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真理标准问题的“改革先锋”

2024-01-31邵红能

北京纪事 2024年2期
关键词:唯一标准光明日报南京大学

邵红能

在时光的流转中,有一位普通年轻人,他的一篇文章点燃了思想解放的导火索,改变了整个时代的走向。这位“改革先锋”,他的名字永远与那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紧密相连。他,就是胡福明!2023年1月2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要作者、“改革先锋 ”称号获得者、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福明在南京去世,享年87岁。

出生贫苦家庭,

追寻理论真谛

胡福明1935年7月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长安乡胡巷村的一个贫苦农家,家里世代是农民。胡福明有8个兄弟姐妹,但因为太穷了,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被送人,两个弟弟病死。胡福明上到小学四年级第二学期交不出学费,校方不让升五年级了,他就只能失学在家帮父亲种田。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靠着政府助学金,胡福明读完了初中,成为长安中学第一届毕业生。从长安中学毕业后不久,胡福明报考了无锡师范,从无锡师范毕业后,胡福明被分配到江苏省总工会工作,不久国家号召机关里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干部去考大学,胡福明在1955年考上了北京大学,被分在新闻专业一班。大学毕业后,本来胡福明一心要去当记者,但老师让他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读书。从研究班毕业时,学校多次动员他留校,但恰好有去南京大学的两个名额。就这样,胡福明回到江苏,在南京大学工作。

1962年,胡福明进入南京大学政治系(后改为哲学系),成为一名讲师,后来又成为副教授、教授。在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期间,胡福明认识到中国正在面临着历史变革的重大机遇。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联合发表了社论《学好文件抓好纲》。胡福明仔细阅读这篇社论,注意到对仗工整的一句话:“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被提出,作为南京大学的教师,他反复咀嚼,思路豁然敞亮。胡福明认为“两个凡是”是不正确的,他就思考着写一篇文章批判“两个凡是”。当时胡福明面临着两个选择:第一是宣传“实践论”;第二是宣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分析与研究,最终胡福明把写作方向确定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用这个观点来批判“两个凡是”。

从1976年开始,他在《南京大学学报》上连续发表《“四人帮”批判唯生产力论就是反对历史唯物论》等多篇文章,努力从理论方面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在江苏省委宣传部、省委党校、省社科院、省政协工作期间,胡福明努力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他深入基层调研,陆续出版了《苏南乡村企业的崛起》《苏南现代化》等著作,持续关注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进展。胡福明曾在采访中表示:“解释真理、修正错误,这是学者的责任。”

真理大讨论,

到底“依据”什么标准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这篇文章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有人给它扣上“荒谬”“砍旗”等帽子,有的赞誉它是“东风第一枝”,是“一颗彻底摧毁‘四人帮’反动思想体系的重磅炸弹”。文章一经发表就成为一枚重磅炸弹,引爆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这篇《光明日报》“特级评论员”文章的主要撰写者,正是当时任南大哲学系总支副书记、系副主任,刚过“不惑之年”的胡福明。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后,胡福明和同事们一起以饮酒吃蟹的方式来庆贺,并积极投身于批判“四人帮”的斗争中。不过,不久以后的“两个凡是”让拨乱反正寸步难行,中国未来的命运一下子又被推到了生死攸关的抉择关头。面对这种形势,胡福明感到十分苦闷,出于理论工作者的责任感,他暗下决心,要针对“两个凡是”写一篇文章,他后来回忆说:“我意识到,如果不打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枷锁,全国人民‘拨乱反正’的期盼就不可能实现。”

1977年7月初,胡福明的妻子因病住进了江苏省人民医院。胡福明白天上班,晚上便去醫院陪伴妻子。医院没有睡的地方,胡福明索性就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等参考资料带到医院,一边查文献,一边草拟文章的大纲。妻子住院住了5天,胡福明利用这5天时间写成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8000字初稿。在这之后,这篇文章几经修改,最终寄给了《光明日报》的编辑组。不过,文章寄出很久都没有消息,直到4个月后,胡福明才收到了王强华(曾担任《光明日报》副总编辑)的来信以及文章小样,此时这篇文章已经被修改了三次,本来计划在4月初发表,但《光明日报》新任总编辑杨西光认为,这篇文章要当作重要文章发表,要放到第一版,所以直到5月11号,文章才出现在《光明日报》上。

这篇文章的发表,其实是多人合作的结晶。《光明日报》的杨西光、王强华,中央党校的吴江、孙长江等多人参加了对这篇文章的修改。胡耀邦亲自审定了这篇文章,批准先由内刊《理论动态》发表,然后由《光明日报》公开发表,继而由《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转载,新华社向全国发稿。很少有学术文章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样引起高层领导和理论工作者的重视、多次的修改;当然,也很少有学术文章能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样深刻地影响中国历史的进程。

在文章发表之前,杨西光曾与胡福明作了一次长谈,他说这篇文章是批判“两个凡是”的,所以必须要请胡耀邦同志审定,他站得高。同时,杨西光还在这篇文章的题目上加上“唯一”二字,也就是后来我们经常听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5月11日,就是在内刊《理论动态》发表这篇文章后的第二天,《光明日报》全文转载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月12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以及多家省内媒体也转载了这篇文章,从而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真理标准大讨论”。经过“真理标准大讨论”后,“两个凡是”的错误得到纠正,自此之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深入人心。

胡福明以共产党员的巨大勇气和知识分子的强烈担当,勇开思想先河,勇立时代潮头,冲破“两个凡是”思想禁锢。作为主要起草人,1978年5月11日在《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中国理论界炸响一声“春雷”。在邓小平同志支持下,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拉开了解放思想的序幕,对于重新确立起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深刻影响了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1978年12月底,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被高度评价为“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为主要作者,胡福明的名字跟这篇文章一起,永载史册。获奖证书装在牛皮纸里,用红色尼龙绳扎了起来。证书颁发于1984年10月19日,内文写道:胡福明同志撰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于《光明日报》1978年5月11日)获《光明日报》“优秀理论文章特别奖”。

1982年11月,胡福明调至江苏省委工作,后历任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省委常委、省委党校校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等职,2001年退休。

2018 年 12 月,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胡福明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代表人物。2019 年 9 月,胡福明獲“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2020 年 10 月,南京大学哲学系百年系庆举行。在庆典大会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作者胡福明,坐着轮椅出现,他被颁发了“最高贡献奖”。

平凡普通的胡福明,

推动当代历史进程

胡福明,一个普通的名字,但却承载着不平凡的历程。

胡福明是追求真理的思索者。他曾说,“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者,你的责任不就是坚持真理么!为了真理而斗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后,胡福明成了新闻人物,媒体纷纷对他进行专门报道。胡福明仍然埋头研究,思考实践标准问题解决之后的问题。回忆起文章出炉的前后,他坦言:“文中的观点并不是我的首创,很多哲学教师都懂。只是由我在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把它写了出来。而文章发表之后产生的巨大影响,当时是万万没有想到的。”

在开始改革开放的时代,胡福明亲历了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巨变。他看到了社会充满活力的一面,见证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这些变化让他常常感到幸福,因为他知道,自己也是这个时代变革中的一份子。

党的“十九大”以来,胡福明感受最深的是一个“新”字——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他认为,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理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发展、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实践中创造的,经得起实践检验,深得老百姓的拥护。生前在胡福明的书桌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并排放在一起,都是他经常要翻阅的。

胡福明的一生,如同一支明亮的火炬,照亮了思想解放的道路。他的坚持、奉献和勇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让他们明白,只要心怀信仰,勇敢前行,就能克服一切困难,为时代的进步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唯一标准光明日报南京大学
拉开中国改革开放大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校党委书记柴林一行赴南京大学交流学习
《南京大学学报数学半年刊》征稿简则
百姓感受是评价改革唯一标准
《光明日报》法律顾问黄晓:什么时代都是内容为王
《光明日报》融媒建设实践分析
Comprendre et s'entendre
Échange humain sous le contexte de la mondialisation
光明日报《留学》杂志—跨国采访实战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