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力有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4-01-31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编者按 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分析了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部署了2024年“三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刊特邀有关专家,对这次会议精神进行深入解读。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日前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錨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会议强调,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找准乡村振兴的切入点,提高工作实效。2024年即将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将专门聚焦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一主题。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把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来打,连续多年列入全省的民生实事,周密谋划,精心部署,强力推进,成效明显。目前,全省农村垃圾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运行机制已经形成,农村垃圾基本实现日产日清,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稳居中西部省份前列,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0%,自来水普及率达91.5%,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连续5年受到国务院激励表彰。
就农业大省河南而言,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相对不平衡,农村现代化的短板弱项相对较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河南要紧紧抓住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重要契机,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的原则,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加快完善制度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保障体系,力争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展现河南新担当、创造河南新模式、打造河南新亮点、贡献河南新智慧。
一要在破除惯性思维和顶格推动上下功夫。浙江农村底子好、经济实力强、财政投入大,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河南也有自身的基础和优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首先要破除基层干部不想干、不敢干、不会干等惯性思维,采取走出去学先进、沉下去察实情、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等方式,掀起“头脑风暴”,转变发展理念,找准发展路径。要强化顶层设计,建立高规格工作推动机制,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以钉钉子精神推动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
二要在乡村生活生产生态协调发展上下功夫。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要坚持把统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作为基本目标,重点在农村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上下功夫。在农民生活方面,加快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强化农村供水和能源供给保障,提升农村综合服务设施;在农业生产方面,加强农村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力度,推进“互联网+”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在农村生态方面,统筹农村改厕和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让农村天更蓝、水更清、景更美。
三要在乡村“硬件”“软件”同步建设上下功夫。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要坚持把“硬件”“软件”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在乡村“硬件”建设上,要在充分考虑农村人口结构和村庄格局发生变化的前提下,积极推动县级区域内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逐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乡村“软件”建设上,广泛开展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宣传教育,全面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办好乡村大讲堂,开展法治、科普、技术等讲座,不断提高村民科技水平和法治意识;要积极建好乡村大雅之堂,发挥图书室、村史馆、先贤事迹陈列馆等示范引领作用,确保农民“口袋”“脑袋”同时富起来。
四要在长效支撑保障机制健全上下功夫。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既等不得、慢不得,又快不得、急不得,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稳扎稳打,持续推进。要坚持党建引领和“四议两公开”制度,发挥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形成自下而上、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工作推进机制,调动农民参与“千万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乡村建设的推动者、见证者和受益者;要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发挥财政投入资金的主导作用,用足用好金融支农政策,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以土生金”等方式,拓宽乡村建设资金筹措渠道;要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共赢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回乡投资兴业,积极参与乡村经营性项目建设。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以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以省域为单元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工程,其目标导向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具有内在契合性。20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千万工程”从全局高度统筹谋划、超前布局、有序实施,探索出了一条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入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路径。推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走深走实,扎实稳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深刻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路径。学习好、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要深刻认识“千万工程”经验的重要性,把握好其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好其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领会好其包含的为民情怀和实干精神。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方面持续发力,聚焦群众关切,让群众可感可及。
以“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产业振兴,统筹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与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遵循农业生产内在规律,注重地域资源特色,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走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振兴可持续发展道路。
以“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人才振兴,统筹村民参与和社会参与。既要注重乡村本土人才的培养,激发内生动力,也不能忽视乡村外来人才的参与,如动员大学生、城市专业型人才等外来人才返乡创业、回流发展。充分调动村民、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力量,使各方面协同共进、形成合力,参与到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以“千万工程”经验推进文化振兴,统筹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把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乡村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借助文化的个性塑造乡村的鲜明形象,使距离相近、景致相像、风物相似的美丽乡村村村不同,从而实现依靠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手工、食品等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以“千万工程”经验推进生态振兴,统筹村庄美丽和村民富裕。从缘起于乡村环境变革的探索到催化带动生态变革、产业变革、社会变革的成功实践,不仅验证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正确,更验证了这是一条农村美丽、农业振兴、农民富裕的道路,是广大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乡村美化仅仅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才是最终落脚点。
以“千万工程”经验推进组织振兴,统筹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治理格局,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的组织体系,完善基层治理方式与村级治理监督机制,创新村民议事协商形式与现代乡村治理模式。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2023年12月19日至20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实际上,早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就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念”。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7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大食物观”的基础上,再提“大农业观”,凸显我国引领农业向更广、更深推进的决心,对于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是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产量持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袋子”装得满,为夯实粮食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食物观体现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观,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后农产品保供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当前,全球粮食供应仍然面临诸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我们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提出立足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在确保大宗粮食作物安全供给基础上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推动传统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转变,不仅关注到了数量安全,而且关注到了质量安全。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提出,进一步拓宽了粮食安全边界,体现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为我国农业发展转型指明了新方向,开辟了保障粮食安全的全新战略路径。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大農业观进一步扩大了农业的涵盖范畴,将传统意义上种植养殖的农业,扩展到农业全产业链,实现纵向衍生。同时,大农业观也需要从横向上对传统农业产业展开衍生,农业不仅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种养业,也包括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诸多体现农业多功能性的新产业和新业态。大食物观强调多元的食物供应体系,因此,大食物观是大农业观其中的一个产出维度。山水林田湖草沙,其各个维度都是开展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资源,大农业观还包括多元的生产化体系、经营体系、农业资源体系、效益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大供应、大流通、大消费,以及一二三产融合型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都可以纳入大农业观。目前,我国农业GDP占比为7.6%,但是涉农产业占比超过了16%,可以预见大农业在未来大有可为。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定位更加符合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目标,是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方式。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我国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更加注重膳食营养搭配,人均原粮消费量大幅下降,肉蛋奶、食用油、蔬菜、水果等非主粮食物需求快速增长。当人们的“吃饭”需求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健康,更加丰富多元、营养健康的食物供应成为发展新要求。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2022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前提是保粮食促增产(粮食仍然是重中之重)。粮食产量大落容易,起来很难。在粮食问题上不能侥幸,当前尤其要保持战略定力。要牢记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千方百计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耕地,严格坚持农地农用。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适当提高投资补助水平。推进以种源为核心的粮食生产关键技术攻关,加大土壤保护技术、数字化生产、实用高效粮食机械设备创新,防范和化解粮食生产重大风险的前瞻性、储备性、应急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做好农业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核心是调结构、转方式。一是要调优品种结构。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粮、经、饲”种植结构。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二是要调优区域结构。以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综合考虑各地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市场条件,因地制宜,提高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匹配度。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着力打造优势产业带,提高产业集中度。统筹布局农区、牧区、农牧交错带等片区,构建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区域结构。三是要坚持市场导向,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从土地规模化和服务规模化两个角度,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育,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提供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等多样化社会服务。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关键是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我国地域辽阔,在19亿亩耕地之外,还有着33亿亩的森林、4亿公顷的草原和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丰富的自然资源,正是一座巨大的食物宝库。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需要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要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设施农业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就能更好端牢中国饭碗、创造品质生活、增进人民福祉。要充分利用森林草原、江河湖海等资源,发展实用林业、畜牧业、渔业、微生物产业,满足14亿多人口多样化食物需求。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重点是构建多融合、立体式的大产业、大空间格局。必须跳出“就农业谈农业”“就农村谈农村”的传统思维,采用工业化理念、现代科技装备和营销技术、多样化商业模式等,促进农业产业链纵横向全面深度融合和一体化。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按照前后两端延伸的思路打造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业全产业链,实现农业产业的纵向融合和一体化;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供给效率,向二产部分要附加值、要新型食品;充分挖掘农业的多维功能,重视农业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促进农业与加工制造、文化旅游、电商物流等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六次产业”,实现农业与其他产业的横向融合和一体化。此外,从立体式发展的视角,根据市场需求和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戈壁农业和城市农业等,不断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充分利用地面地下、水面水下和空中资源,实行立体开发、复合种养和综合经营,促进农业向集约高效、立体复合方向发展。
锚定目标 扎实推动农业强省建设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日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進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及国内结构性矛盾的叠加,“三农”的基础支撑作用更加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新时期河南省“三农”工作的推进提供了根本遵循。
要锚定一个目标。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党的二十大从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中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新目标,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提出“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大省和农业大省,河南省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出要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的目标,要建设农产品保障能力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乡村产业竞争能力强、农民收入水平高、农村现代化水平高的现代化农业强省。建设农业强省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是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键期,也是我们锚定确保高质量建设、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战略目标的冲刺期。必须抢抓建设农业强国历史机遇,率先推进农业强省建设,为推进现代化河南建设创造条件,为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河南贡献。
要强化一个引领。“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推动的一项重要工作。浙江“千万工程”立足于当时的发展阶段和基本省情、农情,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建设领域入手,逐渐向外扩展和延伸,催化带动了生态变革、产业变革和社会变革,深刻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实现了与乡村振兴内在目标的统一。“千万工程”发端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却不仅仅是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更是从生态文明、城乡融合、精神文明建设等发展理念出发,实现了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的全方位改善,是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变革。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千万工程”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指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新时期,推进河南省“三农”工作取得新进展,要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找准乡村振兴的切入点,把握运用好乡村建设这个基础性工作,统筹兼容产业、生态、治理、精神文明建设于一体,守牢安全底线,明确不同阶段的重点任务和方向,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一张蓝图绘到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要抓好两个板块的工作。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三农”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可以概括为两个板块的内容。一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此提出要稳面积、增单产,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推进种业振兴等具体要求和举措。二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坚持城乡融合的基本途径;以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为重点,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粮食生产大省和农业农村大省,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开好局、起好步,河南省系统谋划了“1716”工作抓手。新时期,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持续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种业振兴行动、万亿级绿色食品集群培育行动、现代畜牧业转型发展行动、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行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七大行动,以打造大良田、大科创、大产业、大服务、大数据、大乡建平台为抓手,加快推动全省“三农”高质量发展。
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改革完善“三农”工作体制机制,为农业现代化增动力、添活力。对于河南省来讲,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的目标,根本出路亦在科技,需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聚焦河南省农业科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聚焦重点任务和重大改革事项,着力做好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创新文章,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要举全省之力把中原农谷打造成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农业创新核心功能区,成为引领我国种业跨越式发展并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技力量。以体制创新为重点,健全创新制度,优化创新环境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在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构建新型经营体系、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等基础上,要进一步改革完善“三农”工作体制机制,切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