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背景下基层地震部门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探索与实践
——以西安市地震局融媒体科普宣传工作为例

2024-01-30穆婷袁志祥杨帆

高原地震 2023年4期
关键词:防震减灾科普

穆婷,袁志祥,杨帆

(1.西安市地震局,陕西 西安 710000;2.陕西省地震局,陕西 西安 710068)

0 引 言

互联网思维下,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高效。近年来,全球、全国较大的地震后,除了从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获取信息外,公众更多是通过网络搜索、查阅各大新媒体平台来了解地震相关信息。通过实践分析,利用融媒体进行科普宣传可切实提高科普知识的传播效果。基于此,基层地震部门也应当顺应信息时代发展趋势,优化科普传播途径,从而实现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多元化发展。

目前很多专家对地震部门开展融媒体宣传做了较多的研究和探索,翟颖[1]对融媒体环境下地震科普发展和现状进行了研究,姚笛[2]从地震科普融媒体探索与展望并结合浙江省地震局融媒体科普工作进行研究,何濛滢[3]对融媒体在防震减灾宣传中应用进行了研究,崔磊[4]对地震科普融合发展的路径进行了研究,罗彬[5]对融媒体背景下防震减灾科普现状与发展途径做了研究,但对于基层地震部门如何更好的运用融媒体进行科普宣传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西安市地震局2022年“7·28”防震减灾宣传工作为例,探讨融媒体在基层防震减灾宣传的作用。

1 融媒体概念

1.1 传统媒体、新媒体概念

传统媒体,包括人们熟悉的电视、广播、报刊等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传统媒体在采编、采访、运行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内容权威且公信力强。

与传统媒体对应的是新媒体,在互联网时代,依托手机等智能终端,新生了微信、微博、抖音等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可以实现信息高效传播、留言实时交互、呈现形式丰富等特性[6]。

1.2 融媒体定义和特征

融媒体,就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传统媒体(电视、报纸、广播等)和新媒体(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融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目的[7]。

2 融媒体背景下基层地震部门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021年11月中国地震局下发了《关于推进防震减灾融媒体建设的通知》[8]后,各省级地震部门依托新媒体平台开始进行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但由于机构改革以后,基层地震工作部门大部分已划归到应急管理部门,还能保留市地震局的地方较少,除了较发达地区的市县地震部门外,其他大部门基层地震工作部门科普宣传还停留在传统方式上。然而作为最“接地气”的基层部门,面对的城乡群众也是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重点对象,因此更需要结合融媒体加大对城乡地区的科普指导,推动基层地震部门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取得更大发展。但受工作机制不健全、专业人才力量不足和新媒体科普产品创作困难等因素的影响,融媒体背景下基层地震部门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目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2.1 工作机制尚未健全

基层地震工作部门对融媒体科普宣传仍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是在传统宣传途径上进行叠加的“物理融合”[9],一些基层地震部门虽已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开设了官方账号,但由于体制机制尚未健全,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标准,在平台、技术、数据等方面没有整体规划,在生产和传播上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导致注册的账号形同虚设,甚至出现长期不更新的现象,在“融合”度上还不够彻底。

2.2 缺乏专业人员

一是基层地震部门由于编制紧缺,在人才招聘上注重地震研究专业领域招聘,对新媒体相关人才招聘重视度不够;二是科普团队人员少且老龄化严重,特别是对“硬核”地震知识的科普转化成通俗易懂适合新媒体运用的能力不足[10];三是科普工作人员学习、培训机会较少,没有形成人才培养的机制;四是科普工作人员对于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方式及后台维护不了解,主动获取数据信息、拓展新媒体传播渠道的办法还不多。

2.3 科普创作能力不足

一是科普作品资源严重不足,尤其是在科普作品原创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县级地震部门几乎没有科普创作能力,如何运用新媒体平台进行科普传播,做好“无米之炊”,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二是大部分基层地震机构的新媒体账号,日常更新较多的是业务工作或是地震信息等内容,科普图文或科普视频占比较少,存在设计不足、科普文字不精彩、拍摄手法平铺直叙、剪辑功底欠佳等问题,导致科普传播内容质量不高,粉丝量增加缓慢、传播范围有限、传播速度缓慢等问题。

2.4 传播效果仍需进一步评估

如何在融媒体时代推动防震减灾科普深入人心,是目前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从省、市、县防震减灾融媒体实践的社会反馈来看,急需建立起统一的防震减灾科普传播反馈机制和平台,在科普产品制作、研发、审核等方面也缺乏完整的工作流程,对专业化科普内容推送情况进行全过程监督、全领域研判,同时,结合公众反馈意见,即时了解和评估科普传播效果,打破依靠单纯数据反映受众需求的局限[11]。

3 西安市地震局开展融媒体宣传工作情况

西安市地震局作为机构改革后仍保留地震局职能的市级部门,在结合融媒体开展科普宣传工作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尝试,在2022年“7·28”科普宣传中获取了一些经验,为下一步开展融媒体科普宣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3.1 科普产品创作

设计了海报、长图、科普动画等(表1、2),并多次组织专家、工作人员对制作内容进行论证和把关,确保了产出科普内容及各项资料科学严谨。在科普文案编辑和短视频制作中,将地震科普知识与西安地震、地质背景相结合,在人物形象及语言处理上贴合西安本地特色,突出了主题性、可读性、系列性等特色。

表1 融媒体原创短视频科普产品

表2 融媒体原创海报长图科普产品

3.2 传播渠道融合

一是在新媒体平台拓展,在“西安地震信息公众号”“西安市地震局微信视频号”“西安市地震局抖音号”新媒体平台上投放大量的原创科普产品开展宣传。活动期间,每日发布专项科普内容,高频次传播短视频、科普动画、宣传海报、科普长图等内容,并联合西安广播电视台、西安报业传媒集团等媒体的抖音、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在西安地铁全线路的车厢电视、站台电视、站厅电视、通道电视,以及西安公交车载电视等移动传媒对科普宣传内容进行循环播放。

二是结合传统媒体进行宣传。在西安广播电视台“都市会客厅”栏目播出专题访谈节目,围绕地震局相关业务工作分两期开展电视访谈;在西安广播电台、西安报业传媒等20余家媒体网站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宣传;组织开展线下科普进社区活动,在活动现场组织地震应急演练、VR自救体验、救援装备展示、应急逃生等活动向群众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3.3 宣传成效

据统计,活动开展1周时间内,8条地铁在5 d投放中,视频投放231万次,海报投放304.2万次(表3);3 000多辆公交车投放动画、短视频24万次(表4)。各类新闻媒体网站、微博、抖音号和视频号阅读总数达50多万人次。线下科普宣传活动参与群众1 500余人次。西安地震信息等公众号在活动期间新增关注人数达3 000余人。整体来看,通过融媒体开展科普宣传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融媒体平台传播覆盖广,社会公众参与度高,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防震减灾科普的良好局面。

表3 地铁传播影响力统计 (数据来源:西安地铁传媒)

表4 公交传播影响力统计(数据来源:陕西广电移动电视有限公司)

4 融媒体背景下基层地震部门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新思路

4.1 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

基层地震部门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布局单位,应该从创新组织机制、专业人才引进机制、建立融媒体策划机制、内容生产创新机制、新媒体平台监督机制着手,搭建起符合本地文化、提供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融媒体平台。在省、市、县三级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12],基层一级地震部门可以提供好的宣传素材,省级地震部门进行加工制作,融合集体力量,共同促使基层地震部门融媒体宣传更好的开展。

4.2 提升科普人员素质,重视人才建设

(1)打破编制困境。完善人才机制和薪酬体系,通过单位、部门聘用等形式,挖掘本地年轻化、专业化人才,解决无人可用、人才外流等的问题[13]。

(2)建立复合型人才。面对基层地震部门科普工作人员较少的局面,打破固有的工作模式,让业务科室的工作人员也参与到科普工作中,例如推出“地震局是干什么的?”系列短视频,让各业务骨干以串讲形式展现防震减灾工作,让“融合”成为每位地震工作者的自觉。

(3)扩大宣传人员培训范围,积极参与国家、省级地震部门的培训讲座,组织系统内外的参观、交流和学习,全面提升科普人员在图文、音像、设计、编辑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4.3 打造好的科普内容

基层地震部门在科普内容创作上更应注重“接地气”,比如西安市地震局根据网络检索出网民关心的地震话题,制作出《陕西不会有地震,是真的吗》《屡震不倒的千年佛塔—小雁塔》《说说地震局都在忙什么》等贴近生活、贴近基层,围绕群众科普内容,具有很强的话题性和互动性,在留言互动和转发点赞上,相比较以往的科普作品,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融媒体的宣传中还需要注重受众的精准划分,对宣传内容、语言风格、排版模式、推送时间等要素进行分类,实现科普信息即时获取、精准推送,提高防震减灾科普传播效率[14]。针对农村、社区等也可以结合融媒体,利用广播系统、大喇叭终端等传统模式进行宣传,让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下沉到田间地头,实现基层全媒体科普全覆盖。

针对基层地震工作部门,在目前创作融媒体科普产品还有困难情况下,可以通过联合媒体购买服务开展宣传[15],通过与专业媒体机构或者市县一级融媒体中心达成长期合作,让更专业的人员来设计制作,以提高科普产品的质量和宣传效果。

基层地震部门在原创作品还不够丰富的现状下,市级地震部门可以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组织协调作用,做好国家、省级、基层地震部门科普资源共享工作,在基层融媒体平台上“嫁接”国家及其他先进省市平台链接,以科普资源共享的形式提供科普服务。特别是在一些重大活动节点上,对优秀的科普作品进行统一发布,形成利用融媒体平台进行传播的良性机制和新媒体宣传平台矩阵。

4.4 加强合作,走好联合发展之路

(1)推进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发挥市、县各行业、各部门信息发布平台的科普作用,实现科普内容一次创作、多次开发、多渠道推送、多平台传播、建立防震减灾科普的大宣传格局。

(2)加强部门联动合作。深化与应急、科技、科协、教育、住建等部门的合作,搭建开放合作平台,统筹各方资源,协同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工作[16]。

(3)加强与学校、企业、社区、农村地区之间的常态宣传,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宣传中来。

(4)加强与高校合作,提供“高校实习岗位”,既能通过年轻人对网络的敏感度来创作科普内容也能缓解基层一级人员少的问题。

5 结 论

大部门基层地震部门在融媒体宣传中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因地制宜,发挥好基层自身优势,发挥省市县部门协作机制,培育优秀科普人员,提升科普创作能力素质,组织开展科普精品力作生产创作,增强科普作品的吸引力,实现防震减灾科普内容的可视化、动态化,同时注重开发适合城市基层和农村的科普产品,加强传播效果评估和反馈,努力提升基层老百姓防御和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猜你喜欢

防震减灾科普
防震演练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单导线防震锤复位装置方案设计
科普达人养成记
家庭防震
首尔七成房子不防震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