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退场的姿态,就是你的格局
2024-02-03陶瓷兔子
陶瓷兔子
一个做新媒体的小朋友刚离职不久,在微信上拜托大家帮忙问问有没有合适的公司,想尽快入职。
我跟小姑娘打过两次交道,觉得她做事认真,能力也不错,就把她推荐给这段时间合作的一个平台,他们很快对接上,小姑娘欢欢喜喜地准备坐收入职offer,可那家平台的负责人,却偷偷来找了我。
一开口就是致歉,说小姑娘很优秀,但跟他们公司的定位不大吻合,所以很遗憾不能录用她。
這明显是个搪塞的借口,在我再三的追问下,那位负责人才发了几张图片给我。
那是小姑娘吐槽前公司的朋友圈:
天天晚上干到九点周末单休还要加班,11点老板还要夺命连环call,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这不是工作,这是卖身!
不就是弄错了一个文案吗?还要扣我钱,这公司是穷疯了吧。
老员工甩锅新员工挨骂,呵呵,这就是我们公司的文化。
连着好几条,都是她离职之后发的,点赞的人不少,有人在留言里打听那家公司的名字,她也不遮掩,如实相告。
你也知道我们这行,本来做的就不是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加班挨骂熬夜还不是常态,她要哪天从我们公司走了,是不是也得在朋友圈把我们骂一通?那位负责人无奈地叹口气。
为了招一个人,坏了公司的名声,这责任我担不起,请你见谅。
我表示理解,同时委婉地提醒小姑娘,最好能删掉那几条朋友圈,或者改成仅自己可见也行。
没想到她却回得理直气壮:凭什么呀,我反正都走了,受了那么久的气,说说还不行。
对啊,反正都走了,没人能骂你了。
可是说了又能怎么样呢?除了吓走潜在的雇主之外,难道还能等到前公司的一句道歉不成?
一个做互联网的朋友,从毕业开始就在一家创业公司卖命,跟着老板一路从三个人的临时组合打拼到如今上百人的团队,漂亮地完成了很多个盈利的项目。
去年年初,公司拿到了第二轮风投融资,开始商量股权分配的问题,可是于公于私都该属于他的那一份,却无端地缩了水。
不是不委屈的,他跟老板沟通了几次未果,正好猎头公司手上有一份更好的offer,他决定跳槽。
有次我们吃饭,席间有同行朋友听说了他的遭遇,纷纷替他鸣不平,有人支招让他把公司的机密文件拷贝一份,作为自己去新公司的投名状,有人主动提出在微博上替他曝光这家公司,让他趁早搜集一些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资料,到时候来个漂亮的反手杀。
可无论大家怎么说,他始终摆手拒绝,说:
我一毕业就进公司,从什么也不会到现在能独当一面,也是公司给我的平台和机会。虽然这样走了很遗憾,但也算是互相成全吧。
他将所有工作相关的文件归档整理好,手把手地跟继任的小姑娘做好交接之后才走。
他走的那天,老板专程追出来递给他一个沉甸甸的大红包,他也笑笑接了。
那一点钱,比起他应得的股权不过九牛一毛,可那也不仅是钱,还是一个人的歉意与领情。
他本可以大闹一场的,可以抹黑公司,可以报复性地格式化那个存有很多原始资料的电脑,甚至可以像电视剧里上演的那般drama,当众打开红包甩到老板脸上狠狠出口恶气。
可那除了证明他是个睚眦必报的小人之外,又有什么用呢?
他在新公司顺风顺水,几乎是以开火箭的速度做到了部门总监级别。有次跟公司的CEO吃饭,感谢对方一直以来的提拔,而CEO一笑:
你知道吗?一开始我其实并不敢把这么多东西交给你,是XXX拍着胸脯跟我说你没问题,XXX那是什么人啊,能让他说好的人,肯定得非常好才行,所以才让你试试的,你果然没让我失望。
而XXX,就是他前老板的名字。
这两句简单的对话,让他惊出一头冷汗。
原来CEO跟前老板是认识的啊;原来他们真的会在背后谈起我的啊。
每个行业的圈子都比你想象的更小,正是因为如此,离开时更需要体面。
前段时间看世界杯的时候,被日本刷了一波好感。
日本队在跟比利时的比赛中落败,止步八强,遗憾地离开了世界杯的赛场,镜头扫过日本的观众席,一片悲风苦雨。
可哭完,遗憾完,他们还是坚持清扫了自己坐席前的垃圾才离去,而日本队更是将更衣室都清理得干干净净才走,并用俄语在更衣室中留下一张小纸条:
谢谢你。
我自认为不是个粗心草率的人,每次无论是看电影还是听讲座,总能记着带走手边的所有垃圾。
但也有例外,有次趁着出差的空档去看了一场电影。身后一直有小孩子吵闹,电影院冷气也不足,熬完那场又闷又吵的电影,散场时看到前排丢着很多垃圾,我也索性将自己手上的零食包装放在了凳子下方,心里恶狠狠地想:
以后再也不会来这家了。
因为再也不会来,所以才会生出不必负责的轻慢。
我是那种因为“反正不会再相见”而难免懈怠的人,可有的人,却是因为“反正不会再见”而更加认真地对待离别。
可是离开,仅仅是不再见而已吗?
或许,那也是你能留给别人最后,也是最好的印象。
它比第一印象,更能证明你是谁。
我一位女友,从小学芭蕾舞,老师教她们谢幕:脚尖要微微踮起,身体左倾30度,鞠躬抬头微笑眨眼,就连挥手的幅度都有要求。
她不胜其烦,屡屡在退场时随便摆个pose完事,被老师拉出来特训谢幕三十次,她委屈巴巴地辩解:
大家都等着看下一个表演呢,谁会注意我们谢幕的姿势好不好看。
而她老师的那句话,她记了二十年:
如何上场,靠的是本事,可如何退场,靠的却是态度。
是啊,入场的时候,谁不是春风得意踌躇满志,恨不得将最好的自己端着捧着展示给人看。可退场的时候,却往往难免因为不会再见、不必负责的告别感生出懈怠和轻慢。
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讲,那并不是不可为,而在于愿不愿意做。
你离开时的姿态,就是对自己最好的证明。
是否愿意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下功夫,才是一个人的素养之所在。
那是一个人的选择,更是一个人的格局。
正如《史记》中的那句话: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张秋伟摘自微信公号“少女成长研习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