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运河城市文化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及驱动因素研究
2024-02-01李芬芬
李芬芬
(江苏科技大学图书馆,江苏 镇江 212100)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2019年11月29日,江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全票通过《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提出要把大运河文化带打造成“高品位、高水平的文化长廊、生态长廊、旅游长廊”,致力于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打造江苏文化发展高质量的鲜明标志和闪亮名片。文化发展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抓手[1]。因此,江苏运河城市的文化发展是推动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促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高质量发展,增强运河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灵魂。
运河城市文化发展涵盖了文化资源挖掘、文化载体构建、文化产业升级、文化发展绩效等多个方面[2-3]。运河城市文化研究体系可概括为遗产保护利用、文旅融合发展等主题[4],而运河城市文化资源挖掘研究基于城市空间格局、历史演化、景观建筑、生态资源等视角[5],以活化利用为抓手[6],构建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体系,从而实现运河文化多方位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和未来价值[7]。运河城市文化载体构建研究糅合了空间范围上的地理位置和时间范畴内的人文积淀,在文化空间、记忆场所等层面对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载体进行探讨[8-9],江苏运河城市目前主要侧重于运河主题博物馆、主题公园等记忆载体和景观载体的构建,同时也重视戏剧、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创新。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战略性发展规划、创意性产品开发、高效性生产输入、个性化营销策略、可行性调节机制等[10-11]的措施共同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数据和信息化潮流驱动着文化产业数字化[12-13],数字技术引导文化产业集聚赋能产业结构升级成为提升城市文化带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路径[11,14]。文化发展绩效的研究主要包括构建、完善城市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而进行评价分析,提出可行性路径,如Wu等[15]利用层次分析法和DEA模型构建并分析验证了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建设效率评价模型,向勇等[16]以文化产业的5个核心要素为依据总结了“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合作发展指标。
综上所述,运河城市文化发展或以单个要素为切入点,或以一体化为整体框架,旨在研究文化发展的具体要素、发展方向、评价体系以及提升路径等问题,缺少对区域协调中个体间空间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剖析,在一体化进程中容易陷入结构趋同、内容寡淡、创新不足等瓶颈。本文以修正引力模型为基础,以江苏省运河城市截面数据为样本,以2014—2020年为时间序列,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运河城市文化发展空间网络的结构特点和关联关系,并对关联网络的驱动因素进行回归分析,以期对运河城市文化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城市文化生产、文化生活和文化生态共同构成了城市文化发展的完整体系[17]。文化产业与市场是映射城市文化发展现状和潜力的关键性指标[3]。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和适用性,构建城市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城市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1.2 研究方法
1.2.1城市文化发展评价方法
CRITIC方法是一种客观权重赋权法,该方法以指标的对比强度和冲突性为基础,确定指标的客观权数,兼顾指标变异性与相关性,充分利用了数字本身的客观属性[18]。但CRITIC方法缺乏对指标间离散程度的衡量,单独使用CRITIC方法对城市文化发展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缺陷。熵权法同样是一种客观权重赋权法,其利用信息熵计算出各指标的熵权,以此判断指标数据的离散程度,从而为多指标综合评价提供依据[19]。熵权法正好有效弥补了CRITIC方法的不足之处,因此,本文采用CRITIC-熵权法的客观组合赋权模型对各城市文化发展水平和现状进行客观评价,并计算得到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
表2 基于CRITIC-熵权法组合赋权法的指标权重
1.2.2社会网络分析法
社会网络分析法是社会学家根据数学模型和图论,以“关系数据”为基础,描述网络关系及其特征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20]。本研究将8座运河城市抽象为网络中的节点,将各运河城市文化发展的相关关系抽象为网络关系,构建江苏省运河城市文化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并借助Ucinet社会网络分析软件,从整体网络特征、个体网络特征和块模型分析3个层面解析江苏省运河城市文化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内在关系以及时间序列特征。
a.整体网络特征。网络密度、网络关联度、网络等级度、网络效率等指标可以用来描述江苏省运河城市文化发展关联网络的具体特征。其中,网络密度反映了城际文化发展联系的紧密性,网络关联度揭示了江苏运河城市文化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的稳定性,网络等级度反映了网络的层次结构,网络效率表明各城市在文化发展网络中的关联效率。
b.个体网络特征。网络中心性是揭示空间关联网络个体性特征的重要指标。网络中心性是指整个网络的中心化程度,一个节点的中心化程度越高,则网络中心性越高。本研究基于点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来分析各运河城市的网络中心性及其特征属性。点度中心度反映了各城市在整个文化发展空间关联网络中的核心程度。中介中心度表示某一城市处于其他城市的关联捷径上,经过该城市的关联捷径越多,中介中心度越高,城市在网络中越关键,对其他城市的控制能力和依赖性越强烈。接近中心度代表一个城市不受其他城市控制的程度。
c.块模型分析。White 等在1976年最早提出块模型分析,将关联网络中的节点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板块,并对每个板块之间及板块内部间的关联关系进行分析。基于2020年样本数据,借助 Ucinet 软件中的 CONCOR算法,计算文化发展空间关系网络矩阵中各个行(或者各个列)之间的相关系数,并将得到相关系数矩阵多次迭代,最终将江苏省8座运河城市分为4个板块。4个板块的角色,主要是依据Wasserman等和种照辉等开发的评价位置内部关系趋势的指标进行定位,具体判别过程为:假设整体网络中有N个主体,目标区块B中有n个主体,则n(n-1)/n(N-1)=(n-1)/(N-1)可以作为指标来评价区块B中内部关系趋势,即期望内部关系比例,其中,n(n-1)为区块B内部可能具有的关系总数,n(N-1)为区块B中n个主体所有可能的关系总数。在同样的假设条件下,i/I为区块B中实际内部关系比例的评价指标,其中i为区块B内部n个主体实际发生的关系总数,I为n个主体在整体网络中实际发生的关系总数。据此,可根据板块内部及板块间的关系将其划分为4类,如表3所示,但在特定的网络分析中,这4种板块不一定同时存在。
表3 块模型中的板块分类
1.2.3引力模型
采用区域经济定量分析的修正引力模型分析江苏省运河城市文化发展的空间相关性。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可以利用截面数据描述空间关联网络的属性,同时考虑了地理和经济因素,模型构建如下:
(1)
kij=Ui/(Ui+Uj)
(2)
式中:yij为i市和j市之间的文化发展关系强度;P为常住人口;U为城市文化发展水平;G为GDP;Dij为i市和j市间的球面距离,由ArcGIS软件计算所得;g为人均GDP;kij为i市对i市和j市文化发展关系的贡献率。
考虑到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和地理距离对城市文化发展相关性的影响,用两市之间的球面距离与两市之间的人均GDP差异之比来表示城市之间的“距离”[21]。由式(1)可得运河城市文化发展的引力矩阵,取矩阵每一行的平均值为临界值,然后将矩阵二值化:当yij大于临界值时,表示i市的文化发展与j市的文化发展具有相关性,将其赋值为1;否则,没有相关性,并将该值赋值为0。
1.2.4QAP回归方法
在对江苏省运河城市文化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精准识别其驱动因素,有利于进一步构建区域文化发展协同提升的关联网络。为规避解释变量的多重共线性影响,采用非参数方法QAP回归来检验各影响因素对城市文化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的驱动机理[22],结合江苏运河城市文化发展的特性,提取了江苏省运河城市文化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的驱动因素[23-26],如表4所示。
表4 江苏省运河城市文化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的驱动因素
QAP回归模型如下:
Y=f(M,L,E,O,D,P,T)
(3)
式中:Y为江苏运河城市文化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矩阵;M、L、E、O、P、T分别为各驱动因素的差异矩阵;D为地理邻接矩阵。
1.3 数据来源
以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扬州市、淮安市、宿迁市和徐州市这8个运河城市为节点,研究时间跨度为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至今,鉴于数据的可获取性,具体选择的时间段为2014—2020年。考虑到城市规模、经济和地理位置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在模型构建部分,原始数据还包括城市常住人口、GDP和城际距离。数据由《江苏省统计年鉴》、各市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和江苏省文化馆公布数据获得。
2 江苏运河城市文化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分析
2.1 网络形成机制
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推进,城市文化发展水平和现状逐步成为衡量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一个城市文化发展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周边城市的文化发展进程,即文化发展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各城市文化发展的相互影响,构成了区域内城际文化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主要表现在地理位置的空间关联、文化生产的效益关联、文化生活的主体关联和文化生态的历史关联。
a.各城市的地理位置存在空间关联。江苏省8座运河城市的文化发展存在密切的地理联系,它们都坐落在运河两岸,南北相连,文化发展生命周期中的诸多要素在各城市间流通时没有空间壁垒。且越是毗邻城市,流通渠道就越便利,文化发展的联系也越紧密,形成了文化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的传播路径。
b.各城市的文化生产存在效益关联。文化生产的综合效益源自文化投入,直观效率体现在文化产业,核心载体依附于文化服务。财政支出作为文化投入的重要来源,处于国家和江苏省的统一规划中,遵循国家及区域文化发展的规律,在制度和战略层面存在内在关联。文化投入决定产出,各城市的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出的核心效益,在投入源头上密不可分。同时,文化产业发展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与集聚效应[27],文化产业的集聚促进各城市资金、技术、人才和政策等要素的发展和流通,进而形成区域规模效益。文化服务量化了城市文化的供给能力,不仅深受行业规模的影响,还取决于文化市场的需求,本身就处于一个密切联系的环境中。
c.各城市的文化生活存在主体关联。文化消费和文化参与度反映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在文化消费层面,文化生产决定了消费的主体、方式和质量,因此,文化消费主体及主体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质量之间呈现一定的关联性。在文化参与层面,居民的文化参与度折射出城市文化供给的效率和居民的文化需求,各城市文化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情况形成了复杂的文化参与关联网。此外,作为消费主体和参与主体,各城市居民具有流动性,各城市居民的频繁流动促成了文化生活的关联路径。
d.各城市的文化生态具有历史关联。文化资源、文化环境和文化包容构成了一个城市文化发展的生态体系。运河文化源远流长,在运河精神的滋养下,8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同气连枝,文化底蕴一脉相承,直接引致了各城市在文化资源方面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也决定了运河发展的广度、深度以及文化的包容性。另外,一个城市的历史基因奠定了城市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根基,从而影响了文化发展的整体环境。因此,各城市文化资源、文化环境和文化包容之间相同的历史渊源决定了文化生态的复杂关系。
依据城市文化发展关联网络的形成机制,基于改进的引力模型计算城际文化发展空间关联强度,构建城际文化发展空间关联矩阵,并利用Ucinet软件将其网络化。以2020年数据为基础,绘制了2020年江苏运河城市文化发展空间关联网络,如图1所示(图中网络中每个节点代表对应的城市,节点之间的关系表示城际文化发展的空间关系)。
图1 2020年江苏运河城市文化发展空间关联网络
由图1可知,江苏运河城市文化发展空间关联呈现出典型的网络拓扑结构,其中,无锡市与其他城市7座城市均有联系,而50%的运河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互动较弱,合作交流有待提升。
2.2 整体网络特征
2014—2020年江苏省运河城市文化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的密度演变特征如表5所示。
表5 2014—2020年江苏省运河城市文化发展空间关联网络密度演变特征
表5中,从网络密度的演变趋势来看,2019年之前网络密度呈波动上升趋势,2019年急速下降至考察期间最低水平,2020年则有所缓和,但和峰值仍有差距。但整体而言,江苏省运河城市文化发展空间关联的紧密程度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网络密度始终不低于0.5,说明在大运河申遗成功的背景下,各城市以运河文化内涵为纽带,以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抓手,在文化发展层面保持城际之间的良好互动。空间关联网络密度在2016—2017年达到峰值,关联关系数达到33条,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 “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的重要指示[28],彰显了积极的政策制度和政府导向在城市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价值,推动了运河城市在文化发展层面的互动和关联。2018—2019年,网络密度下滑,2019年跌入谷底,一方面,可能由于同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各城市对纲要的解读和另外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而对之前的文化发展规划进行相应的调整,并形成各自的规划纲要,以实现统筹发展,因此各城市之间的互动有所欠缺。另一方面,由于2016—2017年的密切关联,运河城市的文化发展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各城市逐渐意识到个性化特征在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从而减少了与周边城市的文化交流活动。可见在文化发展中,政府作为一只看得见的手,辅助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文化发展的良性循环。另外,疫情是2019—2020年网络密度下滑的重要原因,疫情的冲击不仅影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文化的投入与产出,也限制了文化发展主体和客体的生活习惯,对文化生活和文化生态造成消极作用,从而影响了网络中各节点间的自由互动。
2014—2020年,整体江苏省运河城市文化发展空间网络的关联度始终为1,表明整体网络稳定性强,城际文化发展联系密切,具有显著的空间关联及空间溢出效应。然而,据网络等级度指标可知,仅2016年、2017年和2020年的等级度为0,即整体网络在这3年间等级结构松散,城际之间文化发展的可达性水平较高,联系趋于紧密。2014—2015年网络等级度高,在申遗初期,各城市的文化发展处于摸索阶段,具有一定的空间壁垒,互相缺乏沟通,可定义为文化发展的探索阶段。明确方向后,各城市在2016—2017年的相互关注,打破了空间壁垒,驱动了城际间文化发展的积极交流,可定义为文化发展的成长阶段。2018—2019年,网络等级度再次回到0.4286,表明各城市的个性化发展初见成效,个别城市在文化发展方面的转折性改善导致其他城市边缘化,可定义为文化发展的转型阶段。2020年,在转型的基础上,网络等级消除,城际关联回升,定义为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
样本考察期间,江苏省运河城市文化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的效率波动较小,仅在2017年出现下降,2019年出现最高值,但始终没有突破0.5。平稳的波动趋势反映了关联网络中各节点间通达渠道单一,路径缺乏多样性,不利于网络的稳定。同时,较低水平的网络效率也直接导致了网络中冗余路径的集聚,使得城际间关联效率低下,资源配置急需优化。
总体而言,江苏省运河城市文化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的整体网络指标在2014—2020年经历了3次较大的变动,揭示了江苏省运河城市文化发展在4个阶段的3个重要转折,分别是:①2015—2016年,江苏省运河城市文化发展从探索阶段步入成长阶段,表现在网络密度提高,网络等级度下降,通达性达到空前水平;②2017—2018年,江苏省运河城市文化发展从成长阶段步入转型阶段,表现在网络密度降低,网络等级度提高,形成一定的交流壁垒;③2019—2020年,江苏省运河城市文化发展从转型阶段步入成熟阶段,表现在关联关系的恢复,通达壁垒的打通。2020年之后,网络效率有待提升,各城市在文化发展中的要素配置还需进一步优化。
2.3 个体网络特征
在把握网络整体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各节点在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本文借助中心度指标来挖掘江苏省运河城市文化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的个体网络特征,各城市中心度指标计算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2014—2020年江苏省运河城市文化发展空间关联网络中心性分析
a.点度中心度。点度中心度计算结果显示,2014—2020年,仅无锡市的点度中心度始终高于平均水平,表明无锡市在文化发展层面与其他7座运河城市始终保持密切联系,在整个空间关联网络中的核心地位不可动摇。宿迁市在2019年之前,点度中心度始终徘徊于平均值和平均值之下,2019年之后实现质的飞跃,凌驾于平均水平之上,可见宿迁市文化发展与其他城市的空间关联不断加强,同时也揭示了江苏运河城市文化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的核心已经逐步从以苏州为代表的苏南城市转移至以宿迁为代表的苏北城市,江苏运河文化发展区域协同格局日渐明朗。进一步从出入度层面分析发现,2014—2020年,在空间关联网络中,江苏运河城市基本上每年都有50%及以上的城市点出度高于均值,即江苏省有半数以上的运河城市在文化发展层面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而且,淮安、宿迁、徐州3座城市,除了2017年之外,其点出度不仅高于平均值,更大于或等于其点入度,进一步表明,苏北城市在运河文化发展方面不仅能够做到文化资源的自给自足,还能对苏中、苏南地区进行资源溢出,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苏北城市经济欠发达的经济基础限制了文化发展的高度,使得文化资源充足甚至闲置,而苏中、苏南地区经济发达,文化资源禀赋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文化发展需求,从而依赖于苏北城市的资源输出。
b.中介中心度。由表6可知,2014—2020年江苏省运河城市文化发展空间关联网络中介中心度均值整体波动浮动较小,表明在此期间,各城市地位和角色变动较小,即江苏省运河城市文化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相对稳定。2014—2018年,仅苏州和无锡的中介中心度一直保持在平均水平之上,说明苏州和无锡在此期间处于网络核心地位,并承担着城际间文化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但2014—2018年,苏州和无锡的中介中心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在网络中对其他城市的控制和支配能力不断弱化,直到2019年新的网络格局形成。2019—2020年,无锡市的中介中心度始终居于首位,而淮安和宿迁开始超过苏州,网络核心呈现苏南、苏北两极均衡局势,这对整体网络格局的优化起到了关键作用,有利于江苏省运河城市文化发展的统筹规划。
c.接近中心度。由表6可知,江苏省运河城市文化发展空间关联网络接近中心度均值处于波动上升状态,8座运河城市在文化发展方面的能力不断提升,行动力逐步加强,城际间的通达性日益顺畅。其中,镇江和徐州的接近中心度在整个考察期间基本都处于垫底区域。镇江市虽然隶属苏南地区,但可能由于城市规模、品牌的限制,对其他城市文化资源的溢出效应不敏感,需求不显著,导致文化发展行动消极,形成苏南城市文化发展洼地,与苏锡常地区形成鲜明对比。徐州市虽然在经济建设和城市人口方面占据一定优势,但地处江苏省边缘,影响了省内城际间沟通交流,使得徐州市处于整理网络的边缘,行动受限。
2.4 块模型分析
设置最大分割深度为2、集中标准为0.2,得到将8座城市文化发展空间关联板块的溢出效应,如表7所示。
表7 江苏省运河城市文化发展空间关联板块的溢出效应
2020年江苏省运河城市文化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的关联关系数为29,其中板块内部的关联关系数为4,各板块间的关联关系数为25,反映了各板块在文化发展层面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和溢出效应。由表7可知,板块Ⅰ包括苏州和扬州两座城市,接受关系数为6,发出关系数为7,同时不存在板块内部关系,且实际内部关系比例小于期望内部关系比例,因此,将板块Ⅰ 定义为“经纪人”板块。“经纪人”板块属性揭示了苏州和扬州在文化发展空间关联网络中不仅接收来自其他区块的关系,还向其他区块发送溢出关系,在整个网络中起到桥梁和中介的作用。板Ⅱ包括了无锡和常州,接受关系数为12,发出关系数为4,其中板块内部关系数为2,从其他板块接收到的溢出关系数量远高于发送给其他板块的溢出关系数量,故板块Ⅱ符合“净受益”板块的特征。根据“净受益”板块的属性可知,无锡、常州两座城市的文化发展对外部资源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在自身资源禀赋不足的情况下更依赖于外部资源的流入。板块Ⅲ仅含镇江一座城市,共6个外部关系,其中发送给其他板块的关系数量远大于接受其他板块的关系。板块Ⅳ的城市数量最多,分别为淮安、宿迁、徐州市。该板块共有14个溢出关系,其中12个指向板块外,期望内部关系比例大于实际内部关系比例。根据上述数据特征,可将板块Ⅲ、板块Ⅳ归类为“净溢出”板块,即镇江、淮安、宿迁、徐州市自身资源充足,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能够实现资源自给自足,在资源数量大和资源需求小的矛盾下,能够对其他板块进行有效输出,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导了被溢出城市的文化发展方向为进一步揭示江苏运河城市文化发展空间关联网络中各板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依据表7计算出Ⅳ个板块的网络密度,并形成矩阵文化发展空间关联板块的密度矩阵,在此基础上,以2020年江苏运河城市文化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的密度值0.517为阈值,构建相应的像矩阵,若板块密度大于阈值,则记为 1,若板块密度小于等于阈值,则记为 0,结果如表8所示。
表8 文化发展空间关联板块的密度矩阵和像矩阵
由表8可知:板块Ⅰ作为“经纪人”板块,关联关系的发出和接受主要针对板块Ⅳ,即在城市文化发展上,淮安、宿迁、徐州虽然隶属同一板块,但内部关联缺失,依赖于板块Ⅰ,即苏州、扬州市的中介作用。苏州经济水平发达,地理位置优越,而扬州作为运河文化的牵头城市,文化传播渠道多样,资源禀赋丰厚,二者作为“经纪人”,不仅能搭建城际文化发展的桥梁,还能主动优化资源,引导文化发展方向,提高城市文化发展水平。板块Ⅱ作为“净受益”板块,主要接受板块Ⅲ、Ⅳ的溢出关系,同时也存在板块内部的关联,反映了无锡和常州市的资源禀赋面对其发达的经济水平和多元的文化需求显得相对紧张,迫切需要甚至依赖其他城市的资源溢出,尤其是镇江、淮安、宿迁、徐州等经济相对欠发达或者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的城市。板块Ⅲ、Ⅳ虽然同为“净溢出”板块,在整个网络中发挥“引擎”作用,但镇江市的溢出效应主要倾向于板块Ⅱ、Ⅳ,淮安、宿迁、徐州市的溢出效应则集中在板块Ⅰ、Ⅱ,这一方面说明了板块Ⅱ的城市文化发展面临资源严重不足的现状,需要依赖两个板块的共同输入,另一方面也揭示了资源的溢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受空间地理环境的影响,镇江市地处苏南、苏中两个区域的交叉点,在经济、文化、社会等资源上具有一定的同一性,无法实现板块Ⅰ的差异化需求,所以资源溢出路线为“北下”趋势,自动规避了“同质化”风险,而淮安、宿迁、徐州市在各类资源上与板块Ⅰ差距较大,导致资源溢出路线呈现“南上”趋势。板块Ⅲ、Ⅳ的资源溢出方向不同,也决定了资源溢出的程度差异,板块Ⅳ的溢出效应较板块Ⅲ而言,更为显著。
3 江苏运河城市文化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驱动因素分析
设置随机置换次数为10000次后,得到的QAP回归分析结果如表9所示。
表9 江苏省运河城市文化发展空间关联网络驱动因素的QAP回归结果
由回归结果可知,调整后的R2均值为0.16,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即本研究提取的驱动因素可以诠释江苏省运河城市文化发展空间关联网络16%的结果变化。
a.对外开放程度的标准化系数在2014—2017年和2019年均为负值,且在2015年显著。表明2014—2017年各市对外开放程度的差异越小,越使文化发展要素的流通聚集在区域范围内,从而有利于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而2018年和2020年,对外开放程度的标准化系数均为正值,表示城市对外开放程度的差异大,越有利于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说明随着文化对外传播的迫切需求和国际化趋势,交流渠道呈现多元化格局,文化发展空间的突破加速了城际文化发展的溢出效应。
b.技术创新水平在考察期内,标准化系数均为0,且不显著。可见技术创新水平的差异对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驱动效应不明显,进一步揭示了江苏省运河城市的文化发展缺乏科技引领,创新程度低,倾向于传统文化发展模式,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不利于城市文化的高质量发展。
c.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准化系数在2016年之后均显著为正。即各城市间的经济差异越大,在文化发展上的空间关联越紧密,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水平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内源性动力,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具有更高的资源需求,市场经济的推动力小,经济发展落后的城市承担市场供给角色,空间溢出效应显著,频繁的供求关系促成了复杂的关联网络。
d.地理距离差异的系数始终显著为负,且显著性水平较高。这揭示了地理差异对空间关联网络的反向驱动效应,即地理差异越大,关联强度越弱,而越是邻近的城市,关联强度越强。因为地理差异较小的城市,在文化要素的溢出层面,具有交通便利、成本低廉、文化认同等空间优势,对关联网络的形成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e.文化生产差异对关联网络也具有反向驱动效应。即城市间较大的文化生产差异阻碍了城市文化发展的沟通交流。从文化生产的构成要素可知,城际文化投入、文化产业和文化服务的差异越小,在文化发展进程中越容易形成政策协调、产业集群和规模效应,有利于加强关联网络的路径通达性。
f.文化生活差异的驱动作用在2018年前后有方向上的差异,且差异性在2016年和2019年表现显著。2014—2017年,文化生活差异越小,越有利于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而2018—2020年,较小的文化生活差异则会抑制空间关联网络的发展。这表明,2018年是各城市文化发展的关键性转折点,从具体指标数据可知,2018年之前,各城市文化发展关联关系的侧重于文化消费、文化参与上高度的统一性和协调程度,旨在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而2018年之后,各城市文化发展关联关系的矛头直指个性化和特色化,消费方式的多样化、文化活动的创新性促进了城际间的进一步沟通。
g.文化生态对空间关联网络的驱动效应也并不稳定,且仅在2018年显著。文化生态的反向驱动作用反映了各城市在文化资源、文化环境和文化包容性上较小的差异有利于空间关联网络的发展,而2018年文化生态差异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各城市在文化资源、文化环境和文化包容性方面的个性化差异和创新性发展维持了高效的空间关联网络。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江苏省运河城市文化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稳定性强,城际文化发展联系密切,具有显著的空间关联及空间溢出效应。2017—2020年,江苏省运河城市文化发展经历了成长、转型和成熟3个重要的阶段性转折,区域协同格局日渐明朗,城际间的通达性也日益顺畅。就聚类分析的角度而言,关联网络可划分为“经纪人”板块、“净受益”板块和两个“净溢出”板块。
4.2 建议
a.提高文化内涵挖掘的力度。江苏省运河城市文化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关联关系的根和魂在于运河文化的内涵,QAP回归分析结果也表明,文化生产、生活和生态均驱动城市文化的高质量发展,而运河文化的内涵渗透到精神、理念、价值观、制度等多个层面,因此加强、引导各因素推动城市文化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内涵。以运河文化内涵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各城市以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为抓手,深挖运河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形成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结构有序的运河文化体系,并凝练成高度认同、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和品牌,进而助力企业的文化生产 、丰富大众的文化生活、优化城市的文化生态。
b.提高对外开放的程度。QAP回归结果显示,城际对外开放程度的差异对空间关联网络的反向驱动效应的显著性水平有待提升,因此建议各城市提高对外开放的程度,充分发挥对外开放程度的差异对城市文化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的积极影响。扩大对外开放的程度,有利于提升文化发展要素的竞争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动国际文化合作交流,进而优化市场资源配置,为文化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提升城市文化发展的效率。
c.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创新性、个体性同时影响了文化生活和文化生态对空间关联网络的驱动效应。江苏运河城市的文化发展从精神内涵到发展路径,都在不同程度上掉入“同质化”陷阱。在信息化时代,人工智能、元宇宙等高新技术席卷而来,各城市在维持传统文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要提高技术创新,实现文化发展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建议城市利用技术创新来加速行业洗牌,从资源整合、产品创新、优化结构等方面推动文化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形成创新性、引领性文化产业集群;利用技术创新来深入挖掘活化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产品表现形式,在文化产品虚拟化潮流中加速文化产品虚拟化进程,扩大高质量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改善文化生活品质;利用技术创新来整合开发名江、名山、名景、名人、名故事资源,构建专题数据库等推动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循环。
d.提高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准化系数在2016年之后均显著为正,揭示了差异化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性。经济发展水平作为文化发展的基础保障,也影响了文化生产的投入,产出和服务市场。差异化的经济市场催生了不同的文化需求和文化供给,各城市要正视经济发展的差异化现在,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机遇,推进文化市场的良性竞争和积极合作,优化文化发展要素的合理配置。
e.提高区域协同的效率。在QAP回归分析中,地理距离差异的系数始终显著为负,邻近的城市表现出强烈的关联性。另外,在空间关联网络的分析中,苏南和苏北城市文化发展格局相对平衡,但都有各自的核心区域,加上苏中城市在关联网络中的参与度普遍较低,给了空间关联网络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加强区域协同,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有利于各城市的文化发展。各城市在文化发展中,要树立空间理念,突出联动理念和协同共建理念,加强城际间的交流合作,与长江三角洲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等战略进行衔接。区域协同还要求从更广泛的区域层面进行战略规划,促进省际合作,甚至突破国际壁垒,拓展国际传播渠道,进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