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外语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探析
2024-02-02陈媛,吴倩
陈 媛,吴 倩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1]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教师队伍是肩负育人责任的主力军,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过程中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课程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与联动不足,课程思政“散点式”发展现象较明显,课程体系并未形成[2]。要实现课程思政的全面推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系化建设必不可少。
大学外语课程不仅具有工具性,其育人功能不可小觑。语言符号承载一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语言学习会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情操、价值观、态度等方面[3],可见,其思政育人属性鲜明。近年,外语课程思政已有相关探索,大学英语思政教材陆续出版,如《新视野大学英语(思政版)》[4]《新编大学英语思政教程》[5]等;同时,相关研究主题也在逐步丰富和加深:阐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六要素[6],诠释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内涵并提出实施框架[7],探讨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8],分析外语课程思政原则和建设路径[9],聚焦外语课程思政的微观教学设计[10]、如何借力于教育技术[11],以及探究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路径[12]、在教学中培养国家意识[13]等。有学者将大学英语课程提升到服务强国建设的层面,不仅培养家国情怀,更要服务国家战略[14]。相比而言,医学院校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略显单一,实践研究多、理论研究少,着眼单门课程多、聚焦课程体系少,个案研究充分、系统性研究不足。
新时代发展需要专业技术过硬、综合素质强、价值观正确的复合型医学人才。《纲要》要求医学院校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培养“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医学院校大学外语课程为学生专业发展服务,课程思政建设需考虑专业特点,与思政课程、专业课程互为补充、协同育人。因此,本文聚焦医学院校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立足课程特点,探讨医学院校思政教育体系中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在课程内部以及与专业课、思政课之间的关系,以期促进医学院校外语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
1 医学院校外语课程思政特点
医学院校外语课程思政有其自身特点,外语学科属性使其有更多文化交流的机会。同时,它承担为医药学科发展服务的责任,专业性和职业化需求不同于其他院校的外语课程思政。
1.1 文化碰撞凸显课程思政需求
外语学科在本质上具有较强的思政属性,学生在发展外语交际能力过程中,也是在“建立知识与人、生活、社会、自然多维度交融发展的价值体系”[9]。语言符号承载文化、思想、价值观等,中西语言文化对比语境多,思想碰撞的场景也多,教师的思想引领尤为重要。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翻译活动的主流从内译转向外译,文化传播也由西方科技文化输入进入文化互鉴阶段。外语课程不仅能学习到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技能、了解外国文化,教学过程中有更多机会接触到语言文字呈现的异域风俗、人文知识、社会变迁、历史演进、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也会引发对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文化的思考。其中不乏文化碰撞与融合、价值观冲突与构建的例子。与医药专业课程相比,大学外语课程在教学活动中遭遇价值观和思想碰撞的频率更高,呈现方式更直接,因而,思政教学任务更重。何以思政、如何思政是教师需要深度思考且付诸实践的问题,引导学生客观看待外来思想文化和中西差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肩负起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当代中国故事的责任。
1.2 学科特点要求职业精神培养
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健康被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民健康需要有丰富的医疗资源作为保障,医学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医德与伦理教育居于医学教育基本要求的首位,这也在全球医学教育界已达成共识。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对医药专业同等重要。医学生思政教育的“立德树人”主要体现在职业精神的培养,在提升医术的同时,培养医者精神和职业责任感,培养敬畏生命、甘于奉献,为人民服务的好医生。
德医交融的医学教育离不开各门课程的思政教育。医学院校大学外语课程并非没有内容的纯粹的语言教学,与学科专业结合,而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专业相关性也较强。大学外语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专业课程思政合力构成医学生的思想教育体系。另一方面,中医、西医两大体系的各专业均可能遭遇对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的困惑以及职业自我怀疑等,大学外语课程的文化对比优势可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总之,基础阶段的价值塑造、职业精神培养不可或缺,在医药领域信息交流、文化碰撞互鉴的过程中,课程思政的作用不容忽视。
2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内部耦合
大学外语课程分为多种语言,因学校性质和专业不同,语种和课程设置也有所差异。耦合是物理学概念,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运动形式相互作用、彼此影响以至联合的现象。大学外语课程体系内各门课的课程思政需要系统化整合,避免重复、碎片化,形成统一、协调的体系,相互促进。大学外语课程以英语为主,以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英语课程为例,说明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内部耦合的结构关系。
2.1 共核:语言承载思想
外语课程以语言形式承载文化和学科内容,也承载思想。大学英语课程内容涉及思想观点、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授课对象覆盖各专业,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尤为重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将大学英语课程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和跨文化交际三类[15]。近年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倡导校本特色,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通常与专业门类密切相关。例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英语课程(必修)主要包括本科一、二年级的英语课程:一年级是通用学术英语,二年级课程分为语言技能、跨文化交际、ESP三大模块,供学生选择(见表1)。大学英语教学不是单纯的技能操练,有一定内容为依托,素材选择多元。各门课程的内容和素材不同,但传递的思政育人思想一致,内容主要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法治教育、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等,目的是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法治观念、国家安全意识、认知能力等。这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想教育的共核,用语言传达思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表1 大学英语课程(必修)基本情况
表2展示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主题,其中《中国传统文化》《医学英语入门》《学术英语写作》分别是跨文化交际、ESP和语言技能三个模块的代表课程。《通用学术英语》课程的主题较宽泛,涉及食品、健康、医保、科技、高等教育、身份认同、性别平等、社交等话题,思政主题主要集中在“人民至上”“科教兴国”和“人才培养”。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是青年学生应该坚持的宗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是大学生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肩负的责任,也是自身发展的指引。以上主题对于大一学生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二年级课程思政的主题和重点均与课程类别相关。跨文化交际侧重语言文化比对分析,满足用英语进行对外交流的需求,《中国传统文化》全面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古代哲学思想、科技、艺术等方面展现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璀璨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ESP课程与专业联系紧密,主题涵盖医师职业、医学教育、疾病防治、替代医学、健康生活理念、医疗保障体系等,在学习专业相关语言使用的同时,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民族自豪感,尤其注重培养职业理想和科学精神。语言技能课以提升语言能力为主要目标,通常以语言构成划分章节,思政主题的选择一般基于教学资料主题或延伸,因此,思政素材来源渠道多且主题丰富,更注重素材的时效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学术英语写作》的思政主题围绕写作素材主题及延伸,重视对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学校性质和专业设置也是影响思政主题选择的主要因素。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元素的核心主题,各门课程基于各自特点和实际情况,重点和呈现方式各有不同。
表2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主题
总之,语言是表达思想的载体,大学英语课程充分利用语言教学的文化属性开展思想教育,这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体系的共性和优势。外语教学有双向、双语交流的优势,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向学生诠释西方文化,文化交流机会多,当学生遭遇中西文化差异和碰撞时,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引领。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实践者和推进者,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想教育贯穿各个教学环节,教师在素材甄选、课堂活动设计、材料组织、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均需考虑课程特点、学生专业和具体情况。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隐性思想教育,隐藏于教学环节,融入是关键。思政元素如何融于教学活动、如何做到自然、恰当,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在医学院校,专业学习内容多、压力大,学生对浮于表面、单调重复的表述并无兴趣,教学活动中思政元素的巧妙代入效果更佳。
2.2 同构:课程协同育人
大学英语不仅是语言教学,更是外语教育。外语教育具有思政基因,包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是全人教育。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要避免素材碎片化、内容同质化,需要全面考虑各门课程之间的协同性和互补性,做到和而不同、全面推进,实现协同育人。本科二年级大学英语课程的三个模块,各门课程的重点不同,课程思政要素也有所差异(见表3)。跨文化交际聚焦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为目标,展现、阐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择其要点举例深度剖析,在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理解民族精神的同时学习英语,增强民族自豪感。ESP课程基于职业相关主题,与医药领域密切相关,思政方式以中西文化对比为主。《医学英语入门》涉及中西医、中外医疗保障体系、中西健康生活理念等的对比分析。语言技能课程的思政主题和素材较多元,《学术英语写作》主要用写作素材引入思政元素。同样以中医药文化为思政主题,三门课程的代入方式和重点等各有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时时处处都有开展课程思政的时机,其中,中医药文化相关内容为重点章节,以列举、阐释为主,如中医名家事迹、中医术语反映的哲学思想等,为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做准备,增强文化自信。《医学英语入门》是与专业联系最为紧密的大学英语课程之一,在中医药主题的章节引入中医外译传播史、中西医对比分析等,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契机。《学术英语写作》可通过选择合适的素材和练习来创造思政育人机会。例如,在“比较与对比”一讲,教师选取的材料是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中西医治疗方法的对比,分析用词、结构、逻辑、论证等,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同时,论及文字背后的原因,最终上升到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表3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要素
可见,以上三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素材都有差异,但它们以不同方式、不同切入点将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化教学。《学术英语写作》聚焦语言技能、《中国传统文化》着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医学英语入门》强调中西医学对比,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发挥育人作用,做到了同类课程的分工与协同。素材选择也做到了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可从共建的思政案例库中直接选用,也在教研室集体备课中共同讨论素材的选取和加工入库,同时,中国政府网、中国外交部网站、新华网、中国日报网站等网络资源也是教师获取思政素材的常规途径。
课程思政教学的协作也体现在评价体系建设方面。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评价需包括教师和学生两方面。以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包括育人目标、思政选材、案例设计、融入方法、课堂互动、语言表达和育人效果等方面,通过教师自评(教学反思和阶段性总结等)、互评(听课、学生评教等)实现。对于学生的评价也可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开展。总之,课程思政评价环节的落实才能使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化、形成闭环,形成性评价尤为重要。
3 医学院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
《纲要》指出,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落实这一根本任务,培养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医务工作者,需要各门课程协同,形成适合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完善的思政教育体系。
3.1 思政-专业-外语关系整合
高等院校思政教育体系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各门课程的思想教育内容构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简称,更强调政治属性,后者指其他各门课程的思想教育功能,是课程教学过程中育人功能的发挥。《纲要》强调各门课程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同向”主要包括政治方向的一致性、育人方向的一致性和文化认同的统一性,而“同行”主要考虑步调一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享发展[16]。思政课与各门课程共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医学院校思政教育体系包括思政课及其他课程的课程思政,专业课和大学外语的课程思政包含其中,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同等重要。医学院校专业课、大学外语课、思政课均承担立德树人的责任、具育人功能,但其地位和重点有所不同。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决定其聚焦政治思想教育,是专门的、深层次的思想教育,是育人的核心课程,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能促进其他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发展,提供政治导向标准、课程建设标准和教学规范标准等。在思想教育方面,专业课和大学外语课都是思政课的外围课程,是思想教育的拓展和延伸,共同形成多学科协作和联动机制。如图1所示,大学外语课程在语言文化教学的同时,兼有育人功能,即思政课与大学外语课重合的部分为外语课程思政,侧重于语言文化相关的思想教育,增长知识、提升人文素养。专业课的思政功能(即重叠部分)以专业为中心开展育人工作,尤其强调对学科领域价值观、职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的培养。大学外语与专业课重合的部分是专门用途外语教学(如ESP),即医药领域的外语使用规律和状况以及如何在医药领域使用外语。三者重叠的部分则是医学院校不同于其他类型高校的课程思政特色,即专业领域相关的外语课程思政。这与学校性质和专业设置密切相关,医学院校是在引导学习医药领域使用的外语或如何使用外语的过程中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培养高素质的医药人才。
图1 思政教育体系关系图
3.2 外语课程思政:结合专业、补充思政
在医学院校思政教育体系中,外语课程思政突显其专业特色和育人功能,与医学、药学等专业结合,作为思政课育人功能的补充和完善,共同实现多学科协作、多路径、全过程育人的体系。
医学院校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发挥主要作用。其他课程的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补充,外语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学外语课程有其特殊性,利用语言文化双向交流的契机开展思政育人工作,是达成“立德树人”目标的文化维度的体现。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文化冲突和碰撞,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豪感,为学生在多元文化交流中保持文化自信保驾护航。医学院校大学外语课程思政需与专业结合,为学生在专业领域的语言文化交流给予思想引领,提升综合素质,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和科学精神指引,为学生在专业学习及工作领域中可能遭遇的文化交流问题做准备。这也是大学外语和医学院校专业课在课程思政方面的共通之处,相互补充,携手发挥育人功能。
总之,各门课程的思政育人并非由教师在课堂上传授和灌输来实现,而是在教学过程和师生互动中的思想浸润,是合力创造恰当而温暖的环境默默影响学生。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和其他各门课程的隐性教育协作,找到各自的着力点,基于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达成思想教育的目标,共同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落实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4 结语
医学院校旨在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为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服务国家和人民的医疗工作者,要做到育人与育才相统一。在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中,大学外语课程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提升语言技能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在语言文化维度发挥思想教育的作用,构成医学院校思政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大学外语课程以语言承载思想,各门课程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共同构成大学外语课程思政体系,相互补充,协同育人,合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大学外语课程思政作为思政课程的补充,以思想浸润的方式在文化维度辅助思政课程开展思想教育,提升学生政治修养;同时,与医药专业结合,协同专业课程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科学思维和奋斗精神,提升综合素质。
医学院校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保障,保证各门课程各担其责、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协同育人,避免思政育人的重复性和碎片化。同时,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还需有制度保障和管理者的参与,推动体系化建设持续、稳定、科学发展,保证课程思政的全面推进,实现高水平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