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凭什么奠定四百年大汉?
2024-02-03温伯陵
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在沙丘驾崩。
据《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里的《赵正书》记载,秦始皇驾崩之前,和丞相李斯有过一次谈话,不仅发出“天命不可变”的哀叹,还让李斯提名继承人选。
李斯说“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秦始皇说“可”。
但是《资治通鉴》和《史记》都采用了另一种说法——秦始皇给在上郡监军的扶苏下诏,命他回咸阳参加葬礼,然后即皇帝位,结果中车府令赵高截留诏书,和李斯密谋扶持胡亥继位。
到底哪一种说法是对的,现在谁都说不清楚,不过从人性的角度来说,陪同秦始皇巡游的李斯和赵高,都有不支持扶苏的理由。
早年间,秦始皇诛杀嫪毐、罢免吕不韦之后,秦国朝堂的两座大山被搬走,出现巨大的权力真空,紧接着,嬴姓宗室和老秦人就向秦始皇逼宫,说关东人到秦国做官,都是为了各自的母国,不如都驱逐了吧,咱们老秦人治老秦国。
他们是要参与政治斗争,夺回失去的权力,重回秦国政治舞台。
秦始皇其实很清楚,驱逐了关东人,秦国就失去了人才储备,自己也要被嬴姓宗室和老秦人挟持,以后很难再有所作为。
但不驱逐关东人,在失去吕不韦和嫪毐的制衡之后,眼下这一关就过不去。
他没有办法,暂时做了妥协,发出逐客令。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客卿李斯写了《谏逐客书》,列举了秦穆公用由余和百里奚、秦孝公用商鞅、秦惠文王用张仪、秦昭襄王用范雎的例子,劝秦始皇不要驱逐关东人。
一篇文章写得义正辞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而且用秦国先王的故事举例,非常符合秦国的政治正确。
李斯的文章,让秦始皇有了反击嬴姓宗室的武器,随后便以光明正大的理由,废除逐客令,请关东人重回咸阳。
这件事,其实是李斯揣摩秦始皇的心思,分析秦国朝堂的人事布局,进行了一场政治投机。
所以,李斯从来不是温良恭俭让的政治家,他的骨子里就刻着“政治投机”四个大字,一旦有厕鼠变仓鼠的机会,李斯不介意赌上政治生命搏一把。
后来秦始皇坑杀方士的时候,李斯是极力支持的,长公子扶苏是极力反对的,这不仅暴露了秦始皇和扶苏的治国理念分歧,也造成李斯和扶苏的政治矛盾。
所以秦始皇在沙丘驾崩时,李斯是最不希望扶苏回咸阳继位的。
而那时赵高是中车府令,官秩六百石,掌管皇宫的车马调配,相当于中办的厅级干部,不仅是秦始皇的绝对亲信,還是公子胡亥的师傅。
处在这样的地位上,赵高难道就不想搏一把?
更何况,赵高曾经犯法,蒙恬的弟弟蒙毅负责审理,还是秦始皇觉得赵高有才,赦免了他。
如果胡亥继位,赵高这个师傅就是帝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一旦扶苏继位,已经得罪了蒙毅的赵高,大概率没有什么好下场。
于是在秦始皇驾崩后,担心蒙恬继任丞相、政治生命不保的李斯,和担心蒙毅获得扶苏宠信、肉体生命不保的赵高,结成政治同盟,利用秦始皇搞了一次政治投机,拥立胡亥继位,并以秦始皇的名义赐死扶苏和蒙恬。
两个月后,胡亥和赵高、李斯统一意见,下令杀蒙恬和蒙毅。
如果以胡亥为首的秦国新班子,能改革秦始皇的弊政,暂时放弃长城和阿房宫等大工程,让天下百姓休养生息,说不定能延缓农民起义的时间,给秦国争取生机。
最不济也能保住秦国本土,慢慢积蓄实力,将来再打一场灭六国的战争。
然而,秦国的历史惯性太强大,秦始皇的榜样太耀眼,导致秦国新班子完全没有改革的想法,彻底把秦国推向灭国的深渊。
秦二世胡亥是公元前210年八月回到咸阳的,把秦始皇葬在骊山陵之后,第二年春天便效法秦始皇巡游天下,绕着秦国边境走了一圈。
公元前209年四月,秦二世回到咸阳,又和赵高联手,处死所有的兄弟姐妹,把秦始皇“贬抑宗室”的政策彻底极端化。
同时,他们还更改法令,“务益深刻”,把原本就严密苛刻的秦律给极端化,结果朝廷大臣和宗室公子们,一不小心就犯罪,遭到赵高的严惩。
秦国的统治阶级都是这样的待遇,可想而知,人民群众过的是什么日子。
这还不够。
秦二世下令重新营造阿房宫,征发五万军人保卫咸阳,扩大皇家园林,养了很多狗马禽兽。
要做这些事,必须有国家财政的支持,更需要大量的粮食,但经过秦始皇的一顿折腾,秦国经济已经走到崩溃的边缘,国家财政入不敷出,怎么办呢?
秦二世下令:“下调郡县转输菽粟刍藳,皆令自赍粮食,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谷。”除了正税以外,向郡县征派稻谷和粮草,民夫自带干粮运到咸阳,而且咸阳三百里内的军人和百姓,都不能吃这些稻谷粮草,全部留给秦二世分配。
以上这些事的结果很明显:
血腥屠戮让秦国朝堂不满意,法令严苛让秦国人民不满意,征派重税和徭役搞大工程,让关东郡县不满意。
可以说,商鞅打造的秦制,经过秦始皇的不断集权,到了秦二世时期彻底走向极端化,再无回转的余地。
百年来,秦国崛起的核心动力是有赏有罚,例如打仗立功有厚赏、努力种田能免税、新增人口给分土地等等,这才能以西北一隅进而横扫天下。
现在经过秦二世的层层加码,秦国人民的厚赏没了,只有重罚。
老秦人对秦法的残酷感受很深,不敢发出抱怨的声音,但关东的六国遗民,就没那么多顾忌了,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和吴广直接起兵造反。
反正都是个死,不如举大事而死,他们要用手里的武器问问秦二世:“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胜和吴广在泗水郡蕲县大泽乡起义,攻破蕲县后,不断地攻城略地收拢兵马,等到了陈郡治所陈县的时候,已经有六七百辆战车、千余骑兵、数万步兵,一支相当庞大的武装力量。
面对兵强马壮的起义军,陈郡的郡守和郡尉都跑了,陈胜和吴广一战破城,陈胜随即被陈县的三老、豪杰们奉为王,国号“张楚”,意为张大楚国。
陈胜和吴广点燃的星星之火,很快成燎原之势,那些因经济危机破产的农民、心怀六国的遗民、对秦法不满的黔首们,纷纷加入陈胜吴广的起义军,并喊出一句压抑十年的口号:“伐无道,诛暴秦。”
对于这种现象,史书上用一句简单粗暴的话来概况:“当是时,诸郡县苦秦法,争杀长吏以应涉(陈胜)。”
同年九月,刘邦在泗水郡沛县起兵,项梁和项羽在会稽郡起兵,齐国王族田儋在狄城起兵,天下一片大乱。
这就是关东六国遗民的民意。
老秦人对秦国的最后一丝忠诚,被秦二世给败光了,他们非常渴望出现一个仁义的英雄,能救他们于水火。
很快,老秦人渴望的英雄就到咸阳了,这个人就是刘邦。
在秦末乱世的诸侯中,刘邦有极其浓郁的游侠气质,同时也是最厚道的领袖。
沛县起兵之前,刘邦已经在芒砀山招揽了数百人,并和县吏萧何、曹参的关系很好,是“沛县高启强”之类的人物。
沛县起兵的时候,萧何和曹参凭借官方身份,其实是有机会做领袖的,但他们爱惜羽毛,担心起义失败被秦国诛九族,于是就推举刘邦:“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
刘邦不怕,心想都他娘的起义了,做老大和做老二有什么区别?你们推举我做领袖,那我就做,于是刘邦成了沛公,得到沛县三千子弟兵。
这份豪气,这种敢为人先的决断力,大多数人是没有的,但恰恰是这种游侠独有的能力,决定了刘邦和萧何、曹参等人的主从之分。
随后,刘邦留下雍齿守沛县,自己带兵出去攻城略地,结果雍齿不甘居于刘邦之下,魏人周市派人来招降,雍齿便背叛了刘邦,导致刘邦无家可归。
这是刘邦起兵以来面对的第一个挑战,怎么办?
刘邦综合得到的信息,分析了一番局势:
既然雍齿带着沛县归附了魏国,那我刘邦只有借力打力,投奔和魏国同等级的诸侯,才有机会夺回沛县。
正好景驹在沛县东南的留县称楚王,刘邦便去投奔景驹,准备借兵。不过刘邦没见到景驹,在留县遇到张良后,两人合作攻破砀县,成为拥兵九千人的大佬。
而当时项梁已经渡江,招揽了陈婴的两万东阳少年,并把英布和蒲将军的兵马纳入麾下,拥兵六七万人。刘邦立即跑去见项梁,借到五千兵马,随即回去攻打沛县,一戰而克。
此后一段时间,刘邦接受项梁的命令,和项羽一起攻打了城阳、濮阳、雍丘、外黄、陈留,不仅立下军功,积累了深厚的政治资本,还和项羽结下深厚的革命战友情,进入项家的核心圈子。
不久后,秦军将领章邯击败楚军,项梁战死,楚怀王熊心趁机重整兵权。
刘邦又被楚怀王选中,成为楚怀王倚重的外藩大将,被封为武安侯,驻兵砀县,和驻兵彭城的长安侯项羽互相制衡。
从“沛县高启强”到楚军诸侯,刘邦只用了一年时间。
因为项梁战死后,章邯认为楚国已经不成气候,便调转兵锋北上,包围赵国的巨鹿。这样一来,北上救赵还是西征灭秦,便成为楚怀王必须考虑的问题。
由于楚怀王和将领们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项羽便想和刘邦一起西征入关,分享这块大蛋糕,但是将领们都和楚怀王说:
“项羽为人,剽悍猾贼,诸所过无不残灭。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无侵暴,宜可下。项羽不可遣,独沛公宽大长者,可遣。”
就这样,项羽因为残暴的性格问题,被任命为宋义的副将,一起北上解巨鹿之围,而刘邦因为厚道的人品,得到西征关中的机会。
性格决定命运,不是说说而已。
而刘邦也没有辜负“宽厚长者”的名声。
西征的路上,刘邦结识了义军领袖彭越,招揽了郦食其和郦商,与回韩地复国的张良会合,一路攻入关中地区,“所过亡得掳掠,秦民皆喜”,和搞大工程的秦始皇、征收重税的秦二世形成鲜明对比。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进入咸阳,刚即位一个月的秦王子婴投降,秦国灭亡。
刘邦和秦国父老乡亲们约定,“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苛刻的秦法全部废除,结果是“秦民大喜”,纷纷带着牛羊酒肉犒劳刘邦。这时刘邦又说了,我的粮食多,不劳你们费心。
刘邦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作风,和给老百姓劈柴挑水的解放军似的,那些老秦人们怎么可能不拥护呢?
于是“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秦国在关中立国五百多年,并建立了一统华夏的巨大功业,然而仅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刘邦就摧毁了秦国的政治基础。
随后项羽入关分封诸侯,刘邦暗度陈仓还定三秦。
刚回到关中,刘邦便开放秦国的皇家园林,让老秦人们自由耕种,这是打了秦王室的土豪,给老秦人分了田地。为了犒劳巴蜀和汉中的老百姓,刘邦给他们免除两年租税,休养生息。
对比项羽火烧咸阳的粗暴做法,高下立判。
接下来,就是刘邦和项羽争雄的楚汉战争了。
后世都说大汉江山是韩信打出来的,其实这是不对的,大汉江山是刘邦一刀一枪亲手打下来的。
西征关中的时候没有韩信,刘邦顺利入关灭了秦国,还定三秦时倒是有了韩信,但史书原文是这样写的:
“汉王引兵从故道出,袭雍,雍王章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于废丘,而遣诸将略地。塞王欣、翟王翳皆降,以其地为渭南、河上、上郡。”
看到了吧,冲在第一线啃硬骨头的始终是刘邦,其他将领的作战任务也是刘邦分配的,韩信极有可能是参谋或者普通将领的角色。
公元前205年,刘邦东征彭城,准备一举击败项羽,结果因为刘邦在军事战略上还不成熟,攻入彭城后整天饮酒高会,麾下的五十六万汉军被项羽的三万骑兵击败,被迫西逃。
经过彭城之战的失败,刘邦在军事上彻底成熟了。
凭借萧何从关中不断送来的兵员,以及荥阳附近的敖仓粮食,刘邦在荥阳、成皋一线构筑了楚汉战争的第一战场,和项羽展开旷日持久的对峙。
随后,刘邦派韩信、曹参、灌婴攻魏王豹,并在魏王豹战败后设立河东、上党、太原郡,然后增派三万精兵,让韩信东征燕赵。
刘邦在北方开辟了楚汉战争的第二战场,韩信也开始了“兵仙”的表演。
在南线,刘邦开展统一战线,说服九江王英布脱离项羽,带着数千兵马到荥阳、成皋和刘邦共同作战,然后派汉军将领刘贾、卢绾统兵两万深入楚地,完成楚汉兵力置换。
刘贾和卢绾不断焚烧楚军的粮草,骚扰项羽的侧翼,和在梁地游击作战的彭越相互配合,建立起汉军的敌后根据地,这也是楚汉战争的第三战场。
就这样,项羽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不论他如何勇武,其实在战略上已经输了。
随着韩信在北方攻城略地,刘贾、卢绾和彭越在南方游击骚扰,刘邦在荥阳、成皋一线打持久战,项羽逐渐坚持不住,想和刘邦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
原本刘邦和项羽都谈妥了,准备结束战争各回各家,但是张良和陈平劝刘邦,现在正是楚军最虚弱的时候,千万不要养虎遗患啊。
趁你病要你命,刘邦撕毁协议发兵东征,一路追到垓下,项羽四面楚歌,兵败身死。
这就是刘邦。
可能单独领兵作战,刘邦不如项羽和韩信,但在以天下为棋盘的战略方面,刘邦是楚汉时期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韩信评价刘邦,不善将兵而善将将,可谓一针见血。
公元前202年正月,刘邦在定陶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汉王朝,五月发布了著名的《汉高帝五年诏》:
“兵皆罢归家。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半之。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辩告,勿笞辱。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军吏卒会赦,甚亡罪而亡爵及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故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
总结归纳一下:
保留一支精锐汉军,其他军人都复员回家。
关东籍官员和军人,如果愿意在关中定居,免除十二年的赋税和徭役,如果回到故乡则免除六年。
躲避战乱逃亡山林的人,返回原籍,恢复他们原有的爵位和财产。
因饥饿卖给人做奴婢的,恢复自由身。
复员的军人,如果有罪的就免除罪行,无罪的都赐予秦二十等军功爵的第五级大夫爵位,大夫爵位以上的军人都晋爵一级,第七级公大夫爵位以上的都赐予食邑,免除全家的赋税和徭役。
通过《汉高帝五年诏》,刘邦削弱了各地的战争潜力,安定了人心,建立起庞大的自耕农阶层。
而给数十万军人赐爵,并按照爵位分配土地和房产,则催化了一批军功地主。
正因如此,经过八年战争摧残的中国大地,迅速安定下来。
此后刘邦大封功臣为侯,他们和得到大夫等爵位的军人,共同组成汉朝的功臣阶层,和汉朝同气连枝,荣辱与共。
用八年时间削除韩信、彭越等异姓王,换成刘氏的同姓王,由于他们的血缘关系比较近,也沒有利益纠纷,保证了关东地区暂时不起战火。
这样一来,长安的功臣和关东的藩王,形成互相制衡的格局,而为了制衡长安的功臣们,刘邦放弃立刘如意为太子的念头,让吕后为太子刘盈保驾护航,在长安形成外戚和功臣制衡的格局。
这种政治手段,是远超秦始皇的大手笔。
此外,刘邦把十余万地方豪强迁徙到关中,基本清理了六国旧贵族,整个关东地区“邑无营利之家,野泽无兼并之民,万里之统治,海内赖安”,完全是一片淳朴景象。
叔孙通制定礼仪,初步把国家政权和儒家联系在一起,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埋下伏笔。
可以说,虽然刘邦继承了秦国制度,但刘邦的建国理念,完全是和秦始皇反着来的,一手搭建起大汉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
当然了,八年战争造成千万人口死亡,秦始皇极力想解决的历史周期律,随着人口减少意外得到了解决。
这就缓解了人地矛盾,还出现了巨大的经济增量空间。
汉朝,稳的一批。
可能是年轻时做游侠的缘故,刘邦是个非常感性的人。
公元前195年,刘邦征讨英布,胜利后路过沛县,和父老乡亲们饮酒作乐。酒酣耳热时,刘邦回想起少年往事,哭得泪流满面,随即免除了沛县世世代代的赋税和徭役。
回到长安,刘邦病重。
医生违心地说病可以治,刘邦知道自己的身体情况,把医生大骂一顿,赏赐黄金五十斤,让他离开寝宫。刘邦知道大限已至,但他不愿意和秦始皇一样求长生。
吕后问他后续的人事安排,刘邦也一一做了回答,思路极其清晰。
同年四月,刘邦在长乐宫驾崩。
相比历史包袱极重的秦始皇,刘邦可以说是人情味最重的皇帝。
可能只有这种有人情味的皇帝,才能明白陆贾说的“居马上得之,宁可马上治之”到底是什么意思,才能在萧何营造未央宫后说出那句“成败未可知”,时刻保持着敬畏之心。
秦始皇身后,能出现一个刘邦,实在是中国的幸运。
( 摘自微信公众号“温伯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