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臧克家临清时期诗歌书写的 文学地理学意义

2024-02-04王继国

今古文创 2024年5期
关键词:臧克家诗歌

【摘要】三年零三个月的临清经历,是臧克家“生命史上的‘黄金时代’”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临清时期的诗歌创作,在其创作生涯中占有很重的分量,是其创作走向成熟和诗风转变的关键时期。临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开拓了臧克家诗歌的书写内容与艺术创作方式,“临清”相关意象的呈现和叙述表达,蕴含着臧克家独特的生命体验,具有重要的文学地理学意义。

【关键词】臧克家;临清;诗歌;文学地理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5-004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5.014

基金项目:聊城大学东昌学院院级科研项目“臧克家临清时期诗歌创作研究”(课题编号:2022SK001)阶段性成果;首批聊城市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聊城籍名诗人研究中心”成果。

臧克家1934年7月从山东大学毕业后,应原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的老师、时任山东省第十一中学(后改为山东省立临清中学)校长张乾一邀请,来临清任教。直至1937年10月,参加抗日宣传工作离开临清,在临清共待了三年零三个月。临清时期,臧克家创作了“几百首诗歌”,共发表出版了50多首诗歌,这些作品中,长诗《自己的写照》于1936年7月由上海文学出版社出版;《运河》《依旧是春天》等24首短诗,收在以《运河》命名的诗集里,于1939年10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印行;《中原的胳膀》《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两首,集入1943年11月中西书局出版的《国旗飘在雅雀尖》中,另外《生命的抓手》等18首,1984年由冯光廉、刘增人编入《臧克家集外诗集》。

地理环境影响着作家的文学创作,因为作家处于真实的地理环境中,会切实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且文学创作者的灵感来源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创作者对周围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的认识。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临清地理环境与臧克家临清诗歌的创作联系密切,临清可谓是臧克家一生文学活动的重要地理空间之一;臧克家的诗歌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其文学实践与自身经历密切相关,生活环境对其文学创作影响尤为突出。

在临清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临清度过的三年时光岁月,臧克家的内心世界发生了诸多变化,生活体验和生命沉思促使他的文学创作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临清时期的诗歌既记载着臧克家在临清生活的点点滴滴,也见证着临清这座“运河名城和千年古县”与诗人的双向成就。纵观以文学地理学视阈对臧克家创作的研究,目前多聚焦于青岛时期、安徽时期和重庆时期,而以临清时期为切入点探究臧克家创作,对于完善和丰富臧克家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有助于全过程考察臧克家在现代文学史阶段诗歌风格的发展和演变。

一、臧克家诗歌中的“临清”意象呈现

“一个文学家迁徙流动到一个新的地方,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新的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会对新的所见、所闻、所感,作出自己的理解、判断或者反应,并把这一切表现在自己的作品当中。”[1]临清任教三年,臧克家在教书之余,或凭吊古迹、或在运河沿岸游玩、或深入临清农村,临清的景物风俗、现实历史无不在诗人心中留下深刻印痕。对于临清,臧克家包含着深情,临清也成为诗人诗情的触发地,在创作自述《我的诗生活》中,臧克家自述道:“临清时期,在我生命史上是‘黄金时代’,在我的创作中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我的兴致浓,生活安定,时间有。那一团空气正适宜于诗的产生,在这古城的三年时间中,我写了自传的千余行长诗—— 《自己的写照》,我写了《运河》《古城的春天》《大寺》《黄风》 ……”[2]

此时的诗歌创作中,臧克家也有意把笔墨转向了场景、气氛的描绘上,力使诗的意象贴近现实。在临清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中,臧克家的足迹几乎遍布临清的角角落落:在《我的诗生活》中,诗人无比兴奋地记述道:“我们到野外去拾秋天的红叶,看一坡拾花女秋风吹动着她们的五色衣裳,我们跑到塔湾去登上十三层的高塔,放开远望的眼,我们也在运河边上,帮船家拉纤……我们游散到无名的小村落,招来一双双惊奇的眼睛……我们在深夜登上‘万家塚’去看月亮。”[3]臧克家喜欢描写临清的大地以及在大地之上的一切,临清颇具特色的风景、古迹、人事、历史都以不同的姿态融入他的诗歌中。臧克家描写了“运河”“古城”“大寺”“园林”“高塔”“万家塚”等许多带有临清鲜明印记的意象,形成了与临清关联密切的“意象群”,从古城到乡村,从教育到商贾,从历史到现实,这些深具临清特色的意象共同构成了臧克家诗歌独特的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

在当时蜚声诗坛的《运河》一诗中,面对这条“用伟大人工力量开辟成功的人间的天河”,诗人用他丰富的想象力和汹涌的激情,以“运河”作为历史的见证,串起了一个个运河有关的历史片段,历史传说故事和现实生活情境贯穿衔接。全诗一百多行,不分章节,一贯到底,文气充沛。诗人诗歌中重复地出现了诗人在“黄昏”“夕阳”的时候立在“一列废堞上”的形象,这个形象所显示的意境意味深长,仿佛能看到这个“现实”的抒情主人公在向“历史老人”运河陈述着自己的感受。

在创作谈中,诗人曾详细地记述了《运河》一诗的创作过程,诗人在写作《运河》时,运河绕于临清城西,附近有不少古迹,臧克家常常带着学生去郊游、凭吊,亲眼验证了临清旁的古迹,“回到学校,我心里再也安定不下来。我看了这许多,我想了这许多。酝酿构思了多日,心好似被一些东西梗塞着似的。忽然一朝,灵感——这位不速之客,驀然而至,我诗思潮涌,笔下如流,毫不费力。若有神助,一气呵成了这篇一百多行的长诗。”[4]

《大寺》中,“请到大寺里去见见世面。要去,我劝你脱下文明衣裳,穿上你那顶古旧的一件。要去,还有一件事得告诉你留心,留心大寺的老相,惊了你都市磨亮了的那双眼……这大寺曾有过几百年的香火。”[4]在诗歌的字里行间里,诗人逐一描绘“粘糕”“初冬的西瓜片”“砂锅”“黑泥碗”等吃食;记叙“一担担的担货”“本地棉花织成的粗布”“笨脚鞋”“木锨锄镰”“土产货物”等物品,展示了“千古百怪的叫卖”“算命先生”“梨花大鼓”“小摊古董店”等行业景象。20世纪30年代,临清中学近处的“大寺”“大世界”的闹市景象,千态百样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古城的春天》中,“丛丛的荒冢是朵朵的黄花,簪在了这古城霜白的鬓边”,则将古城的昔日辉煌和今昔衰败描绘得淋漓尽致。

《野孩子》中,“晃动着锄头,赤条条的爸爸一身披起了万丈的青纱,一步一个辛苦的脚印,生命向厚土里扎根……从小就盯在身后跟爸爸学,然而这一着他不会料到:等他长得像爸爸的时候,他将更会用他的鋤头。”[4]《水灾》中,“大旱在春天里揭人一层皮,夏天的日子又全浸在水里,村子里倒净了老病的房屋,夜里倒满了露天的身子……水上漂着可怜的牲畜,漂着家具,漂着大小的尸体,这一群前后追逐着,永远不愿分离”[4],这些诗篇则延续着诗人一贯的主题,对于20世纪30年代残破、黑暗的现实充满憎恶,对苦难劳动人民怀着深沉的热爱和真挚的同情,描绘出当时临清“悲惨的乡村”景象,农民的水深火热和命运的悲惨轮回,令人触目。

临清中学任教期间,臧克家对教育、对学生倾注了浓厚的感情,在诗人看来:“学生,个个都是从乡村里来的,没有一个心不是纯朴的……这些天真孩子的每一张脸,都会使一片创伤的我的心得到极大的安慰。在这些孩子身上,除了良心,别的是无法加上的。”[4]《破题儿的失望——为一个可爱孩子作》中,诗人为学生理想的破灭惋惜:“而最小的那条尾巴,却独自塞紧了门,两眼是泪,连头连身子,压上了两床厚被”[4];《跳龙门——为会考的孩子们作》中,诗人以“跳龙门”为喻,描绘学生准备会考努力时的场景:“晚上,叫油灯偷放点小亮,侧耳听训育的脚步声,等精神和灯油一起枯涸了,人和着书本入了梦。”[4]这些诗篇包含着诗人对学生们的浓浓深情,也为侧面观察20世纪30年代临清的中学教育提供了形象化的参考。

二、臧克家临清诗歌书写的成因

地域与文学总是保持着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地域之于文学的意义不再是一个地理空间的代名词。地域在一定程度上是作家创作的重要来源。把焦点对准臧克家的文学之路,临清是一个重要的坐标点。虽然他在这里待了仅三年多时间,却迎来了一生中创作的旺盛期之一,《自己的写照》《运河》等一系列重要的作品都诞生于此。臧克家本时期的诗歌书写与临清的社会环境、自然风光、文化内涵等密切相关,临清的生活和体验对臧克家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临清之前,臧克家已出版两本诗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由于在青岛读书前的革命生活和流亡生涯的体验,形成了他对人生和社会一定的看法,面对着黑暗的现实,诗人曾长期感到压抑和苦闷。临清,地处鲁西北,与河北省相邻,坐落在古运河边上,是一座古朴、幽静、民风淳厚的古城。临清中学在古城边缘,靠近郊野。残破的城墙、青色的田野拥抱着它,有着浓郁的乡村风味,对臧克家来说,这幽旷僻静的环境实在太称心了,这环境使他感到呼吸舒畅,心境平和。诗人颇为深情地提道:“临清中学这三年零三个月的生活,是我生平最安静,最快乐,忆来情味无限美好的一段。在这平静得如同世外桃源一般的环境里,我心头的创痕,慢慢地平复了,沉醉在平和的气氛之中。”[5]

到了临清,他和一群天真、纯朴、一尘不染的天使般的学生朝夕相处,与此同时,思想渐渐趋于冷静的诗人的诗情又再次迸发。他一方面教书,在课堂上下,与学生们谈诗文,鼓吹新文艺,宣传新思想,热心地培养学生们对新诗的兴趣,激发和启迪他们爱国、爱真理的热情;另一方面大量的写作,他从孩子们的单纯、朴素和追求中,吸取创作的灵感和思想的材料。他们谈诗、写诗,彼此交流,互相学习,互相改造、精炼,在临清,臧克家的教学以及与学生相处的经历,促使他写下了诸多和学生、和教育有关的诗篇,比如《跳龙门——为会考的孩子们作》《破题儿的失望——为一个可爱孩子作》等。

这时期,臧克家虽然身处清幽的临清,生活较为安定,但民族命运和国家现状仍然牵动着诗人的内心,1935年至1937年间,正是中国面临沦亡危机之时,国难当头,时局动荡,全民族犹如生活在即将爆发的火山口上,诗人自觉的认识到应该适时地冲破这狭小温暖的圈子,把自己投到时代的激流之中,他时刻关注着民族的命运,也在思考知识分子个人与革命的关系。1936年以后,他越来越强烈地渴望像战士一样做点什么。他开始不断地写以抗日为题材的诗文,也认真地思索自己应该如何为争取民族解放而努力。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促使他不断回顾过去的生活道路,也在思考当下应该如何作为,于是写出了千行长诗《自己的写照》。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前夕,诗人还响应“国防文学”的号召,连续在《光明》杂志上发表了不少号召团结御辱、一致对外和歌颂抗日救国的诗篇,以及表达诗人矛盾思想的短诗。

在诗人所出版的第三部诗集《运河》中,这些收录了作者在临清所创作的诗作里,既展现了诗人对民族过去、现在、将来命运的思索、忧虑,也有诗人对处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人们焦灼不安的心态的刻画、分析。《运河》诗集中,写于同一时间的部分诗歌,如《投生》《中原的胳膀》等,诗中对生活的感慨,对现实的描绘,焦点都集中在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对抗日救亡的呼唤上。

在臧克家看来,临清是“诗的摇篮、爱的田野、理想的天国”,其生命也在这里扎根并进入成熟状态,“临清时期”结束了臧克家思想内部的矛盾困境和文学创作的不自觉状态。“临清时期”的沉思是臧克家作为知识分子,在时代环境的变幻无常中和个体生命意义的追寻中的一种自觉的、历史的思想纠葛,也是其本时期诗歌书写得以延续的重要动因。

三、臧克家临清诗歌书写的意义

临清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2006年曾被联合国认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因处于京杭运河的重要节点之上,在明清时期漕运发达时,也曾经是重要的枢纽和商业城市。但与其昔日的繁华相比,由于运河漕运的式微、内忧外患的特殊环境,20世纪30年代的临清早已辉煌不再,成了冷清的偏僻小城。但对于正处于思想演变和诗歌创作的重要人生“蛰伏”阶段的臧克家来说,此时的临清恰恰提供了重要的创作环境和诗情给养,成为其诗歌创作的一方沃土。临清时期的诗歌创作,在臧克家的文学版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临清时期的经历和临清独特的地域文化氛围,对臧克家思想和艺术风格的转变有着重要影响。

三年零三个月,臧克家在临清的诗歌书写,着眼生活、关注时事,讴歌美好、鞭挞黑暗,这些包含着鲜明的“临清”相关意象和带有时代印记事件的诗作,对于临清有着重要的文学地理学意义。臧克家的临清诗歌书写,无疑对于延续和保留临清这座昔日文化名城的文化属性有着重要意义,在该时期创作的大量诗作中,诗人的艺术表达为人们保留了众多的地理物象,诗人的历史思悟也为人们考察20世纪30年代的临清社会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正是臧克家“这样一位洋溢着正气、饱含着激情的诗人,把它的老槐深巷、塔案帆影、黄沙夕阳、龙山凤岭、船夫的纤歌、商人的道情、世事的沧桑、人民的呼声——写进跳荡的诗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诗,在式微的运河时代、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特殊时期,让人看到这座运河名城的独特魅力和岁月沧桑。”[6]

臧克家一生都对临清充满感情,他将临清时期誉为其生命史上的黄金时代。在临清,诗人反复回顾和咀嚼历史,不断思考人生,探究诗艺。臧克家与临清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临清启发了诗人的创作,同样,诗人的书写也使临清的文化历史内涵得到了进一步丰富。把临清时期的创作作为一个创作阶段综合考察臧克家的诗歌创作,对于研究臧克家诗歌如何向抗战时期诗风转变,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对于丰富臧克家诗歌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臧克家.我的诗生活[A]//冯光廉,刘增人编.臧克家研究资料[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3]臧克家.甘苦寸心知——谈自己的诗《运河》[A]//冯光廉,刘增人编.臧克家研究资料[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4]臧克家.新诗·臧克家全集第一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

[5]臧克家.诗与生活·臧克家全集第六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

[6]中共临清市委党史研究中心.臧克家与临清[M].北京:线装书局,2021.

作者简介:

王继国,聊城大学东昌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臧克家诗歌
臧克家致刘征书信
臧克家致刘征书信
默静在晚林中
诗歌不除外
怀臧克家老先生(外七章)
老马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诗歌岛·八面来风
闻一多破格录取臧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