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历史教学中关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三个问题

2024-02-05李瑞锋

中学历史教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世界市场广度进程

李瑞锋

21世纪社会最深刻的变化之一,就是经济全球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席卷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引发了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成为包罗万象、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而近年来一系列“黑天鹅”事件又使全球化成为趋势不明的争议热点。基于此,教师有责任让学生从历史发展进程中感知经济全球化的既有经验和记忆,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追问“谁参与”了全球化、“谁推动”了全球化、“谁主导”了全球化。现将具体设计内容向大家展示,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谁参与

经济全球化是超越国界的经济活动,争论的焦点之一在于,哪些国家参与的哪些经济活动才足以称之为经济全球化现象。正如有专家指出,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一样,作为一种活动的场域,“它活动的广度和它的密度是两个基本维度,即世界市场包含了市场辐域的发展和贸易深度的发展这两个维度上的特点。对世界市场的考察,一是要看世界各地是否建立了普遍的经济交往联系,二是要看各地区之间对对方的产品是否存在有较高的依存度”[1]。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重点从“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来探究全球化作为一种场域,从16世纪到21世纪发展的趋势和历程,以及探讨经济全球化在向广度和深度不断延伸的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从“广度”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1.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广度”历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

——《中外历史纲要(下)历史地图册》

材料一  在世界市场形成发展中,西欧大西洋沿岸、北美东海岸、非洲西海岸、中国的东南沿海(如上海)等商业中心迅速兴起,区域性商品流通中心发展为全球性中心。伦敦垄断了英国对亚洲的贸易,是蔗糖贸易中心;利物浦是奴隶贸易的中心。阿姆斯特丹不仅控制了荷兰与亞洲、美洲的贸易,而且成了世界的商业中心和中介贸易转运站。……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世界商品行销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从非洲海岸、北美大西洋沿岸、印度海岸、中国东南沿海,逐渐深入到这些地区的内地,最终世界市场被资本主义国家瓜分。

——刘汝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教学的几个问题》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从16世纪到20世纪初,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和地区由沿海地区逐渐深入到大陆腹地。在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可以说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巅峰状态”,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夜,已经有155个国家参与国际贸易,世界出口的价值占世界收入的16%—17%,西方国家的净资本流量即使到当代也没有被突破,世界经济已经建立了普遍的联系。[2]全球化从广度的发展角度也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巅峰状态”。

2. 经济全球化“广度”发展进程中的波折

材料二  伴随资本主义的扩张,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也在全球范围内传导,……全球化本身产生了反全球化的力量,……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瓜分资源的活动终将导致帝国主义的矛盾在全球范围内激化,并引发世界大战.在20世纪前半期。世界就已经经历了两次大战的爆发,战争与危机使全球化停滞乃至倒退。

——朱可辛《十月革命与全球化进程》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发现,经济全球化“广度”的发展进程并不是线性的、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和充满波折的。当全球化在20世纪初进入阶段性“巅峰状态”后,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以及两极对峙格局的建立,都导致了经济全球化在广度发展进程中的停滞甚至一定程度上的倒退。从这里可以得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和地区并非是逐渐增加的,早期既有被迫的卷入,也有国家和地区主动离开全球化进程。

20世纪末期,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两极对峙格局瓦解,市场经济体制在大多数国家的建立,经济全球化的新一轮高峰在20世纪90年代又一次出现。因此从全球化的“广度”发展进程,我们可以看出,它呈现出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如今欧美国家一系列“黑天鹅”事件,再一次证明了经济全球化“广度”的发展进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呈现出一定的波折。

3. 参与全球化进程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广度”发展进程中,有些国家积极参与,有些国家被动参与,有些国家主动脱离,有些国家被动脱离。如此不同的参与类型是否对国家经济发展存在规律性影响呢?让我们从1500年以来各国人均GDP水平进行考察(表一)。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和地区,如英国、法国、荷兰、葡萄牙等国人均GDP水平一直处于较高发展阶段,凡被动卷入或远离经济全球化发展历程的国家,如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其国家人均GDP水平一直处于停滞或倒退状态。由此可以带领学生得出,在经济全球化“广度”发展的这一历史进程中,一个国家对待经济全球化的态度和政策,会较为明显地影响国家发展。

(二)从“深度”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程度

材料三  到1800年,世界大多数地区都被海陆贸易路线所连接起来了。欧洲人使用和仿制中国瓷器,穿着印度棉织品,食用来自墨西哥的巧克力、中国的茶叶、也门的咖啡……西非使用欧洲制造的枪炮、来自北非和欧洲的纺织品、饮用来自荷兰的杜松子酒、食用来自撒哈拉的食盐腌制食物;中国则继续从东南亚进口香料和奢侈食物,出口世界各地都想获得的蚕丝、瓷器和漆器。

——施诚《早期近代世界贸易的主要商品及财富流向》

通过上述材料可以看出,19世纪之前,世界市场上流通的主要是“香料、茶叶、咖啡、砂糖”等初级农产品。经济贸易的数额虽不断增多,各地区对对方的产品并未存在较高的依存度。

材料四  欧洲的工业品大量销往美洲和亚洲,而亚洲和美洲向欧洲工业国提供工业原料和农副产品。经济交往的扩大,把世界各地的贸易圈连接在一起。

——刘汝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教学的几个问题》

从上述材料可以得出,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全球经济贸易主要是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工业制造品和其他地区的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各地区对对方产品逐渐产生了较高的依存度,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不断向纵深发展。以至“20世纪9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卷入到全球化密网中,逐步形成了生产经营跨国化、信息传播全球化、科技与产业梯度扩散化。以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发展为先导,涵盖生产、贸易、金融和投资领域,包括世界经济和与世界经济相联系的全部方面和全部过程的庞大体系。”[3]

材料五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徙。……人口迁徙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也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

——《中外历史纲要(下)》

从材料可以看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卷入其中的产品由初级到高级,由实物到资本、信息,甚至包括人口、物种在内都逐渐全球化,至今人们都能强烈地感受到它所带来的影响。

二、谁推动

大多数学者认同经济全球化等同于跨洋的远程国际贸易,全球化是超地域空间而扩展的经济现象。那么到底是哪些“力量”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呢?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历史解释也各不相同。

材料六 在对经济全球化基础推动力的理解上,西方学者主要从技术革命、资本扩张、制度创新、国际秩序变革等方面阐述了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推动力。……马克思也曾提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还有部分学者认为西方保守主义政府推行的新自由主义政策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董岩《经济全球化基本问题研究》

通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客观发展需求是推进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交通与通讯、科学技术、国家政策、贸易和生产等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一步分解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并探究其“推动力量”的具体表现,16到18世纪,全球化的推动力量主要是造船和航海技术改善,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新航路开辟和西方国家推行的重商主义政策。19到20世纪,全球化的推动力量又表现为两次工业革命,铁路、运河、远洋蒸汽轮船等交通通讯设施的改进,以及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实行的自由贸易政策和英镑金本位的货币体系。20世纪中期以来,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改善,关贸总协定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以及建立在全球贸易基础上的国际分工体系更密切了全球经济的联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以飞机、高铁、海底隧道开通为特征的交通通讯的改善,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两级格局的瓦解、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一切都推动了全球化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

可见,凡是能在某一阶段带领贸易和生产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科技、工具、政策,都一定程度上成为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推动力量。

材料七 全球经济的紧密联结绝对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越来越多的政府和议会,签订一个又一个协定,颁布一个又一个法律,他们的决定消除妨碍资本和商品跨越国境流通的障碍。

——[德]汉斯、彼得·马丁  哈拉尔特·舒曼著,张世鹏等译:《全球化的陷阱》

材料八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皇帝

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相对应。一个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瓦解了,现在有两个平行的也相互对立的世界市场。

——斯大林

WTO的贸易协定是一场灾难,如果美国公司在国外开设工厂应课以重税,应建“长城”防止墨西哥移民……

——特朗普

阅读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并不是天然的结果,在新自由主义政策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推动力量的同时,各国的“逆全球化政策”同样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阻碍力量,因此各国的经济政策选择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其实是一个变量,要求我们政策的制定者审慎对待。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尤其关注这一变量。

三、谁主导

材料九 世界市场,具有不平等的特征。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生产技术、市场占有等方面对后发国家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国家,……后发国家往往只能居于原料或市场提供者的边缘地位。

——高利平《世界市场与国际体系关系论析——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

材料十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具有“中心—外围”结构,发达国家是中心,不发达国家属于外围。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过程中,主导世界市场的国家是不同的。

——刘汝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教学的几个问题》

从上述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具有不平等的特征,全球化进程的主导者因国家力量的变化而变化,全球化市场的商品供求及流向又受主导国家的需求调节。15世纪下半期至16世纪末,西班牙、葡萄牙占据世界市场的主导地位,其国内对香料等奢侈品的需求推动世界市场上流通的商品主要以香料、奢侈品等为主;17世纪初至18世纪上半期,以荷兰为中心的海上霸权和商业霸权确立起来,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控制世界贸易,全球化市场上流通的物品主要依赖荷兰商船的运输;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体系确立,英国通过工业制造品和原材料的交换支配所有部门,并进而统治全球市场;20世纪至今,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体系,美国逐渐通过美元确立其金融全球主导地位,并逐渐利用其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条件推动乃至控制全球化进程。

于此同时,在500年经济全球化发展历程中,解决全球化进程问题的方式也因主导国的变化而发生变化。16世纪,由西班牙、葡萄牙主导的全球化,主要通过殖民战争、教皇裁判等方式来解决冲突与争端;17世纪—19世纪则主要通过商业战争、贸易制裁等方式来解决;20世纪中期经由两次世界大战,人类逐渐学会通过谈判制定共同遵守的贸易规则,通过体系化、制度化建设来解决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全球化发展历程逐渐由无序走向有序。

四、总结

材料十一 全球化迄今也还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个不均衡的、并非不可逆的、有多种可能性的、非线性的进程。……说白了,今天的全球化也存在着不同路径的对立和冲突,全球化如何“化”,由谁来“化”,这是一切关心全球化问题的人们都应当深长思之的。

——董正华《全球化:歧义纷沓的解说与真实的历史进程》

作为当今社会最深刻的变化之一,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中国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受益国之一,面临着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深刻变化。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安全、政治稳定、文化传承和社会和谐等方面,都遇到新的风险和挑战。

因此,带领学生正确看待和认识经济全球化,成为中学历史教育至关重要的课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达沃斯论坛中所提出的那样“我们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回答好这一课题,体现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更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释】

[1] 沈汉:《论世界市场的形成》,《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第111頁。

[2] 朱可辛:《十月革命与全球化进程》,《党政研究》2017年第4期,第36页。

[3] 唐海燕:《再论全球化的后果——兼论全球化问题研究的路径和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第75页。

猜你喜欢

世界市场广度进程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重构与发展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一带一路”倡议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新实践
追求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历史的必然: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的提出与理论内涵
网络在拓展学生阅读广度中的运用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
金融广度:指标选择与政策建议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与反思
Linux僵死进程的产生与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