励、上升通道等方面适度向农村信贷客户经理倾斜,强化其从事农村信贷的使命感、荣誉感、幸福感,稳定农村信贷人才队伍,夯实农村信贷合规及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

(三)加强风险防范文化建设

商业银行在涉农信贷投放中面临较大的风险,因此强化风险防范文化建设至关重要。为此,商业银行需要构建涉农信贷风险防范组织架构,包括行业风险分析预测、审贷分离全流程体系、贷后管理体系、内部审计制度等。

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文化建设旨在保障涉农信贷资产的安全投放、运行和回收,规范涉农信贷从业人员合规从业。同时,要进一步落实信贷业务的“问责”制度,确保有责必追,起到警示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尽职免责”的情况下,务必真正做到免责,以鼓励涉农信贷客户经理的从业积极性。

(四)重视成本控制文化建设

商业银行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必须适应新的经营模式,特别是在涉农信贷投放方面,成本控制至关重要。为此,商业银行可以借助金融科技,构造业务线上运行模式。例如,在整村授信业务中,建立线上信息数据库可以显著降低信息搜集、整理和归档工作的人力物力成本。客户经理可以持工作PAD进入农户家调研,通过连接数据库直接调取已有客户数据,录入包括照片、视频等在内的新信息。全部信息数据采集可以在数据库中自动整理、汇集、归档,并生成农户授信额度,后续提款工作也可以在线申请。此举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业务效率,还可有效地降低成本。

猜你喜欢

信贷吉林省集群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