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两个结合”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中华民族文化血脉

2024-01-30张涛

生活文摘 2023年6期
关键词:两个结合建党中国共产党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其理论旨归和根本要义在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主题中高度强调新时代必须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勇于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伟大建党精神是新时代育人的精神武器,是强党的精神之源,是强国的精神动力,新时代必须以伟大建党精神奋力助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新时代必须坚持“两个结合”,“第二个结合”又是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伟大建党精神奋力助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根本路径和重大价值目标。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源,历史川流不息,新时代必须赓续红色血脉,将伟大建党精神代代相传。伟大建党精神的实现需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不断加强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尤其是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需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既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又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走出的康庄大道,必须始终不渝地走下去。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的发展处于新的矛盾和变化之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风险,以伟大建党精神奋力助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一、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整体上科学理解伟大建党精神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已经胜利闭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蓝图已经绘就,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高度强调新征程上必须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原创理论成果,是当前理论阐释和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产生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主要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这一系列伟大精神就像源远流长的江水,川流不息,代代相传,共同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照亮了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前进道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实现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里,伟大建党精神是其他精神的渊源和根本,其他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动展现。与其他精神相比较,伟大建黨精神是更高层面和级别的精神,是贯穿于其他精神的一根红线。伟大建党精神和其他精神,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而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在当前深入学习和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必须厘清伟大建党精神和其他精神的关系,科学把握伟大建党精神必须站在建党百年的历史基点上,伟大建党精神是一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所体现出的共同的伟大精神品格,而不是某一时刻或某一历史事件所体现的精神品格。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明教授指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主观臆想的思辨性产物,而是根植于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求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探索。”[2],因此,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必须回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进程,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整体上科学理解伟大建党精神。

二、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源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坚持真理的含义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是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的指导思想。坚持真理必须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将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在今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的克思主义,深入领会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指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有了理想和信念,就有了前进方向,然而理想是奋斗出来的,不会自发实现,理想信念更不是纸上谈兵。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观点是关于实践的论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毛泽东指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激励着我们党永远坚守,砥砺着我们党坚毅前行。”[5]

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奋斗历史里,党始终坚持实践标准,克服前进中的重重困难,践行初心和使命,不断取得胜利。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军教授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有使命的党,是在革命斗争中践行初心使命的党。斗争是共产党人的宿命,也是共产党人的使命。有斗争就会有牺牲,这样的牺牲不可谓不大,正因为如此,才真正体现出共产党人的坚强意志。”[6]这种坚强意志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勇于斗争的真实体现,只有不怕牺牲,才能英勇斗争。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为民情怀,坚持人民中心地位,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真正的英雄。要做到不负人民,就要对党忠诚,党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对党忠诚”必须放在“不负人民”前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忠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必须体现到对党的信仰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组织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上。”[7]伟大建党精神有着鲜明的人民性和党性原则,人民性和党性是高度一致的。因此,伟大建党精神内涵深刻,逻辑严密,四个方面有机统一在一起,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源。

三、新征程上伟大建党精神的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新时代我们要深刻认识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中华民族文化血脉,激励14亿多中国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持续拼搏奋斗,实现和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一)伟大建党精神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原创理论成果,第一次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源

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的思想优势,我们党十分重视理论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一项根本制度,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建的历史告诉我们一条根本经验即中国的事情要办好关键在于党的领导。

毛泽东同志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江泽民同志成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14亿多中国人民围绕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核心问题,成功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建党精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诸多的伟大精神,但是源头究竟在哪里,经过百年积淀和不断凝练,伟大建党精神在建党百年大会上被第一次提出,可谓恰到好处,及时解决了困扰人们思想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找到活水源头。渊源才能流长,根深才能叶茂,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百年恰似风华正茂。

(二)伟大建党精神对铸牢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是新时代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理论成果

坚持真理和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立足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党的社会理想是广大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必须补足精神之钙,才能不得软骨病。在新时代有极少数党员干部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甚至理想信念动摇,在网络文化里有“佛系”“躺平”思潮的侵袭,这些都是非常有害的错误思想。作为党员干部和思想理论工作者,要站在时代前沿弘扬正能量,新时代产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领实践发展,用伟大建党精神武装头脑,鼓舞斗志,砥砺奋进道路是当前理论研究的重大任务。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要首先学习和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武装广大思政课教师的头脑,学习在前,觉悟在前,才能在课堂上有效地传播伟大建党精神,以课堂理论教育为主渠道,让广大学生接受伟大建党精神的教育,铭记百年党史,努力学习建党精神,激励广大青年为强国而不懈奋斗,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充分发挥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时代的思政育人功能,不断创新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

(三)伟大建党精神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理论,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理论武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历经艰难困苦创造新的辉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设。”[8]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认为,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党的思想建设是基础,伟大建党精神是新时代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法宝。

伟大建党精神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精神力量,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时刻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不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党性修养,在思想理论建设上不断严格要求自己,时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在思想理论上保持先进性,只有这样才能点燃信念之火,信念之火一旦点燃就不会熄灭,党的理论创造才能与当前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才能让伟大建党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信仰,价值追求、精神风貌和为民情怀,以伟大建党精神武装党员头脑,指导新时代党建工作,尤其是要深入领会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原创理论,将伟大建党精神深深地融入每个党员干部的思想和灵魂深处,必将有利于增强广大人民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

(四)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奋力助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落脚点和价值旨归,是中国共产党的崇高为民情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运用。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才能彻底解决前进道路上的艰难困苦,才能化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和危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一切奋斗、牺牲和創造实践的主题,然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接力奋斗,奋斗道路上会有各种风险和危机,必须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引领作用,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研究和阐释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学习和宣传伟大建党精神的浓厚氛围,在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后,用15年的时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21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结语

伟大建党精神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原创理论成果,解决了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理论渊源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建党精神具有的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伟大建党精神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理论武器,是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奋力推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我们要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坚持“两个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激励14亿多中国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持续拼搏奋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斗争中创造新的更大的成就。因此,伟大建党精神内涵深刻并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当前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来统一思想,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向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进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2]张明.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关系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5-27.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3.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

[5]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1-09.

[6]刘建军.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解读[J].思想理论教育,2021(8):12-17.

[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新中国70年大事记1949.10.1-2019.10.1(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759.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67.

◎ 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专项《陕西高校人文精神现状调查及培育路径研究》(编号:17JK0392)

作者简介:

张涛,男,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哲学美学、当代主要社会思潮。

猜你喜欢

两个结合建党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建党百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做好两个结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