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山,笑贯东西

2024-02-04陈娟

环球人物 2024年3期
关键词:姜昆肖申克瑞德

陈娟

大山

大山赶到深圳坪山大剧院时,已是上午11点多,整个剧院空荡荡的,只有一两个清洁工在打扫卫生。见面,握手,落座,灯光亮起,我们在空旷的舞台上聊了起来。

最近两个月,他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中文版话剧《肖申克的救赎》上。剧组是一个特别的团队,导演是张国立,演员是11个“老外”,来自加拿大、美国、法国、澳大利亚、芬兰等8个国家。他们都在或曾在中国生活多年,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其中最为中国人熟知的当然是大山,30多年前,他在中央电视台元旦晚会上一句生硬的“玉兰——,开门——呀!”,令所有人捧腹大笑,并喜欢上了这个金黄色头发的小伙子;后来,他又身着唐装或大褂,一次次站上春晚舞台,给中国观众作揖拜年,令“大山”这个名字家喻户晓;他在台上说相声、演话剧、录节目、做专场演出,在台下为中西文化交流忙碌、奔走,被中国观众称赞“是外国人,不是外人”。

“我生活在东西文化之间,越来越体会到文化的共性。”大山对《环球人物》记者说。他觉得自己幸运地踩中了时代的步点,成为了“中西文化的结合体”。如今,他依然在中西文化里“来回折腾”着,创作自己喜欢的、有留存价值的作品。

铁丝网幕升起,一个阴森的监狱呈现在舞台上。哗啦啦,监狱大门打开,“到了肖申克,你就到了人生的终点站……”聚光灯亮起,一个熟悉的声音拉开了话剧《肖申克的救赎》的序幕。

声音来自大山,他在剧中扮演瑞德——被冤枉入狱的银行家安迪的好友,也是故事的讲述人。剧情是大家熟悉的:一场谋杀案使安迪蒙冤入狱,关在肖申克监狱。狱中“大哥”瑞德对他另眼相看,两人成为好友,安迪一直坚称自己是无辜的,在得知洗脱罪名无望后,最终越狱……

2023年5月,大山接到著名的“作家剧社”龙马社邀请,出演中文版话剧《肖申克的救赎》。起初他有些犹豫,“一群外国人演中文话剧,这是第一次。会是什么样?很难想象。”大山回忆说。后来,他听说导演是张国立,况且这又是一部世界经典剧目,便应了下来。6年前,他与张国立相识,当时,张国立、王刚、张铁林主演的话剧《断金》在多伦多演出。他坐在台下观看,演出结束,几个人相约着一起去吃宵夜。

大山被安排的角色是瑞德,在1994年電影版中,摩根·弗里曼塑造的这一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拿到剧本后,大山先重温电影和小说,又一遍遍读剧本。了解得越多、越深入,大山就越意识到“瑞德这个角色好重”。“这个故事,表面上讲安迪寻求自由,实际上在讲监狱里每个人的故事和人性。安迪把希望带到了黑暗的监狱中,影响着里面每一个被囚禁的心灵,尤其是好友瑞德。”他说,整部剧最感人的并不是越狱本身的惊险,而是瑞德心灵上的蜕变为大家带来的激励。

大山(右二)正在排练中文版《肖申克的救赎》。

中文版《肖申克的救赎》剧照。大山(左二)饰演瑞德。

排练时,他给瑞德设计了一些小动作。比如作为一个在监狱里待了20多年的“老油条”,他有些吊儿郎当,经常把手插在裤子后面的口袋里。再比如,他见典狱长时姿势的变化:申请假释时身体前倾,有些谄媚;申请失败后,整个人“摊”在椅子上,有些失落又装作不屑一顾。瑞德说话的方式,大山也做了细致的设计,“旁白充满文学性,根据不同情境,有时深沉,有时欢喜;但到了故事里,他毕竟是个囚徒,不是文人,说话时又要与旁白有所区分”。

在一次次排练中,大山不断地挖掘角色,走进瑞德的内心。他印象最深的一场戏,是一场不到两分钟的独角戏:安迪越狱成功后,瑞德的假释申请通过了。“从获得假释时的意外、狂喜,到出狱后面对陌生社会的失落、害怕,再到鼓足勇气去找安迪,整个过程经历着复杂的情绪变换。”

记者采访当晚,正好是中文版《肖申克的救赎》首次带观众试演,谢幕时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大山版的瑞德成功了。

“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演员,在舞台上用中文演绎一个美国背景的话剧,表演时会感到混乱或者错位吗?”记者问。

大山肯定地回答:完全没有。“我们拿的是中文剧本,演员也都在中国生活过,进入时都是中文思维。只是演的时候,每个人身上还有些个人本色的东西,这也是导演要我们保留的。重要的是,这是一个讲人性、讲希望的故事,是不分国界、可以引发共鸣的。事实上,不同文化、不同思维并不是黑白分明的不同轨道,是可以结合的。”

大山说,他喜欢的就是“不同文化的结合”。

在很多中国人眼中,大山就是一个特别的文化交流符号,“穿长袍马褂说相声的洋人” “春晚上的外国人”。大山不回避这些标签,他觉得自己这些年一直在做的其实就是一件事——文化交流。他第一次真正在中国观众面前亮相是在1988年12月31日。央视元旦晚会上,一对金发碧眼的外国男女,操着尚不算流利的汉语,演了一个小品《夜归》。男主角“许大山”身着军大衣,头戴雷锋帽,上台一开口就是“玉兰——,开门——呀!我是大山”,引得现场一阵爆笑。6分多钟的小品,笑声不断,观众记住了这个憨态十足、自带幽默的洋小伙儿,他也由此有了一个中国艺名“大山”。

1990年,中央电视台元旦晚会上,大山(右)和姜昆(左)、唐杰忠出演相声《名师高徒》。

当时的大山还不叫大山,中文名路世伟,刚到北京大学进修中国语言文学半年。在北大的半年里,他抓住每一个机会学说汉语,结识中国同学,到中国学生食堂吃饭,走街串胡同,学卖糖葫芦的大爷吆喝,还主持校园歌唱比赛。很快,机会来了,央视元旦晚会需要一个外国留学生的节目,老师向导演推荐了他,这便有了小品《夜归》。

这个演出,成了大山的人生转折点——不仅让他一夜成名,也让他见识了中国的相声,并由此走上了这条艺术之路。

当晚,《夜归》之后,登台的是相声演员姜昆和唐杰忠,表演相声《特大新闻》。两人在前台演,大山在后台观摩,一下子就迷上了,“以前学中文都是学教材,第一次接触这么生动有滋味的语言艺术表现形式”。一年后,他拜姜昆为师,成为相声传人里的第一个外国人。

大山开始不断出现在中国观众面前。1991年,他与侯耀华配戏,演《编辑部的故事》里的外商;1996年,他与马季、姜昆、赵炎等同台,说相声《送春联》;真正登上春晚舞台是1998年,他与潘长江、黑妹演小品《一张邮票》;之后又三上春晚,每次都抱拳吼一嗓子:“过——年——好!”

就这样,大山在中国火了起来,“走到哪儿,都有人认出”。多年后,他为自己当年的火找到了一个解释:大概是刚好踩在了时代的浪尖上。

“我来到中国的时候,中国刚打开大门、走向世界,世界也在走近中国。中国人在迎接外来先进知识、技能和文化的同时,内心也有担心——我们自己的文化、语言在世界上是什么地位?世界欢不欢迎我?世界是不是也想向我们学点东西?”大山说,这时一个洋小伙儿出现了,“他不仅学习中国语言,学的还是传统文化,他的出现,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找到了一种互通和平衡。”

慢慢地,大山发现自己成了“两种文化的结合体”,同时也意识到“老外”说中国相声的瓶颈。

他的台词逐渐被固定化、模式化。“总是‘大山,我来考考你,这你会吗?’,我就吹牛‘张口就来啊’。‘这小子有点傲了啊,我得考考他。’考来考去,最后无外乎一句‘嘿,他可真行啊’。这套路玩了好多年,越来越跳不出观众的想象。”大山说。2012年,他搬回了多伦多,开始渐渐淡出中国观众的視野。

2015年,大山以单口形式重返喜剧舞台,演出介于西方脱口秀和传统单口相声之间。他在渥太华、多伦多等地,用中文讲自己的经历,说有趣故事。最终,打磨成个人专场《大山侃大山》。

“我一直希望把自身文化背景中的一些元素带进来,进一步丰富相声。中国相声是一种高度个体化的艺术表演形式,独具特色又讲究传承;西方脱口秀,表演风格比较松散,演员更能自由发挥。但它们都是喜剧,都需要在演员和观众之间找共鸣。”大山说。他至今还记得当年看师父姜昆讲《特大新闻》,讲到自由市场时说:“鸡蛋诚可贵,鸭蛋价更高,要买松花蛋,还得添五毛。”词儿一出来,观众哄堂大笑,“都是‘大实话’,为什么可乐?它套用了人们熟知的裴多菲的诗句。这段词就是喜剧艺术的跨文化混搭,特别智慧”。

前两年,因为疫情线下演出减少,大山琢磨起了古诗词朗诵。他在家里搭了一个简易摄影棚,自录诗词朗诵。“其实是一种表演,将诗词按照自己的理解表演出来。”他说。《声声慢》 《蜀道难》《将进酒》……这些中国人熟悉的诗词,从他口中流出,加上表情和配乐,别有一番风味。后来,他将视频剪辑,放在短视频平台上,备受好评,“大山的汉语已经学到了极致”“文字里有乡音”。

“很多东西表面看觉得不同,但进一步了解就会发现其实背后有很多共通之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习惯轨迹不同。中西文化就是这样。在我看来,与其说是差异造成的问题,不如说是包容度、接受能力的问题。”大山说。比如《声声慢》,表达了李清照寓居飘零的无奈与悲凉,“这种孤寂落寞、悲凉愁苦,跟国籍有啥关系呢?其实毫无关系。这里表达的就是人的情愫、心绪,这是人类共通的东西。”

大山录制的诗词朗诵《声声慢》,在短视频平台颇受中国观众欢迎。

“作为一个外国演员,我面对的大部分是中国观众,也一直都在中西差异中追寻共通的东西。事实证明,我们心有灵犀一点通。”大山说。

如今,大山已经59岁了,自称到了“人生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应该把过往的经验结合起来,做有留存价值的事情”。他体会过成名的烦恼,如今只愿做普通的大山,“每天出门随便喝碗豆浆或者胡辣汤”,不愿过多分享个人生活,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节目创作上。除了诗朗诵,他正在制作个人专场《大山笑友汇》,在舞台上把脱口秀、曲艺、音乐和朗诵等融为一体。“别人来做,确实会感觉很怪,但放到我身上似乎就变得合理了。”

大山有一个愿望,将《大山笑友汇》带到中国。他特别想去的地方是河南商丘——那是他与中国结缘的起点。上世纪20年代初,他的爷爷曾来到中国河南归德府(今商丘市睢阳区),在城外的圣保罗医院担任外科医生。一家人待了3年,后因战争爆发不得不回国。小时候,大山就常常听爷爷的故事,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要去神秘的中国,去爷爷住过的地方看看。长大后,他来到中国,并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

有时,偶尔闲暇时刻,大山会想象自己站在商丘的舞台演出,朗诵诗词,说给当地的观众听,也说给百年前的爷爷奶奶听。

1965年生于加拿大渥太华,主持人、演员。19岁学习中文,在多伦多大学毕业后到北京大学进修。1988年底,因小品《夜归》为大家熟知,后拜姜昆为师学习相声,先后4次登上春晚舞台。近年来陆续推出个人专场《大山侃大山》《大山笑友汇》等,近日主演中文版话剧《肖申克的救赎》。

猜你喜欢

姜昆肖申克瑞德
光影
姜昆临场“现挂”魔术陷阱
Close to Heaven
Market Values
Acts of Faith PHOTOGRAPHY BY
比“肖申克”更嚣张的反转
解读《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多重主题
姜昆:我都说啥了?怎么就把她给说吐了
肖申克的救赎
图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